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细根在凋落物层的觅食行为与策略,细根生长与凋落物数量、质量及分解过程的关系,细根生长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以及凋落物分解对细根生长的影响提供依据。一方面,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细根生长,地上凋落物的数量影响细根的觅食行为,并驱动细根在凋落物层的生长动态,凋落物质量的差异也对细根的生长产生影响,不同性质的地上凋落物对细根的生长是促进还是阻碍主要取决于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养分以及多酚含量的正平衡或负平衡;另一方面,生长进入凋落物层的细根通过根际激发效应、养分吸收以及共生真菌等作用综合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生活的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激发效应主要表现在根系分泌物控制微生物群落的活力及组成,进而加速或抑制凋落物分解;N的有效性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处于分解后期的凋落物层中生长的细根,通过吸收凋落物表面矿化形成的大量无机N,避免过量的N对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不利影响;根系的共生伙伴——菌根真菌也对凋落物的分解产生重要影响,这与真菌类型及其分泌的酶和有机酸有关。未来该领域应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细根生长对凋落物分解作用机制以及细根的分支结构与其获取凋落物层养分功能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分解格局及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环节,在C和养分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细根分解过程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对揭示全球碳循环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细根分解受底物质量、环境因素和土壤微生物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格局。我们选取了国内近年来具代表性的细根分解文献,分析了中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分解的空间格局,对调控细根分解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综述。同时,针对目前细根研究的现状,展望了细根分解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AM)真菌和外生菌根(EM)真菌与约80%的维管植物可形成共生体,其共生体除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外,还具有调节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生态功能。在AM和EM真菌主导的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不同的基质类型(AM树种凋落物、EM树种凋落物)、不同的分解阶段(早期阶段、后期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等)下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部分菌根真菌缺乏腐生生物的直接作用于凋落物的能力,但它们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分解。普遍认为,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分解速率的主要原因,二者互作机制主要表现为激发效应(向腐生微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竞争效应(与腐生微生物竞争养分)。文中阐述AM和EM真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剖析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分解凋落物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全面分析AM和EM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窗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中小尺度干扰,是促进森林更新、养分循环、功能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阐述林窗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以期为今后的林窗理论研究和森林经营实践提供参考。林窗生态学研究集中于林窗的形成、基本特征以及林窗对森林小气候和植物群落特征等地上结构与过程的影响;近年来,林窗对细根与枯落物分解、土壤碳氮动态及酶活性以及对森林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影响研究逐渐增多,但研究的时空尺度较小且不够全面、深入。今后应着重研究林窗如何调控林分结构和森林生态服务过程与功能,重点阐明林窗对土壤碳氮分配、循环和固持,细根分解及根际效应等地下生态过程,以及对动植物与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与影响机制;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时空尺度,并加强地上与地下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宏观与微观尺度等的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细根是森林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周转和分解构成土壤与生物间的物质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C和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细根分解的影响因素总体来讲包括植物本身和环境因素,每个影响因子各自独立成体系,又彼此紧密联系。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各因素相互独立的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树木细根分解的研究现状,对细根分解所受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旨在进行纵向比较,得出细根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动态,探讨影响细根分解因素的作用机理;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细根分解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我国细根分解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6.
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区域中文期刊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有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鹅膏属(Amanita);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方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外生菌根真菌与相关生物间互作机制;基于外生菌根真菌功能性状的大尺度生态机制研究外生菌根应用技术原理与研发。  相似文献   

7.
林木细根动态及其在矿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华  叶功富  侯杰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155-159,174
林木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细根功能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细根研究成为当今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细根研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适用性;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林分细根生物量、分布、分解和周转以及细根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等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林火干扰与森林群落动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干扰类型,在森林群落演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林火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物种对火干扰的适应、火干扰与森林更新、火干扰与物种和景观多样性、火干扰森林群落动态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林下植被组成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护森林多样性、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流程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 关于林下植被的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 其中在森林群落分类、更新演替、养分循环及稳定生产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文中从林下植被的定义及其组成、演替和功能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林下植被的研究进展, 并探讨了如何综合研究演替以及干扰对林下植被组成的影响、林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以及如何将林下植被作用及功能的研究理论应用于近自然人工林建设和管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模式,为认识其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针叶林(新疆喀纳斯,新疆库尔德宁)、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甘肃小陇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北木林子)和热带雨林(海南霸王岭)4种不同气候带森林为对象,在已经建立的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构建特征。【结果】土壤细菌多样性在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即在沿气候梯度的5个地点样地中呈单峰分布;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在温带针叶林中最高,土壤真菌丰富度在热带雨林中最高。基于零模型数学框架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的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随机性过程影响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pH值(r=0.826,P<0.001)和植物多样性(r=0.474,P<0.001)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细菌和真菌具有不同的群落构建特征,土壤pH值和植物多样性是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细根的养分现存量动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混交林细根N、P养分现存量分别是纯林的 1.3和 1.2倍 ;年归还量分别是纯林的 1.2 3倍和 1.14倍 ,且分别占混交林凋落物N、P养分年归还量的 38.3%和 6 7.4 % ;年分解量分别是纯林的 1.2 6和 1.2 3倍 ,而年累积量分别是纯林的 1.2 3和 1.14倍 ,可见混交林细根具有比纯林更高的养分累积和周转能力。混交林和纯林群落中林下植被细根在群落细根N、P养分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杉木和观光木 <0 .5mm径级细根则是其细根养分循环功能的主体。混交林和纯林杉木活细根N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 ,P则呈双峰型 ;死细根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均呈倒“S”型。混交林中观光木细根的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与杉木的较相似 ,但其活细根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混交林与纯林中林下植被活细根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均呈双峰型 ,而死细根的动态变化则呈单谷型  相似文献   

12.
林窗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群落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内源干扰,从而形成林窗。林窗的形成对推动森林群落的演替更新和生态系统发展至关重要。林窗面积的大小与树木的倒伏方式和林冠冠幅及大小有关。林窗面积及林窗内位置的不同,导致其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林窗内树种更新和物种组成、林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等方面。未来林窗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林窗效应,林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机制,林窗凋落物分解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养分循环,不同树种的林窗与最适更新面积的关系,林窗的边缘效应,林窗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动态及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树木细根生物量、生产与周转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平衡和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树木有赖于细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而细根对环境胁迫比较敏感,因此细根动态可指示环境变化,还可反映树木的健康状态,影响树木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因子很多,本文在收集大量研究文献基础上,讨论了文献基础上,讨论了土壤养分,水分、pH值,温度等环境因子以及大气CO2增长对树木细根分布,生物量,生产和周转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开展细根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同人工林的响应特征和响应机制,评估不同人工林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样地采用"S"型布点采样,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并进行混合,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软件,获取并分析辽西北风沙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并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能显著增加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含量,降低土壤的C/N。该区人工林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优势真菌属类群为Guehomyces、被抱霉属及青霉菌属。NMDS和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显著,都可划分为两个聚类,其中,樟子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较大,而杨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与针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较大。土壤pH、速效磷、DOC和C/N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的主要因子。[结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杨树人工林显著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因此,在辽西北风沙区种植杨树较针叶树能更好地改善土壤。  相似文献   

15.
The antiozonant ethylene diurea is proven to prevent growth reductions in forest trees induced by ozone. The community of mycorrhizal fungi could be useful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In this study, response of mycorrhizal fungi and fine roots to a 4-year exposure to ambient ozone and treatment with antiozonant was investigated in ozone-sensitive poplar clon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community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 and root length colonization with ectomycorrhizal,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root endophytic fungi was analyzed in antiozonant-treated poplar plants and in poplar plants irrigated with water. In general, plants protected by antiozonant showed higher total number of fine roots, number of ectomycorrhizal types, Shannon–Weaver diversity index, and Species richness index compared to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water. The ectomycorrhizal community shifted from contact exploration type in the trees irrigated with water to short-distance exploration type in ethylene diurea-treated trees. Ozone protectant may beneficially affect the belowground community of mycorrhizal fungi colonizing roots of ozone-sensitive poplar clone.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细根现存量及养分内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根(直径≤2mm)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细根通过呼吸作用和周转过程向土壤输送有机质(Jackson et al.,1997;王政权等,2008)。细根生物量虽然仅占植物体总生物量的5%左右,但由于细根生长和周转迅速,其生长量可占森林初级生产力的50%~75%(Nadelhoffer et al.,1992),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生境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选择裸沙地、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樟子松天然林4种生境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呼伦贝尔沙区土壤共检测到真菌5门22纲73目28科257属。其中,裸沙地和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优势属共31属,裸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优势属分别是被孢霉属和丝膜菌属,草地和天然林土壤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真菌进化分支更为接近。草地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最高,分布最为均匀;裸沙地其次;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也较为集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优势真菌属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分别是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丝膜属的主导影响因子,全磷则是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多类型草本植物使真菌种类增多且分布更为均匀,樟子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数量和种类,并使其分布更为集中。不同生境的不同植被可以改变土壤性质,而土壤水分、营养元素及孔隙结构等土壤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4种生境土壤优势真菌属的代谢过程和功能特征,因此4种不同生境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热带次生林面积巨大且在热带森林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拥有巨大的经营潜力和生态功能。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土壤贮存的种子对次生林的再生非常重要,光投射的强度增加和温度提高将刺激种子萌芽,而残余植被群落强烈影响次生林种子的散布,食种子动物影响次生林的成林;次生林群落植物种类数量一般随演替的进程而增加;随着演替的进程,次生林内阳生树种趋于衰亡,耐荫树种不断增加;次生林的树种数量能接近原生林水平的时间过程更随着林分种类、过去土地的利用强度和利用种类,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在一定环境中,人工林树种通过人工林树种改变光、温度和土壤表层的湿度,能够促进发芽和种子生长,改善林地和林下植被的状况,从而加速次生林演替。大多数食草动物喜欢在次生林中取食,因为次生林中先锋树种很少或没有机械和化学保护,且林内许多树种产生大量可食用的果实;环境和火对次生林演替有一定影响;在早期的演替过程中,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资源需求旺盛的组织(如叶和细根),在演替晚期阶段,更多的生物量则分配到结构组织中(如木质部和根端)。次生林在15至20年内能迅速积累生物量,然后积累逐渐减慢;次生林被砍伐或火烧后,森林土壤的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有机质和氮减少。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disturbanc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ucalypt forest a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Bormann and Likens' (1979) schema of reorganisation, aggradation, transition and steady state phases of secondary succession.The difficulties of making reliable estimates of ecosystem nutrient reserves are discusse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anisotropic nutrient distribution, inadequate knowledge of the volume of soil effectively exploited by root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techniques for soil chemical analysis.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atmosphere and parent material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 reserves is outlined and the overriding importance of the latter on soil phosphorus capital in the eucalypt forest is emphasised.The capacity of forest ecosystems to restrict changes in the ionic concentration of percolating soil water is indicated and some important facets of nutrient dynamics are described.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ubstrate availability and microbial activity greatly complicate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flux on the forest floor. Adaptations of eucalypts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in mineral cycling are mentioned.The role of natural agents of disturbance as determinants of pattern in plant communities is indicated, and the effects of man-induced disturbances such as clearcutting, burning of logging debris, and hazard reduction burning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biogeochemical cycling. The importance of close operational control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is stressed, together with the need for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function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