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树叶用园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年生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苗为材料建立喜树叶用园,设置造林密度为1.0m×1.0 m(处理A为1.00万株.hm-2),0.5 m×1.0 m(处理B为2.00万株.hm-2),0.5 m×0.5 m(处理C为4.00万株.hm-2),0.3 m×0.5 m(处理D为6.67万株.hm-2),0.3 m×0.3m(处理E为11.11万株.hm-2)5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对喜树个体高、径生长,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对苗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P>0.05)。②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密度对叶用园单位面积叶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为1.00~4.00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以密度为4.00万株.hm-2条件下的单位面积叶产量为最大。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2.
禹明甫  祁峰  李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46-7447
为了明确栽植密度对杏李"恐龙蛋"早期产量和生产的影响。设置行株距分别为2 m×2 m3、m×1.5 m3、m×2 m4、m×1.5 m4、m×2 m于2001~2006年进行杏李"恐龙蛋"栽植密度试验。苗木定植后第2~3年行株距2 m×2 m和3 m×1.5 m处理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定值后第4~5年就出现树冠内膛郁闭的问题,红点病等病发病率高,难以控制,单位产量明显低于3 m×2 m4、m×1.5 m和4 m×2 m处理。在定植后第6年,行株距4 m×2 m和3 m×2 m处理单位年产量和6年累计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杏李红点病等病情指数较低。合理密度可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是杏李恐龙蛋连年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株距4 m×2 m和3 m×2m是杏李恐龙蛋比较适宜的密度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2004~2008年进行了杏李味帝栽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度能有效提高杏李味帝单位面积产量.在定植3年内,杏李味帝的栽植密度采用1.5 m × 2 m,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定植3年以后,对高密度定植的要进行行间间伐,行株距调整到3 m × 2 m,使果园通风透光,是保证杏李味帝在定植5年内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父母本不同定植方式对宽柄芥(Brassica juncea var.latipa)杂交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宽柄芥制种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宽柄芥雄性不育系K6A为母本、自交系SGK为父本进行杂交制种,测定不同父母本定植比例(1:2、1:3、1:4和1:5共4个处理)和不同定植密度(株行距)(父本定植密度固定为0.33 cm×0.33 cm,母本定植密度设0.36 m×0.50 m、0.30 m×0.50 m、0.24 m×0.50 m和0.20 m×0.50 m共4个处理)下的杂交制种产量,并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宽柄芥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3时,其杂交种子的千粒重最重,为0.95 g,与父母本定植比例1:4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4时,其单株杂交种子产量为7.13 g,显著低于父母本定植比例1:2处理(P<0.05,下同);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4时其单位面积杂交种子产量最高(28.02 g/m2),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父母本定植比例处理(P<0.01,下同).在父本定植密度固定为0.33 cm×0.33 cm的前提下,母本定植密度0.30 m×0.50 m处理的杂交种子千粒重较重,为0.96 g,与其他3个母本定植密度处理差异不显著;其单株杂交种子产量较高,为6.13 g,明显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24 m×0.50 m处理,显著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20 m×0.50 m处理;其单位面积杂交种子产量较高,为37.31 g,极显著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36 m×0.50 m和0.20 m×0.50 m处理,低于母本定植密度0.24 m×0.50 m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定植比例和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均是构成单株杂交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其中,在父母本定植比例试验条件下,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除全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果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在父母本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杂交种子千粒重3个性状均与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呈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定植比例和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杂交种子千粒重对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均具有正向响应,其中在父母本定植比例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对单株杂交种子产量的贡献大于父母本定植密度试验条件.[结论]宽柄芥杂交制种选择父母本定植比例1:4及父本定植密度0.33 cm×0.33 cm和母本定植密度0.30 m×0.50 m时其制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确定核桃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适宜密度,以“绿苑1号”为试材,分别在丘陵山地和平原地区设置3个处理(株行距3m×4 m、4 m×4 m和4m×5 m栽培),重复3次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山地丘陵栽培适宜密度是株行距3 m×4 m,而平原地区栽培适宜密度则是4 m×5 m.平原地区普遍挂果第2年,栽培密度3 m×4 m与4 m×4 m产量差异不如丘陵地区明显.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当地条件,适当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6.
樊书彦 《乡村科技》2023,(10):86-88
为探索河北省行唐县最适宜的花椒栽植密度,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红袍花椒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的栽植密度,分析不同栽植密度对花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对花椒生长和产量存在显著影响;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发枝量、发育枝平均生长量、树高、冠幅显著降低,花椒果穗长、果穗宽、单穗质量、单穗果数、果径及百粒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花椒单株产量整体呈降低趋势,花椒单位面积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株行距为3 m×3 m、栽植密度为1 111株/hm2时,花椒单位面积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是最适宜行唐县大红袍花椒的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开展油茶不同密度造林试验,试验林经过10余年的管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油茶表现不同的生长特点,不同密度对产量、生长环境、林分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株行距为2.0 m×3.0 m,密度1 650株/hm2,单株产量由低向高提升,稀密度前期单位面积产量低;株行距为1.5 m×1.5 m,4 500株/hm2高密度林分株数产量由高逐步降低,林分环境由透光向蔽光性转变,树冠萎缩落叶,试验中过密林分产量早期单位面积产量高,后期单位产量逐步降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籽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籽瓜品种SWBB - 01与全程化机械作业相配套的最佳密度.[方法]采用每穴单株、单双株及双株间隔的密度方式,密度分别为2 778、3 704和5 556株/667 m2,进行三个密度水平三次重复的小区试验.[结果]在出苗后42 d(盛花期)叶面积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其中高密度(5 556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上升速度快.进入膨大期后各处理叶面积指数逐渐下降,而高密度(5 556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是下降速度最快的.干物质积累以3 704株/667 m2处理取得最大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3 704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在新疆籽瓜机械化播种地区SWBB - 01的适宜栽培密度为3 704株/667 m,此密度下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王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16-15517
选择4个杞柳优良品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和裂区试验设计,进行多点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造林对比试验,对其密度和品种间产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与品种对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影响;同一品种在3种初植密度下以0.30m×0.10m为最优密度;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1.实验方法试验地设在柳河林场二台子工区二台子林班9小班,试验树种为彰武小钻杨的二年根一年干Ⅰ级苗木,在产地条件、经营措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2×4、3×4、4×4、4×5、4×6m五个密度类型试验,每个密度类型为一个小区,面积0.333hm2,三次重复,共15个小区,总面积5.0hm2,保护区面积1.67hm2。造林时间2006年春季,造林后间种2-4年,连续追肥五年,每株共施尿素1.0kg。每年人工除草松土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