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夏玉米主栽品种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山东地区种植的抗旱玉米品种,以37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以抗旱指数和抗旱隶属度为依据进行控水试验。结果表明:抗旱性极强品种有鲁单9088、连胜188、天泰33、郑单958,抗旱强的是东单60、三水218、济玉96,德利农988与登海661为不抗旱品种,其它玉米杂交种抗旱性一般或者较弱。  相似文献   

2.
保水剂在玉米上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探讨了高能抗旱保水剂不同使用方法、不同用量在玉米上的抗旱增产效果。结果表明,高能抗旱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按保水剂∶水=1∶30拌种,增产幅度最大,达16.3%。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抗旱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掌握播期和抗旱玉米生育指标、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生产中抗旱玉米适宜播种期、收获期,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测定关键生育期不同抗旱胁迫程度下不同品种玉米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Pro)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阐明玉米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的生理应激响应,为玉米抗旱稳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金庆707'嫩单19'及'富单16'3个不同耐旱能力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抗旱棚微区试验,于玉米拔节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玉米保水剂不同用量试验,检验玉米施用安信保水剂不同用量的抗旱能力、抗旱效果及其在植株上的表现特征,探索玉米施用保水剂的出苗及其增产效果,从而得出东川区阿旺镇的玉米在同等灌溉条件下施用安信保水剂的最佳用量 .  相似文献   

6.
保水剂用量对旱地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观察了不同用量抗旱保水剂对玉米经济性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抗旱保水剂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在玉米生产上,适宜的抗旱保水剂施用量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4种不同玉米抗旱栽培技术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玉米抗旱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较常规耕作技术均达到增产的效果,核心区增产达20%以上,示范区增产达15%,比较其综合效益,秸秆还田技术是最佳的玉米抗旱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探讨了高吸水树脂的不同使用方法、不同用量在玉米上的抗旱增产效果。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可以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率为1.8%~9.7%。  相似文献   

9.
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控水法,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夏播玉米抗旱型品种和不抗旱型品种苗期形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时间对抗旱型和不抗旱型玉米品种苗期的生理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水分胁迫下,抗旱型玉米品种幼苗期的株高、地下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均高于不抗旱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旱作区抗旱玉米品种引进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当前定西市旱作玉米种植实际,引进抗旱玉米新品种,开展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对比试验,筛选适宜旱作区抗旱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探索适宜栽培方法,为促进旱作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不同自交系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玉米不同自交系在干旱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存活率测定,并结合田间鉴定,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新自523在综合表现中具有较高的抗旱优势,可以作为玉米抗旱性研究的代表材料,同时指出玉米抗旱系数、抗旱指数、耐旱指数和干旱胁迫后存活率作为初级指标,再结合生理生化的变化等次要鉴定指标,筛选耐旱玉米种质是一套有效、可靠的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玉米育种工作者选育抗旱自交系及抗旱新品种提供简单易测的鉴定指标,试验在玉米四个比较重要的生育时期:萌发期、苗期、开花期、灌浆期,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通过比较形态学、发育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抗旱性鉴定指标与玉米抗旱能力的关系,通过玉米抗旱性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将种子萌发胁迫指数、幼苗反复干旱成活率、花期抗旱指数和灌浆期抗旱指数作为玉米四个生育时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并将其定义为一级抗旱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玉米种质的抗旱性技术鉴定体系,形成了玉米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为综合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抗旱和不抗旱玉米在生态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所具有的明显差异 ,对玉米不同品种类型进行抗旱性鉴定。并依此确定玉米抗旱性目标性状和几种快速有效的玉米抗旱性筛选方法。在商品化生产前提下 ,兼顾品质育种 ,通过遗传育种途径 ,把玉米的抗旱性、丰产性、优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培育抗旱、高产、优质玉米自交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旱育种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旱地作物中需水量最大的作物之一,干旱是严重制约玉米产量的一个非生物因素,是造成我国及世界各地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干旱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巨大。通过对玉米抗旱育种意义的分析,综述了玉米抗旱育种的遗传基础、抗旱材料的选择与鉴定方法和一些常见的抗旱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保水剂对旱地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用量保水剂在玉米上的抗旱增产效果及保水剂对旱地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以每公顷穴施30 kg进口保水剂增产幅度最大,达13.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旱拌种剂的不同施用量对玉米幼苗抗旱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地区玉米种子播前拌种处理技术提供参考.[方法]按抗旱拌种剂施用量:0(CK)、1.5、3.0、4,5、6.0 kg/ha.设5个处理分别进行室内水分胁迫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对玉米的出芽率、相关农艺性状和成熟期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室内轻度干旱(R=55%)水分胁迫下,抗旱拌种剂施用量为3.0 kg/ha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好,与CK相比分别提高9.99%和9.10%,且各农艺性状指标相较CK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田间试验中,不同施用量抗旱拌种剂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的株高具有促长作用,且对玉米苗期的促长作用大于其他时期,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鲜产量,其中抗旱拌种剂施用量为6.0kg/ha处理的生物量和鲜产量最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5.79%和5.25%,处理2次之.[结论]在轻度干旱R=55%条件下,施用3.0kg/ha的抗旱拌种剂,可增强玉米幼苗抗旱能力,提高玉米幼苗出芽率及成熟期产量.  相似文献   

17.
干旱是影响旱作区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选择抗旱品种是保障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选取13个玉米品种在陇中半干旱区进行了抗旱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测定干旱胁迫和补灌条件下各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叶片整齐度、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折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以产量为基准计算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中种8号、先玉335、晋单81号、吉祥1号抗旱指数高,分别为1.25、1.18、1.23、1.14,说明这4个品种抗旱能力较强,且在干旱胁迫后平均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6 682.35、6 310.20、6 438.40、6 339.60 kg/h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分别增产10.55%、6.51%、4.88%、4.39%,可作为适宜在陇中半干旱区种植的抗旱玉米品种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饲料、能源以及工业原料之一。干旱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抗旱品种选育向来是玉米育种工作者的主要育种目标。玉米抗旱品种选育不仅能够节约农业用水,还能增加玉米种植面积、降低种植风险。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玉米抗旱品种选育、QTL定位以及抗旱基因的研究现状,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旱品种奠定材料基础和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干旱发生越来越频繁,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玉米抗旱育种是减少干旱造成产量损失的重要手段.介绍了一批抗旱玉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育种实践证明轮回选择法是玉米抗旱育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进行轮回选择的过程中要运用数学方法评价产量性状,用玉米抗旱育种第二性状进行辅助选择,用权重法建立合理的抗旱模型.在抗旱育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抗旱鉴定,鉴定过程中应控制干旱胁迫的强度,才能将抗旱和高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回顾和展望生物技术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抗旱性是玉米重要的农艺性状,它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子,与玉米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玉米抗旱性相关遗传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备受关注。玉米抗旱性研究目前多停留在对抗旱指标的筛选上,主要通过对干旱胁迫敏感程度不同的品种进行抗旱生理指标的筛选,包括光合特性、有机物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等抗旱有关的生理指标的研究上,对于深层次挖掘玉米本身存在的抗旱分子机制研究仍旧十分缺乏。目前,玉米抗旱性以及一些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大多数玉米株高等重要农艺性状受多个遗传效应低的QTL控制;表型自然变异的功能性位点多位于调控区,过于隐蔽,不易定位。文末展望了玉米抗旱性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