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琯溪蜜柚汁胞粒化与次生壁纤维素含量、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品质等指标的相关性以及纤维素合成酶基因表达情况,以期为汁胞粒化过程中次生壁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9、10和11月4个时期的琯溪蜜柚果实,测定汁胞粒化率、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 TSS)、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含水量和纤维素含量。从汁胞转录组中筛选差异表达的纤维素合酶基因(cellulose synthase, CESA)并进行分类和表达分析。【结果】琯溪蜜柚果实10月后,果实横径迅速增加,汁胞粒化明显加速,单汁胞粒化严重,纤维素、TA和束缚水含量显著上升,果形指数和自由水含量明显下降;转录组筛选差异基因CrCESA4、CrCESA7-1和CrCESA8分别与拟南芥AtCESA4、陆地棉GhCESA7和拟南芥AtCESA8聚类在一起。CrCESA4、CrCESA7-1、CrCESA8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1月显著上升,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一致。【结论】汁胞粒化程度与纤维素、TA和束缚水含量呈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和自由水含量呈负相关;进化树、转录组和表达分析表明CrCESA4、CrCESA7-1、CrCESA8可能参与了汁胞粒化过程中次生壁纤维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汁胞粒化是‘琯溪蜜柚’果实在生长后期、成熟期和采后贮藏过程中普遍収生的生理病害。关于‘琯溪蜜柚’汁胞粒化问题的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迚展,主要从汁胞粒化形态、影响粒化因子、汁胞粒化后的生化因子变化及采后贮藏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结果,幵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迚行展望,以期为‘琯溪蜜柚’果实粒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琯溪蜜柚’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克隆‘琯溪蜜柚’的管家基因,并筛选合适的管家基因作为内参,【方法】以‘琯溪蜜柚’盛花期后5个不同时期的果实汁胞,以及根﹑茎﹑叶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ctin1﹑β-tubulin﹑18S rRNA﹑EF1-α和Ubiquitin 5个管家基因在不同材料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geNorm、NormFinder﹑comparative Delta-CT和BestKeeper 4种评估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actin1和β-tubulin是‘琯溪蜜柚’果实发育进程中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而EF1-α和β-tubulin则是研究不同组织特定靶基因表达中稳定的内参基因。【结论】筛选出了‘琯溪蜜柚’最佳的内参基因β-tubulin,为今后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早钟6号枇杷果实采前遇到高温天气出现皱缩现象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皱缩枇杷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易皱缩的早钟6号枇杷果实和抗皱缩的思贺大果枇杷果实为材料,对早钟6号枇杷采前不同皱缩程度的果实(正常果ZZS1、轻度皱缩果ZZS2和皱缩果ZZS3)进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并对思贺大果枇杷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早钟6号枇杷不同程度皱缩果实之间以及与思贺大果枇杷之间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筛选与枇杷果实皱缩相关的基因。【结果】早钟6号枇杷皱缩果(ZZS2、ZZS3)与正常果(ZZS1)相比,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升高。对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可能与枇杷果实采前皱缩相关的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油菜素内脂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参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的12个基因中,有9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在DG vs ZZS1比较中均上调表达;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13个基因中,有6个(2个GH3和4个SAUR)参与生长素信号转导;2个基因(EVM0023097和EVM00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肉蜜柚’果实汁胞粒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的同工酶变化及赤霉素对其的影响。【方法】以赤霉素处理和未经赤霉素处理的‘红肉蜜柚’果实的近中柱和远中柱汁胞为材料,统计粒化指数后,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可溶性和离子结合POD同工酶谱测定。【结果】发现‘红肉蜜柚’果实汁胞粒化指数随着果实生长发育呈先平稳后急剧上升的趋势,有无赤霉素处理无明显变化;可溶性POD中存在酸性POD和碱性POD,有无赤霉素处理对近、远中柱POD出现的时期和组分基本没有影响;离子结合POD只存在碱性POD,近中柱POD同工酶谱分离出6条(5条为果实发育后期的特异性谱带)、远中柱POD分离出4条,两者出现的时期和组分差异较大,赤霉素处理使近中柱5条果实发育后期特异性谱带减为3条且时期提前,而赤霉素处理下的远中柱没有检测到谱带。【结论】粒化时期,离子结合POD出现的5个特异性碱性POD可能与汁胞粒化关系密切,赤霉素处理可明显减少POD谱带,但赤霉素对汁胞粒化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根域限制调控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巨峰’葡萄为试材,进行根域限制栽培处理,以传统露地栽培为对照,研究‘巨峰’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及根域限制对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PAL、4CL、CHS2、CHS3、CHI、F3H1、F3H2、DFR、LDOX、F3’H、F3’5’H、OMT、3GT、5GT的转录水平自转色期开始升高,接近成熟期下降。根域限制下‘巨峰’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AL和F3’H的转录表达在果实成熟的部分时期受到上调,而4CL、CHS2、CHS3、CHI、F3H1、F3H2、DFR、LDOX、F3’5’H、OMT、3GT、5GT的转录表达在转色期至成熟过程中均受到了上调,CHS1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其转录表达无明显上调变化且根域限制与对照差异不大。【结论】根域限制促进了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途径中14个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7.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观测分析了溪蜜袖汁胞的粒化过程、症状及若于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汁胞粒化现象在果实生长后期(9月中下旬)开始出现,与果实正常种子数的有无与多寡有关。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汁胞的粒化是从顶端开始,外表横纹的消失是重要的外表特征;粒化汁胞细胞壁加厚,纤维、半纤维增多,高尔基体增加,核体积增大。并首次观察到粒化汁胞的细胞多核仁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柠檬酸合成酶基因与‘琯溪蜜柚’果实"返酸"的关系,以不同贮藏期‘琯溪蜜柚’果实汁胞为材料,克隆了1个柠檬酸合成酶基因,将其命名为CmCS,其含有1 41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具有471个氨基酸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mCS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甜橙、川桑等植物的相似度皆大于90%,为稳定的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定位于线粒体。结果表明,‘琯溪蜜柚’贮藏期间伴随着有机酸含量逐渐增加,CmCS基因表达量整体先升高后降低,推测其对‘琯溪蜜柚’果实采后有机酸代谢具有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26S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RING finger蛋白是一类特殊的泛素蛋白连接酶,参与植物多个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为探明柚RING finger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从红肉蜜柚和琯溪蜜柚果实汁胞中分离出两个RING finger基因cDNA片段(CgRHF1和CgRHF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及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均属于RING-H2 finger家族成员,且红肉蜜柚与琯溪蜜柚的两个CgRHF之间碱基序列均无差异;除根组织外,CgRHF1表达水平较CgRHF2高,且在红肉蜜柚茎、叶和花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琯溪蜜柚;CgRHF2在组织及果实发育过程表达水平均较低,但在果实成熟采摘阶段急剧上升。CgRHF1与CgRHF2表达模式的差异暗示这两个基因在柚组织及果实发育进程中行使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非功能互补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平和琯溪蜜柚果实套袋技术成果转化,笔者从2001年开始采取边试验边示范推广的方法,以创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基地县为契机,将琯溪蜜柚果实套袋技术作为生产优质无公害琯溪蜜柚的关键技术,在平和县琯溪蜜柚产区迅速推广应用,全县累计推广应用琯溪蜜柚果实新型纸质套袋4.5亿个以上,有效提升了平和琯溪蜜柚的档次,促进了平和琯溪蜜柚出口欧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果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红肉蜜柚’CmMYB330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红肉蜜柚’果实汁胞粒化相关的MYB转录因子基因特征与表达模式,探讨MYB转录因子在蜜柚汁胞木质素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研究蜜柚汁胞粒化发生机制提供借鉴。【方法】以‘红肉蜜柚’果实汁胞为试材,参考甜橙MYB全基因组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CR技术克隆Cm MYB330的编码区序列及其5’端调控序列,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m MYB330在‘红肉蜜柚’果实汁胞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m MYB330与GFP的融合表达载体注射转化到烟草叶片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Cm MYB330进行转录激活活性分析。【结果】Cm MYB330的编码区序列长度为942 bp,编码313个氨基酸,预测为核定位蛋白,为典型的R2R3 MYB转录因子。Cm MYB330与甜橙Cs1g19400.1、Am MYB330等亲缘关系近,都属于R2R3 MYB第4亚组。Cm MYB330的5’端调控序列为起始密码子上游-1 748 bp序列,预测该序列含有TATA-box、CAAT-box 2个启动子核心元件,3个MBS,1个AC-I,1个5UTR Py-rich stretch,还有大量激素(如赤霉素、乙烯、水杨酸等)响应元件。Cm MYB330表达量在‘红肉蜜柚’果实汁胞发育过程中有起伏,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达量在花后208 d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在转化p-super1300-Cm MYB330-GFP的烟草叶片细胞核中检测到绿色荧光信号,与预测结果一致,说明Cm MYB330定位在细胞核中。在Y2H Gold酵母中,Cm MYB330表现为没有转录激活活性。【结论】克隆了‘红肉蜜柚’MYB转录因子Cm MYB330编码区序列及其5’端调控序列,Cm MYB330属于R2R3 MYB第4亚组,与汁胞粒化相关,为核定位蛋白,同时分析了其在‘红肉蜜柚’果实汁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为进一步研究Cm MYB330与蜜柚汁胞粒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福建省平和县‘琯溪蜜柚’园土壤和树体的硼素营养状况及其与果实粒化的关系。【方法】采集平和县314个蜜柚园土壤、叶片和果实样品,进行硼素营养和果实品质的测定。【结果】蜜柚园土壤有效硼含量(w,后同)范围为0·05~4·61 mg?kg~(-1),平均值为0·77 mg?kg~(-1),土壤有效硼低量(0·5 mg?kg~(-1))、适宜(0·5~1 mg?kg~(-1))和高量(1mg?kg~(-1))的比例分别为43·57%、33·54%和22·89%,0~60 cm土层土壤有效硼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呈现明显的表聚特征。蜜柚叶片硼含量范围为9·61~252·02 mg?kg~(-1),平均值为72·47 mg?kg~(-1),叶片硼含量属于低量(15 mg?kg~(-1))、适宜(15~50 mg?kg~(-1))和高量(50 mg?kg~(-1))的比例分别为0·32%、24·84%和74·84%。叶片硼高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土壤有效硼高量的比例,说明含硼叶面肥的过量施用是造成叶片硼含量高的主要原因。蜜柚果实硼含量范围为1·13~57·50mg?kg~(-1),平均值为14·07 mg?kg~(-1),果实硼含量8~16 mg?kg~(-1)和高于16 mg?kg~(-1)样品汁胞严重粒化(粒化率40%)的比例分别较硼含量低于8 mg?kg~(-1)的样品提高了31·87%和31·89%。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硼含量与果实Ca/B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y=304·81x-0·63,r=0·77**),果实汁胞严重粒化(粒化率40%)的比例随Ca/B比值的提高而降低。【结论】平和县蜜柚园土壤和叶片均存在硼过量的问题,硼过量可能会增加蜜柚果实汁胞粒化的风险,施用含钙肥料、提高果实Ca/B比值,可缓解果实汁胞粒化的程度。平和县蜜柚生产应限制含硼叶面肥的过量使用,增加含钙肥料的施用。  相似文献   

13.
植物中编码类黄酮和木质素生物合成关键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的基因通常是家族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从克里曼丁橘(Citrus clementina)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若干条拟为4CL基因的序列。通过对其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仅有3个基因具有典型的4CL家族基因的特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柑橘Cit4CL1聚到ClassⅠ,Cit4CL2和Cit4CL3聚到ClassⅡ。利用荧光定量PCR(q PCR)对北京柠檬不同组织和发育过程中的果实Cit4CL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各成员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Cit4CL1的表达水平与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该基因对调控柑橘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Cit4CL2和Cit CL3的表达与类黄酮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但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和木质素生物合成较为活跃的组织明显相关,表明这两个基因是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肉猕猴桃发育过程中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相关差异基因的功能。【方法】以黄肉型中华猕猴桃‘金丰’果实为试材,在前期RNA-seq测序的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中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Unigene23885、CL10798、Unigene11266、CL1511四个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他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类胡萝卜素含量与Unigene11266、Unigene23885、Unigene2673三个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相关,与基因Unigene23823、Unigene12775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基因Unigene23885和Unigene11266、基因CL1511和CL10798分别被聚为一类,其表达模式非常接近且与其他基因明显不同,并在类胡萝卜素合成中高水平表达,基因CL10467与其距离最近。【结论】综合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基因Unigene11266、Unigene23885可能是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基因,且较其他基因而言,基因CL10467、Unigene12775、CL10798、CL1511、Unigene2673与其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的磁共振成像无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柑桔汁胞粒化无损检测的有效性,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仪对采后贮藏30d的琯溪蜜柚Citrus grandis‘Guanximiyou’果实进行磁共振扫描检查,以同层断面解剖图为对照。结果表明,在MRI检测中,T2WI能够明显区分果肉组织与海绵层组织的信号差异,其信号强度可代表果实组织相对含水量;T2WI信号在汁胞粒化部位强度明显降低,病变组织的失水特征清晰,与解剖结果一致。T2WI对汁胞粒化的识别率100%,T1WI的识别率41.7%,两者差异显著(χ2=5.76,p=0.016)。T2WI和T1WI均能显示种子照影,但T2WI对果肉组织影像的分辨率优于T1WI。MRI的T2WI分析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对柚果的汁胞粒化程度以及种子有无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卢锦明  林心悦  廖永林 《果树学报》2023,(12):2524-2535
【目的】明确鹰嘴桃果实组织海绵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对鹰嘴桃病害果海绵组织、非病害组织和健康果实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在病害果海绵组织vs健康果实组织、非病害组织vs健康果实组织、病害果海绵组织vs非病害组织的转录组比较中,分别鉴定到4557、4446、672个差异表达基因。病害果海绵组织与健康果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新陈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等通路。与健康果或病害果非病变组织相比,鉴定出12个与细胞壁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PG-At1g48100、PG-QRT3、PG、6个XET2、BXL7、2个EXP-A4)在鹰嘴桃病害果海绵组织表达上调;此外,3个钙转运基因(ACA13)和2个钙传感器基因(CaM11、CML18)在鹰嘴桃病害果海绵组织表达上调。其他钙传感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害果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调。【结论】鉴定出12个与细胞壁代谢、3个与钙转运和23个与钙传感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钙代谢以及细胞壁代谢异常在果实组织海绵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果胶裂解酶基因在蓝莓硬肉品种和软肉品种果实硬度差异中的作用,为选育高硬度蓝莓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蓝莓硬肉品种Star和软肉品种O’Neal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硬度、细胞壁物质含量和果胶裂解酶活力,分析比较果肉细胞解剖结构,克隆果胶裂解酶基因并研究其表达模式,转化番茄验证VcPL的功能。【结果】S4(膨大期)到S6(红果期)时期是果实硬度快速下降关键时期,果肉细胞在发育初期细胞壁轮廓清晰,Star果肉细胞出现结构破损的时期晚于O’Neal,果实硬度与可溶性果胶含量、果胶裂解酶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VcPL41和VcPL65编码区序列长度分别为1230 bp和1209 bp,Star和O’Neal中VcPL65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VcPL41的序列在品种间有4个氨基酸差异。2个基因在Star中快速上调表达的时期晚于O’Neal。超表达VcPL41和VcPL65的番茄果实硬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可溶性果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蓝莓硬肉品种Star和软肉品种O’Neal果实硬度差异受果胶裂解酶活力和可溶性果胶含量影响,VcPL41和VcPL65能够加速果实成熟软...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90年代以来,溪蜜柚果实裂瓣、汁胞粒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品质变劣.为了探讨解决办法,应用PP2003(植物动力2003)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