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以淳化县泥河沟流域两场暴雨为例,分析了暴雨侵蚀特点,塬面与沟壑的产流、产沙状况。在此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南部的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泥河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淳化县泥河沟流域为对象 ,通过不同时期土壤样品的分析以及径流小区资料的统计 ,得出该流域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分水岭到沟缘 ,土壤肥力呈衰减趋势 ,沟谷地向沟床呈增大的变化趋势 ,其主要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因此 ,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覆膜套种等是保护与恢复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测试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用注水(双环)法和人工降雨法对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和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注水法试验所得土壤稳渗速率大于人工降雨法所得土壤稳渗速率,注水法仅能反映土壤本身的入渗特性,人工降雨法可以较好的模拟天然降雨入渗特性,2种方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业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淳化县泥河沟流域 ,以常规耕作的直线坡为对照 ,对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的蓄水保土情况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 ,结果表明 ,各种耕作措施均可提高土壤稳定入渗率、延长产流时间、降低坡面径流流速及减少坡面产流量、降低侵蚀模数等 ,其中等高耕作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 泥河沟流域位于淳化县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之一。为了客观地反映治理前后各种自然条件的动态变化,评价综合治理状况,我们以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摄制的1:1万彩红外航片为主要信息源,进行了专题系列制图。现就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淳化县泥河沟等三条沟谷的调查、航片判读和定位观测,分析了渭北高原沟谷侵蚀的主要类型和分布、沟谷发展、侵蚀和输移变化,以及沟谷侵蚀的分带规律,并提出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7.
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小流域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沼气池为纽带,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为衡量依据,运用VENSIM软件构建SEE(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子系统的综合治理效益,并对系统2011-2026年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3(人均产粮目标为350 kg的自给型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设计的优化方案。该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了秦庄沟流域系统恶化的趋势,可使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点源面源污染;使流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可以在全流域实现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泥河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该流域不同立地条件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实现流域内土壤含水量空间立地因子分布规律的模拟,对DEM在小流域土壤含水量空间立地分布模拟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预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系统分析了淳化县泥河沟及彬县,黄龙,永寿,耀县和西峰1964-1995年部分径流小区试验资料,降水自记资料497组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了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议程,并是论推导出径流量方程式,通过量纳分析和实测数据资料验证后,建立了规整均匀坡面上的土壤侵蚀预报动力模型,为该区域土壤侵蚀预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流域黄土丘陵区,郭罗沟流域探索出一种成功的水土保持开发治理模式,即"梁峁造林戴帽子,坡耕地上修台子,地埂种草挂胡子,山腰果园系带子,沟道工程穿靴子"。该模式的实施使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使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转向良性循环。该模式为长江流域黄土丘陵区乃至周边地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一种较成功的经验。可为区域综合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砂岩山丘区坡改梯规划设计及其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进行以坡改梯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是砂岩山区“旱农”开发的最佳途径。按照目前旱作农业开发的技术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以及群众自力更生承包治理的承受能力。坡改梯必须坚持施工方便、省工、省料、进度快的小型工程设计标准。通过在泰安市砂岩山丘区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小型梯田可省工50%,节省材料费40%,治理速度提高近1倍;较坡耕地水保效益提高75%以上,保肥效益提高85%以上,汛期土壤含水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以胶东半岛丘陵区7个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A模型提取研究区冲沟系统,测算各集水区冲沟沟长盒维数,分析沟长分形特征及其与地形参数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关系,厘定研究区内冲沟发育演化的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东部构造活动性强的隆起区分维值明显高于西部构造活动性弱的沉积凹陷区,沟长分形特征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2)沟长分维数与平均坡度、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沟壑密度和沟头密度等地形参数之间相关性显著,而与集水区面积和沟长没有相关性。(3)沟头密度、沟壑密度与沟长分维数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4,0.975 3,是表征沟谷分形特征的重要参数,可作为估算区域沟谷分形特征和分形维数的简单指标。(4)沟长分维数与集水区内林草地比存在较显著正相关性,与丘陵旱地比具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和-0.919 8,表明冲沟展布形态特征同地质构造控制下的大的地貌轮廓关系密切,与人类改造地表形成的微地貌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冲沟沟长的分维数和分形曲折度是表征沟道形态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栖霞市庵里水库西缘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A地形指标模型阈值法提取冲沟系统,测算冲沟沟长盒维数,研究地形参数同冲沟沟长分维和沟长分形曲折度间的相关性,并建立模型模拟沟长分维数及分形曲折度,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流域内沟长分维数和曲折度同平均坡度、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沟壑密度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沟长分维数和沟长分形曲折度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地形形态特征的综合指标。(2)建立了沟长分维数和曲折度单因子模拟模型,其中沟壑密度单因子模型,模拟沟长分维数和分形曲折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07 8%和0.025 2%,精度高,可用于冲沟沟长分维数和曲折度的快速估算;坡度、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构建的单因子模型模拟精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原理与设计技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凭借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实现了坡面与沟道协同治理、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论文基于复杂流域系统的视角,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原理与设计技术,提出了沟道土地整治应以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为主题,以景观协调、结构稳固、利用持续、功能高效为理念,强调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治沟保生态、造地惠民生。制定了沟道土地整治分区、分类标准及技术要点,划定了修复整治型、配套完善型、开发补充型、综合治理型等4种工程建设类型,创建了"干-支-毛"分层防控、"渠-堤-坝"系统配套、"乔-灌-草"科学搭配的增强型沟道整治工程技术体系。这些原理与技术近3年来应用于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发挥土地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论文梳理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化与民居安置、城乡服务均等化与设施配套、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基地建设、农村土地资产化与制度创新等4大配套工程建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家峡库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以刘家峡库区北部东乡县典型小流域碾子沟和库区南部积石山县典型小流域三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利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航摄地形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等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南北景观基质均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沟荒坡),土地利用难度大;2)库区北部景观斑块特征较南部复杂,南部较北部更适合农业生产;3)库区南部景观多样性较北部高,景观类型丰富,而库区北部由于降水少,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小,连通性高;4)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库区南部应以加强复合生态农林业生产为主,北部应加强陡坡退耕种草、农牧业协同发展,并实行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相似文献   

16.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淤地坝是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其效益更为突出。根据王茂沟流域淤地坝坝系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王茂沟流域坝系的蓄洪拦泥、增产、生态、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淤地坝坝系在防止沟道侵蚀、提高粮食产量、促进植被恢复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便利交通、促进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土区不同地貌部位径流泥沙空间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黄土丘陵区侵蚀泥沙的来源以及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难点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在梁峁坡到谷坡的坡沟系统中,不同地貌部位有对应的侵蚀形式出现。该文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坡面各垂直侵蚀带径流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上坡来水来沙的加速侵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与时间产流量排列为谷坡>梁峁坡下部>梁峁坡中部>梁峁坡上部。雨强0.5 mm/min时,没有沟蚀发育;1.0 mm/min时,细沟主要在梁峁坡下部;1.5 mm/min时,细沟伸展到梁峁坡上部,谷坡出现滑塌和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坡面径流量、产沙量随坡度、坡长、降雨强度变化成正比增长。上坡来水来沙使梁峁坡和谷坡产沙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是中国增加耕地数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背景下,土地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新增耕地利用方向该如何科学确定是亟需研究的问题。该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为例,利用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等数据,研究了新增耕地在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塬(梁)、坡面、沟道的利用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变化类型新增耕地的质量在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结果表明,延川县新增耕地转变为非耕地的比例为20.69%,林地、草地是新增耕地转变的主要去向,果园种植收益远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且果园种植为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的劳动时间多,加之农户劳动力数量有限未有更多时间将新增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使得新增耕地撂荒并转变为了林地、草地。沟道是新增耕地转变为林地的主要分布区域,沟道和塬面(梁)是新增耕地转变为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塬面(梁)是新增耕地转变为果园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同地貌类型的水分条件是新增耕地在不同地貌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出,在果园种植收益高的条件下,即使位于沟道的水资源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新增耕地,由于劳动力的限制,也不会被利用以进行粮食作物种植,而是被撂荒并转变为林地,相反塬面(梁)的新增耕地也会被利用为收益更高的果园。未来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应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地区耕地切沟侵蚀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为掌握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切沟密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基于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998块抽样调查单元和1∶10000地形图,以及2018年Google高分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调查单元内所有切沟,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切沟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分析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切沟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5.64%的耕地调查单元有切沟发育,切沟线密度变化在0.18~17.48 km/km2,面密度变化在425.95~91 921.34 m2/km2。2)地形和降水显著(P<0.05)影响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切沟密度,坡度是影响耕地切沟密度空间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3)依据切沟线密度划分,松嫩典型黑土区东部的黑土带耕地切沟侵蚀严重,轻度侵蚀以上面积占比35.87%,强烈侵蚀以上(切沟线密度≥2 km/km2)面积占比33.33%,剧烈侵蚀面积占比27.94%。黑钙土带有6.65%的面积遭受剧烈切沟侵蚀,星落分布于黑钙土带的边缘。系统抽样与高分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