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滞育前后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及滞育激素的变化规律,探索豆天蛾滞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以豆天蛾江苏种群的老熟幼虫作为供试虫源,分别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测定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及滞育相关激素水平。【结果】随着豆天蛾滞育进程推进,体内糖原含量不断降低,在滞育解除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豆天蛾体内的单糖和可溶性蛋白及脂肪酸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滞育期降到最低,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滞育解除后,豆天蛾体内的脂肪酸中的棕榈酸和豆蔻酸含量增长速率最快,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最高,均超过9000μg/g。此外,豆天蛾体内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H)在不同滞育时期也有一定变化,随着滞育进程的推进,JH滴度逐渐降低,而MH滴度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豆天蛾滞育形成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MH大量增加,同时JH...  相似文献   

2.
筛选对冷杉梢斑螟高致病性线虫,并探究昆虫线虫对冷杉梢斑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及保护酶和解毒酶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从5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中筛选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线虫,同时采用吸光光度法研究了其对冷杉梢斑螟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及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观察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及酶活性的变化。从5个昆虫线虫品系发现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品系对冷杉梢斑螟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处理120 h后对冷杉梢斑螟的最高校正死亡率达到91.94%。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均围绕对照组营养物质含量呈现波动变化。幼虫体内总糖质量分数,在处理后随侵染时间增加明显升高,12 h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在24 h降至最低25.62 mg·g-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脂肪质量分数随着时间增加变化趋势与总糖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似,处理12 h和36 h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质质量分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 h达到最大值4.28 mg·g-1且与对照间有显著差异(P<0.05),随后下降,至18 h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至48 h时,低...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美洲大蠊人工养殖及其饲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试验选取90、120、150日龄人工养殖美洲大蠊若虫进行试验,以美洲大蠊若虫的3个日龄(90 d、120 d、150 d)为处理组,每个日龄处理组1 200只,分成6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只,检测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以及全肠道总蛋白酶、总淀粉酶、总脂肪酶的活性。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的体重、肠道总淀粉酶及总脂肪酶活性随着日龄增加呈持续增长的趋势(P0.05);对于肠道总蛋白酶活性,120 d和150 d美洲大蠊若虫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90 d组(P0.05)。结果表明90~150 d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发育迅速,人工养殖美洲大蠊若虫的配合饲料应考虑分阶段平衡蛋白质和能量的营养提供。  相似文献   

5.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红侧沟茧蜂为材料,对其滞育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几种生理代谢指标进行测定,以明确其主要抗寒物质.结果表明:糖原含量除第16 d/6 d外,滞育条件下一直高于非滞育条件下的浓度,且差异显著,滞育条件下蛹期浓度最大为155.73μg/mg.海藻糖含量也是滞育条件一直高于与非滞育条件下的含量,二者均在蛹期出现最高值,滞育条件下浓度为104.75μg/mg,非滞育条件下为37.86μg/mg,且差异显著.脂类物质含量除蛹期外,其它任何时期滞育条件下的甘油三酯浓度一直高于非滞育条件下的浓度,且差异均显著.但含量一直较少,没有明显变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进入滞育之前,即发育12和14 d时蛋白质浓度分别为5.53μg/mg、5.66μg/mg,非滞育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4 d时为13.89μg/mg,5 d为14.74μg/mg,两条件下差异显著.而整个滞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平缓,无显著差异,含量一直较低.滞育茧冷藏第60 d时蛋白质含量最大为8.47μg/mg,蛹期最少为5.05μg/mg.比较各指标含量可知中红侧沟茧蜂滞育时的主要抗寒物质是糖原.  相似文献   

6.
麦红吸浆虫滞育期间海藻糖酶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滞育阶段麦红吸浆虫海藻糖酶和山梨醇脱氢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落土滞育前,其幼虫的海藻糖酶活性最高,入土后其活性迅速下降,到9月中旬活性开始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之后又迅速升高至滞育年周期中的最高水平;不同滞育阶段麦红吸浆虫从脱离麦穗到当年11月以前,一直未检测到山梨醇脱氢酶活性,翌年2~4月,山梨醇脱氢酶的活性急剧增加,至04-20达到整个滞育期间的最高值(0.504 2OD/(mL.m in));相同滞育阶段,裸露幼虫海藻糖酶活性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较结茧幼虫略高,并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滞育年限麦红吸浆虫海藻糖酶活性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低温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幼虫滞育过程中体内多胺代谢的变化规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比色法和碘-淀粉比色法分别测定了梨小食心虫体内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及鸟氨酸脱羧酶(ODC)、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和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幼虫在滞育过程中体内Put含量,除在滞育初期稍有减少外,一直维持较高含量;Spd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Spm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ODC,SAMDC和PAO 3种酶活性在滞育过程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梨小食心虫滞育期间,滞育强度及环境温度对多胺代谢有明显影响,低温条件下,虫体内多胺含量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滞育幼虫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8.
饲料淀粉水平对淡水黑鲷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测定了高CO2浓度(750μL·L-1)和对照CO2浓度(370μL·L-1)2个不同CO2浓度下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取食量的变化,比较3龄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处理下,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取食量显著增加;3龄幼虫体内蛋白含量较对照CO2浓度处理幼虫的蛋白显著增加,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莲草直胸跳甲3龄幼虫体内消化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酶活力显著降低。高CO2浓度影响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取食量、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活性,对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浆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年龄为1岁、体重相近((150±25) kg)的德州肉驴(公)36头,分为低能量(LEG)、中能量(MEG)和高能量(HEG)3个组,采用舍饲育肥方式,分别饲喂消化能(以干物质计)为12.08、13.38和14.40 MJ/kg(育肥前期,1~45 d)、13.01、14.27和15.60 MJ/kg(育肥中期,46~90 d)以及13.54、14.93和16.23 MJ/kg(育肥后期,91~135 d)的饲粮。试验结束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血浆及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以及臀肌中的氨基酸含量及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能量水平间的肌肉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MEG血浆中功能性氨基酸(FAA)、呈味氨基酸(DAA)含量显著高于LEG和HEG(P<0.05),LEG血浆中FAA和DAA含量显著高于HEG(P<0.05)。2)MEG显著提高血浆和股二头肌中必需氨基酸(EAA)、支链氨基酸(BCAA)含量以及EAA/总氨基酸(TAA)、EAA/非必须氨基酸(NEAA)(P<...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稻鸭、稻鸡2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稻鸭(RD)、稻鸡(RC)2种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等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C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较RD处理高17.65%(P<0.05),土壤全钾含量分别较CK、RD处理高9.58%、8.68%(P<0.05),但RC、RD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RC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分蘖期、齐穗期均显著高于CK,其孕穗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高13.89%(P<0.05),齐穗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K高65.52%(P<0.05)。RD处理各时期的土壤pH值均高于CK,并在齐穗期达到显著差异,其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RC处理、CK高11.36%、9.15%(P<0.05)。RC、RD处理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较CK高0.63、0.90百分点(P<0.05)。综上,与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鸡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酶活性;稻鸭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烟夜蛾预蛹及化蛹初期的滞育蛹和非滞育蛹体内和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在化蛹初期(化蛹9 d内),滞育蛹血淋巴中氨基酸总量逐渐增加,而正常发育的非滞育蛹血淋巴氨基酸总量逐渐减少;精氡酸、脯氨酸、赖氨酸、缬氨酸等在滞育诱导的预蛹及滞育蛹血淋巴中含量丰富,且均表现出随滞育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因此推测这些氨基酸可能与滞育蛹的抗寒性有关.经滞育诱导的蛹体内氨基酸总量在化蛹初期缓慢增加,正常发育的蛹在化蛹后氨基酸总量迅速下降,羽化前又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常混合发生。为了探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对水稻主要营养物质和两种稻飞虱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水稻感染SRBSDV后的主要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以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感病稻株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在感染SRBSDV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带毒水稻上取食24 h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成虫体内AchE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另外,取食12 h、24 h、5 d时,褐飞虱若虫、成虫体内G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取食12 h、24 h时的白背飞虱成虫、若虫体内GST活性相比对照稍有增强但差异不显著,但5 d时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SRBSDV感染影响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另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感病植株后,可通过调节自身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来适应逆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最重要的小麦害虫之一,滞育使其度过酷暑和严寒。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麦吸浆虫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Hsp)基因Hsp21.9在滞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ACE和RT-PCR技术从小麦吸浆虫滞育前幼虫中克隆Hsp21.9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核苷酸和编码蛋白特性进行分析;采用RT-qPCR技术分析Hsp21.9在滞育进程(滞育前、滞育、滞育后静息期和滞育后发育)不同阶段幼虫及夏滞育幼虫在短期(≤120 min)极端高温(35—50℃)和越冬幼虫在短期(≤120 min)极端低温(0—-15℃)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及纯化其编码蛋白,采用吸光值法测定重组蛋白抑制猪心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热聚沉的能力。【结果】克隆获得了cDNA全长为1 087 bp的小麦吸浆虫Hsp21.9,命名为SmHsp21.9(GenBank登录号:KT749988),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82 bp,编码193个氨基酸,其中谷...  相似文献   

15.
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为免疫刺激因子,观察SlNPV对斜纹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及其血淋巴黑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感毒后,其血淋巴黑化率在感毒1d后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感毒时间推移和幼虫日龄增大,病毒抑制其黑化作用增强;在感毒后连续5d观察时间内,感毒幼虫血淋巴黑化率始终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4~5d后达到显著水平;感毒幼虫体内及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都是逐渐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感毒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高于健康幼虫,在感毒4d后开始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2、3、5d后均达到显著水平;与健康幼虫相比,感毒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2d后开始明显增强,但感毒5d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体质量为(21.55±1.62)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投喂壳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5%、1.0%、1.5%、2.0%、3.0%的饲料,研究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血清相关免疫因子、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进行60 d。结果表明:1.0%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5%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的死亡率和蜕壳死亡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和2.0%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1.0%、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添加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试验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均低;除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粗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均高,其中1.0%、1.5%和3.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添加组肌肉灰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添加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添加组试验虾肝胰腺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肠道中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添加组试验虾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成虾饲料中壳聚糖的添加量为0.5%~1.5%,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并能增强其消化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17.
在香蕉苗6叶期分别接种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在接种后1、2、4、6、9 d,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4种与植物抗病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接种蜡状芽孢杆菌后,POD、PPO、SOD活性在接种后2d达到最高值,明显高于对照和接种香蕉枯萎病菌,PAL活性在接种后6 d达到最高值;而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后,POD、PPO、PAL活性在接种后24 h达到最高值,并明显高于对照,SOD活性在接种后2 d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免疫力和肌肉风味影响,选取同一批次稻田和池塘的中华绒螯蟹在5月和10月对其肠道菌群、免疫酶活和肌肉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季节和养殖模式均对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季节变化对菌群变化的影响更大。从5月到10月,稻田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出现上升趋势,而池塘养殖模式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两种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5月的活性均高于10月(P <0.05);在10月,池塘模式下的免疫酶活性LZM(溶菌酶)和ACP(酸性磷酸酶)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 0.05)。各组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中甜味氨基酸含量(TSAA)>总苦味氨基酸(TBAA)>总鲜味氨基酸(TUAA),且池塘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肌肉中TSAA和总游离氨基酸TFAA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含量(P< 0.05)。因此,池塘养殖模式较稻田养殖模式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时间上更稳定,免疫酶活更强,肌肉风味更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寄生蜂调控寄主的生理学机制,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寄生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后寄主幼虫血淋巴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发现,寄生后连续5d的时间内,与对照相比,寄生后1~4d,被寄生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增加,而寄生后第5天则有所下降。寄生能导致寄主血淋巴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与对照相比,谷氨酸、脯胺酸和酪氨酸含量总体上均升高,寄生后第1天和第3天,胱氨酸和丙氨酸含量分别显著上升,寄生后第4天,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也表现相同的趋势。推测寄生蜂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消耗了虫体内的养分,引起寄主幼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有利于寄生蜂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农药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的变化,阐明农药诱导水稻感虫性的机制,比较研究了常用4种不同类型农药对水稻植株体内草酸含量和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处理后3~6d,水稻植株体内草酸含量显著下降,9d后不同农药处理之间草酸含量不同,三唑磷与60 mg/L吡虫啉处理组草酸含量低于对照,其余处理组均高于对照.草酸氧化酶活性农药处理后3d,120 mg/L三唑磷处理组水稻植株草酸氧化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组,处理后6d,30 mg/L吡虫啉处理组草酸氧化酶活性最高.9d对照组与处理组均无显著差异,井冈霉素处理组水稻草酸氧化酶活性最低.草酸含量的下降和草酸氧化酶活性降低,表明农药主要影响水稻植株体内草酸合成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