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气—质联用(GC-MS) 及毛细管电泳技术, 对‘凯特’杏与‘新世纪’杏及其F1 代65个株系的香味成分及糖酸组分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分析的49种香味成分中, 有37种为双亲所共有, 12种双亲之一具有。在37种双亲共有成分中, 有20种在杂交后代中未出现分离, 呈连续性变异,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其中有9种为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 ( E) - 2 - 己烯醛、γ - 癸内酯、己醛及γ- 十二内酯等特征香气成分, 其子代平均值明显高于亲中值, 说明其遗传不仅存在加性效应, 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 有17种在杂交后代中出现1∶1、1∶3、1∶7或1∶15分离, 可能是受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 其中有8种为特征香气成分。糖酸总量及各组分在后代中虽然均表现为连续性变异, 但各组分的基因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苹果酸、总酸、总糖及蔗糖的子代平均值都低于亲中值, 其遗传主要表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 柠檬酸、果糖和葡萄糖的子代平均值高于亲中值, 其遗传不仅存在加性效应, 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 通过杂交选育高柠檬酸、果糖及葡萄糖含量的株系或品种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萱草(HemerocallisL.)3个杂交组合的18个优选F1代植株及其亲本为试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对决定萱草花香的两种主要香气成分(E)-β–罗勒烯和芳樟醇及香气成分总量进行分析;为明确F1代个体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是接近父本还是母本,对其香气成分的相对释放率做One-waySIMPER分析。结果表明:(1)3个杂交组合后代的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均与其亲本相似,母本相同时,父本的香气成分相对释放率越高,其后代香气成分的相对释放率也越高;(2)杂交亲本的主要香气成分为(E)-β–罗勒烯时,则后代个体中的(E)-β–罗勒烯含量也较高,含量和香气成分总量均介于亲本之间;杂交亲本的香气成分同时含有(E)-β–罗勒烯和芳樟醇时,则杂交后代个体中(E)-β–罗勒烯的含量可能高于亲本或与亲本接近,而芳樟醇含量介于亲本之间,香气成分总量高于两个亲本。(3)浓香型萱草野生种与没有明显香味的萱草品种杂交,能产生花香清淡的F1代个体,是培育香花型萱草品种...  相似文献   

3.
葡萄种间杂交香味成分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GC2MS2CS) 对两个葡萄种间杂交的亲本及其后代的香味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葡萄种间杂交时, 甲基丙烯醇、二甲基丁烯醇、沉香醇、甲酸异戊酯、2 ,4 - 二甲基己烷等香味成分具有1∶1、1∶3、1∶9 的分离比例, 表现出了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 而二甲基丁烷、四氢呋喃、1 - 甲氧基丙酮、丁内酯、苯乙醇等香味成分呈现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21份羊肚菌标本,包括3个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5个七妹羊肚菌(M.eximia)、10个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栽培出菇的子囊果,以及3个野生高羊肚菌(M.elata)的子囊果进行多批次组织分离,共计获得348份分离物。对这些分离物的交配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at1-1-1和Mat1-2-1两种交配型基因的检出率近似(Mat1-1-1∶Mat1-2-1=267∶278),其中153份(43.96%)分离物只检测到一种交配型基因,每种交配型基因缺失的概率相近,83份缺失交配型基因Mat1-1-1,占23.85%,70份缺失交配型基因Mat1-2-1,占20.11%。七妹羊肚菌19-37和19-43的分离物仅检测到交配型基因Mat1-2-1,而七妹羊肚菌19-44的分离物只检测到交配型基因Mat1-1-1。初步分析组织分离物的培养性状与交配型基因缺失的关联性,发现组织块萌发较慢、气生菌丝稀疏的分离物其交配型基因缺失的概率远高于萌发较快、菌丝浓密的分离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蓝果忍冬果实香气成分的构成及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蓝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蓓蕾’和‘长白山1号’2个品种(系)果实坐果期、转色期、成熟期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蓝果忍冬果实所包含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烃类和醛类为主。2个品种(系)的蓝果忍冬果实在3个生长时期共检测出78种香气成分。随着蓝果忍冬果实成熟,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并检测到2个品种(系)成熟期主要以二丁基羟基甲苯、(E)-2-己烯醛、己醛、α-松油醇、1-丁醇、三甲胺-硼烷、辛烷为主。【结论】蓝果忍冬不同品种(系)果实在不同发育时期果实香气成分构成明显不同,从坐果期到成熟期香气成分由以醛类为主,逐渐变化为以烃类、醇类和醛类为主,各时期‘长白山1号’比‘蓓蕾’香气成分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蓝果忍冬果实香气成分的构成及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蓝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蓓蕾’和‘长白山1号’2个品种(系)果实坐果期、转色期、成熟期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蓝果忍冬果实所包含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烃类和醛类为主。2个品种(系)的蓝果忍冬果实在3个生长时期共检测出78种香气成分。随着蓝果忍冬果实成熟,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并检测到2个品种(系)成熟期主要以二丁基羟基甲苯、(E)-2-己烯醛、己醛、α-松油醇、1-丁醇、三甲胺-硼烷、辛烷为主。【结论】蓝果忍冬不同品种(系)果实在不同发育时期果实香气成分构成明显不同,从坐果期到成熟期香气成分由以醛类为主,逐渐变化为以烃类、醇类和醛类为主,各时期‘长白山1号’比‘蓓蕾’香气成分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7.
甜瓜高代自交系4G21抗蔓枯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瓜杂交组合4G21 × 3A832的F1、F3家系、BCs和BCr及其双亲为材料,分析了甜瓜蔓枯病抗源4G21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1抗性水平低于抗病亲本,说明抗病基因在F1表现为不完全显性;BCs抗感分离比为1∶1,F3家系抗感分离比为3∶1,说明抗源4G21对蔓枯病的抗性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b-x,定位于甜瓜基因组分子图谱LG1连锁群上,与其两侧的SRAP标记位点me45em42-4、me45em2-3、me45em2-4和me3em42-4、me3em42-3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 cM和3 cM。  相似文献   

8.
利用耐热葫芦(L1和L3)与不耐热葫芦(L6和L4)配置2组正反杂交F_1和F_2代,采集相对发芽率(ΔG)、相对发芽指数(ΔGI)和相对电导率(ΔEC)耐热表型数据,通过SPSS软件均数比较功能分析葫芦耐热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正反杂交F_1代耐热性无差异,均表现为不耐热,表明葫芦耐热性遗传不具有母性遗传特质,为隐性遗传。通过卡方检测分析2个组合正反杂交F_2代群体单株耐热性分离比例,表明葫芦耐热性在F_2代符合1∶3分离比,为1对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以凯特×新世纪、凯特×红丰及凯特×泰安水杏等的杂种一代群体为对象,研究其性状遗传特点,并进行育种。结果表明:①凯特杏S基因型是杂合的,自交亲和(SC)对自交不亲和(SI)为显性。②杏自交坐果率、有效花比率及平均单果重等性状在杂种一代广泛分离,杂种群体的平均值低于亲中值,表明这3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遗传,但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异幅度和广义遗传力(H2)均差异很大。③凯特杏甜仁与苦仁性状的基因位点是杂合的(Kk),而新世纪和红丰甜仁与苦仁性状的基因位点是纯合的(KK)。④所分析的49种香味成分中,有37种成分为双亲所共有,12种成分双亲之一具有;在37种双亲共有成分中,有20种在杂交后代中呈连续性变异,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有17种在杂交后代中出现1∶1、1∶3、1∶7或1∶15分离,可能是受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糖酸总量及各组分在后代中虽然均表现为连续性变异,但各组分的基因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育成了自交亲和、品质优良的山农凯新1号和山农凯新2号等早熟杏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不同品种甜瓜成熟果实中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甜瓜品种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检测到网纹甜瓜‘C51’、‘C52’、薄皮甜瓜‘白玉满堂’3个甜瓜品种香气成分种类分别为92、58、56种。香气成分中以酯类为主,分别为38、22、19种,占各自香气种类的41.3%、37.93%、35.85%,总含量的91.88%、67.52%和77.29。三者共有香气成分10种,为乙酸丁酯、乙酸-2-甲基-1-丁醇酯、乙酸己酯、(Z)-乙酸-3-己烯-1-醇酯、2,3-丁二醇二乙酸酯、乙酸辛酯、乙酸苯甲酯、苯基乙醇、(E)-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十三烷,以乙酸苯甲酯含量最高。丙酸-2-甲基丙酯、丁酸-2-甲基丙酯、乙酸庚酯、(Z)-乙酸-3辛烯-1-醇酯、丙酸-2-戊醇、2,4-壬二烯-1-醇、(E,Z)-2,6-壬二烯醛、(Z,Z)-3,5-辛二烯为厚皮甜瓜‘C51’、‘C52’的共有成分。含硫化合物甲基硫代醋酸乙酯、2-甲基硫代乙酸甲酯、3-甲硫基丙酸乙酯、甲基硫丙杂环、烯丙基甲硫醚为薄皮甜瓜白玉满堂所独有,占其香气总含量的9.02%,远高于2个供试厚皮甜瓜品种,其中烯丙基甲基硫醚、甲基硫丙杂环未见在甜瓜果实中报道,推测含硫化合物可能是薄皮甜瓜的特征香气成分。氯乙酸-2-苯乙酯、丙酸-2-甲基3-苯乙酯为‘C51’果实所特有,并且含量分别高达16.58%和2.09%。(Z)-3-壬烯-1-醇、(E,Z)-3,6-壬二烯-1-醇、(E)-6-壬烯醛含量分别为2.57%、3.14%、4.29%,是‘C52’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但是,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甜瓜果实之间的风味差异不仅取决于不同的香味物质种类,还受相对含量及阈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 与矮化型圆桃( dwdwss) 或乔化异质型圆桃(Dwdwss) 进行有性杂交, 培育杂种实生苗, 对子代相关性状的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乔化对矮化为一对等位基因, 且乔化对矮化为完全显性, 蟠桃与圆桃为一对等位基因, 蟠桃对圆桃为完全显性。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 与矮化型圆桃( dwdwss) 的正反交后代中, 没有出现矮化型蟠桃和乔化型圆桃, 乔化蟠桃与矮化圆桃的比例为1∶1; 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 与乔化异质型圆桃(Dwdwss) 的杂交后代中, 也同样没有出现矮化型蟠桃,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与矮化圆桃的分离比例为2∶1∶1, 据此得出以下推论, 果实扁平性状与树体乔化性状完全连锁, 树体矮化性状与果实非扁平性状完全连锁, 即矮化突变与扁平果形突变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两者之间没有发生过交换, 不产生dwS配子。  相似文献   

12.
杂种致死是一种生殖隔离类型,致死材料的鉴定及遗传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杂种致死的遗传机制,还可以为致死基因的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利用已知携带杂种致死基因的2份甘蓝材料35DH-26及Z-14,以及3份未知是否携带杂种致死基因的甘蓝材料YF(2)-2、103-34-7-6-337A、103-34-7-6-6-1121进行了有关杂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甘蓝杂种致死现象由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甘蓝杂种致死性状符合由2个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理论,2份材料35DH-26、YF(2)-2具有遗传等效性,而3份材料Z-14、103-34-7-6-337A、103-34-7-6-6-1121具有遗传等效性;在出现致死及半致死组合(35DH-26×Z-14)的基础上,对组合有半致死分离现象的父本材料继续进行系统分离、编号,并继续配对进行致死测配,最终从半致死现象的父本中筛选出一些单株,用这些单株配成组合(35DH-26×Z-14)后,植株性状正常。  相似文献   

13.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is grown commercially and as an ornamental plant. Floral colour and inflorescence type are important traits in the breeding of ornamental sunflower. Sunflowers consist of ray florets, which are arranged around the perimeter with disc florets in the centre. The colour of the ray florets can vary from various shades of red to lemon-yellow. The inheritance of ray floret colour was studied through diallel crossing of inbred lines with red, yellow, or lemon-yellow coloured florets. In the F1 generations, the red colour was partially dominant over yellow and lemon-yellow ray florets, forming a ‘Gaillardia‘ pattern, while yellow was dominant over lemon-yellow. The segregation ratios in the F2 generations were 9:7 (red × yellow) and 3:1 (red × lemon-yellow and yellow × lemon-yellow), indicating control by one or two genes, respectively. The colour of the disc florets depend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Disc florets that lacked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were usually different shades of yellow.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was dominant over yellow and lemon-yellow, showing monohybrid inheritance with a segregation ratio of 3:1 in the F2 generation. Chrysanthemum-type inflorescences had elongated disc florets. In crosses between chrysanthemum-type and normal-type inflorescences, the segregation ratio in the F2 populations corresponded to the theoretical ratio of 3:1 for chrysanthemum-type:normal-type inflorescences. We conclude that the genes controlling floral colour and inflorescence type are inherited independently and have different effect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genes revealed new combinations of floral colour and type, which can increase variability in ornamental sunflowers.  相似文献   

14.
李菊芬  马国斌 《中国瓜菜》2011,24(4):30-31,71
分别利用白茎变异甜瓜与正常绿茎甜瓜、黄绿色花冠变异甜瓜与正常金黄色花冠甜瓜进行杂交,得到对应的5个世代,并对各自5个世代中的白茎类型与绿茎类型、黄绿色花冠类型与金黄色花冠类型的分离比例进行分析和卡方检验,以验证理论值与观测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茎性状在F1代中不表现,在BC1代中绿茎类型与白茎类型的分离比例为1∶1,而在F2代中二者的分离比例为3∶1;黄绿色花冠性状在5个世代中的表现与白茎性状表现一致。由此可以认定甜瓜白茎性状和黄绿色花冠性状都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大白菜橘红色和紫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球内叶橘红色的大白菜和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小白菜)为亲本进行杂交、自交和回交,研究大白菜橘红色、紫色2对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球内叶橘红色的大白菜和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杂交,F1植株颜色为非橘红心-紫色|在F2群体中出现4种基因型,非橘红心-紫色、非橘红心-非紫色、橘红心-紫色、橘红心-非紫色,比例接近9∶3∶3∶1,其中获得橘红心-紫色基因型ororPr-的概率为18.75%,获得纯合橘红心-紫色基因型ororPrPr的概率为6.25%|在BC1群体中,4种基因型之比接近1∶1∶1∶1|BC2群体中,全部植株颜色为非橘红心-紫色。x2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球内叶橘红色的大白菜和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杂交后代球内叶橘红色和外叶紫色为非连锁、互为独立遗传、自由组合的2对基因,二者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球内叶橘红色基因or已定位在A基因组1号染色体末端,据此推断,来源于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的紫色基因不在1号染色体上,而是在A基因组其他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6.
钾对厚皮甜瓜成熟果实中芳香物构成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不同钾肥量追施处理厚皮甜瓜中蜜5号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成熟果实中的芳香物成分,分别在低量钾肥、中量钾肥(CK)、中高量钾肥和高量钾肥处理中检测出32、35、34、39种芳香成分,各占其总峰面积的96.78 %、98.39 %、95.27 %、90.95 %。随钾肥施用量增加,果实中挥发性酯类物质与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不同钾肥量处理成熟甜瓜果实特征芳香成分中,(E,Z)3,6-壬二烯-1-醇、(Z)-6-壬烯-1-醇乙酸酯、2,3-丁二醇二乙酸酯、2-甲基丁酸乙酯、(6Z)壬烯-1-醇、(Z)3-壬烯-1-醇等相对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征香气含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适量钾肥处理(9.6 g·株-1)为最佳,果实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柚杂交一年生苗性状分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杂交组合120株柚品种间杂交1年生苗树体和叶片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柚杂种1年生苗的同一组合的不同单株间性状即出现分离,特别是株高、叶片数、总叶面积和分枝数等性状分离现象最为明显,可作为杂种实生苗早期鉴定、选择的重要指标;柚不同组合间苗期多数性状表现出有显著差异,母本对杂种1年生苗性状表现影响最为明显;被测性状的株间变异大于组合间变异,相同组合不同单株选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蜡梅不同品种和花期香气变化及其花茶适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继荣  倪德江 《园艺学报》2010,37(10):1621-162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方法研究了蜡梅4个品种不同开花期的香气成分,并分析了其花茶适制性。结果表明:4个品种主要香气成分为别罗勒烯、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水杨酸甲酯,相对含量之和占总量80%以上。从花蕾期到盛开期,香气成分变化不大,在开花过程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而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随着蜡梅花内被片紫色条纹数量增加,香气中萜烯类和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比值(T/E)减小,而在开花过程中,T/E值增加。花蕾期和盛开期香气相似率达0.990以上,表明开花过程中香气类型变化不大。花蕾期和萎蔫期的鲜花窨制的花茶香气弱,香气和滋味得分低于盛开期,红心品种窨制的花茶幽香不足,香气和滋味得分低于其他品种。在花茶生产上,以选择内被片紫色条纹较少的素心和乔种品种,且盛开的鲜花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