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土壤侵蚀分类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系根据国家标准,结合辽宁实际情况进行的。辽宁的土壤侵蚀主要有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4类。其中又以水蚀(占侵蚀面积的95.6%)、风蚀(4.2%)所占比例最大(共占99.8%),故只对这两类侵蚀进行分级。对侵蚀量级采用6位编码命名。第一位为土壤侵蚀量级代码,第二位为危险程度代码,第三位为岩性代码,第四位为坡度代码,第五位为土地利用类型代码,第六位为植被盖度代码。为确保侵蚀量级划分得合理、科学、准确,依据辽宁省实测资料,建立了土壤侵蚀强度与各种侵蚀因素关系方程。土壤侵蚀方程和科学分类分级体系的建立,为正确采取不同措施,有效防治土壤侵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3S技术的定量遥感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上游小流域进行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防治决策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为涝年,侵蚀总量高达869008.97t,强度及其以上侵蚀级别的侵蚀量占总量的86.39%,侵蚀模数平均为7703.87t/km^2。1998年为旱年,流失情况较1999年的轻微。1999年中度及其以上侵蚀级别的侵蚀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32.41%,而1998年只占26.09%。1999年需要治理和急需治理的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15.45%和0.82%,而1998年的治理面积较低。本研究采用的技术在国内具有先进性和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在云南山地有广阔的运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土壤专家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提出了水蚀定性评价模型,它以土地特性作变量,适用于缺乏详细资料,且无法用定量模型的地区。把土地利用和生境条件作变量与专家定性观测相关联建立有序分对数模型对水蚀进行分级,其总体准确率为78%,8%偏高,14%偏低。在预测有无侵蚀时准确率为86%,但在判断中、强度侵蚀时准确率较低,这是由于专家对侵蚀分级在认识上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于理学家Strahler A.N.创立的高程积分法,对大岔沟的侵蚀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研究,为大岔沟水土保护措施的优化才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大岔沟治理高达94.04%,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每年可拦蓄径流4000m^3,促进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是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小流域模型模拟试验为基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近景摄影测量和GIS技术,对流域模型不同空间部位的侵蚀强度及其随流域所处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次降雨相对侵蚀模数REM将历经25场模拟降雨的小流域模型发育过程划分为初期时段、活跃时段和稳定时段。沟谷侵蚀强度在整个流域模型发育过程中一直大于坡面;在流域发育初期时段至活跃时段前期,主沟侵蚀强度大于支沟,流域下部侵蚀强度大于中部和上部;在流域发育活跃时段后期,主沟侵蚀强度低于支沟,流域中部和下部侵蚀强度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在稳定期时段,主沟和支沟侵蚀强度变化趋于同步,流域上部的侵蚀强度高于中部和下部。流域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壤侵蚀危险性分级是研究土壤侵蚀危险程度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土壤侵蚀及其危害程度分级方法,依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和水利部科考成果,对南方红壤科考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及其所处流域主要湖泊泥沙输比(SDR)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科考区内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均存在.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要侵蚀类型,占总侵蚀类型的84%.轻度和极强度侵蚀占16%.潜在危险性分级中,无险型、轻险型、危险型和极险型均存在,轻险和危险为主要类型,占总潜在危险类型的84%,无险和极险类型占16%.土壤侵蚀对异地的危害比较大,60%的湖泊SDR>0.5,其上游土壤侵蚀对异地是危险甚至极险的.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全区土壤侵蚀分级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坡面土壤侵蚀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坡面不同位置布设REE示踪元素来研究坡面的侵蚀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坡面的侵蚀分布符合Weibull概率分布模型,其中形状参数m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径流深相关,而尺度参数α与平均雨强、I30相关。坡面的平均侵蚀强度基本上位于从坡脚向上的28 ̄55m内,与我们假设的平均侵蚀强度位于坡面的下2/3处基本一致,但由于侵蚀过程的复杂性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有些问题尚未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流域侵蚀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文系统总结了流域侵蚀的概念和流域侵蚀系统及其过程,认为流域侵蚀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并具体阐述了流域侵蚀力、流域侵蚀系统的空间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流域侵蚀的模型与模拟方法,包括流域整体侵蚀强度模拟、流域侵蚀发展过程模拟与流域侵蚀内部差异模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坡面细沟侵蚀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基于土壤侵蚀REE示踪法的技术需要,对全坡长小区细沟侵蚀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野外实地量测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表征细沟侵蚀形态,强度的三个参数,即细沟平面密度细沟平均深度及细沟侵蚀强度,并对上述参数垂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最后分析了全坡长小区细沟相对侵蚀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初步得出细沟侵蚀强烈地段在坡面的中下部位,约占坡面细沟侵蚀总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黄土坡面汇流汇沙对浅沟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敏  郑粉莉  黄斌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74-76,90
采用供沙土槽与试验土槽双土槽径流小区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沙水流、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面汇水汇沙对浅沟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浅沟侵蚀过程以侵蚀一搬运过程为主,当雨强为64mm/h和116mm/h时,坡面汇水使坡下方浅沟侵蚀产沙量分别增大26.2%~82.5%和23.5%~58.7%,坡面汇水引起坡下方的净侵蚀产沙量随坡面汇水含沙量的减小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花岗岩坡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测资料建立了花岗岩坡地土壤侵蚀强度模型,并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了讨论,认为2OOt/km2为土壤允许侵蚀量较合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系统。该指标是以侵蚀量为基础的,且各指标在野外获取容易,所以该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可以在条件相似的广大南方花岗岩地区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采用固定标准样地定位研究和临时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对强度侵蚀山地植被生长及生态效益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5年后,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增长次序依次为草灌乔混交〉补植乔灌〉老头松改造〉对照;林木及草被生长加快,治理区植物种类呈明显增加趋势,草灌乔混交区植物种类最为丰富,达13科16属20种;土壤侵蚀率下降21.92%-32.14%,有机质含量提高3.76~4.48g/kg;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与对照区相比降幅达86%~91%;区域小气候等生态因子得到明显改善。这说明通过治理,能较好地促进强度侵蚀山地的植被生长,改善侵蚀区生态环境,而采用草灌乔混交措施的治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和根据TM影像、数字坡度模型、NDVI模型及气候资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总体要求,分析和评价了土默川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水力侵蚀因子及水力侵蚀强度,结合水力侵蚀分布区域差异,讨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隆化县全境均匀布设调查单元,抽样调查了该县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和表土状况,分析了该县风力侵蚀发生、分布情况并进行了风力侵蚀强度分级,隆化县风力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其侵蚀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5%。经过对全县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找出了生态较为脆弱的土地类型为耕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风力侵蚀强度区的生态保护与植被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农林复合经营的侵蚀控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张家口郭家梁试验场的小区资料,建立了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以及植物篱侵蚀控制模型,并在GIS的支持下,从小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基于地块间水沙汇流网络,生态基于地块的水沙运移网络图,并将地块间的水沙汇流过程引入小流域侵蚀产沙的模拟中,实现了侵蚀产沙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深层次耦合,模拟出坡面水沙在小流域的空间运动过程。1995-1999年的青边口河小流域模拟结果表明:坡耕地,荒坡地,低覆盖的天然草地的平均侵蚀模数最大,是侵蚀控制的重点土地利用类型,在坡耕地,荒坡地,低覆盖的天然草地配置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8.2%的植物篱一农作系统(10m带间距的二年生紫穗槐植物篱),利用次降雨资料的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对径流的控制效果在8.1%-46.2%之间,对侵蚀模数的控制净利要在42.9%-50.2%之间,养分流失的模拟分析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有机质的损失较大,而通过配置植物篱-农作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养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林地开垦后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在子午岭林区布设的林地开垦后全梁坡、全沟坡(不接收上万来水)和全坡面径流小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后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结果表明,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后,沟坟接收上方来水来沙的侵蚀产沙量是沟坡不接收上方米水来沙侵蚀产沙量的1.95~3.9倍;全坡面侵蚀产沙在梁坡来水来沙的影响下,侵蚀产沙量增加10%~35%;沟坡侵蚀产沙量占总侵蚀产沙量的53%左右,但其中有20%的侵蚀产沙量是由于粱坡坡面径流下沟造成的,故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梁坡,实质上造成了68%左右的侵蚀产沙量。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坡长(1,5,10,15,20m)径流小区在不同降雨强度(25,50,75mm/h)下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为基础,通过KINEROS2模型对坡面侵蚀过程及侵蚀量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坡长、降雨强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侵蚀量的影响,并评价KINEROS2模型的模拟效果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坡长与总径流量呈一元线性关系(R20.990),与总侵蚀量呈幂函数关系(R20.900);降雨强度与总径流量、总侵蚀量之间呈倍数关系增加,且总侵蚀量的增率是总径流量增率的2~3倍;坡长与降雨强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坡长、降雨强度和降雨强度-坡长交互作用与径流量、侵蚀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并在坡面径流和侵蚀过程中表现为正效应。坡面径流量主要受坡长、降雨强度和降雨强度-坡长交互作用三者综合影响。坡面侵蚀量主要受坡长和降雨强度-坡长交互作用的影响极显著,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显著。KINEROS2模型对径流过程的模拟优于侵蚀过程,对总侵蚀量的模拟优于总径流量,说明KINEROS2模型更适于对径流过程及总侵蚀量的模拟。从总体来看,KINEROS2模型对径流小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好,说明KINEROS2模型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区尺度上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冻融侵蚀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是我国冻融侵蚀最主要的分布区,也是受冻融侵蚀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以影响冻融侵蚀主要因子为指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西藏冻融侵蚀进行分级评价所得出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西藏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冻融侵蚀分布范围广大,冻融侵蚀总面积达664 317.4 km^2,占该区国土面积的55.3%;(2)西藏冻融侵蚀的区域分异明显,不仅不同强度冻融侵蚀具有不同的区域分布特征,而且冻融侵蚀地区分布差异明显,每个地区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冻融侵蚀空间分布特点;(3)西藏冻融侵蚀垂直分异明显,不同强度冻融侵蚀的百分比构成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冻融侵蚀在垂向上的分布具有在海拔较低区域和较高区域分布面积小、强度大,中间区域分布面积大、侵蚀强度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潜在能力。降雨侵蚀力经典算法所需的降雨过程资料较难获得,一般利用各种类型雨量资料建立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为模型的参数输入服务。利用北京10个水文站25年2 894次降雨过程资料。其中5个站点用于建立日、月、年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公式,另外五个站点用语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雨量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的精度不同,用日或月雨量资料直接估算日或月降雨侵蚀力时,模型的误差较大。用日、月或年雨量估算年降雨侵蚀力时,模型的误差较小,约有一半的样本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20%,三个模型相比,日雨量模型估算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用日、月或年雨量估算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时,模型的误差最小,所有样本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20%,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小值只有0.8%,最大值也小于7%,三个模型相比,日雨量模型的估算精度最高。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资料的占有情况来决定相应的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地区土壤侵蚀量估算和水土资源评价提供参数服务。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   总被引:109,自引:8,他引:109  
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可以采用简便算式R=12∑i=1(-1.5527+0.1792P)计算,并指出,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且年际间R值的分布很不均匀,年内R值主要集中分布于3~9月份,尤其是5~6月份,其R值占全年总R值的3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