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正在蜕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2龄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后,当其发育到3龄与4龄时分别饲以95%致死浓度(LC_(95))或10×LC_(95)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eiNPV),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发育及存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寄生与饲毒的间隔期以及饲毒量。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3龄(即被寄生后第1天,1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没有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4龄(4 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分别有25.62%与16.31%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甜菜夜蛾是否饲毒对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及羽化率影响显著;饲毒浓度影响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但不影响羽化率。甜菜夜蛾饲毒与否对寄生蜂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饲毒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显著小于未饲毒的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  相似文献   

2.
寄生蜂成虫可以直接取食含有单糖和二糖的花蜜和蜜露。本文研究了取食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对斑痣悬茧蜂寿命、繁殖力和营养贮存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后,斑痣悬茧蜂的寿命分别为25.9、21.3、21.5和11.1 d,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平均后代数分别为72.8、51.1、55.8和8.6头,而清水对照只有4.3头,其中取食甘露糖后,斑痣悬茧蜂平均后代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体内主要物质含量测定表明取食糖类后,寄生蜂极大程度地积累总糖,取食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与水相比寄生蜂体内脂含量显著增加,并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取食甘露糖与水相比寄生蜂体内脂含量显著下降。取食4种糖都在产卵高峰前期蛋白质浓度达到最高,死亡前蛋白质浓度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究斑痣悬茧蜂是否寄生被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感染的寄主,以及在寄生感病与健康寄主中是否传播病菌。在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的非选择性寄生试验中,将感染不同浓度短稳杆菌液及其感染后不同时间(1~5 d)的寄主分别供斑痣悬茧蜂寄生,结果表明,当细菌浓度较高时(5.0×107和1.25×107 cfu/mL),寄生率随感染后间隔时间延长而具有较大波动(10%~20%),当细菌浓度较低时(3.13×106 cfu/mL),寄生率波动较小(10%~15%),均表现二次曲线关系;但在对感染后不同时间寄主的选择性寄生试验中,当将感染细菌后1d分别与感染2、3、4或5d的寄主幼虫同时供斑痣悬茧蜂寄生时,斑痣悬茧蜂在感菌后1与3d、1与4d的寄主之间,偏好感菌后1d的寄主幼虫,寄生的寄主数量分别是感菌后3 d的2.5倍、4 d的2.0倍。在病菌传播试验中,分别以斜纹夜蛾和黏虫为寄主,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寄生斜纹夜蛾幼虫后的传染率仅约5%;但寄生感菌黏虫寄主后能够传播病菌,而且传播概率随感染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起初的40%逐渐降至约10%。本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对感染短稳杆菌寄主幼虫存在一定程度的寄生选择性,并通过寄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传播该病菌。  相似文献   

4.
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寄主,观察了不同补充营养处理(饥饿、饲喂清水、饲喂30%糖水)和寄主密度等因素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的搜寻效率和寄生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寄主密度对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效率和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寄生蜂明显倾向于选择高密度寄主斑块。未发现补充营养显著影响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时间,说明补充营养对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其寄生的寄主数量具有显著影响,在5头.叶-1与15头.叶-1的寄主斑块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又称秋黏虫,是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为探究本土天敌斑痣悬茧蜂寄生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后的生长发育表现,本研究检测了斑痣悬茧蜂寄生2龄、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后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羽化率、茧重、成蜂个体大小和成蜂寿命。结果表明,寄主龄期对子代蜂的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和成蜂寿命存在显著影响。与寄生4龄幼虫的子代蜂相比,寄生2龄和3龄幼虫的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平均延长了2.08 d(z=5.42,P0.05)和1.64 d(z=4.23,P0.05);寄生2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平均延长了0.46 d(z=3.51,P0.05),但寄生4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与寄生3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无显著差异。4龄幼虫体内羽化的子代蜂成蜂寿命比在2龄和3龄幼虫体内羽化的子代蜂成蜂寿命分别平均延长了1.46 d(z=-2.60,P0.05)和1.68 d(z=-2.98,P0.05)。寄主龄期对子代蜂羽化率、茧重和成蜂个体大小无显著影响。随寄主龄期增大,子代蜂的发育速度加快,但寿命缩短。研究结果将为揭示斑痣悬茧蜂与寄主草地贪夜蛾的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多杀菌素对菜蛾绒茧蜂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纯合子品系作寄主饲养菜蛾绒茧蜂,用多杀菌素田间推荐使用浓度(25 mg/L)分别处理处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绒茧蜂,其中卵期和幼虫期通过处理寄主幼虫间接处理,并测定该药剂对成虫的毒力,系统观察该杀虫剂对绒茧蜂各虫期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与对照相比,绒茧蜂卵期或幼虫期其寄主受药后,可导致蜂幼虫死于寄主体内或啮出寄主的过程中,使结茧化蛹率下降43% ~56%,成虫羽化率下降19% ~33%,成蜂雌性比下降11% ~25%,而成虫大小、寿命和寄生力未受显著影响;在蛹期受药使成虫羽化率下降10%,成蜂寿命缩短,但对成虫寄生力无显著影响;对成虫24 h的LC99为4.31 mg/L。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可进入寄主作用于其体内的蜂卵和幼虫,或直接作用于蜂蛹和成虫,从而对绒茧蜂各个虫态产生显著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尤以对成虫高毒。  相似文献   

7.
棉大卷叶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棉大卷叶螟幼虫为寄主,对其幼虫期的一种重要寄生蜂——卷叶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蜂羽化高峰期为上午的6:00—10:00和下午的15:00—17:00;雌雄比为0.66:1;有92.6%的雌蜂当日交尾,且仅交尾1次;未交配的雌蜂也可产卵寄生,羽化成虫均为雄性。在17—33℃条件下,卷叶螟绒茧蜂成蜂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提供蜂蜜水时寿命从17℃的12d降到33℃的2d,而清水对照的成蜂寿命从17℃的6d降到33℃下的不足1d。卷叶螟绒茧蜂既可以产卵寄生致棉大卷叶螟幼虫死亡。也可通过成蜂的产卵器刺破幼虫体壁并吮吸寄主体液而致害虫死亡。对雌蜂的寄生和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描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vestalis滞育茧在不同正己烷浓度、不同温度下暴露不同时间后对该蜂滞育解除、以及滞育解除后成虫羽化率和成蜂繁殖力的影响,分别建立了茧.成虫羽化历期、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对正己烷浓度、暴露时间、温度3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己烷可以有效促进该蜂解除滞育,显著缩短羽化历期,提高羽化整齐度;但正己烷浓度、暴露时间和温度水平的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滞育解除后成蜂的繁殖力,过高的温度处理还会显著降低成虫的羽化率。基于回归模型的优化组合分析结果,提出将滞育茧置于27-29°C下、1.5mL·L。的正己烷蒸气中暴露10~15min,对该蜂解除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的不良影响将会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斑痣悬茧蜂对受药寄主幼虫的选择性及其后代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受到杀虫剂亚致死影响的寄主幼虫对寄生蜂的寄主选择及其子代蜂的影响,以容性寄生蜂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为研究对象,以氯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4龄幼虫为寄主幼虫,进行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非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成功寄生(完成化蛹)的概率随受药寄主的体重增大而提高,而且受药寄主有效存活的概率亦随其体重增大而提高;与对照寄主相比,寄生蜂对受药寄主的寄生率降低60.2%、子代蜂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子代蜂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显著增大。与来自对照寄主的子代蜂相比,来自受药寄主的子代蜂的寄生能力(用寄生率表示)未受影响,但其后代的结茧率降低10%、发育历期显著缩短、体型显著增大,说明羽化蜂的发育适合度得到了提高。选择性试验结果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根据对寄生蜂攻击次数的分析,未发现其在对照与受药寄主之间存在显著偏好;但根据第2次攻击的寄主识别期变量进行的风险分析,受药寄主被寄生风险显著低于对照寄主(低59.7%),说明寄生蜂偏好攻击对照寄主幼虫。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通过偏好体型较大的寄主幼虫,而减轻了受到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间接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具有鉴别出接受亚致死杀虫剂不久的寄主幼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转Bt基因棉通过非靶标寄主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对寄生蜂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选择性试验和非选择性方法,观察斑痣悬茧蜂对取食Bt棉叶和常规棉叶的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产卵选择偏好,并观察子代蜂在不同处理幼虫体内的发育表现。[结果] 取食Bt棉叶的斜纹夜蛾幼虫体重与取食常规棉叶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取食Bt棉叶的甜菜夜蛾幼虫体重显著小于取食常规棉叶。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未表现出对取食Bt棉寄主幼虫的偏好。[结论] 斑痣悬茧蜂子代的历期、存活以及羽化成蜂的体型大小等发育适应度特征,不受寄主幼虫所取食的食料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自然调控短梳角野螟Meroctena tullalis(Walker)的优势寄生蜂—螟蛉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Haliday)的室内饲养技术,开展生物防治,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研究了补充外源营养对螟蛉绒茧蜂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不同外源营养均能延长螟蛉绒茧蜂的寿命,延长时间依次为蜂蜜水蔗糖葡糖糖果糖清水不饲喂;取食蜂蜜水、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清水后,雌蜂总产卵量分别为125.7、101.2、94.3、76.1和28.9粒;补充不同浓度的蜂蜜水对成蜂寿命的影响依次为15%10%20%5%;在取食频率次数大于2 d供饲1次时,随着供饲次数的增加可显著延长寄生蜂寿命,以1 d供饲1次效果最佳。该寄生蜂的日取食节律分别在08:00—10:00和16:00—17:00出现取食高峰,且种内性别存在时差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和三唑类(粉唑醇、腈菌唑、戊唑醇、己唑醇及戊菌唑)杀菌剂对寄生性天敌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的毒性风险,在室内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摄入法测定了上述8种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方法对结果有明显影响。在药膜法处理中,肟菌酯表现出最高的触杀毒性,其致死中时间(LT50值)为1.18d;戊菌唑次之,其LT50值为1.98d;粉唑醇的毒性最低,LT50值长达52.58d。在摄入法处理中,供试杀菌剂的LT50值均大于15d。除粉唑醇药膜处理和己唑醇摄入处理外,其余处理斑痣悬茧蜂的寿命均显著缩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关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尤其是肟菌酯和戊菌唑对斑痣悬茧蜂等寄生蜂天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饲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棉铃虫齿唇姬蜂室内饲养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可用斜纹夜蛾幼虫作为该蜂室内人工繁殖的最适宜寄主。当该蜂寄生不同日龄的斜纹夜蛾幼虫时,其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寄生率随寄主日龄的增加而降低;茧重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重;成虫羽化率无明显差异;获茧率以4日龄寄主最高,为55.3%;以3~5日龄寄主幼虫繁育的成蜂寿命最长。齿唇姬蜂在26℃下的平均产卵量为92.7粒,成蜂绝大部分在光照期羽化。在4~26℃范围内,温度愈低,成蜂寿命愈长。  相似文献   

14.
寄主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4℃下研究了小菜蛾幼虫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子代发育、存活及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不同寄主龄期的半闭弯尾姬蜂从卵发育到结茧的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寄生于4龄幼虫的个体比寄生2、3龄幼虫的个体发育显著要快,但结茧至成蜂羽化的历期无显著性差异;寄生不同龄期小菜蛾幼虫的寄生蜂的结茧率、羽化率无显著差异;寄生各个龄期的后代雌蜂在羽化当天的寄生能力没有差异,但寄生3龄小菜蛾幼虫羽化出的蜂每雌总产卵量显著高于寄生2龄和4龄幼虫羽化出的蜂,雌蜂的寿命也比寄生2龄和4龄的显著要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外源营养对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成虫寿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给当日羽化的同批次圆柏大痣小蜂成虫饲喂清水、蔗糖水及蜂蜜水,研究不同外源营养饲喂对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喂养条件下雄蜂寿命均短于雌蜂,其中清水饲喂雌、雄蜂寿命差异显著;取食蔗糖水和蜂蜜水的圆柏大痣小蜂雌蜂寿命分别为18 d和14 d,两者均与饲喂清水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雌、雄蜂单独饲喂与雌、雄蜂混合饲喂存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为圆柏大痣小蜂生物防治研究提供虫源保障,同时也为研究圆柏大痣小蜂的生物学特点和行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烟田6种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烟田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安全性,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虫法测定了6种烟田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nsis)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对烟蚜茧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力,噻虫嗪和吡虫啉显著降低了烟蚜茧蜂的羽化率,且这3种杀虫剂处理僵蚜后可导致羽化出的成蜂双翅畸形;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对烟蚜茧蜂成蜂和僵蚜均相对安全,处理1 h后成蜂死亡率为0~5.56%,僵蚜羽化率达7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烟蚜综合防治时合理选用杀虫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螟蛉绒茧蜂是寄生红花天料木(母生)主要害虫短梳角野螟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本文针对该寄生蜂开展其生物学、发育及寄生特性研究,采用室内测定结合林间调查的方法,系统调查及研究螟蛉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实验室条件下,螟蛉绒茧蜂单雌寄生数量为9~24头,平均寄生20头;偏好寄生3、4龄短梳角野螟幼虫,很少寄生低龄幼虫,不寄生5龄幼虫;当寄生低龄幼虫且完成其发育时,羽化的成蜂都为雄蜂;当短梳角野螟2龄、3龄初、3龄末和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喜寄生3龄初幼虫,偏好系数为0.574 3;试验条件下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和个体大小随着寄主龄期的增大有所增长,相同温度下补充外源营养均可延长成蜂寿命。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螟蛉绒茧蜂防控短梳角野螟的林间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寄主大小对中红侧沟茧蜂产卵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室内饲养的棉铃虫和中红侧沟茧蜂为材料,研究了寄主大小对中红侧沟茧蜂产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成蜂产卵行为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成功寄生率随寄主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寄主体重介于2~6mg时,成功寄生数占总寄生数的54.03%。被茧蜂成功寄生的95.51%为体重小于14mg的寄主幼虫,大于14mg的棉铃虫幼虫不适宜该寄生蜂产卵。对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茧重、茧重与成蜂重以及成蜂重与成蜂寿命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和幼虫期在0.05水平上存在负相关,而茧期不受寄主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取食对寄生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是调节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对寄主害虫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寄生蜂摄入的营养、寄生蜂的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其对寄主的搜寻效率等。寄生蜂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幼蜂体内营养积累和成蜂取食两个途径。其中成蜂取食又包括取食寄主和取食非寄主食物两个方面。某些种类的成蜂通过取食寄主来获得生存和生殖所需的营养,但是大部分成蜂需要取食糖类来作为其主要能源,而且糖类对寄生蜂的生存和生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寄生蜂的食物来源、食物营养在寄生蜂体内的分配、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寄生蜂的影响以及寄生蜂在寄主搜寻和非寄主食物搜寻之间的权衡,以期为寄生蜂的饲养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甜菜夜蛾是我国严重为害蔬菜的害虫之一,本文测定了粘质沙雷氏菌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及其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用菌株PS-1菌悬液与人工饲料混配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对其幼虫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蛹和成虫有明显的后致死作用。在2×101~2×108 cfu/g的浓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浓度效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蛹的存活率明显降低,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其试验种群的增长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4.4%~100%。用浓度为1×103、1×105和1×107 cfu/m L的PS-1菌悬液分别配制成10%蜂蜜水饲喂甜菜夜蛾成虫2 d,各浓度处理组成虫的寿命分别比对照缩短了5.70、5.91和7.16 d,产卵量也明显减少。用浓度为1×109 cfu/m L的PS-1菌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到人工饲料中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幼虫8 d累积死亡率达70.0%,显著高于对照。用组建生命表的方法评价了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全面作用,该菌株对甜菜夜蛾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其抑制了甜菜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存活率以及成虫的生殖力。这些结果为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和粘质沙雷氏菌PS-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