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果茶     
《广东茶业》2002,(2):39-39
水果清香鲜美,人人爱吃。如果将一些果品自制果茶,则更加清新爽口、齿唇留香,既能品尝到大然的风味,又能增加营养、健身防病,还经济实惠。因而果茶成了一种时尚饮品,  相似文献   

2.
3.
方小四 《茶叶》1994,20(1):38-39
  相似文献   

4.
刘秋萍 《中国茶叶》2001,23(3):37-37
火腿茶粉豆腐 原料 1.主料:日本原装嫩豆腐一盒,火腿末10g,绿茶粉5g,菜泥20g.  相似文献   

5.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6.
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茶饲料的开发利用废茶和速溶茶、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等生产后形成的茶渣含有动物可消化的营养物质高达 52 % ,但将其作为动物饲料 ,必须经过发酵处理 ,使废茶料的茶渣中的粗蛋白和多糖降解。具体方法是把废茶或茶渣烘干至含水分 6 %~ 8% ,机械粉碎 ,然后用2 0 %的氢氧化钠溶液于 10 0℃条件下处理 1h ,除去木质素。然后用果胶酶或木霉菌在 4 0℃条件下发酵 3~ 4d ,再在 70℃下烘干至含水量 4 %~ 5% ,经适当粉碎后包装备用。茶籽饼中含有茶皂素 ,具溶血性 ,故将其用于饲料之前需经脱毒处理。曾祥国提出的具体方法为 :将茶籽饼粉碎成…  相似文献   

7.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糖是由单糖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已知的天然多糖约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免疫细胞信息的传递和感受,作为细胞对各种抗原和药物的受体.据大量文献报道,茶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茶多糖可用于对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论宋代茶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是商品,但在某个历史时期,它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在我国宋代,由于国家加强战备,渴求战马,而强化茶的禁榷,积极开展条马贸易,成为边睡要政。宋代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引起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争论。改革派如李靓、王安石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干预过多,主张荣宜通商,货畅其流。而包括皇帝在内的保守派则坚决主张禁榷,目的是有利于条马互市贸易的开展,确保与辽和西夏战争所急需的军费和战马来源,解决北来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两个头等重大的难题,以维护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两派斗争激…  相似文献   

9.
郭存善 《中国茶叶》2000,22(4):38-38
茶树无性系良种具有性状一致、萌芽整齐、品质优良、不易退化等优点,是制作名优茶的首选品种。近年来,我国各产茶区都十分重视茶树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位于我国茶树栽培北限的临沂茶区来说,由于所处地理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偏低,无性系茶苗种植一直是项空白。为弥补空白,促进临沂茶叶生产的发展,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中心从1995年起,承担了市科委下达的“临沂茶区无性系茶苗种植技术研究”攻关课题,经过4年多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无性系茶苗栽植技术,现介绍如下,以供我国其他北方茶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眉茶精制中,碎末茶产生过多,直接影响到正茶制率,进而影响到精制的经济效益。因此,减少碎末茶是眉茶精制中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眉茶精制中碎末茶的产生,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原料、机具、工艺操作三方面。原料和机具都是客观的因素,有时受条件限制而难以改变,但工艺操作则是主观因素,是能动可变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工艺角度就眉茶精制中如何减少碎末茶的问题谈些浅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东茶业》2002,(5):32-32
  相似文献   

12.
第十四讲 泌尿系疾病的茶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乾良 《茶叶》1998,24(2):101-102
  相似文献   

13.
1 女真族的兴起———灭辽灭北宋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长期停留在原始社会中。十世纪末年前 ,还过着“迁徙不常”的狩猎和游牧生活 ,夏随水草 ,冬入土穴。十一世纪初 (北宋中期 )定居阿什河 ,逐渐学会“刳木为器 ,制造舟车 ,种植五谷” ,过着半狩猎半农耕的生活。女真族人原大多数附属辽朝(契丹 ) ,但他们憎恨辽朝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凭着能吃苦耐劳、刚毅勇敢和善于骑射的坚强战斗精神以及兵民合一、军事民主、主帅和士兵生活在一起的团结作风 ,开展反辽斗争 ,取得了“用兵如神”的胜利。 1 1 1 5年 ,阿骨打称帝 ,国号“大…  相似文献   

14.
绞股蓝叶茶(条形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绞股蓝叶茶的制造工艺研究的结果表明,以鲜叶适度摊放→日萎后烘(或烘萎)→摊凉→初揉→初烘→摊凉→复揉→干燥工艺流程较为理想。外形条索卷曲紧细、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浓甘爽、汤黄绿明亮。产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明代把茶法视为国之要政。在明王朝来建立之前,元顺帝至正二一十一年(1361年),战火声中,朱元璋就“议榷茶之法”,在江南地区征收茶叶商税,以济军饷之需,明王朝建立初期,还有元蒙残余势力,朱元席首要任务是完成统一大业。为此,他采取团结今甘肃、青海、新疆少数民族,孤立、消灭无蒙残余势力的方针,在全国实行两种不同的条税体制,就成为实现这一方针有力的支住。即在四川、陕西地区实行官买官卖垄断制,茶农赋税交实物,余茶官买,把茶叶全部控制在国家手里,以利于与西著开展茶马互市贸易,加强战备,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在江南…  相似文献   

16.
茶税在我国不是简单的国家财政收入问题,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对茶业本身都有直接的影响。有必要对茶税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进行比较。一、税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把将实物无偿地交给奴隶主或帝王称作进贡,春季以前奴隶社会君主向臣届或藩属等取得的土特产贡纳叫上贡,把按田地面积等的摊派叫赋,土贡和赋合称贡赋,贡赋为税收的原始形式。春秋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各国向臣属征收的军役和军用品称赋,对臣后土地征收的财物称为税。无论贡、赋还是税都是国家收入来源,都有税的基本特征。二、我国古代茶税我国古代茶税起源于何时目前…  相似文献   

17.
日本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日语中"茶"字的读音,并且分析了茶名、茶与人和茶谚等,从而表达茶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日本人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并且在领会其意义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入新的内涵,在茶文化中形成经验,在茶文化中体现出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9.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古老的黄河沿着三晋西、南边界流向东海。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传说中尧、舜、禹三代均在山西南部建都,故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晋南洪洞县作为明代山西向外移民的集散地,声名远播,“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当今许多福建藉华侨及闽人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明清时期,雄踞全国商界的晋商在经营的众多项目中,茶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他们经营的茶叶不仅占领了我国的北方各地市场,而且远销俄国、蒙古以及欧、亚等地。他们以惊人的魄力、商技开拓进取,为发展我国茶叶经济贸易和沟通茶文化交流做…  相似文献   

20.
罗佳佳 《福建茶叶》2016,(10):335-336
茶,虽然是一种世人都所熟悉的植物,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地球上存在了五千多年,更有很多人不知道茶是中国人最早从地球上数以亿万计的植物中发现了、利用并且引入民间栽培的一种植物。从此,在中国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茶逐步发展成为人类的药物、食物、饮品等,经历了各种民族的融合、社会结构的多次元变化、多重学科的跨越等有效整合,茶文化凝聚成了涉及农业、社会、艺术、宗教、人生等多方面的文化系统。而想要打开这个系统,就需要掌握中国茶文化密码。那么,密码在哪里?就是本文将要论述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在这些典籍文献中,记载了茶业在中国从自然到文化的发展路径,全面传递出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