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滨海盐渍土绿化树种选择和栽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射阳县近百个树种在不同含盐量情况下的生长状况调查,总结出沿海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地带的适生树种,并研究了滨海盐渍土大面积绿化的简便易行、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措施,最后简要分析了盐渍土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叶莸、紫花醉鱼木引种驯化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叶莸、紫花醉鱼木(学名互叶醉鱼草)有较强的耐旱、耐寒特性,特别适宜于西北、华北及东北干旱、寒冷地区的城市道路绿化。两个树种的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适宜的栽培技术,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山地植物群落在外观主要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相,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其植被以台湾相思群落为主;在乔灌木树种组成上,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台湾相思、朴树、马尾松、土蜜树和榕树等,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有豺皮樟、大青、牡荆、桃金娘、黄栀子、盐肤木等,同时,也分析了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景观树种金叶榆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叶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重要城市景观树种。扩繁技术是技术推广的关键性技术,现根据作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上特有的植物群落,一般生长在海湾、河口的泥滩上。对于沙质浅海滩(含泥量在20%以下),过去都认为不适合营造红树林。如何在沙质海滩营造红树林是营林生产上的一个技术难题。为此,我们自2000-2005年先后在莲下南成围、沙仔畔等沙质海滩进行红树林造林试验,经3~7年大面积试种,均告成功(见表1)。    相似文献   

6.
上海海湾近自然林营造与早期管护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海湾特定立地条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规划营造海湾森林,应用"适地适树"原则选育树种,创造多样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借鉴宫胁昭造林法,探索人工营造海湾近自然林的途径,同时对已有森林进行调整、优化,为使人工林向具有地带性森林植被特征演化,开展管护的初步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山体缺口的边坡又可分为土质边坡和石质边坡。土质边坡应先保证边坡的稳定,然后采用植树、种草或者"喷草+乔、灌木"等措施恢复植被。国内在土质边坡绿化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此不再讨论。下面仅对石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作一探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金华市区行道树现状的调查,指出该市目前应用的行道树种类单一,提出行道树配置应坚持多样化与特色化,丰富色彩与季相,强调景观的协调一致性,并推荐了适宜的行道树树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台州海棠新村、迎春小区、欣宜家园3个住宅小区为例,运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手段,调查老年人的活动内容和活动需求,探究现阶段住宅小区户外空间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状况,提出营造适宜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作者提出石碌含笑等10种值得在热带、南亚热带城市森林建设中大力营造的乡土阔叶树种,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形态特征、生物性特性、园林性状与应用范围等。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树种选择是关键。选择飞蛾槭、长花厚壳树、光蜡树等3个树种,分别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光蜡树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最高,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分别为94.1%、92.2%,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分别为97.1%、94.1%。造林3.5年后,不同树种生长量的差异也显著,其中光蜡树生长量最大,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平均树高2.03m,平均地径3.0cm;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平均树高2.55m,平均地径4.1cm,且都生长良好。飞蛾槭和长花厚壳树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均生长不良,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则都生长较好。初步认为,飞蛾槭、长花厚壳树只适合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栽培,而光蜡树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栽培效果皆较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龙山县慈竹资源分布、慈竹林地的母质母岩、土壤类型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慈竹适应性较强,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区域表现良好;龙山县林地海拔600 m以下的低山区域,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各方面的条件均能较好地满足慈竹生长需要;慈竹在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地生长良好,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3.
A study was made of measures to revitalize mountain ginseng cultivation in the ea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Muju, Jinan and Jangsu municipalities of North Jeolla province, South Korea. The targeted area is typical forested land and is utiliz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inseng. Access to seeds and seedlings for mountain ginseng cultivation is relatively easy in North Jeolla province, and the species is cultivated widely (on 63 % of the area of the province and by 74 % of farme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tate of mountain ginseng cultiva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including production costs and subsidy, sales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other business management concern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86 mountain ginseng-cultivating farming households living in the targeted area in 2013.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achieve greater production an aggressive government policy promoting the renting out of suitable sites for mountain ginseng cultivation in national and public production forestland to individual farms and farming cooperatives is necessary. Further research on increas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cultivated mountain ginseng (CMG) until harvesting and preventing damage by wild animals is also deemed necessary. More effective use of related municipal budget subsidy needs to be supported selectively to the enterprising farmers who aggressively pursue mountain ginseng cultiva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Opening CMG retail stor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income growth and developing various processed products will increase farm incom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ntroduce policies to sustain consumer trust in CMG through initiativ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CM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growers, distributing government-approved seeds, and implementing a government-based CMG purchase system.  相似文献   

14.
云南紫荆(CercisyunnanensisHuetcheng)是1种良好的庭园绿化树种和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在对滇中云南紫荆集中分布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云南紫荆矮林群落的植物成分和生态特征,对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适宜的生境条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云南紫荆的引种驯化及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树种配置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我国沿海岸质海岸地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的特点,根据防护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树种配置原则,在浙江省三门县、宁海县岩质海岸地区进行了树种配置设计,临海一面坡树种空间配置,并对所配置的树种生长情况进行了试验测定,为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树种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样板.  相似文献   

16.
提高金佛山方竹人工造林成活率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佛山方竹是优质笋用竹和优秀的工艺及观赏用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桐梓县是金佛山方竹自然分布中心之一,竹林遍及全县24个乡镇中的19个乡镇,面积达1.3万hm^2。桐梓县方竹经营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清末民初就有笋干和土纸的专业加工,一直延续至今长盛不衰,成为该县山区农民一项主要财源。根据多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研究组从加强水分管理、调整造林季节、把握母竹质量、严格栽植规范等4个方面探讨了金佛山方竹的造林和管护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积累基岩海岸生态恢复经验,改善沿海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对平潭岛临海石质山体造林乔木和灌木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质海岸不同乔木和灌木造林均表现出较高的保存率,其地径和树高生长比初植时均有显著提高,生态恢复成效显著;通过树种的适应性评判,4种乔木树种的适应性排序为木麻黄台湾相思肯氏南洋杉龙柏,4种灌木树种的适应性排序为黄栀子滨柃夹竹桃海桐。  相似文献   

18.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贵州有野生攀援植物782种(含种以下分类群),隶属59科177属。其中木本554种,占贵州攀援植物总数的70.8%,主要为落叶种类。按不同的攀援习性,主要分为缠绕型、卷须型、吸附型和棘刺型。资源分布遍及全省,以东、东南、南及西南部山区最为丰富。本文主要对其资源特点及其在石山绿化、水土保持、园林绿化、藤制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结构优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行山石质砂岩区山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对典型植被类型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山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10项指标,并通过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效能指标测定和径流小区泥沙对比分析,认为人工-天然复合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乔木林最适郁闭度为0.6~0.7。阐述了突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的植被优化结构建设是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的根本途径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