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泗抗1号和泗杂3号为研究材料,于盛花结铃期,应用赤霉酸(GA3)、缩节胺(DPC)涂抹幼铃,探讨其对棉铃Bt毒蛋白表达及氮代谢影响。结果表明,DPC能显著提高花后10d和30d(DPA)棉铃Bt毒蛋白含量,GA3降低10DPA铃壳和子棉中Bt毒白含量,但提高30DPA棉铃Bt毒蛋白含量。DPC提高了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活性并增加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及全氮含量,GA3处理则降低了10DPA铃壳、棉子中上述酶活性和物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棉铃中Bt毒蛋白含量与NR、GPT和GO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1=0.8776**,r2=0.7172**,r3=0.7028**)。可见,转Bt基因抗虫棉开花后应用DPC或GA3可提高充实期棉铃,能促进棉铃氮代谢水平,从而促进Bt毒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钾营养对高品质棉不同部位棉铃发育及内源激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施钾量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不同部位棉铃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能有效地促进棉铃体积增大、铃重提高,纤维长度变长和成熟度提高。增施钾肥能更有效的促进棉株上部棉铃发育,使上部铃体积、铃重、纤维长度和成熟度与中部差距缩小,但施钾也使麦克隆值增大,纤维增粗。氯化钾施用量在225和375 kg.hm-2时,上部铃体积比中部分别低6.75%和3.95%。而施钾量在225 kg.hm-2时,上部铃重比中部低4.50%,施钾量在375 kg.hm-2时,上部铃重反而比中部铃重高1.89%。生殖器官中钾的吸收能促进铃壳中IAA含量增加,纤维中ZR提高,铃壳中的IAA含量分别与棉铃体积、铃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47**,r=0.9145**),纤维中的ZR含量与纤维长度和成熟度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r=0.8712*,r=0.9474**)。说明施用钾肥调节了棉铃内源激素系统,有利于诱导整株棉铃发育,提高铃重和整株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施肥和化控对高产棉田叶源活性和棉铃发育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高产条件下棉株各部位棉铃对位叶生理活性的研究表明 ,氮钾肥和 DPC化控的协调运用有效地增加了棉铃对位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缩小了中上部、内外围棉铃对位叶 1 ,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 Ru BPase)的含量间的差距 ,促进了棉铃对位叶光合速率的提高 ,增强了棉株叶源特别是“弱势部位”(棉株外围和上部 )叶源的生理活性 ,达到了促进棉株弱势部位铃重提高的目的 ,从而提高了整株铃重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棉铃发育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棉铃为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棉铃发育过程中内含组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对棉铃发育的影响。在棉铃发育方面,首先提出棉纤维和种仁干重的增长变化与铃龄呈二次曲线关系,纤维素的沉积量与铃龄呈指数函数关系;阐明了棉铃发育过程中光合产物合成、运输和分配上的“库”“源”关系;提出了纤维素与种仁内脂肪的形成和积累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新论点。本研究在揭示棉铃发育机理的同时,同步研究了气温、耕作栽培因素对棉铃发育的影响,揭示了花铃期高温和秋季低温对棉铃发育的负效应,阐明了采用两膜栽培可提高铃重、增加产量的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棉铃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增产的主要原因为铃重提高。单铃籽棉重的提高是纤维和种子的同步增加,一是纤维干重的提高,1997~1998两年平均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单铃纤维干重最大值为2.22g,比常规棉1.90g增加16.84%;二是种子干重的增加,两年平均杂交棉单铃种子重为2.53g比常规棉2.23g增加13.4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表现较强的“源”“库”生理优势,即棉铃对位叶叶面积、干物质,铃壳干重、铃壳内全N含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到最大值后下降速度快。转基因抗虫杂文棉光合产物积累多,营养物质运转快,实现了“源”“库”“流”三者协调同步,这是杂交棉铃重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品质陆地棉棉铃发育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源  王永慧  肖健  栾娜  张祥  陈德华 《作物学报》2010,36(8):1371-1376
以高品质棉杂交种科棉3号、常规种科棉4号为供试品种(常规品质棉苏棉[1]5为对照),于2004-2005年测定棉铃的发育性状。结果表明,高品质棉与常规品质棉明显不同,前者铃较长、铃体积大、铃重高,棉铃最大直径与后者相似。科棉3号以花后10 d内铃长增长快于常规品质棉、科棉4号则以花后10 d、21~30 d快于常规品质棉;高品质棉铃最大直径的增长持续期短于常规品质棉,且花后10 d内增长慢;高品质棉在花后20 d内铃体积的增大高于常规品质棉,尤其以花后11~20 d增长更快;科棉3号在开花后10 d后铃重增长快于常规品质棉,科棉4号则表现在开花后20 d前快于常规品质棉。说明以铃长为重要指标进行高品质类型棉花品种选育、以棉铃体积和铃重提高为载体进行高产优质栽培调节是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棉所63棉铃对位叶光合生理性能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棉中棉所63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棉铃发育时期对棉铃对位叶的生理和光合性能指标进行测定,探索中棉所63获得高产的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中棉所63产量优势显著。单株结铃数比两亲本分别高21.52%,43.28%,铃重高2.42%,19.31%,叶面积载铃量高22.39%,22.30%。2)中棉所63在棉铃发育后期棉铃对位叶生理指标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棉铃对位叶叶面积分别比亲本高26.60%,59.41%,并且中棉所63棉铃对位叶保持较高水平的SOD活性,使其生理代谢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中棉所63的MDA含量显著低于亲本,细胞膜受损较轻,延缓了对位叶的衰老。3)中棉所63在棉铃发育后期棉铃对位叶光合指标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在棉铃发育后期,中棉所63叶绿素含量、SPS活性的高水平,能够维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使中棉所63获得较高的单株结铃数和铃重,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南疆海岛棉和陆地棉棉铃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娟  范君华  刘明  张建华 《棉花学报》2010,22(5):460-465
在大田条件下,以南疆主栽海岛棉和陆地棉为材料,研究棉铃发育过程中棉铃各部位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岛棉铃壳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极显著高于陆地棉,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陆地棉。海岛棉铃壳、种子、纤维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明显高于陆地棉,且纤维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也高于陆地棉,铃壳中丙二醛含量低于陆地棉。海岛棉与陆地棉发育棉铃各部位生理生化的异质性是棉铃铃期、铃重、衣分和纤维长度、伸长率、比强度等种间差异的内在表现。  相似文献   

9.
棉铃发育温光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冠文  余渝 《棉花学报》2001,13(1):63-64
棉铃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积温和有效辐射量。许多研究表明,上部棉铃所获的有效积温比下部少得多,但是在一定积温范围内,都能吐絮。在生产中,同一品种,群体小的棉田比群体大的棉田早吐絮;也常看到积温少的顶部铃比积温多的次位铃先吐絮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比后者的光照条件优越。因此深入研究棉铃发育的温光效应,将有助于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解决早熟棉区促早熟,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问题。1材料和方法 研究工作于 1997~1998年在农七师 129团进行。棉花品种为新陆早6号。于花铃期和铃期分别在栽培试验区…  相似文献   

10.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棉花规模化种植过程中抑制赘芽滋生、简化整枝管理的新技术。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多铃专家、艾氟迪与生长调节剂缩节胺(DPC)的对比试验,对棉花植株形态、赘芽生长、成铃空间分布以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多铃专家、艾氟迪后,对棉株上部主茎节间平均长度和中上部果枝平均长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弱于缩节胺;单株赘芽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小于缩节胺处理,单株赘芽鲜重为对照的54.8%和49.4%,单株赘芽干重为对照的53.2%和54.8%,单株赘芽总长度为对照的69.0%和58.1%;单株成铃数比对照高7.0%和12.3%,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2.6%和10.2%,多铃专家处理提高了棉株内围铃数,艾氟迪处理则主要增加了棉株外围铃数,两者还有增加主茎叶腋处桠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肥控结合对高产棉叶内源激素的影响及其棉株的生理生化代谢研究表明: 肥料和 缩节安(DPC)化控配合能促进结铃期棉叶中IAA、 GA3和ZR含量的提高, 降低ABA的含量, 从而诱导根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棉叶RuBPase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提高, 有利于 光合增强和光合产物输出, 促进棉株各器官对氮、 磷、 钾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DPC对麦套棉~(14)C同化物运转分配及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棉花(G.hirsutumL.)苗期、蕾期和花铃期DPC化调可显著增加14C同化物在根、蕾及花铃中的分配率,降低14C同化物在顶(边)心中的分配率。从苗期到花铃期,随着生育期的延后,在吐絮阶段茎叶等营养器官滞留的14C同化物逐渐减少,棉铃尤其是子棉的分配比率逐渐提高。DPC化调减少了茎叶和铃壳的14C同化物滞留量,增加了在子棉和根中的分配率。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20年来DPC化控在陕西棉田大面积应用和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1983—2001年DPC化控普及率由65%提高到9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12.7万hm2,平均增产12.1%。增产皮棉81626t,产值达8.16亿元,产投比达1:25~40。根据研究结果:指出DPC化控与CK相比,不论化控几次均能增产,以3次DPC化控为最好。第一次在棉花7~8叶期,7.5~12g/hm2;第二次在15~16叶期,22.5~37.5g/hm2;第三次在棉花打顶后10d,45~75g/hm2。通过DPC化控可塑造棉花理想株型,使株高由100cm左右降低到85cm左右,密度由4000株/hm2增加到9~9.7万株/hm2,提高棉株内围成铃率达9.1%,达到:促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并提出棉田DPC化控必须与传统栽培技术相结合在高产栽培体系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棉花高产栽培措施革新,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特  王蜜蜂  赵强 《作物学报》2022,(2):396-409
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著,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mepiquat chloride (DPC) on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at 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China, was studied. [Method] Field experiments with cotton variety Lumianyan 28 were conducted with five planting densities (15 000, 45 000, 75 000, 105 000, and 135 000 plants·hm-2) and application of DPC at three concentrations (0, 195, and 390 g·hm-2). [Result] Increasing cotton plant density resulted in increased internode length and plant height but also caused the decrease of inclination of fruiting branches and leaves as well as elevated dry matter allocation to leaves and fruiting branches, which led to a decrease i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pplication of DPC reduced the azimuth angle of fruiting branches and plant height, but increased the insertion angle of fruiting branches with the main stem, leaf length, and petiole length. Planting density and DPC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n fruiting branch insertion angle,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and dry matter allocation to fruits and leaves. The interaction of DPC and planting density had a complementary effe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tton-yielding bolls. The final dry matter was highest (14 362 kg·hm-2) at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105 000 plant·hm-2 and DPC application of 390 g·hm-2, 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seed yield (3 257 kg·hm-2). [Conclusion] For maximization of cotton yield and quality, a plant density of 75 000 to 105 000 plants·hm-2 and DPC application of 195 to 390 g·hm-2 in the Yellow River cotton-producing region is recommended. The results may help to optimize labor-saving cotton management and to generate a plant architecture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ing in the Yellow River cotton-producing region.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光照和人工遮荫的纱交条件下研究了生长调节剂DPC(缩节胺)和营养物质KH2PO单独和混合浸种处理对棉苗下胚轴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光下棉苗的下胚轴生长发育差、结构较差;在两种光照条件下,DPC、KH2PO4、DPC+KH2PO4对棉苗下胚轴的的形态和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DPC+KH2PO4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特别是在弱光下此效应更明显。DPC+KH2PO4处理使棉苗  相似文献   

18.
经过1987和1988两年在河南安阳和江苏扬州二个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分别建立了棉花纤维产量构成因素公顷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对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以及播期、追施氮肥、密度、喷缩节安、去早蕾、留果枝数等栽培措施对产量构成各因素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指出,产量构成因素的重要地位随地区不同而变化,主要栽培措施是依据一定地区和一定年份而言的。在安阳地区,铃重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而去早蕾、密度和追施氮肥又是影响铃重的主要栽培措施,这三项措施的重要性顺序随着年份不同而不一样;在扬州地区,公顷铃数是贡献于产量的最重要因素,而密度又是影响公顷铃数的关键栽培措施,留果枝数和追施氮肥的地位则因年份不同而分别居第二、第三位。这为棉花生产因地因时制宜,抓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化学打顶对于抑制棉花顶端的无限生长和实现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合适的打顶剂则是简化栽培管理的关键。采用自主配制的3种化学打顶剂(Z1、Z3和Z4)和市场上购买的氟节胺(Z2)、增效缩节胺(Z5)和缩节胺粉剂(Z6)3种化学药剂于花铃期(7月26日)进行喷雾(对照为不打顶),于吐絮期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植株上部(第9果枝)、中部(第5果枝)和下部(第2果枝)3个部位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打顶剂均对棉花的株高和果枝始节高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上部果枝长度,增加了棉株的有效结铃数,增加了纤维产量,部分打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的影响,其中Z4处理在株型、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