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新疆野生刺山柑干果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57个峰,确定了其中5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19%,主要化学成分为 (Z,Z)-9,12-十八碳二烯酸(26.40%),棕榈酸(15.35%),十八碳-9-烯酸(11.41%),1,2-苯二酸二(2-甲基丙基)酯(5.77%),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41%),2-甲氧基苯酚(2.94%),肉豆蔻酸(2.67%),月桂酸(2.47%),(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2.03%),Z-11-棕榈酸(1.86%),α-吡咯乙酮(1.04%),棕榈酸甲酯(1.02%).以上12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7.37%.  相似文献   

2.
尖鳍鲤的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常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尖鳍鲤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其水分含量为79.29(±1.54)%,粗蛋白含量为16.77(±0.31)%,粗脂肪含量为2.48(±0.1 1)%,粗灰分含量为1.54(±0.1 1)%.使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对尖鳍鲤的肌肉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各组分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重.结果表明,尖鳍鲤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F)8种,分别是2-己基-环丙烷辛酸、月桂酸、12-甲基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珠光脂酸和硬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占总脂肪酸的40.4%,分别是9-十六烯酸、9-十八烯酸、11-十八烯酸和11-二十碳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分别为9,12-十八碳二烯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α-亚麻酸、11,14,17-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DHA,占总脂肪酸比重的17.0%.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香酵母发酵无花果(Ficus carica)开发特色天然烟用香料,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该特色香料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方法对其热裂解产物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卷烟加料试验。结果表明,①发酵无花果香料在卷烟中具有增加香气量、增加烟气甜润感、降低刺激和改善余味的作用;②发酵无花果香料中共鉴定出41种成分,主要有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十六酸乙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十七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十六酸等化合物。③发酵无花果香料热裂解后产生大量醛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这些物质是构成卷烟香味的重要成分,能有效改善卷烟吸味。  相似文献   

4.
野西瓜果实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野西瓜(Capparis Spinosa)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应用小鼠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其镇痛作用,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法研究其抗炎作用.结果检测出15个峰,占总峰面积的99.99%.其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化合物有n-十六酸(8.34%),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46.00%),9,12-十八碳二烯酸(31.01%),硬脂酸(1.74%),δ-维生素E(4.75%),β-维生素E(2.68%)等.研究表明野西瓜果实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中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饱和脂肪酸酯、不饱和脂肪酸和甾醇类化合物等,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卡鸡肌肉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卡鸡脂肪酸组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对安卡鸡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并计算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结果]安卡鸡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包括月桂酸、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8.55%;不饱和脂肪酸9种,包括11-十四碳烯酸、9.十六碳烯酸、9-十八碳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11-二十碳烯酸、10,13-二十碳二烯酸、7,10,13-二十碳三烯酸以及5,8,11,14-二十碳四烯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1.4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3.58%,必需脂肪酸占23.04%。[结论]该研究为家禽肌肉中脂肪酸成分分析及营养价值的评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GC-MS鉴定莫合烟叶叶绿素皂化母液提取物。分离出75个组份,鉴定其中主要组份为叶绿醇,含量13.18%;十六碳醛,含量11.52%;6,10,14-三甲基-2-十五酮,含量6.24%;3-甲基戊酸乙酯,含量5.05%;1-甲基戊苯,含量2.96%;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磷量2.03%,叶绿醇、十六碳醛,6,10,14-三甲基-2-十五酮和十八碳三烯酸乙酯均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大花罗布麻花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确定了其中6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2.04%。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化学成分为9,12-十八碳双烯酸乙酯(24.21%)、(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11.43%)、二十八烷(6.27%)、软脂酸乙酯(5.98%)、正软脂酸(5.48%)、α-金合欢烯(4.99%)、二十五烷(4.27%)等。  相似文献   

8.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无壳瓜子中的挥发油组分,用GC-MS和Kvoat’s指数法对各种组分进行鉴定,共定性检测出3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3.5%,其中主要成分为甲酸乙酯、1-十一炔、2,8-二甲基十一酸甲酯、正十八烷、十六酸甲酯、十八二烯-11,14-酸甲酯、正十八酸乙酯和十八二烯-9,12酸(z,z)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紫苏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12Y25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天然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分离自山西太原健康紫苏茎秆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和现代光谱学技术,对其液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菌丝速率法,测试了分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等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从紫苏茎秆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12Y25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4,6,8,22-四烯-3-酮、9(11)-去氢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三醇、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9α-四醇、麦角甾醇、单油酸甘油酯、α-亚麻酸、对甲氧基苯乙酸和对氨基苯乙酸,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其中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三醇和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9α-四醇对番茄灰霉菌和西瓜枯萎菌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结论】紫苏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12Y25化学成分多样,部分化合物具有植物病原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声波法、酵母发酵法和大蒜酶解法等3种方法对高原油菜花花粉分别进行破壁处理,经微波辅助处理提取挥发性成分、脱色并干燥后,利用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发酵法破壁的油菜花花粉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鲨烯,超声波法、酶解法和对照组处理的油菜花花粉挥发性成分为[Z,Z]-9,12-十八碳二烯酸.酶解法处理对提取[Z,Z]-9,12-十八碳二烯酸效果最好,发酵法处理适用于提取鲨烯等物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并研究其抑菌物质。[方法]从65株健康番茄植株中分离到内生拮抗细菌46株,在此基础上通过PDA培养基打孔扩散法进行复筛,获得了1株强烈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物质产生菌。研究了该抑菌物质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并经酸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纯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该抑菌物质具有列膜抑菌机制,初步鉴定抗菌物质为3.3 kDa左右的多肽类物质。[结论]为开发新的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短小芽孢杆菌AR03挥发性有机物的抑菌活性及其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分离自烟草根际土壤中的一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AR03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和组分分析。【方法】采用培养皿对扣熏蒸法和凹玻片孢子萌发法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落、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对烟草黑胫病和赤星病的防治效果;采用顶空加热法收集抑菌挥发性有机物,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并结合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和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1-十五烯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短小芽孢杆菌AR03菌株分泌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供试的两种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经处理后的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稀疏缓慢变粗、分支增多且扭曲、断裂;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畸形,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梗,内含物大部分聚集成团导致菌丝干瘪、缢缩。对峙培养2、4、6和8 d时,挥发物对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6.21%和59.23%、64.75%和59.86%、66.13%和61.10%、67.04%和70.00%;对黑胫病菌游动孢子和赤星病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延迟萌发且萌发后的芽管生长缓慢;黑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明显减少,赤星病菌分生孢子各分隔处的细胞畸形肿胀成泡状。离体叶片抗病测定结果显示,挥发性有机物抑制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病斑在叶片的扩展,对峙熏蒸40 h时,对照叶片黑胫病的发病率为92.50%,圆形坏死病斑直径是25.10 mm,经挥发物处理后叶片发病率为70.83%,病斑直径为9.45 mm,对黑胫病斑扩散的抑制率为62.35%;对峙熏蒸80 h时,对照叶片赤星病的发病率为88.33%,病斑扩散为近圆形的褐色坏死斑,平均直径为8.32 mm,经挥发物处理后赤星病的发病率为60.80%,病斑扩展较慢,平均直径为2.85 mm,挥发物对赤星病斑扩散的抑制率为65.75%。SPME GC-MS分析表明,AR03菌株胞外分泌7种组分挥发性物质,均为C15H24结构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分别是二氢姜黄烯、(E)-β-金合欢烯、γ-姜黄烯、α-姜烯、π-红没药烯、β-倍半萜水芹烯和γ-E-红没药烯;AR03培养1 d后,其中β-倍半萜水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80.64%,其次为(E)-β-金合欢烯和α-姜烯,相对含量分别为7.20%和6.67%;随着AR03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分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除二氢姜黄烯含量保持基本不变外,其他组分含量呈递减趋势,培养至第6天时,各组分含量下降超过50%。【结论】短小芽孢杆菌AR03菌株能够产生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有潜力作为开发抗真菌代谢物和新药物的重要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观察丹参药材性状和病害情况,用重量法测定丹参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用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前茬作物丹参药材的产量、病害、浸出物含量、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以玉米、红薯、花生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优于以丹参和棉花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绿色木霉GY20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绿色木霉对棉花枯萎病菌菌落、生长量及浸染棉花幼苗的抑菌作用,采用绿色木霉GY20与棉花枯萎病菌F12进行平皿对峙培养;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木霉菌的重寄生现象;同时研究木霉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枯萎病菌落的影响和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质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绿色木霉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中木霉菌株GY20对棉花枯萎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够产生抑菌圈;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木霉菌使棉花枯萎病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木霉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质可抑制棉花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且其非挥发性代谢物质可强烈抑制棉花枯萎病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质量,并具有热稳定性;盆栽试验证明,木霉菌对棉花枯萎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说明绿色木霉对棉花枯萎病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农药的防治原理,寻找防治稻瘟病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系列稀释平板法测定生防菌TW-2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的抑菌活力,计算生防菌的抑菌活力回归方程式、EC50值和相对毒力。[结果]生防菌TW-2对田间水稻穗期的穗颈瘟的防效在80%以上。[结论]生防菌TW-2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抑菌谱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管碟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酵液的稳定性,捷克溶剂系统纸层析法鉴别发酵液中抗生素类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对20种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10倍稀释液对其中10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供试7种细菌中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7.75 mm;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和番茄灰霉病的抑制率分别为100 %和71.39 %.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对热、酸和紫外线均较稳定,发酵液在80℃处理后抑菌活性开始下降,发酵液在pH3~9条件下抑菌活性稳定.捷克溶剂系统纸层析法测定表明,发酵液中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具有一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18.
从4个不同地区土样中共分离得到20株天然无抗菌活性或抗菌活性微弱放线菌,采用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ycin)及利福平(Rifampicin)三重抗性法对其进行活性菌株的筛选后,17株放线菌的发酵液显示了抑菌活性,其中1号放线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抗性分别为40、10和150 g...  相似文献   

19.
谷春艳  林琳  胡飞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3-10445
[目的]探讨营养成分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从辣椒炭疽病发病病株上获得的2种炭疽病菌株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了营养成分(碳源、氮源)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黑点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淀粉;红色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山梨糖。2种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氮源为酵母。[结论]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宁睿  苏兴海  李优琴  王春梅  石志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84-1485,1510
[目的]对中药提取物进行抑菌成分分析,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以丁香等1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为材料,测定各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丁香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并测定其对油菜菌核病菌抑菌活性和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00%。[结论]初步证实丁香酚为丁香提取物的主要抑菌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