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六、大鲵的人工养殖 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  相似文献   

2.
大鲵人工繁殖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人工繁殖率低,其中,主要原因有: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性腺发育成熟率低、精子活力差以及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不高等。对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子进行分析,提出制约大鲵人工繁殖率的关键因素是水温、水流、光照和饵料,并结合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2002—2010年的大鲵人工繁殖实践提出了具体参数,以期为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鲵(Andri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隶属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中南各省。大鲵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目前对大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调查,形态解剖,人工繁殖和养殖等方面;而有关大鲵皮肤和胃的生化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7日,桑植县畜牧局举办了以"抓好大鲵质量安全,防范质量安全事故"为主题的大鲵质量安全及养殖技术培训,县局主要负责人和注册驯养繁殖的大鲵养殖户参加培训。畜牧局专家从养殖档案的规范填写、饵料鱼采购注意的事项、大鲵及饵料鱼的检测程序、标准化健康示范养殖场创建标准、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说。最后大鲵养殖户就一些疑难问题当场提问,渔政站工作人员现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汉中地区大鲵生态繁殖方法的应用,使得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有了重大突破。但是近年发现大鲵生态繁殖的幼苗易患水霉病,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对陕西汉中大鲵人工养殖中危害性极大的大鲵幼苗水霉病菌落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探究其发病特征,发现该病多为车轮虫病继发感染水霉菌所致,并进一步探讨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地区工厂化人工养殖大鲵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试验旨在研究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溶性蛋白成分及其活性,揭示大鲵皮肤黏液的蛋白组分,鉴定具有潜在功能活性的蛋白质。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的方法收集大鲵皮肤黏液,制备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样品,并通过SDS-PAGE垂直电泳、细菌凝集试验、氧化物清除效率试验以及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的成分以及活性。结果表明:大鲵皮肤黏液中含有多种水溶性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之间,其中50 kDa分子量以上蛋白条带较为丰富,在100 kDa分子量以上含有较多蛋白,14 kDa以下蛋白含量较少。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ST)2种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2种细菌具有较强的凝集作用,暗示大鲵皮肤水溶性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表明这些蛋白是由66种蛋白质组成;通过分子注释有20种蛋白与免疫抗病功能相关,2种蛋白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研究揭示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含有66种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活性鉴定结果显示大鲵黏液水溶性蛋白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大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促进了我国大鲵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在大鲵天然饵料和食性、营养需求、配合饲料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大鲵饵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大鲵脾脏结节的致病菌及其组织病理,筛选出相应的中药进行有效防治。于重庆开县某大鲵养殖场进行为期40 d的大鲵结节病的样品采集,共采集100余个样品,经过试验分析,分离了3株致病菌,分属于肠菌科和弧菌科;对80尾患病大鲵采取中西结合的防治措施,大鲵的体质有所增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愈率达82. 8%。  相似文献   

9.
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giant salamander),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eanus,也称娃娃鱼(鸣叫如婴儿啼哭),为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2008年4月份,四川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腐皮病,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大鲵体表黏液部分脱落,体表有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特别在四肢分布最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直至暴露红色的肌肉.患病大鲵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现将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鲵断肢病是由大鲵互相撕咬严重所引起的非病原性疾病,如不及时缝合治疗会引起死亡,给大鲵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给大鲵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临床工作经验,采取断肢缝合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养殖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经PCR确诊为蛙病毒感染的养殖大鲵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剖检发现病鲵腹部膨大,皮肤上出现白点、出血斑,溃疡,头部与四肢肿胀;肝肿大,呈灰白色或斑点状出血;脾、肾肿大,淤血、斑点状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大量含血的或淡黄色的液体。镜检主要见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肾、肝、胃肠道、脾和皮肤肌肉的损伤较为严重,并在病变组织细胞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肾表现为渗出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管上皮的空泡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广泛性空泡变性与灶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胃肠道为卡他性一出血性炎;皮肤水肿,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渍疡。电镜显示肝、脾、肾的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颗粒脱落,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一些病变细胞浆内见晶格状排列或散在的虹彩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12.
 从大鲵皮肤cDNA文库中分离获得大鲵α1 血红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大鲵α 血红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594 bp,开放阅读框共432 bp,编码144个氨基酸,编码的大鲵α1 血红蛋白推测的理论分子量为16048.3 u,等电点为6.44。氨基酸组成中酸性氨基酸11.9%,中性氨基酸69.9%,碱性氨基酸18.2%。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没有信号肽,但在100~122个氨基酸处以及98~122个氨基酸处分别有由里向外、由外向里的跨膜螺旋区,二级结构以α 螺旋为主。氨基酸序进行同源性列比对表明与人、猕猴的亲缘关系最近,和牛蛙的亲缘关系最低只有35%。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α1 血红蛋白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在胃中最低。  相似文献   

13.
大鲵精巢的解剖及组织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只成年不同时期的大鲵精巢进行大体解剖及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结果表明 ,大鲵精巢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被膜由外层的腹膜和内层的白膜构成 ,白膜从精巢头部向实质伸入形成隔膜 ,把精巢实质分成许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精小叶 ;大鲵精巢实质由皮质部和髓质部两部分构成 ,皮质部主要由精小叶和少量的间质组织构成 ,精小叶内分布有生殖细胞聚集而成的精小囊和壶腹。雄性大鲵的生殖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都是在精小囊和壶腹中进行 ,不同时期的精巢内的生殖细胞发育有一定的规律 ;髓质部主要由丰富的血窦、毛细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构成。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大鲵的繁育模式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刚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4):234-237
将陕西省目前形式各异的大鲵繁育场归纳并命名为3种基本模式:全人工繁育模式、原生态繁育模式和仿生态繁育模式,同时对此3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给予了初步评价,并指出了今后大鲵饲养繁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提取物(MLE)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大鲵生长性能、肝脏功能及免疫能力的影响.选择初始均重为(47.81±0.23)g的大鲵72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5 g/kg MLE(MLE组)和0.04 g/kg DNJ(DNJ组...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点,优化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方法,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粪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上生长呈半透明边缘不整的白色菌落,接种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分别出现伴有卵磷脂酶乳光浑浊带的粉红色火山口状菌落和伴有双溶血环的灰绿色勋章样菌落。生化试验结果确认这些分离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粪样检测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3.04%(3/23)和19.51%(8/41)。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麋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方法简便快速,确实可行;麋鹿产气荚膜梭菌自然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麇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球蛋白(IG)水平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与疾病密切相关.笔者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了78只麋鹿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比较了不同年龄、性别间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发现雌性麋鹿的IgG含量在不同年龄段均高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青年期的最高值为17.14 g/L,...  相似文献   

19.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