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9,(8):30-32
为东源县红火蚁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明确红火蚁在东源县的疫情发生与分布情况,2017年4月~2018年7月对东源县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境类型的红火蚁发生率、蚁巢密度及危害等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源县21个乡镇均发现红火蚁疫情,全县发生面积约为5.98万亩,平均发生率为88.00±2.82%,总体为重度发生,但不同地区红火蚁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轻重不一;不同生境类型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荒地、绿化带、苗圃、路边杂草等人为干扰较少的生境红火蚁蚁巢密度较高,而学校、农田、果园、菜地、居民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生境红火蚁发生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中红火蚁蚁丘的分布特征,为该虫的监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方法调查3种生境(荒地、田埂、草坪)红火蚁蚁丘的密度和大小,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函数回归模型对蚁丘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并对荒地生境蚁丘密度和植物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田埂蚁丘密度明显高于荒地和草坪,高达18.67个/100 m~2,超过草坪生境蚁丘密度的10倍;荒地、田埂和草坪生境蚁丘基部周长相差不明显,但荒地生境蚁巢高度明显高于田埂和草坪;通过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函数来看,荒地和田埂生境蚁丘多表现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而草坪生境蚁丘多表现为聚集分布;研究发现粤北地区红火蚁入侵并未造成荒地生境植物多样性下降。【结论】受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田埂、荒地、草坪;蚁丘在荒地和田埂上多呈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在草坪上多呈聚集分布,这种分布差异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和红火蚁筑巢习性共同引起的;红火蚁蚁丘密度与荒地中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访问调查、踏查法和诱饵法等调查了嘉禾县不同生境(农田、村居、道路两侧、学校、小河旁、荒地)下红火蚁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红火蚁疫情发生区在嘉禾县石丘村呈中心辐射分布,可能是随建筑木料从广东携带至该村后蔓延传播,疫情发生区面积约8.91 hm~2,疫情潜在发生区36.20 hm~2,疫情发生区踏查发现蚁巢数量5 857个,蚁巢密度为657.35个/hm~2,达到严重发生程度;其中以荒地的蚁巢密度最大(0.38个/m~2),诱集的红火蚁数量最多(7 890只);各生境严重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荒地农田小河旁道路两侧村居学校。最后针对嘉禾县红火蚁的疫情提出了2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石林县不同生境红火蚁的监测与根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红火蚁发生区的农田荒地、房屋周边、道路、绿化带、停车场5个生境进行连续监测和防控,以及针对不同生境的红火蚁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该地区的红火蚁疫情得到了基本的根除。防控前调查结果表明,农田荒地生境红火蚁疫情发生最严重为四级,活蚁巢密度、诱集工蚁数量均最高,分别为1.19个/100 m2、222.6头/瓶;而房屋周边生境疫情发生最轻为一级,分别为0.06个/100 m2、14.2头/瓶;其他生境红火蚁疫情均为二级。经过对不同生境内的红火蚁3次全面根除和3次巩固根除,并连续监测40个月,结果表明,在后续的监测中均不再有红火蚁发生。试验结果说明了在一定区域内红火蚁疫情的可根除性,针对不同生境所采取的防控方法的可行性,这对今后的红火蚁防控以及根治工作有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2010年3月对深圳市某荒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虫口密度以及蚁巢密度进行了自然消长动态规律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红火蚁工蚁全年的活动表现为明显的多峰型,第1个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3个高峰出现在次年2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空间关系和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最近邻体法研究了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间空间关系,调查了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该生境中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蚁巢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交替出现,且大部分时间为随机分布,蚁巢间平均距离是6.88 m.不同月份蚁巢密度变化存在差异,4月份蚁巢密度增加程度最大,为0.305×10-2个/m2;5月份蚁巢密度降低程度最大,为0.19×10-2个/m2.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蚁巢平均迁移率最高,为20.70%,迁移最活跃.蚁巢平均使用时间为43 d,平均迁移距离为5.57 m.新出现于地表的红火蚁蚁巢短期内消失比率很高,出现后第1周达31.48%,之后低于10%.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入侵性有害生物红火蚁在广州市花都区的发生与分布情况,本研究采取踏查法监测调查红火蚁活蚁巢数量,采取火腿肠诱集法监测调查工蚁数量,调查了花都区农地、荒地、果园、鱼塘、村庄、林地、公园、绿化带、堤坝、学校周边等10种生境的红火蚁发生情况,共监测调查198个点,总调查面积7389497m2.结果表明,发生面积为1117...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有害生物红火蚁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以便精准防控。2021年12月—2022年1月,通过红火蚁云采集系统对从化区8个镇(街道)开展红火蚁疫情普查,同时在疫情严重区域建立红火蚁防控示范区,并进行春季全面防控。结果表明,从化区8个镇(街道)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火蚁疫情,发生面积为224.5 hm2,平均活蚁巢数为3.48个/亩,其中吕田镇和鳌头镇的红火蚁发生程度最严重,街口街道的红火蚁发生程度最轻。在不同生境中红火蚁发生情况也存在差异,以农地、果园、绿化带发生面积最大且发生程度较严重,而村庄、公园、学校发生程度较轻。防控示范区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2次防控后示范区活蚁巢和工蚁减退率均达91%以上,通过防控示范、开展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自防,可有效减缓红火蚁的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生境类型、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系统调查和研究了红火蚁在广东省吴川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生境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红火蚁的生境类型较丰富多样,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荒坡、荒地、田埂等受到干扰较少的地点红火蚁发生密度高,而耕作农田如水稻田、菜田、花生地、红薯地等红火蚁发生密度很低;单个指标如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数、久野指数表明活动蚁巢在平面空间上主要呈现随机分布;经对Iwaom*-m回归模型、Taylor幂模型参数分析认为红火蚁活动蚁巢空间分布基本成分为单个蚁巢,蚁巢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在所有密度下都是随机分布,且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在空间格局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和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提出的抽样方法为:先选取具代表性的小面积地块,对发生密度进行初步估计,如密度较低,零星发生,调查面积要大一些,每点面积应在500 m2以上;如密度较高,发生较普遍,根据理论抽样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每点面积可在100~200 m2。一般每个类型的地点要调查3点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红火蚁在高州市的疫情发生和分布情况,2019年8—11月对高州市20个镇(街道)开展红火蚁疫情普查,并在疫情严重区域建立红火蚁防控示范区.结果表明高州市20个镇(街道)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火蚁疫情,发生总面积为1994.26 hm2,总体发生程度为中度(2级),平均诱集工蚁数和平均活蚁巢数分别为53头/瓶和0.46个/100 m2.高州市西南部的云潭镇、沙田镇、石仔岭街道、镇江镇、石鼓镇、长坡镇6个镇(街道)红火蚁疫情发生严重,部分镇平均发生程度达到重度(4级).不同生境类型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存在差异,以农田荒地生境红火蚁发生最为密集且发生面积最大.在云潭镇新农村和石鼓镇九罡村建立红火蚁防控示范区,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4次防控后示范区活蚁巢和工蚁减退率均达99%以上,防控效果显著.通过防控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防控药剂发放推动了各个乡镇的群防群治,有效遏制红火蚁的再次蔓延扩散,为当地红火蚁持续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园林绿化扩建等城镇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园绿化类草皮、苗木及周边荒田等存在广泛传播红火蚁的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四川省西昌市多处发现红火蚁,为彻查西昌市红火蚁发生状况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监测普查方法及防控措施对红火蚁疫情进行监测与防控。结果表明,4次防控前西昌市平均工蚁和活蚁巢密度分别为119.05头/瓶和0.5个/100 m2,4次防控后西昌市平均工蚁和活蚁巢密度分别降为1.33头/瓶和0.008个/100 m2,红火蚁总体发生程度由中偏重度(3级)降为轻度(1级),西昌市平均工蚁和活蚁巢减退率分别为98.88%和98.40%,红火蚁防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防治红火蚁的危害和传播,选择惠州市惠城区翟村农业生产区和博罗县变电站草坪等不同类型发生区进行红火蚁应急扑灭试验,通过先期监测普查确定红火蚁发生区域和数量,采用红火蚁克星IV型饵剂进行二阶段法应急处理,结果表明:博罗县变电站共监测到152个蚁巢,施用药剂3次后全部根除,追踪监测半年未发现疫情;惠城区翟村红火蚁发生中心区及东西南北区五区监测到红火蚁蚁巢平均10个/m2,第一次药剂扑杀,蚁巢数量降低80%,经两次补治残留蚁巢后红火蚁全部清除,追踪监测一年多未发现新疫情。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81只,隶属25个类群,其中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最少的是荒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菜地(41只)>农田(40只)>果园(34只)>草坪(23只)=建筑用地(23只)>荒地(20只)。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除建筑用地外,其他5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呈现明显的表聚性(P<0.05);除荒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4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具有显著的表聚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如下: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多样性较高,菜园和果园次之,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较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总体上,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现表聚现象;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较低。总之,剧烈人为干扰、植被稀少或单一等不利于大型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在广州地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觅食嗜好性,为我国防治红火蚁新型饵剂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7—11月观察了广州桑园和荒地红火蚁工蚁觅食活动的季节差异和日动态,并分析其摄食食物类别与生境、季节的关系,比较分析了固态型、液态型或防御型工蚁的个体分布.【结果和结论】春、秋季的2种生境中,摄取固态或液态食物的红火蚁工蚁数量在2种生境或夏秋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固态型P0.01,液态型P0.05),但这种差异不受生境和季节互作的影响(固态型P=0.373 3、液态型P=0.903 3).工蚁对液态食物的喜好强于固态食物,携带液态食物的工蚁的平均比例[夏季:(36.58±8.74)%,秋季:(37.60±5.16)%],显著地高于搬运固态食物的[夏季:(8.03±1.66)%,秋季:(7.30±1.71)%].取食固态食物、液态食物以及负责防御的3类工蚁的个体多态性均呈连续性偏态分布,其平均头壳宽度分别为(0.652 4±0.007 1)、(0.636 1±0.006 2)和(0.636 3±0.006 4)mm,而且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北碚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多少顺序表现为水田变菜地,旱地变菜地,水田变果园,水田变旱地,旱地变果园;(2)水田变旱地、旱地变为果园后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而旱地变为菜地后有机碳含量呈增加的趋势;(3)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表现为旱地变菜地,水田变菜地,水田变果园,旱地变果园,水田变旱地;而2060cm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变化前为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大于变化前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相似文献   

16.
陕西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腐烂病发生动态,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4%,年份间除侧枝外,其他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同树龄的富士苹果树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树龄大发病严重,16~20a树龄比6~10a树龄的果园发病率和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分别高出58.89%和46.21%;富士、嘎啦和秦冠3个品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差异显著,以秦冠发病最轻,且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地域富士发病情况差异显著,渭北台塬西部区的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渭北台塬东部区次之,渭北高原沟壑区发病最轻;栽植密度对富士果园发病影响显著,栽植密度大的果园其平均病株率、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病情指数、侧枝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小的果园。  相似文献   

17.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 灌木 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18.
对陕西省宁陕县旬阳坝镇的菜地、阶地耕地、坡耕地、荒地、林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437个土壤样点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土壤铜的累积状况,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铜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铜的平均值为24.29 mg/kg,显著高于全国土壤铜浓度背景值(22.60 mg/kg),但未超过铜元素的累积临界值(37.45 mg/kg)。与全国铜浓度背景值相比,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铜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铜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菜地阶地耕地坡耕地荒地林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景观尺度(不同景观结构/不同生境)下杨盾蚧种群空间格局差异,为合理配置景观要素组成、进行杨盾蚧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ArcGIS进行景观要素分类,计算景观指数,基于GS利用地统计学建立空间模型。【结果】不同景观半变异函数模型各不相同,其中高斯模型(LS1)与指数模型(LS5)存在显著性差异;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均匀度指数对杨盾蚧的空间分布无直接影响,平均面积周长比与杨盾蚧的平均虫口密度呈现负相关。不同生境中,杨盾蚧种群均呈现聚集性,建立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符合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在林地生境中,杨盾蚧种群平均虫口密度较小,空间上存在较高的连续性,变异能力较弱;在农田边缘生境中,平均虫口密度较大,空间变异能力较强,聚集性也较强。【结论】人工(农耕、灌溉、除草等)干扰造成景观破碎化,景观要素的组成与配置的共同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杨盾蚧种群的扩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了解东莞市某工业镇土壤铜(Cu)的污染现状,对东莞某工业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菜地、果园、林地、荒地)123个表层土壤样品及27个果蔬样品进行了调查。[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和农产品可食部分的Cu含量,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研究区域土壤Cu的平均含量为51.20 mg/kg,有73.17%的样点土壤Cu含量超过广东省土壤自然背景值;有16.63%的样点Cu含量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GB 15618—2018),且均为菜地土壤。不同种类农产品Cu含量和迁移系数平均值均表现为水果类>叶菜类>茄果类,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Cu含量、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均为菜地最高。研究区域菜地土壤Cu污染最为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