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只生出一根原菌丝,而内壁发生多处消解。原菌丝含有多个细胞核,并有脂肪粒、核糖体、糖原和线粒体等。原菌丝顶端可形成8个担孢子,并桥接形成“H”形菌丝。  相似文献   

2.
胶锈菌在贴梗海棠上发育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胶锈菌在贴梗海棠上的发育过程,发现位于寄主细胞间隙的单核菌丝可直接侵入寄主细胞形成吸器.成熟吸器呈菌丝状或者由细长的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构成.吸器也可形成于幼叶的微管束细胞内,但随后者的进一步分化,吸器趋于坏死.性孢子器呈瓶状,每一性孢子梗可在近同一部位上产生多个性孢子,产孢方式为整体芽生环痕式,并具瓶体式特征.锈孢子器通常呈杯状,每一锈孢子梗可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成串排列.成熟的锈孢子体表分布有利状突起.  相似文献   

3.
茭白黑粉菌营养菌丝的分离与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黑粉菌冬孢子通过单孢子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呈梭状,一般1~17个隔,于分隔处可产生1~2级分支或不分支,其上产生担孢子,两端尖锐或略钝圆,大小为1.5~6.0 μm×16.5~225.0 μm.这些形态特征与冬孢子在马铃薯液体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形态完全一致.此外,梭状菌丝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厚垣孢子,其萌发方式与冬孢子一致.由此,确证了梭状短菌丝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营养菌丝.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对黄斑星天牛幼虫侵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斑星天牛幼虫僵尸上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经生物学特性的测定,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27℃;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为100%。温度偏高和湿度较低的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利用该菌的分生孢子的悬浮液浸染黄斑星天牛幼虫,其侵染过程为分生孢子萌发入侵,形成筒形孢子,简形孢子萌发菌丝,菌丝向体表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5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尖顶羊肚菌菌丝、分生孢子及原基显微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菌丝、分生孢子及原基进行了显微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尖顶羊肚菌气生菌丝呈透明状,根部粗,直径40~70μm;前段菌丝变细,直径20~60μm,且分叉增多。气生菌丝上有似孢子梗形成。土壤内菌丝粗,直径40~80μm,颜色比气生菌丝深,多见分叉与三角形联接。气生菌丝前端分枝形成孢子梗,分枝菌丝直径约20μm,分生孢子轮生于孢子梗上。同时还观察到,原基根部与1~3根活跃菌丝紧密相连,活跃菌丝直径40μm左右,在近原基端颜色深红,菌丝内分隔清晰可见,常呈叉状。推测是由活跃菌丝与分生孢子相互发生作用形成了原基,据此提出了羊肚菌生活史新模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表现炭疽病症状的采后香蕉果实中分离到4个炭疽病菌菌株.通过观察这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发现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株X4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致病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菌株.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菌株)“为芭蕉炭疽菌(Co...  相似文献   

7.
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鲵水霉病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对养殖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病原是通过破坏皮肤,感染皮下肌肉,成长为具有一定长度,呈分支多而纤细的灰白色水霉菌菌丝,其生长发育分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外菌丝主要靠出芽生殖形成新菌丝,也可形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新菌丝;有性繁殖是在菌丝上分别形成藏卵器和雄器,受精后由孢子囊内孢子成长为新菌丝.同时还初步探讨了大鲵水霉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荧光染色技术,研究了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芽管在向日葵叶片上的结合现象及其核相状况.观察发现,夏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通常为双核,也有单核、三核及四核.夏孢子芽管可以在、2个、3个及多个芽管间结合并形成结合体.结合后的芽管拥有多个细胞核.在结合体内有双核、三核及四核.结合体可以继续产生菌丝.这一现象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锈菌多核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观察所用菌丝是由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风干子实体经单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得到的,标本采自山西娄烦县的杨树林中。1 孢子和菌丝形态菌盖研磨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子囊和子囊孢子。完整的子囊为末端封闭的管状物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宽12~13μm,长24~26μm,内容物丰富。吸足水的子囊孢子在琼脂平板上于22~23℃培养,24小时内萌发。菌丝从孢子长轴的两端长出,宽约10μm,横隔明显,浅黄褐色,在迅速伸展的同时分枝。孢子萌发24小时后,菌落直径可达2~2.5cm。菌丝的前三级分枝均较直,第四级分枝的菌丝短、细、扭曲、先端尖、近无色。聚集在分枝处形成灰白色的菌丝团。在琼脂平板上孢子菌丝30天内不形成菌核。  相似文献   

10.
稻粒黑粉菌对水稻不育系的侵染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eovossia horrida的次生小孢子,在田间和离体接种水稻不育系的试验证明,病菌以菌丝从柱头直接侵入,经花柱到达子房的珠心组织。接种后8小时在子房中发现菌丝,第7天在种皮和糊粉层之间形成初生冬孢子,第9天冬孢子成熟。病菌在4个不育系上的侵染过程相似,病菌在无需授粉的条件下就能侵入,但只在胚乳能正常发育的水稻子房中形成冬孢子。  相似文献   

11.
草菇单孢子选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草菇单孢子选育种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单孢子分离方法选育的菌株,生长速率一般大于常规菌株。单孢子菌株按生长形态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即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类型、菌丝密集、气生菌丝较多类型,菌丝稀疏、气生菌丝少、匍匐生长类型。从各类型菌株的出菇情况看,出菇时间较母株稍迟,但菇体结实。单孢子菌株的产量变化较大,从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并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可筛选出高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2.
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相似文献   

13.
<正>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放线菌病是由多种放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以形成特异性的肉芽肿和慢性化灶为特征,以牛最多发,羊、猪、马和人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病原分析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14.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昧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离体条件下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形态及三种药剂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在PDA平板上萌发产生先菌丝,生长缓慢,然后以小孢子芽殖形成小菌落。在糖溶液中萌发产生先菌丝和有隔担子,最后发育成有分隔和分叉的菌丝,主菌丝直径4.75μm,分枝菌丝直径2.5+μm。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同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问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低温处理和不同AM真菌的繁殖体形式的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比较,并对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土著孢子在4℃贮藏10—50d均显著提高了孢子萌发率,处理20d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为30.34%;(2)不同AM真菌的繁殖体形式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萌发率高低次序为Gl.sp孢子果〉Gi.margarita〉Gl.mosseae〉Gl.sp孢子;(3)双重培养系统中,根系促进了菌丝的分支,并观察到菌丝对根系典型的匍匐侵染现象;停止生长的厚壁菌丝下方产生有隔分支菌丝,逐步发展为分支吸收结构(BAS)。培养30d后被侵染的根系产孢率为45.76±5个/mm根长。菌丝的生长方向不受根系的影响,即厚壁菌丝具有负向地性,分支菌丝为向地性。  相似文献   

18.
以4种AM真菌繁殖体为培养对象,通过不同低温处理,对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比较,并对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土著孢子在4℃贮藏10~50d均显著提高了孢子萌发率,处理20d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为30.34%;(2)4种AM真菌的繁殖体形式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萌发率高低次序为Gl.sp孢子果〉Gi.margarita〉Gl mosseae〉Gl.sp孢子;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系统中,根系对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明显促进了菌丝的分支,并观察到菌丝对根系典型的匍匐侵染现象;停止生长的厚壁菌丝下方产生有隔分支菌丝,逐步发展为分支吸收结构(BAS)。培养1个月后被侵染的根系产孢率为(45.76&#177;5)个/毫米根长。菌丝的生长方向不受根系的影响,即厚壁菌丝具有负向地性,分支菌丝为向地性。  相似文献   

19.
番红花链格孢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番红花球茎中分离到一种新的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和生长特性等研究初步鉴定其为半知菌类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该菌能单独引起番红花球茎腐烂,与青霉菌互作时腐烂程度加重.环境和营养因子对该菌的生长繁殖影响较大:①在10~35℃时,菌丝能生长并形成孢子,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为2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5℃;②在pH为4.0~7.0时,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均良好,最适pH值为6.0;③当空气相对湿度(RH)高于80%时,菌丝才能生长并形成孢子,RH高于85%,孢子才能萌发;④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和蔗糖,淀粉和甘油需分解后才能被良好利用;⑤氮源以有机态氮和硝态氮为佳,铵态氮对其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镜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细胞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但聚集于寄主表皮细胞下的夏孢子产孢细胞均含两个细胞核。在夏孢子形成过程中,产孢细胞一端先经突起而形成孢子芽,随后孢子芽经延伸和产生隔膜,分别先后形成夏孢子原体,柄细胞和夏孢子。随幼龄夏孢子进一步发育,细胞原生质电子致密度增加,大量脂肪粒累积,孢子体表伸出大量的刺突。在夏孢子之间,还可观察到具形状各异内含体的伴胞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