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晨阳 《草原》2007,(4):95-96
鲁迅与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坛两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为现代文坛塑造了众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群像。家庭寡妇形象群,是鲁迅与张爱玲共同涉及的一个形象群,两位作家都是从封建宗法大家庭走出来,在成长的环境中,在与周围形形色色具有悲惨命运的寡妇接触中,寡妇的凄苦无奈的生活境遇,对他们后来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鲁迅写于1920年6月的《明天》,是他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民间文艺大概有这些方面的关系:一、鲁迅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在文艺创作之中的才能,民间文艺的成就被他高度评价了。二、鲁迅提倡文艺大众化,号召作家都向民间文艺学习。三、鲁迅对文艺起源问题的一直探索着。四、鲁迅提出了艺术对立的“两种文化”思想。五、鲁迅对民间文艺鉴别、搜集、整理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六、鲁迅对民间文艺有着的特殊的贡献。以下我们就来谈一谈鲁迅与民间文艺的一些渊源。  相似文献   

3.
师陀在其散文集《上海手札》中以犀利的眼光、精练的文字描绘“孤岛”时期上海的社会面貌,刻画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百态,揭示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上海手札》反映了师陀对于“孤岛”时期上海的深刻体认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鲁迅先生在谈写作时提到过:(我所描写的)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下文针对"以药养医"的论述也是两位笔者多年来接触动保营销界方方面面的人物与事件之后综合出来的结果。本文不但对当下动保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以药养医、信任危机、商业贿赂、研发滞后等现象发表了独特的观点,还对我们行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极易引起误解。实际上,为了医治国民精神中自欺欺人,唯我独尊之类的顽疾,鲁迅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这便是鲁迅式的疗效思维方式。从这里我们才能解读鲁迅的偏激、体味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对长期留学日本并深受日本文化浸润的鲁迅先生来说,留日时期称得上是其语言风格的形成时期。鲁迅对日语有怎样的认识,日语对其语言又有哪些影响,通过考察鲁迅作品,对其中的“日语借词”进行分类解析。其作品中的“日语借词”一类是直接借用日语固有式的表达;另一类是音译或意译创造的汉字式词语。这些日语借词以各种形态渗入鲁迅作品的词汇、语法和修辞当中,不仅大大丰富了鲁迅文学语言的词汇量和表达手法,对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忽视与回避的思想文化遗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他的文字以及在他的文字中蕴藏着的无限充实的思想使其作品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且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会有最真实的情感的流露与体现。虽然鲁迅本人曾出面证明小说等内容与本人无关,但通过对鲁迅的学习与了解,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9.
《蝇王》所描绘的理性的民主社会与野蛮的专制社会之间的对立冲突、荒岛上秩序的瓦解与重筑均可参照霍布斯的《利维坦》予以解读。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的观点以及社会契约的政治思想对挖掘《蝇王》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参考价值。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如何重建秩序,揭示出人性的弱点不仅需要自我约束更需要外部力量规范才能得以克服。  相似文献   

10.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鲁迅在《呐喊》中多次以个性鲜明的形象做为故事的主人公,那么,鲁迅这么做的意义何在,他为何要如此突出地表现自己的作品?本文观点是——一切源于鲁迅的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王泽程 《猪业科学》2018,(12):68-69
本期人物访谈小编有幸采访到了杭州贝尔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龙博士。杭州贝尔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贝尔塔)位于杭州市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是一家走在行业前沿的生物技术公司。与李龙博士(下称:龙博士)交谈的短短40多分钟里,小编认识了一个理性睿智的人物,而他的独到见解也体现在方方面面,让小编受益匪浅。龙博士身上的优点,让小编不胜枚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本期访谈人物李龙。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成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新编》是鲁迅分别在寓居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完成的作品,后期作品在叙事风格和审美效果上与前期作品《补天》、《铸剑》、《奔月》有着明显不同,这和鲁迅身处上海的租界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侦查常见的追踪犯罪嫌疑人轨迹工作中,监控视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实环境中的各种条件限制,利用监控视频来识别和追踪嫌疑人物的效率不是很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别犯罪嫌疑人和追踪犯罪嫌疑人轨迹效率,实验人员对不同监控视频的视角下同一姿态的同一性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利用专用软件,通过比较分析,选取不同监控视频角度下行走过程中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同一性和特定性进行实验研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对人物的识别,达到认定或者排除人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对妇女问题极其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如单四嫂、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此通过梳理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认为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由于他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所决定的,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有悲剧作品,即使是悲剧作品也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告终。鲁迅生活在积弊已久的中国,深感传统文化中的圆满意识对中国人思想的麻痹。鲁迅在其小说中竭力撕毁传统文化中虚假圆满的面具,以期达到拯救国民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鲁迅的散文《影的告别》(选自《野草》)与梵高的《向日葵》为主要分析对象,并结合其相关作品对鲁迅和梵高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的态度和心境进行剖析,并寻求两者在艺术中的精神相遇。  相似文献   

18.
显微镜描绘器可将显微镜观察到的各种生物或其他标本的形象和量度,准确地描绘在图纸上,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现介绍一种简易的显微镜描绘器制作法,基层工作者可以自己制作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诗的初创期,鲁迅创作的新诗明显呈现出一种结构的叙述模式,并隐藏着一个观照、审视与评判的叙述者,由此体现出鲁迅新诗体式的特别与奇异,说明鲁迅开始创作新诗就孕育着诗歌的文体可能性和诗歌创作的文体自觉性。这在打破旧体诗的基础上是一个崭新的诗歌文体的构建,具有始创与开拓性意义,对我们今天的诗体创新无疑是有启发和参照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英国"湖畔派"与中国的"荷花淀派"文学虽然属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时代文学的两股文学流派,但是这些作家们对家园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描绘大自然来建构他们的文学世界。由于环境和经历的差异,"荷花淀"派作家的生态观和英国作家哈代的生态观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作品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