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砧木抗寒生理指标测定及其评价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个葡萄砧木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葡萄枝条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3个指标,进行抗寒性分析,以期为西北葡萄种质资源筛选和抗寒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个酿酒葡萄砧木品种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在-24.5~-32.0℃;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枝条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递增的速度和幅度存在一定差异,且递增幅度大小与抗寒性强弱一致;‘山葡萄’、‘贝达’、‘5BB’和‘520A’抗寒性较强,‘140R’、‘5C’和‘抗砧3号’抗寒性较弱,其它品种抗寒性中等。  相似文献   

2.
葡萄品种及砧木抗寒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适宜葡萄品种及砧木抗寒性研究的评价方法。【方法】以‘北冰红’‘左山一’‘贝达’及‘双红’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分别测定了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抗寒相关指标的变化,以电导法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4个品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呈"S"型曲线变化,而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近似呈单峰曲线变化;指标平均隶属度与各理化指标相关性均较高;低温半致死温度几乎与综合评价结果一致,各品种抗寒性为:‘左山一’‘双红’‘贝达’‘北冰红’。【结论】抗寒相关指标平均隶属度变化曲线能够更全面可靠地反映出葡萄品种及砧木抗寒性差异的本质及其可承受的冻害极限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砧木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简写为CS)葡萄枝条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旨在筛选能提高‘赤霞珠’葡萄抗寒性的优良砧木,为新疆地区‘赤霞珠’葡萄抗寒栽培和砧木引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嫁接在5个砧木(5BB、SO4、kangzhen3、5C、140R)的‘赤霞珠’葡萄及自根砧的一年生成熟枝条分别放在-12℃、-15℃、-18℃、-21℃、-24℃、-27℃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以4℃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萌芽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通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获得鉴定植物抗寒性强弱的半致死温度(LT_(50))。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所有处理枝条相对电导率值、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呈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同;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SOD活性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CS/5BB、CS/SO4、CS/kangzhen3、CS/5C、CS/140R、CS的半致死温度从低到高,分别为-20.09℃、-19.37℃、-16.94℃、-16.31℃、-14.74℃、-13.43℃。【结论】6种供试葡萄枝条耐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CS/5BB、CS/SO4、CS/5C、CS/140R、CS/kangzhen3、CS。  相似文献   

4.
2013年进行了低温胁迫对葡萄砧木枝条抗寒性的影响试验。以8种葡萄砧木为试材,采用组织褐变法和恢复生长法,测定葡萄砧木在低温(-2、-15、-20、-25、-30、-35℃)胁迫下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褐变率、扦插愈伤、萌芽和生根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各砧木品种的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褐变程度均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加重,枝条不同组织的抗寒力差异明显,即木质部韧皮部。各低温胁迫下贝达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褐变率最低,101和5BB韧皮部和木质部褐变率高;贝达、110R和188等萌芽及生根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3309C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各砧木品种枯死率除3309C在-30℃,188在-25℃全部枯死,贝达、101、5BB和5C均在-35℃枯死率达100%。综合评价得出,贝达砧木抗寒性最强,3309C、110R、SO4、5C抗寒性较强,188、101和5BB抗寒性较弱;各品种能抵御的临界最低温度为-20℃。  相似文献   

5.
‘郑寒1号’是以‘河岸580’为母本、山葡萄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葡萄抗寒砧木新品种,耐盐碱,适应性广、产条量多,与生产上常用品种嫁接亲和性良好。与生产上常用抗寒砧木‘贝达’相比,对‘夏黑‘’户太8号‘’阳光玫瑰’等接穗品种的主要果实经济性状无明显影响。不同的低温冷冻后,通过对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及恢复生长法测定‘,郑寒1号’半致死温度为-30.78℃‘,贝达’为-28.88℃‘,郑寒1号’抗寒性强于‘贝达’;且低温处理后‘郑寒1号’枝条萌芽率也高于‘贝达’。经测定,水培条件下‘,郑寒1号’能忍耐0.3%NaCl+18%的饱和石灰水,而‘贝达’只能忍耐0.2%NaCl+15%的饱和石灰水。在郑州地区,4月上旬开始萌芽,5月上旬开花,7月上旬枝条开始老化,11上旬开始落叶,全年生育期约216 d。  相似文献   

6.
4个酿酒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筛选出具有较好抗寒性的品种。【方法】以引进的3个酿酒葡萄品种‘北冰红’、‘左优红’、‘双红’以及石河子主栽品种‘赤霞珠’的1 a(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的抗寒力进行比较。【结果】4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先升后降,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升高,POD活性下降。【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判4个品种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双红’‘左优红’‘北冰红’‘赤霞珠’,研究结果为酿酒葡萄的引种与栽培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穗醋栗品种枝条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6个穗醋栗品种离体枝条在-10℃至-40℃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同时结合自然越冬下萌芽率和抽枝率调查,鉴定6个品种枝条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组织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不同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间有差异,结合半致死温度结果,6个品种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寒丰’‘奥依宾’‘绥研1号’YR-1YS-5‘丹江黑’,与田间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梨品种半致死温度与耐寒性的关系及抗寒性水平,为杂交育种选择抗寒亲本及梨品种区域性引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 a生梨苗休眠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研究了7个梨品种在-20℃、-25℃、-30℃、-35℃、-40℃、-45℃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与低温处理下的冻害指数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供试梨枝条不同低温处理下电解质渗出率增加呈S形曲线,与相应的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梨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为:‘苹果梨’-41.1℃、‘甘梨早8’-38.4℃、‘中梨1号’-38.2℃、‘美人酥’-35.3℃、‘玉露香’-34.8℃、‘黄冠’-30.7℃、‘丰水’-30.3℃;半致死温度与其相近温度处理的枝条冻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低温处理下,各梨品种枝条冻害部位表现不同,且对其伤害有一个跃变过程。【结论】半致死温度能准确反映梨品种的抗寒力;供试梨品种的抗寒力大小为:‘苹果梨’‘甘梨早8’‘中梨1号’‘美人酥’‘玉露香’‘黄冠’‘丰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砧木的长富2号(Nagano Fuji No.2)苹果枝条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旨在筛选能提高长富2号苹果抗寒性的优良砧木,为陇东地区长富2号苹果抗寒栽培和砧木引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H1、Y-1、B9、T337和M26砧木嫁接的1年生深度休眠期苹果枝条为试材,分别在-15、-20、-25、-30、-35、-40℃的低温处理12 h,测定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利用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抗寒性。【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形变化曲线;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在低温半致死温度附近出现突然跃变的现象;抗寒性强的砧木品种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结论】5个砧木品种的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B9(-40.1℃)SH1(-36.0℃)Y-1(-32.7℃)M26(-31.3℃)T337(-23.4℃)。  相似文献   

10.
14个葡萄砧木品种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0R、225Ru、1103P、SO4、5BB、101-14、420A、3309C、110R、华葡1号、34E.M、Lot、抗砧3号和贝达14个葡萄砧木品种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利用相对电导率法和组织褐变法评价了砧木的抗寒性。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葡1号、贝达抗寒性最强,420A、Lot抗寒性较强,SO4、140R、34E.M、3309C、1103P、抗砧3号抗寒性中等,5BB、110R、225Ru、101-14抗寒性差,可为葡萄生产上抗寒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