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土壤缺水对香蕉果实生长和营养累积模式表明,土壤缺水,其基质势为-85KPa;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其蕉指鲜重、干重、蕉指长和果围都显著地降低.土壤缺水和不缺水蕉指总营养浓度随成熟而下降.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土壤缺水降低了蕉指N、K和Mg浓度,提高了P和Ca浓度,使总可溶性固形物稍有增加.果肉/果皮比率降低.抽蕾22周以后采收的蕉指,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后熟时果实、果皮开裂.根据果实生长和质量参数的变化,建议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宜在抽蕾后20—21周采收‘Robusta’香蕉.  相似文献   

2.
“红河一号”是从我国云南河口原种矮杆香蕉资源中改良选育出的中型变异优良品种,果指长度22.29~23.78 cm,为中等偏上水平,果实香气较浓,果指弯曲度0.41~0.44°,固形物含量19%~20%,品质优良。大面积生产头道蕉株产质量(净重)超过24.4 kg,丰产性能好;幼果形态、梳果形态及穗果形态比例协调,同时果实光泽性好,外观整齐美观;植株高度为1.8~2.23 m、离地1 m处茎围51~53 cm,相对矮化并抗风性能好,山地栽培不易倒伏。  相似文献   

3.
香蕉新株系"漳蕉8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台湾北蕉”离体试管芽经^(60)Co γ射线辐照后所培育的试管苗,在苗圃培育长出新叶后直到大田栽培期间都可观察到大量的变异植株。1995-1999年对28个优良变异单株进行筛选、株系比较试验和多点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8号株系的假茎颜色、叶柄长度、株型以及果轴茸毛等性状与“台湾北蕉”有明显区别,且果穗外观较好,果指较长、较重;8号株系株产比“台湾北蕉”增加10%以上(差异达显或极显水平),果实品质略优于“台湾北蕉”。该株系现定名为“漳蕉8号”。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是危害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的有效措施,而开展抗病香蕉品种的果实特性及品质研究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以巴西蕉为对照,对4个香蕉枯萎病抗性品种的果实特性、果实品质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蕉9号’的单穗重、果梳数和果指直径显著高于巴西蕉,单株产量比巴西蕉增加21.9%,而‘南天红’和‘南天黄’的单穗重、果梳重及果指数均显著低于巴西蕉,‘中蕉4号’的果实性状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南天红’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含水量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4号’的可食用率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可食用率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9号’的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中蕉9号’和‘南天红’的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南天黄’的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南天红’和‘中蕉9号’的果肉色泽、气味、甜味及口感等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2个品种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4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的综合表现可分为3个等级,‘南天红’和‘中蕉9号’为第1等级,‘中蕉4号’为第2等级,‘南天黄’为第3等级。综上,‘中蕉9号’的单株产量高、综合性状优异,可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收集了河口优稀原种矮杆香蕉种质资源,通过筛选得到了4份自然芽变的种质,以此为材料,对其2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份种质性状总体变异程度较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植株高度在1.86~2.00m、离地1m处茎围51~53cm、梳有果指数18.83~19.14条、果指长度22.29-23.78cm、果指弯曲度0.41~0.44、株产质量(净重)31.15-32.5kg、固形物含量19-20之间,表现出矮杆、速生、丰产及优质的特性。种质间植株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果实性状特别是果实质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随着茎围的增大,产量有所增加;叶面较宽的植株,香蕉固形物含量相应较高;叶柄过长的植株会降低果穗质量。这些研究对继续开展这一种质资源的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在巴拿马枯萎病高抗品种‘中蕉9号’推广应用中合理施肥和进行有效的养分管理。以大田正常管理条件下的‘中蕉9号’为试材,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中蕉9号’香蕉根、茎、叶、果穗4个器官的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累积及分配规律,以探讨其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结果表明,‘中蕉9号’单株鲜重、干重平均为(145.35±6.42)、(18.18±0.70) kg/株,干物质不足整个植株鲜重的1/8,干物质中灰分仅占8%。4个器官鲜重大小依次是茎(93.53 kg/株)>果穗(33.38 kg/株)>叶(14.93 kg/株)>根(3.51 kg/株)。干物质累积分配规律和鲜重一致,即茎>果穗>叶>根。茎的干重为8.44 kg/株,其中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假茎中(76%),球头仅占24%。叶的干重为2.77 kg/株,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是56%,在叶柄中的分配比例是44%。果穗的干重为6.71 kg/株,其中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比高达94%,果轴的仅占6%。对整株香蕉而言,约2/3的干物质分配到根茎叶中,即2/3的光合产物用于根茎叶的生长,而只有约1/3的光合产物用于果实生长。平均而言,‘中蕉9号’每株累积吸收纯氮116.89 g、纯磷23.67 g、纯钾510.29 g,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0:0.20:4.37。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在4个器官中的分配大小依次是:茎>果穗>叶>根;根、茎、叶、果穗中的N:P:K比例分别为1.00:0.21:6.82、1.00:0.25:7.38、1.00:0.13:1.96、1.00:0.21:3.10,可见4个器官中,茎部吸收累积氮磷钾总量以及钾的比例最大。‘中蕉9号’根茎叶特别是茎中干物质和钾的吸收累积量远大于巴西蕉是其养分管理值得重视的一个特点。根据‘中蕉9号’生物量和氮磷钾吸收累积分配规律,参考巴西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中蕉9号’的养分管理的建议:孕蕾前应适当控制养分水分供应,限制茎叶徒长和养分消耗;肥料N:P2O5:K2O的比例可参考巴西蕉的营养特性,在孕蕾前采用2.0:0.5~1.0:1.0,在孕蕾至抽蕾期,采用1.0:0.5:2.0,抽蕾后至收获前采用1.0:0.5:2.5~3.0的配方。为了做到更好的养分管理和实现化肥高效利用,‘中蕉9号’茎和叶中积累如此多的碳水化合物和钾以及如何促进他们运输到果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香蕉是浅根系植物,它是依靠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其根系多以水平分布在表土1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常因雨水冲刷,水土流失而造成根系外露.若不培土,势必造成蕉头裸露地面,影响植株生长,延迟抽蕾,穗短果小,降低果品产量和质量,缩短蕉园寿命.甚至易被强风吹倒,造成缺株、减产.因此,加强蕉园管理,尤其是蕉株的培土,增厚土层,给香蕉球茎和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显得更为重要.这是香蕉高产、稳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巴西香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茎高、茎围、叶长、叶宽的生长规律相似;各处理的茎围、叶宽、青叶数、果指数、抽蕾率、果穗轴尾部直径之间无显著差异;茎高、叶长、吸芽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直径之间除了D2(矩形单行植,株行距为2.0 m×3.0 m,种植密度为1 666株/hm2)与D3[矩形宽窄行植,株行距为1.5 m×(3.0+1.0)m,种植密度为3 333株/hm2]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无显著差异,而且茎围、青叶数、吸芽数、果指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与尾部直径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现蕾期与果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延长且收获期较分散;单果重、单株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DUS检测方法和原理,对香蕉新品种“红研二号”与近似品种“巴西蕉”的48个性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进行特异性评价。结果表明:香蕉新品种“红研二号”质量性状的假茎、叶柄基部、叶柄及叶中脉背部的颜色为紫褐色(8010-R30B),果轴(穗轴)基部的1/3处为紫褐色(8010-R30B),为特异性的性状;这些紫褐色(8010-R30B)的特异性状,促成“红研二号”花青素含量较高,植株的抗氧化能力增强,表现出检测植株的抗衰老能力强;同时,其48个性状能稳定遗传,果实表皮与“巴西蕉”的颜色基本一致,但果实产量等性状总体优于“巴西蕉”,本研究对该品种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香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西"香蕉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香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茎高、茎周、绿叶数、叶面积相对增长率拐点值各不相同;不同密度下茎高、茎周、叶长、叶宽、果指数、果穗轴直径、果指长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吸芽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单位面积(公顷)产量以种植密度3125株(1.6m>2.0m)最高,为89687.5kg,同时单位面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香蕉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对巴西香蕉、粉蕉和皇帝蕉果实采前发育和采后成熟过程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皮中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黄酮含量。从抽蕾、断蕾到采收,3个品种果皮中的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与发育负相关。采前巴西蕉和黄帝蕉果肉中黄酮含量也是逐渐降低,但粉蕉果肉中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采后成熟过程中,3个香蕉品种果皮果肉中的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香蕉果皮和果肉中的黄酮含量明显受外源乙烯诱导而增加,受1-MCP的抑制而减少,表现出与成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香蕉枯萎病是引起香蕉产业全球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尚未有有效、彻底的根治方法,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对3个香蕉抗病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调查了其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发病率。结果表明,‘南天黄’和‘桂抗2号’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中蕉9号’差异显著。‘南天黄’的生育期最短为383 d、‘桂抗2号’为393 d、‘中蕉9号’生育期最长,达447 d;‘南天黄’和‘桂抗2号’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株型较矮,平均假茎高度分别为285 cm和298 cm,‘中蕉9号’假茎高平均为340 cm;‘南天黄’和‘桂抗2号’的果指数为21个左右,果型类似‘巴西蕉’且大小适中,‘中蕉9号’果指数为16个,果型直、大;‘中蕉9号’产量最高,平均单穗重24.9 kg,‘南天黄’株单穗重接近‘桂抗2号’,分别为23.5 kg和23.2 kg;试验中,‘南天黄’没有发病,发病率为0,‘桂抗2号’发病率为0.6%,‘中蕉9号’发病率为4.7%。综上所述,‘南天黄’和‘桂抗2号’更适合作为抗病品种(系),可进一步展开大面积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巴西蕉’为对照,从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香蕉新品系‘热科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科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相近,其中株高、果指长宽及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热科2号’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好,田间发病率为4.1%,较对照巴西蕉低75%,对其它病虫害的抗性则与对照相当,适宜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发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4.
王福祥 《福建热作科技》1998,23(3):36-36,48
一、改春植为秋植漳州市平原、内陆一些地区春植蕉,冬季常会受到不同程度寒害.据田间调查,3月底至4月初植,一般肥水管理,当年12月翌年2月才能抽蕾开花,4—5月收成.1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漳州地区霜期,因此,其生育期中耐寒性最弱的花芽分化期、孕穗期、断蕾后初挂果期常因遇到寒流,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造成失收或绝收.改为秋季(8—9月)种植,种植后3—4个月,长出10—13片叶,植株因受到温度条件限制,便进入相对休眠期,此生育期抗寒性较强,即使遇到寒流,蕉叶被冻害,只要注意保护心叶不冻害,越冬后,蕉株不要噬出20多片叶…  相似文献   

15.
2011~2013年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方案,对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cv.‘Baxi’)成熟期果实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梳果指外弧长、果指内弧长、果指周长、第三梳果指重4个经济性状与巴西蕉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果指数与巴西蕉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香蕉第三梳平均果指周长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果指内弧长次之,果指外弧长通过内弧长、果指粗、果指重及果指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对巴西蕉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产量预测回归模型:FDW=-264.680LFOA+752.534FIA+1 274.990FF+375.053NF+2.098DWC-15 694.983,通径分析表明,自变量果指外弧长、内弧长、果指粗及果指重对单株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强调高产育种的性状选择上,在果形选择方面,可将重点集中于这4个性状上,从而缩小育种过程中良性性状的选择范围,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南天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天黄’香蕉(AAA Cavendish)是2002年从台湾香蕉研究所引进的‘宝岛蕉’(新北蕉,Formosana,GCTCV-218)经过多代选育培育而成。‘南天黄’株高250~300 cm,生育期300~400 d,宿根期250~300 d,产量18~35 kg;‘南天黄’外观颜色类似中杆大蕉,茎色、叶色、幼苗紫斑色淡、吸芽色、茎形、果轴等生物学外观特性,与母本‘宝岛蕉’有较大的差异性;其稳定性和一致性也符合香蕉新品种测试指南的相关要求;‘南天黄’较‘巴西蕉’抗叶斑病、黑星病、花叶心腐病、叶边缘干枯、卷叶虫等;对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抗病性比‘宝岛蕉’、‘农科1号’等强,在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重病区发病率为4%~18%,低于所有参试品种(品系)。‘南天黄’是目前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枯萎病品种,可以在香蕉枯萎病区试种推广。  相似文献   

17.
香蕉原产热带地区,整个生育期要求高温多湿,冬季忌低温,更怕霜冻.当气温降至10~12℃时,对蕉株即有不良影响,不仅果实发育缓慢,且果指瘦小,品质差,产量低,商品价格也低.当气温降至5℃时,蕉株叶片受到冻害而枯焦.当气温降至2.5℃时,加上连续阴雨则蕉株发生冻害更严重,致使假茎中心腐烂死亡.1991年12月28日起,气温突然降至0.3℃,整个冬春期间又出现连续低温阴雨一月份平均气温12.6℃.其低温时间之长,气温之低(最低气温0.3℃)是建国43年来所罕见的.整个闽南蕉区10多万亩蕉园几乎受到严重冻害.估计经济损失在2.5亿元以上.怎样克服香蕉受冻后所造成的损失,这是各地蕉农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使蕉农掌握蕉株受冻后的补救办法,笔者特提出四点管理方法及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Tamil Nadu进行一项试验,研究Vay-al Vazhai香蕉抽蕾后施用尿素的效果.尿素施用的三种方法是:(a)摘除雄花蕾两天后,用聚乙烯袋装有不同浓度的尿素溶液套在花梗上末端扎紧;(b)花梗钻孔后注入尿素水溶液;(c)在最后一个果梳长出后,果穗喷施浓度为1%、2%或3%的尿素溶液.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尿素缩短了  相似文献   

19.
香蕉新株系"热蕉1号"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新株系"热蕉1号"来源于台湾北蕉的田间芽变体,报道其在香蕉种质资源圃所表现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茬果假茎高度、围度和巴西蕉相近而高于北蕉,单株产量比巴西蕉和北蕉都高.在第二茬果,"热蕉1号"的假茎高度、围度和单株产量都比其他二个品系高.整体株型表现为茎杆高、叶片宽大较紧密,果型外观整齐、大小适宜,果实主要营养成分指标含量也高,内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0.
香蕉原产于热带,属大型阔叶草本植物,耐寒力很低,尤以生殖生长期耐寒力更低.据笔者观察:日均温在15℃以下,蕉株生长缓慢;日均温在10℃~12℃连续3天以上,对蕉株生长即有不良影响,不仅蕉叶受冻伤,果实发育缓慢,而且果指瘦短;当一天当中有某段稍长时间的气温出现低于5℃时,果实也会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