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两种药物驱除山羊自然感染肝片吸虫、莫尼茨绦虫和捻转血矛线虫的试验,结果表明:硫双二氯酚和左旋咪唑联合用药对肝片吸虫和捻转血矛线虫的粗计驱虫率和驱净率均为100%,对莫尼茨绦虫分别为94.2%和80%;硝氯酚和左旋咪唑联合用药对捻转血矛线虫的粗计驱虫率和驱净率均为100%,对肝片吸虫分别为81.0%和60.0%,对莫尼茨绦虫无效;吡喹酮和左旋咪唑联合用药对捻转血矛线虫的粗计驱虫率和驱净率均为100%,对莫尼茨绦虫分别为94.1%和80.0%,对肝片吸虫无效。建议在山羊生产中采用硫酸二氯酚和左旋咪唑联合用药驱除肝片吸虫、莫尼茨绦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可获得最佳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在羊场进行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及莫尼茨绦虫的发病率较高,要引起养羊场(户)的关注。(一)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动物真胃(皱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叫羊捻转胃虫病。1.病原。羊捻转血矛线虫外观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在羊场进行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及莫尼茨绦虫的发病率较高,要引起养羊场(户)的关注。1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动物真胃(皱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叫羊捻转胃虫病。1.1病原羊捻转血矛线虫外观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矛状小齿。虫卵无色,壳薄,大小  相似文献   

4.
应用两种药物驱除山羊自然感染肝片吸虫、莫尼茨绦虫和捻转血柔线虫的试验,结果表明:硫双二氯酚和左旋咪唑联合用药对肝片吸虫和捻转血矛线虫的粗计驱虫率和驱净率均为100%,对肝片吸虫分别为81.0%和60.0%,对莫尼茨绦虫无效;吡喹酮和左旋咪唑联合用药对捻转血矛线虫的粗计驱虫率和驱净率均为100%,对莫尼茨绦虫分别为94.1%和80.0%,对肝片吸虫无效,建议在山羊生产中采用硫酸二氯酚和左旋咪唑联合用  相似文献   

5.
奶山羊场捻转血矛线虫病诊断与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4月末陕西省某奶山羊场4只3个月左右羔羊死亡,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病原检验诊断为捻转血矛线虫病。为指导该羊场防治工作,本研究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及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羊场10个羊舍的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均在80%以上,感染强度均在3*200个/g以上;该羊场奶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已对常规剂量丙硫咪唑原粉和伊维菌素注射剂产生了抗药性,而对芬苯达唑原粉无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市崇明地区白山羊的寄生虫病进行了调查,危害崇明白山羊的寄生虫主要是捻转血矛线虫。哨羊全年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虫卵数形成的3 个高峰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降水量曲线形成的3 个高峰相吻合,证实每年7、8 月份崇明地区白山羊群中大批羊只消瘦、死亡是由于捻转血矛线虫严重感染引起的,并提出了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市崇明地区白山羊的寄生虫病进行了调查,危害崇明白山羊的寄生虫主要是捻转血矛线虫,哨羊全年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虫卵数形成的3个高峰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降水量曲线形成的3个高峰相吻合,证实每年7,8月份崇明地区白山羊群中大批羊只消瘦,死亡是由于捻转血矛线虫严重感染引起的,并提出了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又称捻转胃虫病,是由寄生于牛、羊及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内捻转血矛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上以渐进性消瘦、贫血、腹下水肿为特征。以羔羊和青年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寄生虫疾病之一,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016年6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某羊场发生该病,曾采用10mg/kg氟哌酸和5mg/kg丙硫咪唑进行治疗,病情虽有所减轻,但未能显著的控制病  相似文献   

9.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对养羊业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肝片吸虫、伊氏锥虫及捻转血矛线虫是危害养牛业的几种重要寄生虫病,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往往同时有肝片吸虫、伊氏锥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加强对上述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一直是耕牛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粪检法检查上述几种寄生虫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既是反刍动物毛圆线虫病的主要病原,又是对绵羊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性寄生虫病。1流行病学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主要在牧场上发育,其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主要是温度、湿度和氧气。羊对捻转血矛线虫有"自愈"(Self-cure)现象.  相似文献   

12.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也叫做捻转胃虫病,是由于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真胃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通常在春季发生,尤其是羊群中存在青年羊时更易发生。该病是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羊感染后会导致体型日渐消瘦,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导致群体发生感染以及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损害养羊的经济效益。现概述羊捻转血矛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剖检法和粪虫卵检查法,对大尾寒羊消化道内主要寄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感染的寄生虫中蠕虫优势种为捻转血矛线虫(54.35%)、仰口线虫(28.26%)、毛尾线虫(23.91%)和柏氏血矛线虫(15.22%);绦虫为扩展莫尼茨绦虫(10.87%)和细颈囊尾幼(8.7%);吸虫为肝片吸虫(6.52%);球虫为颗粒艾美耳球虫(13.54%)和类绵羊艾美耳球虫(9.3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情况,本课题组对该地区某绵羊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苯并咪唑抗药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调查。在通过捻转血矛线虫ITS-2种特异性PCR鉴定为捻转血矛线虫的基础上,分别扩增了27条捻转血矛线虫雄虫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测序后对抗药性相关的167,198位点和200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羊场的捻转血矛线虫种群的抗药性突变只发生在198位点和200位点,以198位点的抗药性突变为主,没有在167位点发现抗药性突变。共发现了4种基因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20; 74. 07%)、198杂合抗药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3; 11. 11%)、198纯合敏感型及200位点杂合抗药型(2; 7. 41%)和198纯合抗药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2; 7. 41%)。该羊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中存在198位点的纯合抗药型突变,说明有抗药性的风险,需要引起注意。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报道了新疆伊犁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存在苯并咪唑抗药性突变,这对该地区以及其他类似地区的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以及抗药性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粪便学检查法,对共和县切吉乡绵羊内寄生虫荷虫卵进行调查,共采集350只绵羊的粪便和30只羊膈肌,统计蠕虫卵的数量确定感染率及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莫尼茨绦虫、曲子绦虫感染率在6.29%~11.4%;食道口线虫、细颈线虫、捻转血矛线虫、毛首线虫、马歇尔线虫卵、毛圆线虫、奥斯特他线虫卵感染率在5.4%~34.29%;吸虫感染率在3.71%~4.5%;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17.14%。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凉州区绵羊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完全蠕虫解剖法随机对200只绵羊进行解剖,调查发现凉州区绵羊蠕虫感染率为100%,其中线虫感染率为89.0%,吸虫感染率为62.5%,绦虫感染率49.5%。调查中共检出19种蠕虫幼虫,其中线虫10种,有夏伯特线虫(Chabertia sp.)、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捻转血矛线虫(Hemonchus contortus)、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丝状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filaria)、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m)、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pp.)、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lchrum)羊毛尾线虫(Trichocephala ovis)、奥斯特线虫(Ostertagra sp.);绦虫5种,有莫尼茨绦虫(Moniezia sp.)、盖氏曲子宫绦虫(Helzctrometa giarda)、中点无卵黄腺绦虫(Avitelina centripunctata)、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吸虫有4种,有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 sp.)、绵羊扁体吸虫(Ratynosomum ovis)。检出的优势虫种为捻转血矛线虫和羊仰口线虫。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四川某羊场引进的关中奶山羊相继发生了一种以严重贫血、拉稀、下颌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真胃有大量捻转血矛线虫成虫虫体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捻转血矛线虫病。采取驱虫、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18.
正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也称之为羊捻转胃虫病,它是由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真胃内的捻转血矛线虫所引起羊的一种胃肠道寄生虫病。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往往由于一部分养羊场户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一旦羊群发生感染后,常常会因捻转血矛线虫吸附于羊的真胃壁黏膜吸取病羊体内的血液而获取营养,从而则会导致病羊出现渐进性贫血、瘦弱、营养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大尾寒羊消化道主要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剖检法和粪虫卵检查法,对大尾寒羊消化道内主要寄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感染的寄生虫中蠕虫优势种为捻转血矛线虫(54.35%)、仰口线虫(28.26%)、毛尾线虫(23.91%)和柏氏血矛线虫(15.22%);绦虫为扩展莫尼茨绦虫(10.87%)和细颈囊尾幼(8.7%);吸虫为肝片吸虫(6.52%);球虫为颗粒艾美耳球虫(13.54%)和类绵羊艾美耳球虫(9.3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掌握我国部分地区羊胃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捻转血矛线虫ZJ株近年来的系统进化关系,从而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9—12月采集了来自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江苏、天津和青海9个省(市)的490份羊粪样品,对其进行了寄生虫虫卵分类鉴定,对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此外实验室于2004—2013年采集了来自浙江省嘉兴地区的15份捻转血矛线虫ZJ株成虫样品,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样品ITS-2和ND4基因进行分子克隆测序鉴定比对,对该虫近10年来的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各地羊体内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均较为严重,其中感染虫种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原虫(83.27%)、线虫(64.29%)和绦虫(49.80%),感染相对最为严重的3个地区分别为天津、青海和内蒙古,而相对较轻的3个地区为江苏、黑龙江、山东。对捻转血矛线虫ZJ株的15份样品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ITS-2和ND4基因在1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发生,变异范围分别为0.0%~3.9%和0.4%~4.8%,而ND4突变程度较大可能是由于虫种固有差异引起的。而2种基因都有部分位点突变后与H.placei(Haemonchus pacei)相同,说明嘉兴地区可能存在捻转血矛线虫和H.placei交叉感染的情况。调查分析结果将为制定更合理的羊寄生虫病防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寄生虫系统进化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