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宁夏枸杞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枸杞为试材,对宁夏枸杞炭疽病果、病叶进行了组织分离、致病性检测和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4株菌株,经致病性检测,有3株菌株有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3株致病菌株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利用真菌保守的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和同源性分析,3株致病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序列相似性达99.4%。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3.
茶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来自12个省份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分离病原菌,基于形态学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对不同茶区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57株菌株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根据其在PDA上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特征可划分为5种类型。选取21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多位点(ITS、TUB2、ACT、CAL、CHS-1和GAPDH)的序列和聚类分析,发现测试菌株均属于胶孢炭疽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包括7株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8株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3株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3株隐秘炭疽菌(C.aenigma),其中山茶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在调查茶区的炭疽病叶中分离频率较高。采用刺伤接种法将测试菌株接种于‘舒茶早’离体枝条的叶片,结果显示21个代表性菌株中17株能够侵染‘舒茶早’叶片并使其发病,但不同菌种表现出致病性差异,其中山茶炭疽菌表现出强致病力,同时发现同种病原菌不同菌株间也存在致病力差异。此外,在河南茶区首次发现由果生炭疽菌引起茶树炭疽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6.
柑橘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在果实上的潜伏侵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菲菲  龙超安 《果树学报》2015,(1):108-114,176
【目的】明确柑橘炭疽病原菌的种类及其潜伏侵染特性,为柑橘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自湖北省3个地区的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r DNA-ITS序列分析法对代表菌株T4进行分子鉴定。此外,通过组织分离法,研究炭疽病菌在柑橘花器和发育期果实上的潜伏情况。【结果】获得的19株致病菌均为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但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T4菌株的测序结果与NCBI已登录的胶孢炭疽菌序列(FJ459917.1,FJ459916.1)比对发现,一致性达100%。柑橘炭疽病菌在花器和果实上的潜伏侵染呈一定的规律性:花器官中,花瓣的带菌率最高;果实上,果蒂和脐部带菌率最高,其次为果柄部位。【结论】研究区域的柑橘花和果实均携带胶孢炭疽病菌,该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生产上要重视花期的病害防控,果实采后贮藏时需重视对果蒂部、脐部及果柄部位的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省青岛地区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种类,2019—2020年从青岛市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区采集大白菜黑斑病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青岛地区采集的大白菜黑斑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1株菌株,分别属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日本链格孢(A. japonica)、交链格孢(A. alternate),其中交链格孢为优势致病菌,检出率为76.2%;但致病性最强的为芸薹链格孢,病情指数为48.15。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浙江金华太秋甜柿果实炭疽病主要病原种类,探究不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甜柿炭疽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6—10月,通过对浙江金华永康太秋甜柿生长期果实炭疽病病样的采集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主要病原菌种类;通过对不同甜柿炭疽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类型、光照等培养条件和致死温度的测定,揭示不同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种甜柿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ii、C. siamense和C. fructicola)为浙江金华太秋甜柿果实炭疽病主要病原菌,其中暹罗刺盘孢引起太秋甜柿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果生刺盘孢、哈锐炭疽菌和暹罗刺盘孢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产孢温度为35℃,哈锐炭疽菌最适产孢温度为25℃;果生刺盘孢和暹罗刺盘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CMA和GA,果生刺盘孢产孢最佳培养基为胡萝卜煎汁培养基,暹罗刺盘孢产孢最佳培养基为CMA培养基;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和CA,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pH值4~10均适宜甜柿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果生刺盘孢在pH值5和9时产孢最佳,...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樱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樱桃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樱桃黑斑病叶片为材料,用组织分离法对致病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得到9株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分离物TYY2、TYY6和TYY9有致病性,且与田间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利用过敏原基因(Alta1)、钙调蛋白基因(CAL)和质膜腺苷三磷酸基因(ATPase)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TYY2菌株与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同源性分别为99.15%(登录号:MG199093)、98.75%(登录号:MG925123)和99.23%(登录号:MH492681),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TYY6菌株与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同源性分别为99.73%(登录号:KY561842)、99.72%(登录号:MG925159)和99.92%(登录号:MF073265),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TYY9菌株与交链格孢(A. alternata)同源性分别为100.00%(登录号:MG199093)、100.00%(登录号:KJ920975)和99.49%(登录号:MG736305),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结论】根据TYY2、TYY6和TYY9菌株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鉴定结果,将樱桃黑斑病病原菌TYY2和TYY9菌株鉴定为交链格孢(A. alternata),TYY6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为国内首次报道细极链格孢引起樱桃黑斑病。  相似文献   

10.
目前南天竹炭疽病的病原菌存在争议。近年来四川成都种植的南天竹中炭疽病发生较为严重,为弄清其病原菌,采集疑似病叶分离培养,纯化后经柯赫氏法则确定为致病菌并对其进行鉴定。依据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及附着胞的形态等特征,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将致病菌确定为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邵阳地区柑桔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以及针对性开展防治药剂筛选,对2021年9月采自湖南邵阳的柑桔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进行测定,通过切片方法观察其侵染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11株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GAPDH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多在叶片气孔处侵染为害。在7种供试药剂中,250 g/L吡唑醚菌酯抑菌乳油的抑菌效果最明显,EC50值为0.756 mg/L,有柑桔炭疽病防治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凤舞剑  朱强  白耀博  曹丹  陶佩琳 《蔬菜》2021,(12):40-45
为了有效防控草莓根腐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徐州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离、纯化后获取了5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碱基序列测定结果比对发现:CMGF-1是胶孢炭疽菌或其亚种,CMGF-2和CMGF-3是棒孢拟盘多毛孢或其亚种,CMGF-4和CMGF-5是串珠镰刀菌或其亚种。黑根根腐的致病菌主要是镰刀菌和拟盘多毛孢菌,而红中柱根腐的致病菌是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3.
红掌炭疽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核糖体DNA2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州、南京和扬州等地红掌病株上分离的炭疽菌中存在形态差异明显的两个群体。各选取两个代表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红掌炭疽病病株上有两种致病菌:胶孢炭疽和毁灭炭疽,后者导致红掌炭疽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近年四川省石棉县黄果柑果实田间普遍发生的果面病斑的致病菌,2016年12月在当地采病果为试验材料进行病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共获得12株真菌,5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5株为互隔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2株为果生刺盘孢菌C. fructicola。分离获得的胶孢炭疽菌株和互隔交链格孢菌株均能侵染果实和叶片形成病斑且与田间病斑基本一致,两者是生产中石棉县黄果柑果面病斑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从江西省峡江县椪柑园采集呈典型症状的椪柑果梗炭疽病病样,经病菌分离纯化获得3个炭疽病菌株XJ-1、XJ-2和XJ-3,对这3个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这3个菌株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依照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胶孢炭疽菌为椪柑果梗炭疽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以采自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的辣椒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照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菌株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研究引起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的病原;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研究了致病菌株对甲基硫茼灵等11种原药和10%苯醚甲环唑等6种成品药的敏感性,从而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组合复配,测定抑制活性.结果 表明: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确定其为辣椒炭疽病菌,分别为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和疑似新种(Colletotrichum sp.);经敏感性测定,所选药剂对菌株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双苯菌胺、唑胺菌酯、戊唑醇等4种原药对3株辣椒炭疽病菌药效比较稳定,抑制效果较好;辣椒炭疽病菌对22.50%啶氧菌酯和10%苯醚甲环唑2种成品药剂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分别为1.60 mg·L-1和2.12 mg·L-1;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3∶1和1∶1复配时,SR分别为1.7453和2.0611,1∶1时增效效果最好.啶氧菌酯与咪鲜胺1∶3、1∶1和1∶5复配时,SR分别为1.7234,1.6611和1.6585,1∶3增效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引起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有GY-1尖孢炭疽菌(C.acutatum);ZY-1斯高维尔炭疽菌(C.scovillei);ZY-2疑似新种(Colletotrichum sp.).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对苹果枝干病害有抑制作用的新疆野苹果枝干内生真菌,为苹果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新型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新疆野苹果枝干中分离内生真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苹果树3种致病菌均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菌株,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75株,从其中筛选出对苹果树3种病原菌均具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5株(E-m6、S-p5、S-m2、S-p6、E-p5)。对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最高抑菌率为73.39%,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最高抑菌率为73.52%,对苹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li的最高抑菌率为82.19%。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和TUB基因序列分析,菌株E-m6和S-p5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m2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S-p6为Rosellinia sp.,E-p5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结论】从新疆野苹果枝条中筛选出具生防潜力的内生真菌菌株5株,为苹果枝干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同时也为新疆野苹果内生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旭双  陈典  梁誉  王勇 《中国蔬菜》2012,1(20):88-93
以感病的大蒜品系Z-1001鳞茎为材料,经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获得F、J、H、G 4种纯化菌株。依据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证实F菌株、J菌株为大蒜干腐病主要致病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F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J菌株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说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是大蒜干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造成江津龙华W·默科特桔叶片黄化的致病真菌,开展组织分离、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7株致病菌,其中,4株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1株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有99%的同源性,1株与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有99%的相似性,1株与蚕豆叶壳二孢菌Ascochyta fabae(Peyronellaea pinodella或Phoma pinodella)有100%的同源性。此研究为江津龙华叶片黄化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