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世界茶叶生产的概况 在世界主要产茶国中,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5个产茶国的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主要产茶国对无性系品种的推广使茶叶生产有了明显增加,但无性系化的速率在各国发展不平衡。非洲新兴产茶国(肯尼亚、马拉维)的无性系种植面积达100%,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21,(4):40-40
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数据来自各茶叶主管部门;马拉维和乌干达数据来自各茶叶协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数据统计至2020年12月20日。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2009年9月肯尼亚咖啡将增产38%,预计达5.78万吨,这归因于先进的咖啡栽培技术、良好的天气状况以及大小年生产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据英国乔·瓦埃特公司三月十三日报道,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今年第一季度茶叶产量比一九九一年同期急剧减少。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三个主要产茶国今年一至三月(二、三两月均为估计数)茶叶产量均比一九九一年同期大幅度减少。其中印度二点九五万吨,减少百分之三十,斯里兰卡三点六二万吨,减少百分之三十,肯尼亚四点六三万吨,减少百分之九。马拉维茶叶产今年头三个月估计也减少百分之十三左右。  相似文献   

5.
肯尼亚红茶的茶黄素(TF)含量与茶师感官审评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但无统计显著性。在12个样品为一组的105个相关分析中,只有8个分析具有统计显著的相关性(P≤0.05)。TF对感官品质虽有正效应,但肯尼亚红茶的TF含量很高,且可能高于最适的TF水平,所以,其他因素似乎在茶叶作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肯尼亚普通红茶通常比马拉维普通红茶的卖价高,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肯尼亚茶的TF含量高。  相似文献   

6.
余双 《茶报》2004,(4):29-29
国际茶叶委员会2001年统计,世界茶叶出口国家和地区31个,其中亚洲13个: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伊朗、日本、马来西亚、尼泊尔、土耳其、越南、格鲁吉亚;非洲13个:布隆迪、喀麦隆、刚果、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  相似文献   

7.
世界有机茶生产中的一些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有机农业始于17世纪,德国是开展有机农业最早的国家。有机茶出现于1983年,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开发有机茶产品最早的产茶国家。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对环境和安全问题的关切,绿色运动遍及全球,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有机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印度、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和我国也相继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机茶发……  相似文献   

8.
袁美 《花生学报》2009,38(4):38-38
本次会议于2009年10月19~22日在中非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举行,由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和美国花生协会、马里经济农村研究所和花生协作研究组织主办,旨在交流花生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搭建花生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共有来自美国、中国、巴西、印度、日本、马里、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喀麦隆、加纳、乌千达、刚果、南非、冈比亚、马拉维、多哥、布基纳法索、肯尼亚等20个国家的29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茶叶产量155万吨,同比上升5.08%,占全球茶叶总产量36.75%。印度茶叶产量98.83万吨,同比上升2.27%,是近十年来产量最多的一年。肯尼亚茶叶产量37.79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列第四至十位的茶叶生产国分别是:斯里兰卡、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日本和孟加拉国。2011年,肯尼亚出口茶叶42.13万吨,位居第一;我国茶叶出口32.26万吨,位居第二;斯里兰卡茶叶出口30.13万吨,位居第三;其他茶叶出口国分别为:印度、越南、阿根廷、印度尼西亚、马拉维、乌干达和坦桑尼亚。  相似文献   

10.
茶树每年每公顷生产新梢(干重)1—4吨,比生长在类似条件下的其它营养作物如牧草或森林作物低。部分原因是采摘限制了茶树生物产量,但主要原因是茶树收获指数小。在肯尼亚,采摘茶树每年每公顷生物产量较非采摘茶树低36%,木质枝低64%。采摘的只有每年增长的生物总量的8.3%。或许采摘较老的芽叶,增大茎/根比及降低采摘面以减少木质枝的生产,可提高收获比率。肯尼亚,阿萨姆和马拉维茶树的生物产量只有15—18吨/年,公顷。(Othieno1976. Lagcook1978)。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豆幼苗下胚轴伤口接种法测定了7个大豆疫霉菌的68个1代单游动孢株的毒力,并对其中的45个1代单游动孢株毒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代单游动孢株中已无与其出发菌株毒力相同的个体,变异率高达100%。与出发菌株相比,子代单游动孢株个体毒力总体表现为减弱。但来源于同一个出发菌株的无性繁殖后代之间的毒力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几种抗生素及AgNO3的抑菌效果和对纤维亚麻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率的影响,选出抑菌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的效果最好,头孢曲松钠次之,两者的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200mg/l和300mg/l,抑菌时间均超过10d,此浓度下纤维亚麻品种双亚5号下胚轴的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93.6%和91.3%,鉴于两者的使用效果相近而头孢噻肟钠的成本较高,确定首选头孢曲松钠为农杆菌菌株AGL1的抑菌剂。同时,试验数据显示用头孢曲松钠(300mg/l)作为抑菌剂对纤维亚麻品种双亚5号、双亚7号和双亚10号进行遗传转化时,三者的不定芽分化率无明显差异。因此,头孢曲松钠适合作为这三个品种应用AGL1菌株进行遗传转化的首选抑菌剂,抑菌浓度为300mg/l。  相似文献   

13.
农杆菌介导的下胚轴法转化大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方法成功将大豆的蓝光受体启动子pGmPLP1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并且该基因在后代中得到稳定遗传表达.比较了栽培品种黑农44用子叶节法和下胚轴法转化的区别,发现用子叶节法不能获得高效转基因植株的品种可以顺利通过下胚轴法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4.
用美国、日本和中国3套鉴别寄主对近年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新采集的18份有代表性的疫霉病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苗期下胚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多数大豆疫霉病菌株对不同鉴别寄主抗感反应差异较大,少数菌株按标准模式表现稳定一致的反应.说明中国大豆疫霉病菌与美国和日本大豆疫霉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的复杂性及反应模式的多样性;自行筛选的鉴别寄主进一步完善后能成为独立的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一九七六年或一九七七年的六十五个红碎茶样品,进行了化学鉴定和感官审评。化学鉴定,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最近研究成功的方法(阮宇成、程启坤,1978年)测定汤色、滋味鲜爽度、滋味浓强度和内质,分别计分,感官审评,为研究国外审评动态和价格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肯尼亚茶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最近几个月却不断地遇到麻烦。其间包括不利的气候条件、窘迫的经济状况以及劳工问题。在肯尼亚大约有300万人以茶为生,占全国人口的10%,茶叶行业是农业领域的最大产业。茶一度被誉为肯尼亚的绿色黄金。然而,生产过剩、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低迷的价格以及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便宜茶和咖啡业的竞争,侵蚀着肯尼亚茶产业的发展。本月的刊物将重点带领大家一道来回顾一下。就气候而言,在2005年末灾难性冬旱袭击着肯尼亚大部分地区。肯尼亚茶叶通常生长在海拔1,500至2,700米火山岩上,要求每年降雨量在1,200…  相似文献   

17.
江平  吴满霞  韩仁甲 《茶叶科学》2006,26(4):315-316
据陈宗懋报导,茶茎溃疡病(Phomopsis theae)最早是1917年在斯里兰卡发现,印度、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和我国浙江相继报道。2005年,首次在安徽省岳西县和石台县无性系茶园中发生,迄今未见成功防治茶茎溃疡病的报道。我们对该新病害进行了症状观察、病原鉴定、环境条件分析和侵染循环记载,研究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及时控制了其传播与蔓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2008~2009年从黑龙江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等大豆产区采集的典型大豆疫霉根腐病株和病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4个大豆疫霉菌株;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毒力测定,将病原菌划分为10个毒力类型,在不同来源的发病样本范围内明确了不同菌株的毒力类型和分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3个大豆品种对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有29个品种抗4个以上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占鉴定总数的39.7%;在被鉴定的新品系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07-1-1,它对1、3、11、21、24分离物均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茶叶产销现状及中期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世界茶业发展现状 1.茶叶生产世界茶叶产量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又创下历史新高,产量约320万吨(表1),比上年增长了2%。数据显示,土耳其、中国、肯尼亚、马拉维、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茶叶产量的增长是世界茶叶产量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这些国家茶叶产量的增长量要大于印度、孟加拉国等其他几个主要产茶国的萎缩量。  相似文献   

20.
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感不同野生大豆下胚轴,在接种后1.5~24 h,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大豆与大豆疫霉菌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结果显示:接种1.5 h后游动孢子在感病野生大豆下胚轴表面产生休止孢,并产生芽管;接种3 h后休止孢萌发产生附着孢,开始侵入下胚轴表皮;接种6 h后侵入加深;接种12 h后附着孢完全进入下胚轴表皮;接种24 h后附着孢孢膜已经开始进入到表皮里。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病野生大豆后,其侵染过程与亲和反应相似,只是游动孢子在下胚轴表皮产生芽管时间和附着孢侵入下胚轴表皮层的时间比亲和反应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