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各方专家有关对虾病毒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多年来尤其是对虾病毒病流行年代里的养虾实践,可使读者对于该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供了能于对虾养殖者有所启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适用技术较强的、防治对虾病毒病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对虾病毒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对虾病毒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了概述。具体介绍了对虾病毒研究的各项成果,列出了已见报道的近20种对虾病毒病原的中英文名称;描述它们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的一些特征,包括对虾病毒的地理分布、对虾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病对虾的发病症状以及宿主虾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概述了对虾病毒的诊断方法:显微镜观察生物学测定、免疫学方法、细胞培养、生化检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根据目前还未发现有效治疗对虾病毒病的药物现状,指出了几种预防对虾病毒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对虾杆状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对虾杆状病毒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症状、诊断作了综述,对南美白对虾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病的预防提出了实用措施,对其治疗提出了原则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河北省对虾养殖产区,每年因对虾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0.5亿~1.6亿元,占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损失的25%~50%,其中因对虾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对虾养殖病害总损失的80%以上。2007年以来,我们结合公益性科研专项“对虾养殖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建立”和“养殖对虾病毒病控制技术”等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对虾的主要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吉桥  徐锟 《水产科学》2002,21(5):23-28
诊断对虾病原的方法有传统的形态病理学(光镜和电镜直接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等)、扩增和生物测定、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对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肝胰脏细小病毒病(HPV)、拖拉症(Taura syndrome,TS)、白斑综合症(WSSV)、斑节对虾型杆状病毒病(MBV)和杆状对虾病毒病(BP)等病原均采用非放射性的基因组探针目前已研制出了NHP、某些弧菌(Vibrio spp)和微孢子虫的传统基因探针,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DNA扩增方法确立的检测某些病原的高敏感性方法也应用在对虾病原诊断上。  相似文献   

6.
辽宁对虾暴发性病毒病防治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的养虾业始于80年代初.1992年,全省养虾面积达30 667 hm2 ,产量5.45×10 4 t,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1/4,成为全国的养虾大省.养虾业是辽宁水产的支柱产业.1993年以来,对虾养殖发生暴发性流行病毒病,经济损失惨重,暴发性病毒病已成为对虾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攻克病毒病,尽快恢复对虾养殖业,我省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科研教育、推广和生产单位在对虾病害防治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7.
2.养殖疾病控制的需要20世纪我国水生动物疾病流行的特点是70~80年代流行草鱼出血病;90年代流行对虾白斑病毒病;90年代~20世纪末流行海水鱼类虹彩病毒病,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80年代我国养殖草鱼因呼肠孤病毒病造成30%以上的死亡,1993年养殖对虾因白斑病(一种杆状病毒病)造成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我周养殖对虾主要病毒病流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黄海所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养殖对虾病毒病控制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和“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下,历时7个月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养殖对虾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对虾病毒病的流行,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MBV)为肠感染病毒,主要感染肝胰腺和前中肠的上皮细胞核。其宿主范围较广,可感染多种养殖对虾,但主要感染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其仔虾感染率和致死率均可达100%,养成期虾感染率63.6-100%,多数虾池为90%左右。由于对虾病毒病缺乏特效药治疗,放对其应采取综合防治的原则,如育好苗、管好水、科学技何及应用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治疗等。其中虾苗质量的优劣对养成期的对虾的生长及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举例阐明了病毒(及类似病毒)病原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给我国特种水产养殖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潜在威胁;分别对国内外爬行动物(包括鳖)、两栖动物(包括蛙)、虾、鳗等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将已知的病毒种类和中英文名称,按不同宿主归类列出;并根据最新资料以及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对上述几种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研究的动态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2.
王筱珊  胡智博  费荣梅 《水产学报》2017,41(10):1623-1630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威胁对虾养殖的重要病毒。为了调查这3种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的PCR检测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采集的1436尾对虾样品进行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WSSV阳性率为17.20%,TSV阳性率为0%,IHHNV阳性率为39.48%。对江苏不同地区分离出的5株IHHNV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数据显示这5个地区的毒株均属于Ⅰ型感染株,与韩国株的进化关系较为接近。本研究通过调查以上3种病毒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江苏不同地区的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均为Ⅰ型,研究结果对养殖虾的疾病防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2005年浙江省和广东省部分养殖场南美白对虾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进行了研究。临床症状发现大部分病虾带有白斑综合症的明显症状,后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PCR检测及测序分析,证实本次病害的主要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说明白斑综合症在对虾养殖中仍存在着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3年和1994年在山东烟台地区养殖对虾发生严重流行病原因的调查结果,着重从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技术上分析产生疾病的原因,提出了在养殖过程中增强对虾体质、预防疾病的七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白斑症病毒在日本对虾体内的感染增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战文斌 《水产学报》1999,23(3):278-282
用投喂患白斑症病毒病的虾组织人工感染日本对虾稚虾,每日取样,整虾冰冻切片,单克隆抗体的荧光抗体方法,原位观察病毒在虾体内的感染增殖,结果表明:感染后三天内,在感染虾的各组织器官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每四天首先在鳃丝腔内的小量血细胞观察到病毒感染;第五天除血细胞外同时在血窦,鳃上皮组织,皮下组织内观察到,第六天进而在心脏,胃上皮组织内观察到:第七天进一步又在淋巴器官,中肠内观察到,八  相似文献   

16.
International Aquatic Research - Viral diseases are a serious issue for the shrimp aquaculture industry.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7.
对虾配饵中动、植物蛋白比接近1:1为宜,如果动物蛋白不足,对虾生长发育不良,易感染各种疾病。配饵中添加鱼油试验经生物统计表明,鱼油是对虾增重的第一限制因子。配饵中缺乏鱼油,对虾食欲不振,会引起消化生理代谢障碍。对虾配饵原料质量如油脂氧化酸败与原料霉变及霉变产生的毒素,对对虾生长极其不利。不仅使虾体瘦弱,抗病力减弱,而且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因此,对虾配饵精选原料是保证配饵质量、减少发病率、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应用PCR和RT-PCR技术对4种对虾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探讨了应用PCR和RT-PCR技术对4种主要的对虾病毒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对虾天然饵料--卤虫中的4种对虾病毒。结果显示,含病毒核酸的阳性对照样品分别扩增出了大小为824bp,705bp,260bp和216bp的预期产物,但未能从卤虫样品中检测到此4种病毒的存在。本文报道的病毒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可以用于进出口贸易中对活体或冰冻对虾,虾苗,对虾饵料等进行相关对虾病毒的检疫,也为制定我国对虾病毒检疫检验规范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