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胶病为山东桃树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关于桃树流胶病的病原,国外、国内报道不一。病原真菌的鉴定通常采用传统形态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明确山东省桃树流胶病的病因,2007-2009年应用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和传统真菌形态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从不同产地分离获得的能引起桃树流胶病的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桃树流胶病病原菌主要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Moug.exFr.)Ces et de Not)。该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GenBank登录号:GU933645)。伤口和皮孔是病原菌田间主要的侵染途径。为山东桃树流胶病的防治研究及抗病品种选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芍药红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菏泽和泰安两地感病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植株的叶片上进行了红斑病病原分离纯化和致病力检测,并对致病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 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样组织中可分离到两种疑似病原菌,分离比例为4.8︰1,初步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进一步rDNA-IT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病原菌5.8S rDNA及其两侧ITS区序列分别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KF380822.1、HM467832.1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由此确定两种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其序列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分别为KR912224和KR912225。因此,确定山东省芍药红斑病是由链格孢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5.
贡柑黑腐病是近年来在贡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该病害可导致嫩梢快速枯死,大量嫩叶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研究从病区采集发病枝叶,对贡柑黑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贡柑黑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芸薹链格孢菌A.brassicae(Berk.)Sacc.和柑桔链格孢菌A.citri Ellis et Everhart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推断该病原菌为柑桔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6.
百合疫病病原鉴定及其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百合疫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与GenBank中烟草疫霉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8% ~ 99%。结合病原菌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其为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这是烟草疫霉菌侵染云南切花百合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近期在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生产中发现一种蛛网病病害。为明确蛛网病病害的致病菌,通过感病子实体的组织分离,获得了病原菌菌株JN,经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  相似文献   

8.
李琳  陈鸿宇  柳凤  何红  余莎 《园艺学报》2011,38(12):2395-2400
 2008—2009年,从广东省湛江等地采集疑似疫病的马拉巴栗病株,经病原菌分离及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其病原菌是疫霉菌。通过致病性、寄主范围测定,菌体形态,培养特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等,将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大白菜黄萎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区大白菜发生的叶片黄化、维管束变色的新病害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检测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大白菜黄萎病。从4个发病大白菜材料中分离获得的4个真菌分离物,均在寄主大白菜三叶一心期接种后表现出叶片黄化、维管束变色等症状;PDA培养菌落为白色,1周后中心变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轮枝状分生孢子梗,长椭圆形孢子大小3.5 ~ 5.6 μm × 1.5 ~ 2.5 μm,在22 ℃菌丝生长最快。4个菌株的rDNA-ITS序列一致性达100%,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JN564038。  相似文献   

10.
怀黄菊黑斑病病原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喜亭    王苗  王添乐  李明军 《园艺学报》2015,42(1):174-182
对怀黄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Huaihuang’)上发生的一种叶片变黑枯死的主要病害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通过形态观察、产孢表型分析、致病力检测和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病是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怀黄菊黑斑病。从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致病菌株A1和A2;PDA培养基上的2个致病菌株菌落质地、颜色、边缘整齐度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显微镜下产孢表型也存在差异,但致病力没有差异,其rDNA-ITS序列一致性达100%,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KF688111。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新型月季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具明显的灰白色轮纹。分生孢子呈梭形,宽度为4.83~9.11μm,由5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隔膜,孢子顶端有2~3根附属丝,长度约为5.93~36.23μm,尾胞具附属丝1根,长度为2.85~16.05μm。其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lavispora的同源性达到99%。基于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该病原菌被最终鉴定为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Arth.)Stey.,经检索月季病害,属国内首次发现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月季叶枯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但20~30℃范围内差异不显著;适宜pH5.0;最佳碳源为乳糖。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绥中县发现苹果白绢病发生为害,为明确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培养,并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和rDNA-ITS和LSU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同时进行了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的菌落形态与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一致,经分子鉴定,其ITS序列和LSU序列与齐整小核菌的有性型序列同源性达100%,将引起苹果白绢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齐整小核菌。病原菌在10~35℃均可生长,25~30℃时生长最快;病原菌在pH值为3~12时均可生长,碱性环境不适宜病菌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咯菌腈和氟硅唑等5种药剂均对白绢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噻呋酰胺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056 5 mg/L。  相似文献   

13.
澳洲坚果叶斑病新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澳洲坚果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运用柯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DA培养基最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培养3d后,菌落直径达62.9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8℃;病原菌在pH值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7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相似文献   

14.
越橘葡萄座腔菌枝枯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产孢、致病力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引起辽宁地区越橘枝枯病 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病原菌在越橘植株上接种后表现枝 条枯萎、木质部变色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一致;在PDA 培养基上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为灰黑 色,分生孢子纺锤形或梭形,无色,单胞,内含多个油滴;水琼脂 + 麦芽提取物、苹果枝条和苹果幼果 3 种病原菌培养方法均可诱导产孢,苹果幼果是诱导病原菌产孢的最佳基质。供试菌株LB1 的rDNA-ITS 和β-tubulin 基因序列与GenBank 中已有的Botryosphaeria dothidea 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9%与100%。  相似文献   

15.
大樱桃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大樱桃黑斑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可以直接侵染或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染大樱桃果实,伤口接种的果实发病较重;病原菌对有伤叶片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不侵染无伤叶片;该菌对梨、杏、李等果实致病性较强,对山楂果实的致病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以感染锈斑病的平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柯赫法则、病原菌16SrDNA序列测定的方法分离并鉴定病原菌;采用测定细菌生物量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温度、酸碱度和盐度;采用抑菌圈法检测病原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以期为研究病害发生与流行规律以及探索有效防治措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锈斑病病原菌鉴定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该病原菌适生长的温度为21~30℃,适宜生长pH为7~8,适宜生长盐度为0.5%~2.5%;该病原菌对红霉素、氨苄青霉素不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土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312.0、156.0、78.0、78.0μg·mL~(-1)。  相似文献   

17.
瑞典常春藤漆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引起瑞典常春藤漆斑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 采用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2ITS基因, 获得一长度为523 bp的DNA片段,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已有的露湿漆斑菌序列的同源性达到了99%。综合两种方法鉴定结果, 露湿漆斑菌是引起瑞典常春藤漆斑病的致病菌, 露湿漆斑菌为该寄主上的真菌新病害。  相似文献   

18.
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对采自重庆地区疑似由链格孢引起的枇杷叶斑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所得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4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分别为FJ228163、KT192329、KM100451、KP278185)的相似性均为99%,结合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其初步鉴定为链格孢菌A.alternata,GenBank登录号为KY397985,并命名为24-CQYB。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及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24-CQYB菌株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3.84mg/L。  相似文献   

19.
成玉梅  赵丹  康业斌 《北方园艺》2015,(16):116-119
以河南洛阳各大主要牡丹园栽培的牡丹典型根腐病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牡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均产生茂密、呈疏松棉絮状的菌丝及黄、红、紫等色素,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椭圆形,无色,多胞;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致病性测定表明,4个菌株能侵染离体牡丹根尖使其变黑。在GenBank序列数据库中,F1~F4菌株的DNA序列与编号为HM214456.1和AB498917.1等的F.solani ITS区段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据此,将河南洛阳牡丹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olani。  相似文献   

20.
在海南杧果果实上发现了一种由炭疽病菌引起的杧果红点病,通过菌种分离与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引起杧果红点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病原菌回接后,杧果果皮上出现凸起的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周围有红色或暗红色晕圈,这与田间自然发病果实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后,杧果红点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灰色,气生菌丝绒毛状,后期产生桔红色孢子堆;病原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与已有的杧果炭疽菌rDNA-ITS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果表明,杧果红点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