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克隆砂糖橘精氨酸脱羧酶基因(CrADC),分析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探究CrADC基因调控多胺合成的抗旱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RT-PCR技术克隆砂糖橘CrADC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进行蛋白序列及进化分析,利用qPCR检测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下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与烟草遗传转化验证。【结果】砂糖橘CrADC基因全长2262 bp,编码753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吡哆醛结合域。序列及进化分析显示果树ADC蛋白序列较保守且分为3类,起源于温带的苹果、李、枣、葡萄等8种落叶果树为一个进化分支,起源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柑橘、杧果、番木瓜等6种果树属于另一分支。qPCR实验表明,CrADC基因在砂糖橘叶、花、果肉和果皮组织均能表达,但不同时期叶片和果实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干旱胁迫24 h内的基因表达量会逐步上升。转基因实验表明,CrADC基因在烟草根、茎、叶组织中也能稳定表达,转基因系比对照烟草的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更低,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更高,表现出更好的抗旱生理特征。【结论】砂糖橘CrADC序列较保守,起源于亚热带或热带果树的进化分支。Cr...  相似文献   

2.
张兰  陈东奎  吕国荣 《果树学报》2023,(12):2672-2675
砂糖灯笼橘是由传统砂糖橘芽变单株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果面橙红色,表面凹凸有致,纹络分布均匀,果实呈扁球形,极易剥皮。平均单果质量41.60 g,果形指数0.69,无籽。果肉甜脆爽口,水分足,极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3.80%,总酸含量为0.39%,总糖含量为10.80 g·100 g-1,维生素C含量为30.30 mg·100 g-1,可食率为69.40%。叶片有轻度扭曲,呈斑驳状绿化,叶偏小,有浅绿深绿两种颜色,叶片不对称。在广西梧州成熟期为12月初,早结丰产稳产,植株抗病性很强,极易管理。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砂糖灯笼橘遗传鉴定表明,砂糖灯笼橘与传统砂糖橘在DNA水平上存在差异,品种区试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证明,该品种具备稳定性、一致性、特异性。砂糖灯笼橘适合我国砂糖橘产区栽培,成熟期较砂糖橘提前25 d。  相似文献   

3.
孟祥春  向旭  钟云  刘岩  易干军 《果树学报》2007,24(6):796-798
利用RT-PCR技术对广东砂糖橘碎叶病毒的外壳蛋白(CTLV-C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DNA序列分析表明,砂糖橘CTLV-CP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786bp,编码262个氨基酸。BLAST分析结果显示,所得序列与苹果、梨茎沟病毒(ASGV)外壳蛋白基因及其它柑橘CTLV-CP基因的同源性在87%~91%,证明所克隆的片段为CTLV-CP基因。  相似文献   

4.
冷害导致砂糖橘果实品质劣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Shiyueju)果实置于1℃、3℃、6℃和9℃下贮藏,比较其贮藏效果及冷害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糖橘最适贮藏温度为6℃,在1~3℃温度贮藏易发生冷害。冷害导致果实外观品质下降,果肉乙醛和乙醇含量累积,果肉异味,品质下降。1℃贮藏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较6℃高,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丙酮酸脱羧酶(PDC)和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大幅度提高。说明在冷害温度下,砂糖橘果肉异味是由于乙醛和乙醇累积,而果实呼吸强度的提高与PDC和ADH活性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以酸橘、枳为砧木的成年砂糖橘树作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各器官各部位磷素营养水平的分析,研究磷素累积消耗的特点与规律。结果表明:1、砂糖橘不同器官的磷素累积消耗量存在差异,以枝条的累积消耗量最大;除枝条外,不同砧木砂糖橘的相同器官中磷素累积消耗量差异不显著。2、两种砧木砂糖橘地上部的磷素累积消耗量均显著地高于地下部。3、砂糖橘地上部和地下部各器官不同部位的磷素累积消耗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砧木对地上部和地下部器官各部位的磷素累积消耗量影响不大。4、砂糖橘各级侧枝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磷素累积消耗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砧木砂糖橘之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以5a生枳砧砂糖橘嫁接苗为试材,研究比较了离体萌发法、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和MTT染色法对花粉活力的测定效果及其对砂糖橘有叶花和无叶花2种类型离体花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糖橘无叶花花粉活性高于有叶花花粉活性;MTT染色法是简单快速测定砂糖橘花粉活性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林  罗文杰 《浙江柑橘》2008,25(1):15-17
砂糖橘生长势强,出芽率高,成枝力强,初投产的砂糖橘往往由于夏季严重的梢果矛盾而导致大量落果,从而减少产量,2002年春,广西柳州绿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广东四会引进一批无病毒砂糖橘苗木,种植在pH5.5~6.5的酸性黄壤园地上。2004年试果,平均株产1.5kg;2005年全面挂果,平均株产15kg;到2006年的五龄树,平均株产27kg。而且果实扁圆形,果皮橙红色,较光滑,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甜、少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6%。现将初投产砂糖橘的产量和品质,管理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砂糖橘’滴灌施肥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比常规(开沟和撒施)施肥氮、钾用量分别减少42.9%、41.9%的情况下,滴灌施肥处理‘砂糖橘’果实品质与对照无差别,产量比对照略有增加,试验3年全园产量比试验前明显提高。滴灌施肥处理土壤N、K含量在适量范围,P、Mn含量处于过量水平,Ca和Mg含量处于低量水平,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处于适量范围;叶片P、K含量处于适量范围,N处于低量水平,Ca、Mn含量偏高,Mg、Zn、B含量在适量范围。滴灌施肥处理施肥用工量比常规节省66.8%,每667 m2劳动力成本和肥料成本比对照节约128.92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苹果花脸病主要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是一种严重危害苹果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病害,通过分析苹果花脸症状相关基因表达,探索花脸症状形成的潜在机制。【方法】削取无症状且无ASSVd侵染的果皮和表现花脸症状的弘前富士苹果果皮,提取果皮总RNA,通过高通量测序并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利用RT-PCR方法从表现花脸症状的苹果果皮中得到两条ASSVd序列,其基因组长度分别为331 nt和330 nt,与已公布的ASSVd山东烟台苹果分离物SDYT-1(MW302328.1)和SDYT-3(MW315909.1)完全一致。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与无症状果皮相比,表现花脸症状的果皮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6938个,其中有3331个基因显著上调,3607个基因显著下调。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参与到植物激素(茉莉酸、水杨酸和生长素)合成和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此外,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如MdWRKY18-like、MdWRKY71、MdNAC29、MdWRKY70等在表现...  相似文献   

10.
橘小实蝇危害3种苹果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橘小实蝇在'金冠'新红星'富士'苹果上的产卵选择及幼虫发育特点,评估橘小实蝇对苹果的危害风险。【方法】观察成虫活动趋向,测定3种苹果果实生理指标,观测果皮和产卵器显微结构,统计橘小实蝇在苹果上的访问量、产卵孔数、幼虫数量和体重等,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橘小实蝇对不同苹果访问规律不同,访问量与果肉硬度、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3种苹果上的产卵孔数和单孔产卵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产卵孔数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每孔产卵数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产卵器最容易通过'金冠'表皮裂缝进入果肉产卵,产卵孔数与果皮表面裂缝长度、宽度及蜡质层厚度有显著正相关性,与果皮细胞层数为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橘小实蝇选择苹果产卵会受到果实颜色、果皮结构、果肉硬度、内含物质等多因素影响'。富士'果皮薄、表面裂纹多、成熟期晚,因此遭受夏秋季节来自南方的橘小实蝇危害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明确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与橘全爪螨抗性的关系,【方法】通过BLAST搜索,对GABA受体基因进行鉴定;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和Sanger测序,对橘全爪螨敏感品系和噻螨酮抗性品系GABA受体基因SNPs进行分析和真实性验证;采用RPKM法对橘全爪螨敏感品系和噻螨酮抗性品系GABA受体基因进行表达差异分析。【结果】从橘全爪螨转录组中获得了19条GABA受体基因。通过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GABA受体基因序列比较和sanger测序发现Unigene11199_All有2个SNP位点。对GABA受体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发现,相对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中部分GABA受体基因表达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抗性品系中有3条GABA受体基因表达上调,13条GABA受体基因表达下调,Unigene24440_All下调倍数最高[log2 Ratio(RS/SS)=-10.452479]。【结论】由此推断,橘全爪螨抗性产生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Unigene11199_All和Unigene24440_All可能是橘全爪螨对噻螨酮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邱柯 《果农之友》2009,(9):20-20,35
砂糖橘进入结果期后,树冠不断扩大,分枝级数增加,发梢力越来越弱,加上枝密集丛生性强,更加速枝条的衰退,内膛枝因光照弱而成枯枝,由立体结果渐成平面结果,产量也随之下降。修剪是通过充分利用光照,调节生长和结果的矛盾,提高产量和延长结果年限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早熟品种‘赣南早’脐橙(wild type,WT)与其早熟性状回复型突变体(mutant type, MT)在生理和转录水平的差异,探究柑橘果实成熟的调控机制。【方法】测定MT和WT的果实品质及成熟相关生理指标,采用RNASeq分析MT和WT果实的转录差异。【结果】MT具有稳定的早熟性状回复现象。MT和WT果皮的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MT和WT有机酸含量在果肉间及果皮间差异均显著。MT果皮的赤霉素(gibberellin,GA)、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显著高于WT,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则相反。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MT与WT果皮间DEGs数量为980个,果肉间为289个。在果皮DEGs中,有38种GO分类、6个KEGG代谢通路被显著性富集,而果肉中未见GO分类和KEGG代谢通路的显著性富集。ABA合成基因CsNCED1在MT果皮和果肉中均下调表达,而分解基因CsCYP707A1在MT果皮中上调表达。【结论】MT成熟期比WT推迟约30 d。MT果皮GA含量及GA合成基因CsCPS1、CsKAO表达量均高于WT,可能与果皮的褪绿延迟相关。MT果皮ABA积累抑制可能受合成基因CsNCED1下调表达及分解基因CsCYC707A1上调表达的影响。MT和WT果皮的生理和转录组水平差异均比果肉间差异大,说明果皮在柑橘果实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砂糖橘为试材,研究了5年生和9年生树幼果期(坐果期至果实膨大期)单果干重,果实氮、磷、钾含量和单果氮、磷、钾累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年生树幼果期单果干重显著大于9年生树;两种树龄果实氮、磷含量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明显降低,而钾含量则先降低再升至恒定水平;单果氮、磷、钾累积量均随着果实的生长而迅速增加,5年生树钾累积量显著大于9年生树。  相似文献   

15.
砂糖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广东四会县引入广西,目前,广西柳州、河池、桂林等地都有栽培。梧州市是广西宽皮柑橘生产的适宜区之一,其砂糖橘于1986年由岑溪市筋竹镇从广东四会县引进500余株种植0.17hm^2,后来逐年发展扩大,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己成为梧州市农业重点发展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对砂糖橘树体营养的影响及其与成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庆  康少杰  张明月 《园艺学报》2011,38(11):2085-2091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Shatangju’)树体营养的影响及营养与成花的关系,设置了不同干旱胁迫时间(0、2、4、6、8周)和不同氮素水平(每次每盆单独施N︰P2O5︰K2O为15︰15︰15的复合肥5 g和另外加尿素6 g两水平)两因素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4周后树体氮素和钾素增加,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呈下降趋势,磷素无明显变化,树体中C/N,P/N与对照相比降低。各养分含量及相互比率在干旱胁迫4周左右存在一个明显拐点,且与砂糖橘的成花时间表现高度一致。每枝成花数量和氮素及钾素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和C/N呈负相关关系,而和树体磷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在正常供水情况下不同营养状况砂糖橘均未成花,但在干旱胁迫情况下氮素、钾素以及C/N和成花特性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6—2017年,以丰产期‘砂糖橘’为试材,研究其落果觃律及环割(剥)对其生理落果、秋梢萌发与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丰产期‘砂糖橘’开花期在4月上旬,开花期间无落蕾、落花现象;第1次生理落果出现在4月21日至5月23日,历时33 d;第2次生理落果出现在5月16日至7月10日,历时56 d;第1次生理落果末期与第2次生理落果前期约有6 d重叠;第1次生理落果率在60%以上,第2次生理落果率在30%以上,自然坐果率5%左右。在2次生理落果即将开始前环割和环剥的坐果率与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环剥处理3和处理4坐果率偏高、结果量大、果实变小、秋梢萌发量少且弱、成花率低,不宜应用于成年树保果;在2次生理落果前各环割1次(处理1)可提高单果重、中果比率、商品果率、秋梢数量以及秋梢成花率,保果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核桃(Juglans regia L.)种子油脂转化时期的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方法】基于Illumina Hi SeqTM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以新疆早实核桃‘新新2号’(J.regia‘Xinxin2’)品种种子的种仁为材料,对核桃种子油脂转化期3个不同阶段(花后60~70 d,简称G1;花后90~100 d,简称G2;花后120~130 d,简称G3)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结果】组装得到174 545条Unigene,其中G2 vs G1、G3 vs G2和G3 vs G1分别有9 408、8 316、6 398条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和11 916、10 485、5 218条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3个阶段之间差异基因富集最显著的是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随机挑选8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结果与测序数据一致,表明核桃种子油脂转化期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可信度高。不同时期基因差异表达富集度最高的为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上乙酰辅酶A的羧基转移酶α亚基基因acc A、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基因acc B和生物素羧化酶亚基基因acc C的表达量在G1到G3持续上升,β-酮酰ACP合酶Ⅱ基因fab F、β-酮酰-ACP还原酶基因fab G和硬脂酰-ACP去饱和酶基因FAB2的表达量在G1到G3也持续上升,并且G2与G1之间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最多。【结论】核桃种子的油脂转化在G2阶段脂肪酸合成最活跃,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与油脂合成有关的accA、accB、accC、fabF、fabG、fabI和FAB2基因均呈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葡萄由胶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以进一步分析葡萄抗炭疽病分子机制。【方法】用胶孢炭疽菌侵染不同抗性葡萄的叶片,以清水处理叶片为对照,设置0、24、48、72 h 4个时期取样。采用RNA-seq分析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挑选出抗病候选基因,并利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共对42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每个样品平均数据量为6.65 Gb。KEGG富集分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与病原体互作、类黄酮生物合成和MAPK信号途径;转录因子家族分析从MYB、AP2-EREBP、bHLH、NAC和WRKY家族中筛选出12个在抗病株系中高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WGCNA得到抗病相关模块MEdarkgreen。综合各项分析,挑选出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其中8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获得了葡萄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MAPK信号途径等3个通路,并筛选出8个抗病候选基因,包括MLO蛋白,WRKY、ERF转录因子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广东肇庆主要使用的2种砧木对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Shatangju’)抗寒性的影响,为优化其引种栽培和苗木繁育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枳壳[Poncirus trifoliata(L.)Raf.]砧、酸橘(C.sunki Hort.exTanaka)砧3年生砂糖橘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中48 h内从10℃梯次降温至(3±0.5)℃、(-3±0.5)℃分别胁迫24 h,然后,经48 h梯次升温至10℃,24 h后转移至塑料温室中常规栽培90 d,期间调查测定落叶量、生长量、生物量,定期测试分析抗寒生理特性。【结果】在(3±0.5)℃、(-3±0.5)℃胁迫后栽培的90 d中,砂糖橘酸橘砧植株单株落叶数量减小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412.2%、134.5%,落叶质量减小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546.6%、1098.0%;胁迫后90 d酸橘砧植株株高降低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5.0%、16.3%,地径减小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75.0%、8.8%,冠幅减小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231.6%、52.2%,全株生物量减小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465.4%、45.6%。(3±0.5)℃、(-3±0.5)℃胁迫后90 d,酸橘砧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Chl c)降低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101.1%、27.0%,光合速率(Pn)降低幅度分别大65.8%、52.2%,叶片蒸腾速率(Tr)升高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44.1%、99.9%,叶片气孔导度(Gs)升高幅度较枳壳砧植株分别大41.3%、39.7%。低温胁迫导致砂糖橘叶片碳同化关键酶(Rubisco)、FBP、Ald及PEPC的活性均较同期对照显著降低,叶片水分饱和亏缺(WSD)显著加重、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枳壳砧植株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酸橘砧植株。【结论】砂糖橘枳壳砧植株抗寒性显著强于酸橘砧植株,其机制主要在于低温胁迫下落叶程度轻,根系较发达,叶片较厚重,光合效率较高,叶片抗脱水、抗膜脂过氧化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