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基于Landsat TM数据估算雷竹林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雷竹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建立雷竹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利用该模型估算临安市雷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雷竹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与胸径及雷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株数之间都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PLS-Bootstrap法筛选自变量能够提高模型精度;模型预测的雷竹林地上生物量均方根误差为3.45t·hm-2,满足大范围估算的精度要求;临安市雷竹林地上生物量为13~25t·hm-2,均值为19.52t·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分二号(GF-2)影像生物量估测的模型效果,以攸县黄丰桥林场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获取了共47个样地的生物量数据。对GF-2影像进行预处理,结合相关研究,提取8个单波段信息、24个多波段组合信息、4个植被指数以及海拔、坡度、坡向等39个因子作为建模的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和BP神经网络3种方法建立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44,模型的估测精度为65.83%;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R~2为0.50,模型的估测精度为67.66%;BP神经网络模型的R~2为0.79,模型的估测精度为78.62%。比较可知,BP神经网络模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Landsat5 TM遥感影像估算江山市公益林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和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3种方法,建立江山市公益林生物量估算模型,分析和比较3种模型的精度结果,探究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在估算生物量方面的应用,为提高估算森林生物量的精度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为58.31%、均方根误差为31.02 t/hm2,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为60.84%、30.72 t/hm2,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为70.02%,22.18 t/hm2。由此可得,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其他2种模型,随机森林算法能提高估算森林生物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角规实地调查黄丰桥林场90个杉木人工纯林样地胸高断面积,利用样地SPOT5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建立了杉木胸高断面积多元线性回归估测模型。首先对样地采用GIS软件进行缓冲处理,缓冲后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hm2^;然后提取样地遥感光谱信息与纹理信息等21个因子和4个GIS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6个因子作为模型自变量;最后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杉木胸高断面积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OLS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2.2%,均方根误差(RMSE)为5.12m^3/hm^2;PLS回规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3.9%,均方根误差(RMSE)为4.2m^2/hm^2,PLS和0LS回归模型在杉木胸高断面积估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估测森林结构参数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以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松林为对象,对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松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生物量模型以香格里拉地区2009年Landsat-5TM遥感图像数据和2011年野外调查获得的45个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各波段灰度值、植被指数和地学数据共1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的主成分建立了以样地实测生物量为因变量的生物量估算的回归模型。两个模型经方差分析及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9和0.581,可用于高山松林生物量的估测,但是估测精度都较低。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的模型精度高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油桐籽含油率的快速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油桐籽含油率的测定进行了研究。107个样本用Kennard-Stone法划分为校正集(80个)和验证集(27个)。光谱经预处理方法优化,确定一阶导数结合均值中心化预处理最优。分别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筛选变量及小波变换压缩变量,比较了偏最小二乘法与径向基神经网络法所建模型的预测性能,确定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筛选出的8个变量用于偏最小二乘法建模,所建模型预测性能最好:验证集相关系数0.927,均方根误差2.08,相对标准偏差为3.99%。结果表明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筛选变量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模,所建模型简单,精度较好,可用于油桐籽含油率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基于ALOS数据和样地实测数据为数据源,云南省宜良县为研究区,以提高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精度为目的,从遥感、GIS、郁闭度等方面选取与森林蓄积量相关性较高的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3种模型估测宜良县的云南松林蓄积量。从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估测精度比较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精度最高,调整决定系数为0.754,预测精度为82.77%,与主成分分析等传统线性估测模型相比精度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野外实测68个样地的森林生物量数据、TM影像的单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以及地形数据在内的18个自变量建立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物量的回归估算模型。研究表明:在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生物量模型中,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森林生物量估算中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精确估测森林生物量是分析森林碳动态和碳循环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汝城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结合Landsat 8遥感影像,分析了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并选取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因子,分别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绘制汝城县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通过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样地生物量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不容忽视。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相比,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减少空间效应对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的影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过高或过低估计,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精度最高,决定系数达到0.756,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分别为17.288 t·hm~(-2)和-8.542%。因此使用Landsat 8遥感影像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在改善森林地上生物量的估测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缙云县公益林为例,利用2010年的1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数据和Landsat5 TM遥感数据,选取遥感变量和地学变量等80个自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和Erf-BP神经网络四种模型,对缙云县公益林生物量进行建模估算,并比较四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R2、PRECISION和RMSE方面,随机森林回归优于其他方法,而在VR和BIAS方面,Erf-BP神经网络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好,但从提高生物量精度和减少均方根误差综合评价,随机森林方法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东莞市针叶类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Landsat 8 影像数据,对东莞市松树林 (Pinus sp.)、杉木林 (Cunninghamia lanceolata)、针 叶混交林 3 种针叶类森林生物量进行估算,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针叶类森 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其决定系数 (R2) 值分别为 0.880 9、 0.832 5、 0.964 0,均达显著水平。经适用性 检验,模型均达 0.05 显著水平,可用于东莞市针叶类森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2015 年广东省森林覆盖率的原始数据,选取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年日照时数、有 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林业产值、造林面积及育苗面积8 个指标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要素进行灰色关 联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关联度最大的3 项因素依次是:有林地面积0.993 4、年平均气温0.992 1、年 降水量0.973 2。为验证森林覆盖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性,根据2005—2010 年的森林覆盖率数据, 分别建立GM(1,1) 模型、多项式回归模型和Logistic 回归模型,对2011—2016 年的森林覆盖率进行预测, 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3 个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平均值依次是0.69%、1.08%、1.28%。结果表明在获取的 年份数据较少时,采用灰色系统森林覆盖率预测模型精度高于多项式回归模型和Logistic 回归模型,预测 适用性更优。  相似文献   

13.
木材产量是营林工作的终极目标,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利用光合有效辐射将CO_2和H_2O同化为有机物质生产过程,探寻影响产量宏观指标的微观光合特征值,是杨树无性系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对湘林—90等7个杨树新、老无性系进行苗期光响应曲线测定,将暗呼吸速率等5个光合特征值与其主伐阶段的材积生长量作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在光合特征值中,暗呼吸速率与光补偿点呈紧密负相关关系;模拟光合作用白昼CO_2净同化总量与10年生材积生长量关系最为紧密,影响最大。按多元线性回归标准回归系数判断,各光合特征值对材积生长影响力的排序为:模拟光合作用白昼CO_2净同化总量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实测值之和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时最大光合速率。模拟光合作用白昼CO_2净同化总量或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实测值之和可以作为杨树育种苗期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包括传统统计模型和现代动态模型。传统统计模型方法包括单因素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单一分布拟合法、多模型优选法、逐步回归法及其他改进方法。这些统计模型虽然简单、拟合精度高,但只是静态的经验或半经验模型,并未阐明机理,普适性很差,对于动态反馈也无能为力。现代动态模型主要包括3-PG过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传统统计模型相比,动态模型相对较复杂、精度较低,但能够满足多因素交互、非线性预测、动态模拟、多目标决策的研究要求。文中分析了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特点、各研究方法的比较及系统动力学在林业中的应用,认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涉及多因素反馈的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利于深入研究林业发展状况,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文中以江西为例, 利用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对影响林业总产值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 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本年度营林完成投资、粮食播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和粮食作物产量对林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其中, 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与林业产值呈负相关, 其他均为正效应。建议通过增加投资、提高森林质量、加快社会转型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省景谷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5和Landsat8遥感数据,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两期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实地调查数据,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对景谷县森林蓄积量进行遥感估测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建模精度来看,随机森林法在相同样地数量条件下具有更好的估测效果;从估测结果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地变...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图像纹理特征的森林郁闭度遥感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谱等传统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图像的纹理特征估测郁闭度:首先基于面向地块的方法计算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然后用主成分方法分析相关性并降维,最后将图像纹理特征和光谱地形等特征一起作为自变量引入到郁闭度估测的逐步回归模型中。结果表明:结合图像纹理特征的方法比传统的只基于光谱或地形特征的方法在估测精度上有较大提高,判别系数R珔2从0.737提高到0.805,估测精度从81.03%提高到84.32%。  相似文献   

18.
Monthly diameter increment data from two Hoop pine sites in Queensland were related to variables derived directly from weather measurements or from calculations made with a growth model including a simple water balance simulation. Both sets of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using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long with variables representing measurement period length and cumulative measurement days. The relationships derived using variables calculated from the growth model we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diameter changes than were the equations using the weather variables. The difference was particularly marked when the equations from each site were tested on independent data from the other site.  相似文献   

19.
1983年至1985年在四川省资中县林场对泡桐属9个种的16个苗期性状进行了观测,并通过两两性状的相关分析和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13个性状之间的着显著的表型相关性;各种间、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重复力的差异显著。与苗高相关紧密的主要因子有节数、地径、维管束痕长、叶痕宽、叶宽和叶柄夹角;影响地径的主导因子为维管束痕宽、叶长和苗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湿地防护林水文生态效益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湿地生态保护与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刺槐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效果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相比,一场降雨的径流量减少53.9%~150.8%,泥沙量减少172.8%~387.1%;刺槐林地降雨径流洪峰峰值比采伐迹地低0.8L·s-1,且径流洪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25min;刺槐林地和采伐迹地土壤含水率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年平均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3.3%~25.6%,特别是雨季其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4.3%~29.8%。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刺槐生态防护林高生长量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影响该地区刺槐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因子,其次是水分因子,再次是热量因子。该项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湿地刺槐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及其生态水文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