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微小昆虫飞行磨对5日龄草地螟阿格姬蜂进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吊飞处理后,测试其体内糖原,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湿度对成虫飞行能源物质消耗有显著影响。在最适温度20~24℃、湿度55%条件下飞行时,草地螟阿格姬蜂主要飞行能源物质(甘油三酯和糖原)消耗最少,并且其飞行单位距离所需的甘油三酯也最少,即能源利用效率最高,不适温、湿度条件下甘油三酯的消耗增多,但温、湿度对成虫飞行能源物质消耗会因性别的不同而异。高温下飞行时,雌虫比雄虫消耗的能源物质多;在高湿或低湿条件下,同样也是雌虫比雄虫消耗的多。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迁飞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快速扩散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对草地贪夜蛾1~13日龄成虫飞行参数的测定表明:1~5日龄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日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3日龄个体吊飞24 h,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9.21±1.54)km、(11.00±0.47)h和(2.69±0.10)km/h。1~11日龄成虫的振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振翅频率范围为42.39~44.64 n/s。相同日龄雌、雄蛾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1日龄雄蛾的平均飞行速度显著大于雌蛾。补充营养组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显著高于未补充营养组。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草地贪夜蛾的飞行生物学和迁飞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草地贪夜蛾起飞蛾龄以及迁飞在种群成灾中的作用, 本文研究了草地贪夜蛾不同蛾龄飞行对其生殖及寿命的影响, 为草地贪夜蛾迁飞规律和致灾机制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不同日龄的雌蛾进行吊飞飞行试验, 测定其飞行能力的变化以及对雌蛾后续生殖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 羽化后不同日龄的雌蛾吊飞8 h的飞行能力差异显著(P<0.05)。1日龄雌蛾即具有较快的飞行速度, 但飞行时间和距离最短。随着蛾龄的增加雌蛾飞行能力增强, 3~6日龄时飞行能力达到最强(4日龄飞行速度除外), 7日龄时飞行能力下降。与未飞行的对照相比, 1、2日龄雌蛾吊飞8 h处理的产卵前期无显著变化(P>0.05), 但3日龄吊飞8 h后产卵前期则显著延长(P<0.05); 1日龄吊飞后产卵量显著增加, 3日龄吊飞后则显著减少(P<0.05); 1~3日龄雌蛾吊飞后产卵历期、交配率和寿命均无显著变化(P>0.05); 种群产卵同步性(PFO)在2日龄吊飞后显著加强, 且1~3日龄吊飞后PFO四分位间距均小于对照。这表明, 草地贪夜蛾雌蛾可能在羽化后1~2日龄起飞, 此时飞行不仅不会付出生殖代价, 而且还会一定程度地促进成虫快速产卵、提高产卵量并增强种群产卵同步性, 从而容易造成田间迁入种群快速、集中产卵, 导致孵化的幼虫数量同时急剧上升, 引起迁飞成灾。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的判定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成虫生化和形态指标与其日龄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判定的数学模型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取稻纵卷叶螟成虫头部生化物质和解剖其生殖器官,研究了羽化后1~6日龄雌雄成虫头部褐脂质、蝶啶含量的变化以及雌蛾卵巢小管和雄蛾精巢的发育状况。研究表明:(1)不同日龄间雌、雄成虫头部褐脂质、蝶啶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不同日龄间雌蛾卵巢小管长度、雄蛾精巢大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雌蛾1~3日龄、3~6日龄卵巢小管长度与日龄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15 2和0.128 4。雄蛾精巢长半轴、短半轴长度与日龄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78 4和0.579 6。(3)利用卵巢小管长度对低日龄雌蛾日龄的估计表明:1 d估计误差平均为±0.56 d,2 d估计误差平均为±0.47 d。利用精巢长半轴对雄蛾日龄的估计表明:1~6 d估计误差平均为±1.28 d、±1.48 d、±1.43 d、±1.32 d、±1.53 d和±1.29 d。利用精巢短半轴对雄蛾日龄的估计表明:1~6 d估计误差平均为±1.15 d、±1.04 d、±0.97 d、±1.12 d、±1.46 d和±1.21 d。综上,头部褐脂质和蝶啶不能准确反映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的变化,不能作为其日龄判定的指标。而雌蛾卵巢小管和雄蛾精巢形态稳定,其大小变化与日龄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卵巢小管和精巢在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的判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黄野螟是白木香重要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黄野螟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腺粗提物、杀虫灯等诱集黄野螟成虫,研究其活动规律;采用正己烷浸提雌蛾性腺获得粗提物,用Y型嗅觉仪测定雄蛾对雌蛾性腺粗提物的选择趋势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田间雌雄比例为1∶1.124,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481;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1:00,其中以21:00—23:00羽化率最高;2日龄雄蛾对2日龄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的反应较强,尤其对雌蛾性腺23:00—2:00粗提物反应最强,说明23:00—2:00是黄野螟性信息素释放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基于X射线辐照的害虫不育技术,以梨小食心虫2、5、8日龄的雄蛹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对其进行0(CK)、67、133和200 Gy剂量的辐照处理,明确其最适辐照蛹龄;并对最适辐照蛹龄的梨小食心虫进行X射线辐照,明确辐照处理对其羽化成虫的繁殖能力、寿命、飞行能力和交配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最适辐照蛹龄为8日龄;雄蛹经67 Gy与133 Gy辐照剂量处理后,与其羽化后成虫交配后的雌成虫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5.14粒和24.56粒,卵孵化率分别为18.21%和14.61%,寿命分别为16.80 d和15.60 d,均显著低于对照;梨小食心虫雄蛹辐照处理对其羽化成虫与雌成虫的交配次数无显著影响,但辐照处理雄蛹羽化后的雄成虫与雌成虫交配后,雌成虫的日产卵量比对照明显减少,且辐照剂量越高,日产卵量变化幅度越小,产卵期也越短;辐照处理对雄蛹羽化后雄成虫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其与雌成虫的交配竞争指数下降为0.15。  相似文献   

7.
Cry1Ac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幸福  陈建  罗礼智  张蕾 《植物保护》2011,37(6):102-106
转Bt基因作物上害虫取食Bt杀虫蛋白后存活并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对于其飞离Bt作物,寻找庇护所中敏感个体进行交配、产卵,从而稀释抗性基因频率,实现“高剂量/庇护所”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取食含不同浓度Cry1Ac杀虫蛋白人工饲料的初羽化(未取食补充营养)甜菜夜蛾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幼虫取食含25、50、100 μg/g和200 μg/g Cry1Ac杀虫蛋白人工饲料存活并羽化的成虫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均差异显著(p<0.05)。取食含较低浓度Cry1Ac杀虫蛋白(25 μg/g和50 μg/g)的人工饲料有促进成虫飞行的倾向,尽管与取食不含Cry1Ac杀虫蛋白的对照相比,成虫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均未达到显著增加的水平,但强飞行个体比例明显增加。随着饲料中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显著下降。雄蛾飞行能力下降的程度比雌蛾更加明显。这些数据为转Bt基因作物上迁飞性害虫的种群动态规律及其潜在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诱虫灯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诱集效果,在室内测试了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对390~550 nm 10种不同波长光源的趋光行为反应,以及光刺激对其4种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蛾和雄蛾对10种波长光源的趋光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雌蛾对绿光区510、520 nm和55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8.5%、65.0%、63.5%;雄蛾对绿光区520 nm及紫光区42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9.0%和60.5%。雌雄成虫对510 nm和550 nm的趋光率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但其他供试波长处理下,雌雄成虫的趋光率均无显著的性别间差异。520 nm光源刺激下,雌蛾和雄蛾均表现为3日龄(雌:65.0%;雄:69.0%)和5日龄(雌:59.1%;雄:61.4%)的趋光率最高,而1日龄(雌:41.4%;雄:24.1%)的趋光率最低。雄蛾受520 nm光刺激20 min后,其紫外光敏感蛋白(UV-ops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是对照组的3.61倍;但长波敏感蛋白1(LW-opsin1)、长波敏感蛋白2(LW-opsin2)...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甜菜夜蛾的卵、雌蛾和雄蛾分别携带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对其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卵块携带SeNPV后,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雌、雄蛾分别携带病毒再交尾后,对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也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带毒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带毒量越高,单雌产卵量越少、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越低。同等带毒处理条件下,卵、雌蛾和雄蛾带毒3种处理方式对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SeNPV能通过甜菜夜蛾的卵、雌蛾和雄蛾3种虫态进行垂直传播,可以明显抑制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为昆虫性诱剂和病毒集成技术在田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子代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的作用机理,以较低剂量分别对甜菜夜蛾敏感品系幼虫和成虫进行饲毒处理,观察其对甜菜夜蛾子代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虫酰肼是有极强后效性的杀虫剂,能降低甜菜夜蛾产卵量、化蛹率、羽化率等,提高畸形蛹、畸形蛾比例,缩短成虫寿命及产卵时间.幼虫一次饲毒后,0.2、0.4 mg/kg两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第2代较对照分别下降10.92%、26.71%,第3代下降12.16%、14.24%,说明这种影响至少可持续到第3代,且用药剂量提高,其影响加大,但孵化率与蛹重变化不明显.成虫饲毒表明,0.4、0.8mg/L两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在第2代较对照分别下降14.18%、12.96%,第3代下降34.40%、39.24%,说明成虫饲毒对甜菜夜蛾的影响随用药次数增加而提高.甜菜夜蛾成虫寿命与虫酰肼选择频率及选择压呈负相关关系,且对雄成虫影响大于雌成虫.  相似文献   

11.
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及飞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ranch.田间自然种群中,幼虫期的死亡率最高,1、2、3龄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8.14%、50.86%、78.97%,幼虫期被寄生蜂寄生的概率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高,从1龄的1.44%上升到3龄的60.88%。应用微型昆虫飞行磨(Flishtmill)计算机联机装置对不同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雌虫飞行能力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强,3日龄最大连续飞行的时间为8.83分钟,距离为272.93m。雄虫以2日龄成虫飞行能力最强,最长的一次连续飞行时间可达25.00分钟,距离为882.88m。  相似文献   

12.
成虫期营养对甜菜夜蛾生殖和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成虫羽化后每d取食5%蜂蜜水(a组)、第1d取食5%蜂蜜水,其余每d取食清水(b组)和每d取食清水(c组)三种成虫期营养对其产卵、交配和飞行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期营养对其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期、平均寿命、交配率、交配次数以及卵孵化率等均无显著的影响,而对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显著。在对3日龄蛾24h的吊飞测试中,a组成虫飞行距离最远(68.67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飞行肌对其体内能源物质利用的情况,采用室内生化法测定能源物质代谢相关5种酶,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lycerol-3-phosphate dehyd...  相似文献   

14.
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行为及发育特征和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将卵产在5龄草地螟幼虫的胸部,蝇蛆孵化后直接钻入寄主体腔内发育,幼虫发育成熟后便会钻出寄主体外化蛹。完成卵到幼虫期的发育需约12 d。蛹经11 d左右即可以羽化为成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约25 d。雌雄之间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差异,但雌蛹的发育比雄蛹慢。雌蝇羽化后可以立即交配,而雄蝇羽化后约2 d后才能交配。补充营养的雌蝇平均产卵量约为130粒/头。还初步研究了影响双斑截尾寄蝇寄生能力的因素。简单介绍了其室内饲养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斜纹夜蛾雌雄配对后成虫活动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配对后雌、雄成虫日活动行为节律,在室内人工气候室中配对饲养斜纹夜蛾,连续6 d观察成虫移动、静息、补充营养、产卵和交配5个行为类型。结果表明,在配对后6 d内,斜纹夜蛾的交配、产卵、移动、补充营养和停息行为所占比例均有明显变化,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配对后的前2 d,在配对后第6天成虫除偶尔补充营养外基本处于停息状态;交配行为有2个明显高峰期,即00∶00~01∶00(3.89%)和04∶00~05∶00(3.89%),雌、雄成虫移动行为日节律所占比例在03∶00~06∶00和补充营养行为日节律在03∶00~05∶00差异显著;成虫各行为分配频次最多的是停息行为,远高于其它行为,且各行为所占比例差异极显著,但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雌、雄成虫运动行为几乎全部发生在暗期,且在不同时间段无显著差异;光、暗期各行为活动发生的比率差异显著;在暗期不同时间段,除雌蛾的移动行为、雄蛾的补充营养行为和交配行为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种行为均差异显著。表明斜纹夜蛾雌、雄配对后移动、静息、补充营养、产卵和交配行为受成虫日龄影响较大,也受性别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日节律性。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o develop an auto-sterilising device for the red bollworm Diparopsis castanea (Hmps.) a prototype bait-station was used in the laboratory with virgin females as bait which consistently attracted male moths of various ages. The female moths were attractive for at least 8 days. Males sterilised by overnight contact on filter-paper saturated with 0.2% aq. tepa were as responsive to the virgin females as untreated males.

A marker dye technique made it possi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ales would actively probe on arrival at the bait-station, which was lined with wet filter-paper, and so sterilise themselves, assuming that the water contained a chemosterilant. At 27°C and 70% r.h. and 25°C and 35% r.h. probing did not occur to an appreciable extent until the males were at least 3-4 days old whether or not flight activity had previously occurred. Since both sexes are sexually mature on emergenc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ntrol method tested was unlikely to be effective. The possibilities of alternative sterility metho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寄主,对芙新姬小蜂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蜂成虫喜欢群集活动,飞翔能力较弱;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和向上行为;成虫喜欢清洁身体;多在上午羽化,羽化当天或次日产卵。雌蜂大多数选择2龄末或3龄初的寄主幼虫体躯后1/3处产卵,1头寄主幼虫体内落卵1、2、3粒分别为92.25%、5.63%和2.11%。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后半部(占30.17%)或脱离寄主0~15mm的潜蝇虫道内(占69.83%)化蛹。幼虫是否在寄主体内化蛹,与其体内营养物质的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Spodopetera exigua(Hübner)多酚氧化酶(PPO)和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表现了很高的毒力,对三龄幼虫的LC50值为0.80 mg/L。离体条件下,1.0×10-3~0.5 mg/L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率超过50%,且表现为随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能力增强的趋势。活体条件下,0.1~0.8 mg/L多杀菌素在处理的早期诱导虫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但12 h后却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1.0×10-3~1.0 mg/L多杀菌素在离体条件下对羧酸酯酶不表现任何抑制作用,但活体条件下同样能诱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对甜菜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报道了不同温度下甜菜夜蛾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该虫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种群趋势指数与温度变化的回归关系分别为:SE=-76.77+12.4888X-0.2465X^2;SL=-99.1037+14.5438X-0.279X^2;SP=29.8022+9.256X-0.1756X^2和I=1144.957+101.013X-1.9716X^2。在24-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甜菜夜蛾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比较表明,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式杀虫灯所诱到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通过SAS统计分析,干式性信息素诱捕器、水盆性信息素诱捕器和频振杀虫灯的平均诱虫量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50 36,r2=0.934 55,r3=0.853 20。但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蛾量高于频振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与频振灯诱蛾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