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来自12个省份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分离病原菌,基于形态学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对不同茶区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57株菌株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根据其在PDA上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特征可划分为5种类型。选取21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多位点(ITS、TUB2、ACT、CAL、CHS-1和GAPDH)的序列和聚类分析,发现测试菌株均属于胶孢炭疽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包括7株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8株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3株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3株隐秘炭疽菌(C.aenigma),其中山茶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在调查茶区的炭疽病叶中分离频率较高。采用刺伤接种法将测试菌株接种于‘舒茶早’离体枝条的叶片,结果显示21个代表性菌株中17株能够侵染‘舒茶早’叶片并使其发病,但不同菌种表现出致病性差异,其中山茶炭疽菌表现出强致病力,同时发现同种病原菌不同菌株间也存在致病力差异。此外,在河南茶区首次发现由果生炭疽菌引起茶树炭疽病。  相似文献   

2.
采用树皮下接种和打孔接种的方法,在板栗树苗和离体栗枝上测定了栗疫病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两种接种方法测定病菌致病力比较一致;据此可将菌株分为强致病力和低致病力两类。对低致病力菌株分生孢子后代的不同培养型也进行了致病力测定,野生型单孢菌株的毒力明显比亲本型单孢菌株的强。讨论了低致病力菌株的毒力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对四种果实上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荔枝、龙眼、卡亡果、木瓜果皮中分离出的炭疽病菌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不同来源的菌株对4种果实及叶片的致病力和对热处理的反应没有显著性差异。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在48℃温水中处理10min后萌发率显著降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10min或55℃ 5min。菌丝比分生孢子对热处理的敏感性低。48℃温水处理2.30min对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在52℃、55℃温水中处理5min或60℃温水中处理2min后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 30min。热水浴处理是防治卡亡果、木瓜采后炭疽病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处理温度和时间可选用52-55℃5-10min。  相似文献   

4.
以台农1号杧叶片为材料,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对2005—2013年采自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以及美国夏威夷、泰国地区的112株杧果炭疽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引起台农1号叶片致病,采自不同地区、不同部位和不同品种的杧果炭疽菌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中强致病性菌株有30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26.78%;次强致病性菌株有27株,占24.11%;中致病性菌株有35株,占31.25%;弱致病性菌株有20株,占18.86%。  相似文献   

5.
【目的】CDC2是调控细胞周期的主要因子之一,对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未有胶孢炭疽菌CDC2蛋白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本试验的目的是获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并分析CgCDC2基因的功能。【方法】利用RNAi技术和PEG介导法获得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通过表型分析、TMT蛋白质组学分析和酶活性测定来确定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PCR扩增获得CgCDC2基因,编码一个326个氨基酸的蛋白,其RNAi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相比,生长速率减缓、分生孢子产量显著下降、对H_2O_2敏感性增强,PG、PL蛋白质含量、基因相对表达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致病力减弱。【结论】CgCDC2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生长,分生孢子产量,氧化应激反应以及PG、PL的酶活性,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梨产区造成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致病力分化状况并建立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梨的枝条、叶片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果生炭疽菌的强致病力菌株PAFQ32,通过比较各处理的测定效果筛选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并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观测和致病类型划分,分析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其地理来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梨枝条、叶片和果实对果生炭疽菌致病力的观测结果显示,梨叶片经针刺后接种菌丝块的测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供试菌株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的111个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强致病力菌株17个(15.3%);中等致病力菌株89个(80.2%);弱致病力菌株5个(4.5%)。不同地理来源的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有异。【结论】果生炭疽菌的菌丝块针刺接种梨叶片的方法,可用于其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导致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8.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对从2 100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挑选的PDA培养特征变异较大的11株突变体进行表型和致病性分析,旨在为葡萄炭疽病菌产孢与致病基因网络调控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突变体M112、M247、M1288、M1325、M1386和M1430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其余的5株突变体产孢量降低;突变体M247、M1288和M1325丧失了致病性;突变体M112、C1094、M1386和M2013突变体致病力增强。此外,突变体C1094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其余4株产孢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率与野生型菌株WS15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西瓜维管束内的镰刀菌8种,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优势种群。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FO-1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西瓜专化型病菌(F.oxysporum f.sp.niveum),FO-3菌株致病最弱,茄病镰刀菌的FS-1菌株致病力弱,FS-2菌株致病力较强,其余镰刀菌种的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0~6个/ml的FO-3、FS-1菌液分别注射接种2真叶期的西瓜苗,间隔不同时间后再接种强菌株FO-1,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其中以接种FS-1菌株5天后或接种FO-3菌株15天和再接种强菌株FO-1的交叉保护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杧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评价杧果品种的抗病性,为杧果蒂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24个B.theobromae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针对11个杧果品种进行抗病初步测定。【结果】B.theobromae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占28.2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6.93%,弱致病力菌株占4.84%。同一品种资源分别接种5个不同菌株,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接种B.theobromae后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对多个菌株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象牙’为高感(HS)材料,而其余10份材料均表现为感病(S)。【结论】杧果可可球二孢是引起杧果蒂腐的优势病原菌,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海南分布广泛;供试11份杧果材料中没有对B.theobromae菌株表现抗病的杧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