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绿僵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东亚飞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与高效氯氰菊酯高纯度原药复配后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的增效作用。含0.5%~1.5%(w/v)高效氯氰菊酯的绿僵菌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都高于120,其中复配制剂(1%高氯.1×1010孢子/ml绿僵菌油悬浮剂)的共毒系数在接种后第4、5d分别为268.92和375.93。该复配制剂按1∶2、1∶3比例稀释后室内喷雾接种,第5d蝗虫累计死亡率分别达97.8%和97.3%,显著高于绿僵菌对照组的累计死亡率(52.6%);田间施药后蝗虫存活率在第6d分别下降到2.4%和4.4%,显著低于绿僵菌对照组药后第9d的存活率(37.7%)。结果表明:绿僵菌复配制剂增效作用明显,作用较快、防效高,克服了绿僵菌悬浮剂难以用于高密度蝗虫防治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真菌,本文系统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孢子萌发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选用初始pH=6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进行平板萌发测定,制作孢子平板后进行吹干处理,放置于温度30℃、湿度90%的条件下进行黑暗培养30h,所测得的孢子萌发率最高。该测定条件可用于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产品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控柑橘木虱,阻止柑橘黄龙病扩散蔓延,2017年采用田间试验探索了新烟碱类杀虫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100 g/L吡丙醚乳油、微生物杀虫剂80亿孢子/mL绿僵菌油悬浮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木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表现较好,药后3 d防效达85%以上,药后14 d防效达90%以上;其次是80亿孢子/mL绿僵菌油悬浮剂,药后14 d防效达80%以上;100 g/L吡丙醚乳油防效相对较差,药后3~14 d防效均未达到70%。  相似文献   

4.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绿僵菌治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痘病毒与绿僵菌合用防治蝗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两者合用可以显著增加防治效果,用含毒的麦麸(痘病毒1.67×105OBs/头+绿僵菌1.67×105孢子/头)比单独用绿僵菌(1.67×105孢子/头)防治3龄黄胫小车蝗和东亚飞蝗效果好,感染10d的增效率分别为48.4%和40%.痘病毒增效作用与其用量有关,在混合剂中的含量越高,增效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5.
新农药介绍     
中文通用名称:金龟子绿僵菌英文通用名称:Metarriziumanisopliae(拉丁名)农药登记名称:5亿孢子/克百澳克杀蟑饵剂理化性质:5亿孢子/克百澳克杀蟑饵剂外观为浅绿色粗粉粒,有油脂香味。该饵剂含孢子量为每克金龟子绿僵菌孢子≥5亿个。该产品是用生物发酵法生产绿僵菌活孢子,再与相关助剂及填料加工而成的饵剂。其菌株是从贵州土样中筛选出对蜚蠊有效的绿僵菌,经鉴定,该菌株与金龟子绿僵菌在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上十分相似,其形态特征:菌株的菌落扩展较慢,菌丝体有隔、分枝,子梗直、有分枝、形成分生孢子梗联合成分生孢子座;瓶状小梗单生,有时…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剂量的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单剂及其分别与植物源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混配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表明: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防效较好,推荐使用剂量80 m L/667 m2。  相似文献   

7.
采用体表接菌法测定了商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PD20080671在15、20、25、30、35和40℃等6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累积死亡率在接菌后19 d内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升高。35℃的累积死亡率最高(82.5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5.00%。死亡个体的湿度培养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的时间较短,40℃为4.26 d,15℃为19.36 d。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绿僵菌杀死蝗虫。因此,在田间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建议在上午低温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棉花苗蚜防治中化学农药使用量,本文开展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与化学农药减量联用对田间棉花苗蚜的防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推荐剂量(900 mL/hm2)单独施用对苗蚜田间防效为5.36%~15.46%,整体防效较低;3种化学农药对苗蚜防效较好,其中,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最高,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和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药后3 d防效较为稳定。化学农药推荐用量和金龟子绿僵菌联合施用可提高药剂防蚜效果,减量25%和金龟子绿僵菌联合施用与化学农药推荐用量单独施用防效无显著差异,其中,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和金龟子绿僵菌减量联用效果较好,减量25%和金龟子绿僵菌联合施药后1 d、3 d、7 d和14d防效比氟啶虫酰胺推荐用量单独施用分别增加34.76%、7.02%、3.25%和5.49%。供试药剂及减量联用处理可降低苗蚜为害造成的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各处理卷叶株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推荐用量、推荐用量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减量25%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减量50%...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测试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油悬浮剂对荼小绿叶蝉的大田防效,并筛选出了其防治荼小绿叶蝉的较优施药配方.结果 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油悬浮剂100 mL/667m2药后3 d-14d防效为53.46%-94.91%;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油悬浮剂50 mL/667 m2与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0.
绿僵菌与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协同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侵染和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寄生两种生防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两种措施协同控制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绿僵菌菌株HK4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成虫安全;但绿僵菌侵染使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寄生率显著降低。在先接种绿僵菌后接入姬小蜂的情况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寄生率仅为10.23%,显著低于其单独寄生的寄生率79.55%;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侵染率为96.59%,高于绿僵菌单独处理的侵染率84.09%,但不显著。而在先接蜂后接种绿僵菌的处理中,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侵染率仅为69.09%,显著低于绿僵菌单独处理。对椰心叶甲的生测结果显示,先接种绿僵菌再接入姬小蜂、先姬小蜂寄生再接种绿僵菌、同时接种绿僵菌和接入姬小蜂3种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98.86%,显著高于绿僵菌单独侵染和姬小蜂单独寄生。  相似文献   

1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 在防控过程中容易引起红火蚁巢体迁移和弃尸等现象, 影响防控效果。本研究对标记好的蚁巢施用茚虫威饵剂, 然后定时观察新增加的蚁巢数量和工蚁弃尸量。结果表明, 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后, 所有处理均有新蚁巢出现, 施药后5~10 d, 新蚁巢大量出现, 随后蚁群趋向稳定, 新增蚁巢减少, 至处理后25~30 d, 再次出现新蚁巢。0.1%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在施药后5 d出现8个新蚁巢, 药后10 d和30 d分别又新增5个蚁巢, 其他时间新增蚁巢数较少。按处理剂量, 药后30 d, 2种药剂15 g/巢处理出现的新巢数量均显著高于25 g/巢处理。0.1%茚虫威15 g/巢处理, 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高达124.98%, 0.08%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为89.05%; 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处理, 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分别为12.00%和51.34%。施用15 g/巢饵剂后2 d开始有大量工蚁尸体被丢弃, 至药后4 d弃尸量达最大值, 0.08%和0.1%茚虫威饵剂处理弃尸量分别为330.5头/巢和300.2头/巢, 随后呈逐步下降趋势, 至14 d, 弃尸量降至最低。施药后8 d内弃尸量达总弃尸量75.26%以上, 至药后10 d, 已达总弃尸量的90.08%以上。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的处理新蚁巢出现较少, 表明施用相对低剂量的饵剂, 更容易引起蚁巢迁移。红火蚁的弃尸行为主要发生在饵剂施用后的前8 d。  相似文献   

12.
红火蚁克星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威百亩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理化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分析浓度20、100和500 mg/kg威百亩熏蒸对土壤反硝化作用及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威百亩熏蒸处理0、14 d后,500 mg/kg浓度处理的土壤反硝化率为84.64%、90.52%,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的86.72%和91.87%,100、20 mg/kg浓度处理的土壤反硝化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熏蒸处理28、56和84 d后,4个处理的土壤反硝化率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3个浓度威百亩熏蒸处理0、14、28、56和84 d后的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差异不显著。除56 d外,20 mg/kg浓度熏蒸处理0、14、28和84 d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分别为8.77、14.77、9.77和8.75,均显著低于对照;100 mg/kg浓度熏蒸处理0、14和28 d后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76、6.77和10.78,显著低于对照,而处理56、84 d后,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500 mg/kg浓度威百亩熏蒸处理后,土壤反硝化作用在熏蒸后0~14 d受到抑制,28 d后土壤反硝化作用自然恢复;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无论熏蒸初期或后期与均对照差异不显著。威百亩对土壤反硝化强度的影响与nirS型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无关,说明nirS型反硝化细菌在土壤反硝化作用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的微胶囊化及其对蛴螬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微囊悬浮剂(CS),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微胶囊化过程的影响,并考察了产品对蛴螬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SUR-1(植物皂素和明胶等比例组合物)是较为理想的成囊助剂,当其质量分数为0.2%时两种农药的包覆率可达98%以上,囊形均匀、圆滑,囊径和囊壁厚度适中,但其用量不宜过高,当其质量分数为0.4%时,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包覆率分别仅有74.2%和68.1%,同时,释放速率也显著下降。20%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CS在有效成分含量(下同) 600 g/hm2用量下,对蛴螬60 d的防效可达70%以上,而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在土壤中的降解较为迅速,当施药剂量分别为1 440和33.75 g/hm2时,60 d的防效分别仅为32.3%和2.5%。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生防菌对马铃薯根系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分别以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 X-1菌液、LB液体培养基以及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GZ8-6发酵液对马铃薯苗进行灌根处理, 测定和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土壤酶活性和马铃薯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X-1和贝莱斯芽胞杆菌GZ8-6处理后, 马铃薯根际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明显高于病原菌处理和LB液体培养基处理。X-1和GZ8-6处理后第30、60 天, 土壤蔗糖酶活性达到高峰, 分别比病原菌处理高1.70倍和2.71倍,土壤脲酶活性在施用后第10、20 天较病原菌处理分别提升了52.53%和59.48%;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马铃薯生育期内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经X-1和GZ8-6处理后马铃薯的侧根数、茎粗、地下部鲜重等各项生长指标都优于病原菌处理和培养基处理, 处理后60 d株高和地下部鲜重分别较病原菌处理提高了34.65%和124.79%, 茎粗较LB液体培养基处理平均增加0.53 cm。因此, 生防菌处理不仅对马铃薯有促生作用, 同时还能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威百亩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化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研究浓度为20、100和500 mg/kg威百亩熏蒸处理对土壤硝化作用及amoA型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威百亩熏蒸处理0、14、28 d后,3种浓度处理的土壤硝化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56 d后,20、100和500 mg/kg浓度处理的土壤硝化率分别为81.15%、76.66%和94.08%,前两者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后者与对照差异显著;而处理84 d后,3种浓度处理的土壤硝化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与对照相比,3个浓度威百亩熏蒸处理不同时间后土壤amoA型硝化细菌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熏蒸处理14 d后,浓度20、100 mg/kg威百亩处理的土壤amoA型硝化细菌群落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0、10.97和0.84、7.79,与对照的0.92和9.78均无显著差异;而浓度500 mg/kg威百亩处理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59、5.77,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威百亩对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较amoA型硝化细菌群落延迟,说明土壤中硝化作用的强弱并非完全决定于土壤amoA型硝化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结线虫在内蒙古设施黄瓜生产中平均造成30%以上的产量损失,危害严重时导致绝收,为了明确41.7%氟吡菌酰胺SC有效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定植后当天、3 d、7 d和15 d分别使用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液灌根;以定植后当天使用对照药剂20%噻唑膦EW稀释1 000倍液灌根、10%噻唑膦GR 2 kg/667 m2地面撒施及未施药处理为对照,施药71 d后41.7%氟吡菌酰胺SC处理区的土壤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3.75%、37.39%、32.05%、18.12%,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4%、60.8%、55.6%、33.4%,对照药剂处理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6.4%、25.0%,防治效果分别为64.6%、39.8%。研究结果表明,〖JP+1〗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药液于设施黄瓜定植后当天和3 d灌根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都达到60%以上,增产明显,分别为25.1%和39.2%,本研究为41.7%氟吡菌酰胺SC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坡柳皂苷对大菜粉蝶生长发育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叶碟饲喂法测定了坡柳皂苷对大菜粉蝶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用500、1 625、2 750、3 875和5 000μg/mL的坡柳皂苷处理24 h后,对大菜粉蝶4龄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率分别为14.47%、31.54%、49.70%、62.48%和79.94%,处理48 h后的抑制率分别为2.72%、39.26%、54.82%、70.53%和86.39%;坡柳皂苷对大菜粉蝶4龄幼虫具有显著的拒食活性,供试5种浓度下处理24 h后,拒食率分别为30.21%、40.62%、54.33%、72.47%和84.84%,48 h后的拒食率为4.4%~86.67%;5 000μg/mL处理14 d后,幼虫化蛹率为32%,显著低于对照组(72%);供试5种浓度坡柳皂苷处理23 d后,蛹的羽化率分别为56%、44%、44%、36%和32%,均低于对照组(64%)。研究表明,坡柳皂苷对大菜粉蝶生长发育、取食及化蛹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重庆黔江烟草田间分离获得一株烟草青枯菌拮抗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wu31 2(简称swu31 2)。采用逐步提高药物浓度的方法,筛选获得了抗链霉素300 μg/mL对烟草青枯病菌拮抗活性稳定的swu31 2突变菌株。采用灌根接种法,研究其在烟草根、茎和叶表面及内部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swu31 2能在烟草各组织的表面及内部定殖。该菌株在烟草各组织内部的数量均表现为“由增到减”的趋势。在接种后第8天定殖数量达到最高峰,随后有所下降;到第20天各组织内的数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105 cfu/g 以上)。同时,在接种20 d后,烟草的根、茎和叶的表面仍然可以检测到swu31 2的存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swu31 2的菌液和活性物质对烟草青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先施swu31 2菌液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防效好于农用链霉素(51.25%),分别为60.87%和 60.32%,而后施菌液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防效也分别达39.50%和20.90%。  相似文献   

20.
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硅酸钠在室内和田间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以巨峰葡萄为材料,对葡萄炭疽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率及室内和田间防治炭疽病效果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硅酸钠对葡萄炭疽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室内接种炭疽病菌5 d后,15、20和25 mmol/L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0.58%、44.37%和52.71%,且抑制效果差异极显著;田间最后1次喷药10 d后,15、20和25 mmol/L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94%、67.16%和73.46%,喷施10%苯醚甲环唑6次的防治效果为76.84%,喷施3次的防治效果为64.29%;25 mmol/L硅酸钠与喷施6次苯醚甲环唑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与喷施3次苯醚甲环唑的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在生长季可利用硅酸钠与常规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