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对虾的收成季节一般在当年的10月份,长毛对虾收成是11月份。收成后整个虾池要空闲半年到第二年4、5月份才投放中国对虾苗。5、6月份才投放长毛对虾苗因此,如何利用这半年左右的空池再生产,是提高虾池利用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漳浦县佛昙镇石埕村虾农总结去年的成功经验,改虾苗一次入池为三期暂养,有效地提高了虾苗的成活率。石村一号虾池面积120亩,去年试养双季对虾,获得丰收。早季养东方对虾,晚季养长毛对虾,由于季节来不及,养殖户辟出30亩作为暂养池,暂养晚季虾苗,40天后等早季虾收获后再将暂养池内的幼虾放入大池,效果很好,去年平均亩产112.5公斤,比单季虾产量提高1倍。今年他们继续养双季  相似文献   

3.
福建闽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冬季室外虾池底层平均水温15℃,选择条件较好的深水冬闲养虾池进行室外长毛对虾越冬,从当年11月至翌年5~6月,经5~6个月堵育,亲虾性腺相继成熟,其产卵率、孵化率、育苗率均可达到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斑节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结构,于2011年2月开始进行斑节对虾池套养红鳍东方鲀、花蛤试验.在2口面积均为2.5 hm2的养虾池内,每口池塘放养75万尾斑节对虾虾苗,套养平均规格约85g/尾的大棚越冬红鳍东方鲀苗种1万尾和平均规格为260粒·kg-1的花蛤苗3500 kg.经过约10个月的养殖,共收获平均规格23.33尾·kg-1的斑节对虾24400 kg、3.2尾·kg-1的红鳍东方鲀5060 kg以及平均规格103粒·kg-1的花蛤17057 kg,产值205.99万元,利润121.81万元.斑节对虾的饲料系数为1.62,红鳍东方鲀为1.59.套养试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次试验的地膜养虾模式是提水集约化养殖模式的一种,与其他种的提水集约化养虾模式,如水泥护被沙底的养殖模式的产量相比偏底,后者一般单造亩产400kg。造成地膜养虾模式产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虾成活率低造成的。对虾成活低与下列三个方面有关。一方面是本试验虾池位于琼山三江湾,为三条河流入海交汇处,同时海南岛常年降雨量偏高,海水盐度低,育苗用海水盐度与养殖海水盐度差值大,虾苗未经淡化直接投放虾池,有部分虾池放苗后又遇暴雨,导致养殖池虾苗大量死亡。另一方面4月份斑节对虾苗紧张,选择优势虾苗的机会小,虾苗本身质…  相似文献   

6.
聚缩虫是栖居海水中的纤毛虫类其中一种,它主要寄生在对虾鳃丝部及甲壳类表皮。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极易感染此病,常造成5~8厘米的对虾大量死亡。该病在水质不洁,富含有机质的虾池场中最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江苏省主要采取虾苗直接投放、先将虾苗放入暂养池密养到一定规格后投放、虾苗经塑料大棚池暂养后再投放等3种方法,使用这3种方法投放的虾苗,分别简称为直放苗、暂养苗和大棚苗。暂养池塘一般是使用养虾池,暂养结束后,留取部分虾苗进行对虾养殖。塑料大棚池塘一般为0.06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湛江市至5月上旬止,已新建成了13万多亩对虾养殖基地。该市所辖海康、廉江、遂溪、徐闻、吴川、坡头以及湛江市郊等县区都出现了千亩以至成万亩的连片虾池。这些新建成的虾池正陆继投放虾苗,预计从7、8月起到11月份,就可陆续收获对虾上市。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东港养殖场,利用两口沙泥底质虾池(80亩)进行花蛤育苗试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去年10月份投放亲蛤7500公斤,经7个月精心管理,培育出个体大、健壮、规格为每公斤3000粒左右的花蛤苗种17.5万公斤,总产值75万元,亩均纯收入8000多元。现将主要做法简介如下: 一、育苗前的准备 1.清池、翻晒:该虾池在上半年养殖斑节对虾失败后,马上进行清淤清污和晒池,7月上旬用牛彻底翻犁一遍,翻犁后再晒池。翻犁的目的在于起消毒、氧化、改良底质作用,且利于贝苗钻土栖息。 2.消毒:虾池在育苗前进水浸泡、交换数次,使PH值稳定在7.8~8.4之间。同时用生石灰进行消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开展东吾洋内湾长毛对虾(P.peni-cillanv)和东方对虾(P.orientalis)的增殖,搞清这两种对虾在内湾的活动规律,除已进行对虾标志放流外,我们于1983年1月份进行了湾内、外对虾越冬场的探捕调查,结果表明:内湾不仅有长毛对虾,也分布一定数量的东方对虾。说明湾内的理化环境条件,完全适合于这两种对虾的越冬。  相似文献   

11.
关金藏 《海洋渔业》1983,5(5):226-227
<正> 人工苗种放流是增殖水产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1981年底为了探讨内湾对虾活动规律和增殖途径,我们进行了东吾洋内湾的对虾(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增殖的研究。并于1982年9月11~12日和12月18~19日先后2次在东吾洋内湾开展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的标志放流实验,共计放流标志对虾6,199尾,其中东方对虾4,661尾,长毛对虾1,538尾,第一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07,28(4):45-45
今年以来,两广和海南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形势一直严峻。受天气多变及虾苗健康程度的影响,各地对虾养殖普遍发病,很多虾池排塘。现在很多养殖户重新买苗投放,对虾整体生产延后。  相似文献   

13.
韩德鑫 《海洋渔业》1982,(5):230-230
<正> 5月28日,浙江普陀县养殖公司用渔政708轮装运中国对虾苗516,000尾,放流于樟州港附近海洋中。今年还将继续投放对虾苗,计划数是1,000万尾,明年将以更大数字在其他港湾投放。虾苗的放流,舟山还是第一次。所以促使放流是因为去年和前年台风季节,在池塘中养殖的中国对虾溢出而外逃海中,当前  相似文献   

14.
由于至今未找到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挖掘虾池潜力,近年来,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其效果较单一进行对虾养殖要好.并在实践中发现,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对虾养成期的底质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为修建虾池具有其特殊的生态系统,为了达到使对虾能迅速生长,就得投入足够的铒料,为了获得更多的产量就要在单位面积内投放较自然量大得多的虾苗。由此产生虾池内一系列理化、生物因素的变化。为此,池内的生态平衡实际上处于时刻变动之中,而这些变动有的直接影响虾的生长和生存。本文讲述在同等的养殖条件下对虾养成期的底质处理,对提高对虾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虾贝混养技术就是通过对虾与花蛤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利用花蛤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生物,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止虾池有机污染。利用虾池进行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是投资风险小、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养殖模式。以2014年诏安县某家庭渔场承担实施的"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为示范简要介绍如下。一、虾池条件1.池塘面积30亩,两端  相似文献   

17.
<正> 为摸清东吾洋内湾东方对虾、长毛对虾活动规律,先后在6月4日和6月15~16日于东吾洋内湾放流经暂养的东方对虾苗17万尾(体长2.5~7.5厘米)和长毛对虾苗700多万尾(体长1厘米)之后,宁德地区、霞浦县水产局和闽东水产所在霞浦对虾基地进行两种对虾的标志放流试验。从9月5  相似文献   

18.
青苔,在对虾养殖的过程中既有利又有弊,多数养虾生产者片面认为青苔在对虾养殖中只起到负面影响。现将笔者对青苔的理解、认识提供给大家,供共同讨论。在对虾养殖的前期——肥水阶段,如果施肥不当或冬闲季节地中有积水,来年春天通常会出现虾池中青苔的大量繁殖。处理不当会导致地水有多深,青苔有多深,池面有多大,青苔面积有多大,并且随着水温、气温的升高,青苔会逐渐泛起,满池飘曳。到高温季节又渐变白,有的沉底变黑,严重危害池底,使池底散发一种恶臭味,易引起对虾泛地。同时,地表面布满的青苔对已经起水的虾苗构成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正> 对虾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刺激与推动了对虾苗种的生产,沿海各地为数众多的对虾育苗场相继建立,成为苗种供应的基地.在"养虾热"中,上海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生产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养殖面积日益扩大,成为创汇农业的"拳头"产品之一.为满足2万余亩虾池苗种放养的需要,每年向江苏、浙江等省采运数亿尾虾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对虾苗种生产的丰歉,以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对虾养殖的稳产高产和经济效益.地处河口地区的上海沿海海水盐度低,且季节变化幅度大,给对虾育苗技术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上海水产大学、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利用塑料暖棚培育对虾苗的历史已有24年。首次试验是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在1987年承担的“越冬亲虾早育虾苗培育技术”,于1988年试验成功。利用塑料暖棚培育对虾苗,可使对虾在气温较低、发病较少的前期下加快生长期30天左右,可提前利用集中上市的蓝蛤资源,提前达到商品规格,是提高养虾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该技术在鲁南地区很快普及,并在北方沿海推广。利用塑料暖棚培育对虾苗,在北方可养2茬虾,在南方可养3茬虾。最主要的是可使活虾反季节上市获取季节差价,调节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