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常规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奶牛常用20种精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饲料中高级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且不同来源的饲料其营养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无抗粗饲料饲喂的散养黑猪肌肉脂肪酸(fatty acids)组成及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在散养黑猪肌肉中分离鉴定出14种脂肪酸,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1.13%)、硬脂酸(11.17%)、油酸(37.06%)、亚油酸(22.15%)、亚麻酸(1.84%),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4.48%,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9.92%,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4.99%。研究结果表明,无抗粗饲料饲喂的黑猪颈部肌肉脂肪酸相对比例和含量良好,对肉品开发和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取80只健康、体重18.39±2.31 kg的3月龄小尾寒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精料+粗饲料),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5%杏鲍菇菌糠替代麸皮+精料+粗饲料、试验Ⅲ组10%杏鲍菇菌糠替代麸皮+精料+粗饲料、试验Ⅳ组15%杏鲍菇菌糠替代麸皮+精料+粗饲料。整个试验期为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体重相近的羊只,取背最长肌样品检测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以期研究杏鲍菇菌糠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以及背最长肌脂肪酸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Ⅳ组中油酸、肉豆蔻油酸的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PUFA/SFA)显著低于Ⅰ组,杏鲍菇菌糠均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背最长肌中油酸、肉豆蔻油酸的含量,降低PUFA/SFA的含量,从而改善羊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旋毛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及外界环境对其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尔曼氏装置分别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和成虫,同时,将少量骨骼肌和肠黏膜进行酯化处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肌幼虫和成虫的脂肪酸组分涵盖了C12~C22的22种,主要为16、18和20碳脂肪酸,但旋毛虫肌幼虫与成虫的各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对旋毛虫肌幼虫和成虫及其各自寄生部位骨骼肌和肠黏膜中的脂肪酸成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脂肪酸组成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却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的脂肪酸组成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其所处的不同宿主环境和不同发育时期虫体的特殊生理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中NDF与ADF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家畜的主要粗饲料,不同品种与不同收获时期的玉米秸秆青贮后其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DNF和ADF,差异显著。近些年来,随畜牧业迅速发展,秸秆青贮技术已得到很好的推广,但与反刍家畜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有关的底物之一,粗饲料中NDF含量,尤其是不同品种与不同收获时期玉米秸秆青贮后NDF含量变化,报导较少,而VFA的产生和吸收与NDF含量有密切关系,本试验应用范氏(Van.Soest)洗涤纤维分析法对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的玉米秸秆青贮后,其NDF、ADF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从营养学角度出发,筛选出适合我国华北地…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粗饲料为发酵对象,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通过PDA固体培养基平板拮抗实验,得到两种纤维素降解菌菌株—酵母菌和黑曲霉菌,采用PDA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并对不同配方的粗饲料同时进行分别接种和混合接种,在25℃下(设对照组)固体发酵.随着原粗饲料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下降,发酵饲料的粗蛋白、粗纤维变化量有上升趋势.通过微生物发酵,提高了粗饲料的营养成分,改善了粗饲料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7.
日粮中添加保护性脂肪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用经产荷斯坦母牛8头,采用4×4拉丁方设计,饲喂含有4种不同水平保护性向日葵油日粮。测定产奶量、乳脂率、乳糖率、无脂固形物(SNF)含量和乳脂中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以低质粗饲料为主的高产奶牛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保护性向日葵油能增加产奶量和改善乳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开发苹果渣这一丰富的饲料来源,试验采用4重复4×4拉丁方设计研究干苹果渣替代不同比例混合精料对奶山羊采食量、产奶量、乳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干苹果渣替代20%混合精料可以提高奶山羊的粗饲料采食量,产奶量也相应提高,乳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乳脂率提高了0.01%,乳糖提高了0.03%;饲喂不同比例干苹果渣对各组奶山羊乳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干苹果渣替代20%混合精料改善了乳品质,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选择20头18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4组,日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组1、2和3日粮粗饲料分别以复合秸秆颗粒(50%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替代20%、50%和80%的全株玉米青贮,对照组粗饲料全部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育肥120 d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IMF)和脂肪酸含量,以研究日粮结构及粗饲料组成对肉牛肌肉脂肪沉积、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能显著提高肉牛肌肉中IMF含量(P<0.05);2)添加不同比例复合秸秆颗粒后,肉牛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硬脂酸(C18:0)和棕榈酸(C16:0)在各组肉牛中含量较高,分别为28.38%~32.18%和9.87%~11.48%;3)复合秸秆颗粒可提高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及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s含量,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n-6 PUFAs相对含量为7.23%~10.17%,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1和2(P<0.05);4)粗饲料组成影响肉牛部分功能性UFA,其中试验组1的γ-亚麻酸(C18:3n6)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3(P<0.05),而试验组2的花生四烯酸(C20:4n6)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复合秸秆颗粒替代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饲喂肉牛,能提高背最长肌IMF含量,不影响其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复合秸秆颗粒可广泛应用于肉牛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乳腺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选用健康且胎次、体重[(554±21)kg]、泌乳期[(120±4)d]和产奶量[(24.30±1.47)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头。3组奶牛饲喂不同模式的饲粮,即以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MF组)、营养水平约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1组)和粗饲料比例等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2组)。试验期90 d,分3期进行,每期30 d,在每期的最后2 d采集饲粮样、乳样和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日乳脂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MF组的产奶量和日乳脂产量均显著高于CS1组和CS2组(P0.05),而CS1组则显著高于CS2组(P0.05);MF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CS1组(P0.05)。2)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动、静脉血浆中C16∶0、C18∶0、C18∶2cis-6、C18∶1 cis-9和总长链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血流量造成了显著的影响(P0.05),呈现出CS1组MF组CS2组。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动脉对总长链脂肪酸的供给量,表现为MF组和CS1组显著大于CS2组(5 629.51、6 605.02 g/d vs.3 878.91 g/d)(P0.05)。4)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率,表现为MF组和CS2组显著高于CS1组(10.99%、10.84%vs.7.39%)(P0.05)。5)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量,表现为MF组(618.69 g/d)CS1组(487.87 g/d)CS2组(420.56 g/d),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揭示了在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增加精料浓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奶牛乳腺对长链脂肪酸的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