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萧氏松茎象幼虫有虫株率与虫口密度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萧氏松茎象幼虫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相关性和数学模型优化,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之间关系可用双曲线回归函数Y=1/(-0.006 8 0.983 9/X)描述,经检验,能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雄性成虫精巢为实验材料,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观察了长足大竹象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等,并对其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染色体数目2n=22,其中常染色体10对,性染色体1对,均为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F=22;性别决定机制为Xyp型,核型公式为2n=22=16m+4sm+Xyp;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大于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百分比为0.1,故长足大竹象的染色体核型为2C型,未观察到次级缢痕及随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重庆万州区引种笋用竹病虫种类主要有36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有竹绒野螟、竹织叶野螟、一字竹象,长足大竹象,大竹象。山竹缘蝽、煤污病呈零星小块分布。结合抚育措施,冬季深翻土壤,可使越冬茧数量下降38%~55%,保护林间鸟类、猎蝽等天敌,可降低虫口密度。对虫口密度较大的虫源地,喷施1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80%。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和客观评价昆虫肠道各段内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3段(前、中、后)内3类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内有完整酶系,长足大竹象成虫前肠中CX酶的适应温度以及pH的范围较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最适温度(T)在50~70℃,最适pH为6~8,在高温和强碱条件下均为检测出酶活性,且前肠中的C_1酶较其他两段存在最大的酶活性,为0.0349μmol·min~(-1)·mg~(-1)(pH值=3,T=40℃)。长足大竹象成虫中肠中C_1酶的适应范围远大于其余两种,最适温度为30~70℃,最适pH值为5~8,在强酸、强碱情况下均未检测出酶活性。长足大竹象成虫后肠中的3中酶的最适温度区间都为30~50℃,最适pH值区间为5~8,较前、中肠两段的最适温度、pH值区间较窄。  相似文献   

5.
长足大竹象生活史标本制作的关键在于获取蛹,蛹的获取几乎只能靠人工饲养。本研究通过在室内利用胶桶、牙签盒、土壤和自来水等工具和材料饲养长足大竹象的老熟幼虫,总结出了一种成功率较高、可操作性强的幼虫饲养化蛹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种群密度效应模型N=exp(aln2S+blnS+c)对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其中N为单位面积株数;S为林分单株平均胸高断面积;a、b、c为待定参数,模型拟合结果为N=exp(4.38515ln2S+11.94198lnS+10.73876),相关系数r=0.8895,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对伴生树种的种群密度进行拟合,发现伴生树种的相关系数r=0.5532,拟合效果不佳。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变化机制既受其自疏作用的影响,也受其伴生树种他疏作用的制约,但自疏是影响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南方铁杉种群密度效应规律,可应用于指导其密度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嵇卫星 《江苏林业科技》2010,37(4):41-42,46
对宜溧山区竹织叶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观察,并调查分析了溧阳3 a的成虫诱捕和幼虫虫口密度。结果表明:宜溧山区竹织叶野螟成虫的盛发期在5月28至6月8日,幼虫的盛发期在7月20日前后;模拟出盛发期幼虫虫口密度与5月25~30日时间段平均成虫诱捕量之间的线性关系:Y=2.174 9X-41.506,可作为准确预测幼虫发生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大袋蛾袋囊中的活幼虫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在夏末、秋冬季,当允许误差D=0.2时,不同虫口密度下X的抽样数为n=(167.5700)/X+10.2525;在冬季当D=0.05时,且不同活体老熟幼虫虫口密度为X,理论抽样数为n=(246.6000)/X+209.9200。大袋蛾袋囊及越冬活幼虫在东、西、南、北各方位的分布,以南方聚集度最大,种群数量最大,大袋蛾在各轮枝上垂直分布经F测验,各轮枝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建立了昌图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与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逐步回归法得到多元方程:f=588.015-4.062X1-1.981X2-5.311X3-2.674X4,其中X1为12月平均相对湿度,X2为6月平均相对湿度,X3为8月平均气温,X4为6月最高气温;通过判别分析的费舍尔线性判别函数系数表得到3个类别的分类判别函数为:f1=0.467X1+4.592X2+0.651X3-120.595,其中X1为"2月最低气温",X2为"7月最低气温",X3为"9月平均相对湿度",f2=49.039X1+543.215X2+79.54X3-7 116.71;f3=52.272X1+575.028X2+84.048X3-7 957.399。其中X1为"2月最低气温",X2为"7月最低气温",X3为"9月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0.
对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越冬态整株虫口密度与1/8样方不同方向虫口密度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态整株虫口密度与南面+北面1/8样方虫口密度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0.9596,并拟合出了整株虫口密度估算模型为y=24.457222+3.37589x(y为整株虫口密度,x为南北各1/8样方40-80 cm段虫口密度之和)。  相似文献   

11.
对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种群呈普通聚集分布。在较低密度下,其基本成分是面积为4株楠竹大小的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进行化学防治以后,对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无影响。但因种群密度降低而使种群聚集程度提高。幼虫在竹梢中部的分布显著不同于上部,而与下部无显著差异。在株内取样调查时,以竹梢中部为最佳:进行样地调查时,以双对角线法取样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刚竹毒蛾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南平西芹毛竹林防治和不防治标准地长期跟踪调查,采用Lloyd方法和谐波分析方法,对刚竹毒蛾种群(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在林间的空间格局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刚竹毒蛾高密度下虫口趋于均匀分布,各世代种群聚集程度与虫口密度负相关,各代成虫产卵、低龄幼虫活动分散、高龄幼虫扩散是空间格局变动的主要原因,反映为空间格局的扩散周期为40d、70d、20d。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竹螟成虫灯诱结果的统计分析,竹螟的诱蛾量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76%,其中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的增长更是达到了233.5%,成虫数占其总诱蛾量的78%。表明竹螟虫口增长趋势明显,而竹织叶野螟的增长趋势更为显著,仍为优势虫种;竹织叶野螟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5月18日—6月8日,其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4.32%;根据竹螟成虫诱蛾量预测幼虫的发生量与实际调查幼虫发生量相比较,准确率可达到93.7%。  相似文献   

14.
干旱和高温危害毛竹竹笋—幼竹生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5月份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干旱,使安吉县毛竹重点产区的新竹眉围下降、产量骤减,残次竹增多,估计共损失竹材120余万支,损失产值200余万元。据我们分析,在毛竹笋期,高温和干旱,尤其是后者是造成竹林减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在栽培方面着手研究抗旱保竹的技术措施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灌溉,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5.
竹篦舟蛾危害对毛竹次生物质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毛竹受竹篦舟蛾危害后竹叶主要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受竹篦舟蛾危害后,竹叶中单宁、黄酮的含量显著增加;总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氮和磷的含量显著下降,下降量随着危害的加重而提高,竹叶中钾的含量则随着危害加重而上升。  相似文献   

16.
海子坪天然毛竹种群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Harper的构件生物结构和种群生态学理论,对海子坪天然毛竹种群生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毛竹竹笋出土的持续时间约为50 d左右,以4月5日前后5 d的为出笋高峰;高生长持续51 d左右,遵循"慢—快—慢"的规律,呈Logistic增长,且有明显的昼夜生长节律;地径生长期在竹笋出笋后的21 d基本停止;温度是影响竹笋—幼竹高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德清真片胸叶蜂幼虫在竹林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测定了幼虫个体群大小,分析了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同时根据Iwao方法,制订了幼虫序贯抽样表,为林间抽样、密度估算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竹螟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用“竹腔注射”技术防治竹螟基础上,着重对其它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指出,冬季垦复可降低竹螟土茧密度80%以上;高虫口密度时,采用蜜源地灭蛾可降低虫口150条/株以上,一块50亩左右的蜜源地天蛾可控制1500亩左右竹林幼虫的为害;一盏20瓦高压触杀灯可控制370亩左右竹林竹螟为害,并使幼虫虫口减少至103条左右/株。  相似文献   

19.
黄脊竹蝗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楠竹纯林内设置标准样地,观察黄脊竹蝗的生活习性,同时选用不同剂型的不同药剂,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黄脊竹蝗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跳蝻上竹时间长达1个月,1~2龄跳蝻主要在杂草、小竹、灌木向阳的的叶面和枝条上群栖,也爬上竹杆;3龄跳蝻后全部上大竹顶梢取食竹叶.室内喷药1h后,施水剂农药的处理跳蝻死亡率达100%,喷施粉剂农药死亡率约90%;5h后,死亡率都达100%.野外喷水剂农药的处理,3d后有跳蝻上竹,对喷药后出土的跳蝻没有效果;喷粉剂农药的林地内5~7d后有跳蝻上竹,在未下雨的情况下,7d内,喷粉剂农药对跳蝻依然有效果;竹杆涂上避拒剂,跳蝻不上竹;粘虫胶能有效地粘住上竹的跳蝻.1~2龄跳蝻在地面活动时间长,上竹时间长,地面或竹杆上施药,作业方便,是除治竹蝗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持续高温干旱灾害天气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为毛竹林抗灾减灾及灾后恢复提供参考,调查分析了毛竹林持续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等对立竹受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毛竹叶片灼伤、枯黄、失绿变白,严重的全株叶片脱落;竹秆脱水、皱缩、枯黄,中下部位出现黑斑,局部表皮灼伤。竹龄越小受损程度越严重,1度竹死亡率显著高于2度及2度以上竹。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土壤厚度、立竹密度、经营水平等对毛竹林立竹受损程度均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海拔较高毛竹林高于海拔较低毛竹林,阳坡毛竹林显著高于阴坡毛竹林,且上坡>中坡>下坡,土壤厚度<50 cm 毛竹林明显高于土壤厚度>100 cm毛竹林,立竹密度3 750 4 500株·hm-2和2 250 3 000株·hm-2毛竹林高于立竹密度3 000 3 750株·hm-2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高于粗放经营毛竹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持续高温干旱灾害对毛竹林的影响因子主要为土壤厚度、坡位,其次为海拔高度、坡向和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