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EMD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粮食安全问题是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人口急增、消费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的现状下,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方法】利用经验模态(EMD)方法分别对1949-2006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及耕地面积波动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并构建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分别从粮食的趋势产量和耕地变化的粮食供给量两方面分别与基于人口发展的粮食需求量进行比较。【结果】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以9.6年准周期波动为主;耕地总量以14.5年准周期波动为主。②若以每10年增加1×108 t左右粮食的生产能力增长,中国粮食的趋势产量能够满足至2030年中期内人口发展的消费需求,但进一步提高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空间极为有限。③从耕地发展看,只要粮食单产达到预期目标,可以满足2030年人口的消费需求,但耕地资源的承载压力日益增大,超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结论】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保障前景令人担忧。中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后备耕地数量、努力提高土地质量以及提高粮食单产,才能缓解中长期粮食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科学评估粮食安全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方法】采用SEM结构方程测算了1978—2022年中国粮食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在粮食安全总指数的基础上对未来10年的粮食安全进行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和生产因素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经济因素具有推动作用。1978—2010年粮食安全指数呈负值,2011—2021年转为正值,且2021年指数值最高。【结论】未来粮食安全状态持续上升,各影响因素发展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粮食安全状态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品种区试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35.5%的增产潜力,从趋势单产看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潜力为6.34×108-6.53×108 t,与2013年相比增产5.3%-8.5%。【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小幅减少之势,但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能力继续呈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延波  张祖陆  陈敏  吴珊珊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01-1203,123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耕地的快速减少最突出。根据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态势,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对山东省耕地资源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耕地供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未来10年耕地安全保障程度及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全国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区域间粮食供需匹配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利用通用的折算方法,估算了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总量、粮食产需比和粮食供应缺口等。【结果】 全国粮食供应存在缺口,但口粮供给绝对安全;不同地区粮食需求构成差异显著,饲用粮是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粮食消耗路径;全国19地粮食产量难以实现自给自足,地区间产需状况存在失衡;全国1/3地区能够产生余粮,北方地区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但从当前粮食供需情况来看,区域粮食产需失衡情况仍整体可控。【结论】 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备和系统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着力推动全国粮食生产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新疆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1949~2012年64年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针对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特点,预测新疆未来10年的粮食安全状况,为新疆粮食安全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以及GM(1,1)灰色预测模型定量分析新疆粮食安全程度。【结果】1949~2012年新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增加趋势,并且在未来10年耕地压力指数仍将大于1且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新疆的粮食安全形势将愈加严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等对策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以满足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所需粮食为出发点,通过对粮食供需、耕地总量及占用趋势、人口发展进行分析,运用Logistic预测模型确定未来人口数量、耕地需求量等相关因子,从而计算出耕地供需量并对云南未来耕地的供给、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按照当前耕地变化趋势,云南省耕地能够满足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需求。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保障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7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较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湖南粮食安全中长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湖南省2000~2015年的人口和粮食产量数据为研究材料,预测了未来10 a湖南省粮食消费、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再根据预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粮食供需缺口及自给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湖南省未来粮食安全的水平将有可能逐步下降,因此全省仍应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高生产效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斌  刘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69-2071
对世界粮食供需形势和我国粮食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 河北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都面临严峻挑战。在当前这种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产量频繁起落,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我省粮食安全状况的研究、探讨,科学预测入世后粮食供需水平,以规避国际粮食贸易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新形势下我省粮食安全和供需动态平衡。 1 近期河北省粮食供需变化轨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受市场放开和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大起大落,供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运行轨迹可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 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方法】从生产资料、生产投入、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出效率和生态环境六个层面构建了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对2000—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合成了中国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指数,并根据指数确定了粮食安全的警戒等级和警线标准,以此来评估粮食安全的发展水平。【结果】乡村振兴战略与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之间相互支撑;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粮食产能提升的效果显著。【结论】2000—2009年间,中国粮食监测预警指数处于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间,2009—2012年处于中等风险区,2013—2016年处于较低风险区,2017至2021年处于低风险区;根据预测结果未来五年中国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指数仍然处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为广西更有效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产量、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并基于2010—2017年广西耕地利用强度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结果】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由于粮食的不同种类,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稻谷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物质强度+种植强度+科技强度"三角箭头型关联模式,玉米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单关联模式,大豆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物质强度"双关联模式,薯类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劳动力强度"单关联模式。【结论】根据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建议完善耕地整治及占补平衡机制,保障耕地有效利用与供给;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强化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充分利用作物间套种模式;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机制,多渠道实现保地、种粮及增收。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视角,以河北省为例,综合运用粮食供需平衡法和耕地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对河北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河北省粮食耕地盈余154.15万hm2,人均盈余0.018 9 hm2,其中只有张家口与秦皇岛2个市处于赤字状态,其他城市均呈现粮食耕地盈余;从改进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测得河北省2013年耕地生态赤字高达163.91万hm2,人均赤字0.017 8 hm2,其中仅有张家口市、唐山市与廊坊市处于耕地生态盈余状态,其他城市均呈现耕地生态赤字。在同时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情况下,将河北省11个市划分为3个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给付区(石家庄市、秦皇岛市、保定市)、3个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受偿区(张家口市、衡水市、邢台市)和5个平衡区(承德市、唐山市、廊坊市、沧州市、邯郸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视角出发对河北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进行研究,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河北省耕地补偿的经济关系,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从各省的计算结果来看,除新疆以外,单位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均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5个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省区最低;位于中国广大北部、西南部的省市,受土壤质量、灌溉条件的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程度低,粮食生产虽有一定增产空间,但实施难度较大或需大量投入。【结论】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抓好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的东部、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同时也要加大广大北部、西南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开发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涛 《农家参谋》2008,(12):4-5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粮食供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为将今后中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必须确保2020年前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同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为广西有关部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变化规律,以各市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耕地压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压力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1980~2014年的35年中,广西耕地压力有12个年份处于一级水平,19个年份处于二级水平,4个年份处于三级水平;以各市2005~2014年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该市耕地压力的平均水平,其中崇左、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南宁、河池、贵港市的耕地压力值均低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影响广西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总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建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提高人均GDP;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把控耕地数量,保证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