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土壤耕整方式和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对小麦苗情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稻茬小麦机械化播种的适宜机械。试验表明:江苏省项瑛农机有限公司的播种机无论是旋耕后播种还是板茬播种,机械稳产效能较好,旋耕处理后播种增产效果显著;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稻茬小麦免(少)耕精量化条施肥条播机,无论是旋耕处理还是板茬处理,其小麦茎蘖壮,667 m2比同类型处理增产50 kg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应进一步加大这2种播种机的推广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成都市稻茬小麦的生产现状,研究了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对小麦播种条件、苗情、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模式通过前期的翻耕晒田使土壤水分达到适耕水平,可以实现肥料深施,提高小麦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明显提高小麦产量。经济效益比较: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模式较免耕+覆稻草模式净利润增加152元/667m~2,较旋耕耕模式净利润增加81元/667m~2,增收效果明显。试验证明,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信阳小麦生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生态条件、田间管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种麦经济效益等方面阐述了信阳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特点,提出了浅犁旋耕施肥播种一体化技术、粳稻套播小麦技术、稻茬免(少)耕机条播技术、稻板茬免(少)耕机械均匀撒播技术和晚播独秆栽培技术五项主推技术,解决了信阳稻茬小麦产量低、品质差和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克服稻茬麦撒播带来的弊端,近年来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方式,增强小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稻茬麦旋耕灭茬播种技术。其技术主要包括:合理品种布局;改革种植方式,推广旋耕灭茬播种;根据播期早晚,确定播种量;精细播种,适当浅播;改革施肥方案,提高施肥效果;认真做好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开挖丰产沟,"三沟"配套,减轻渍涝危害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江汉平原地区稻茬麦推进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稻茬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稻茬田机械化耕整技术、小麦机械播种技术、机械开沟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机械植保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以探索江汉平原地区稻茬麦高产高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研究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3种耕播方式作对稻茬小麦株高、干物质量、有效穗数等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T处理比RT及NT处理分别增产10.8%、18.6%,其产量差异主要源自FRT处理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优势。FRT处理下小麦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均高于RT和NT处理,具有明显群体优势,这为该技术措施条件下小麦的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总之,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技术有利于稻茬小麦的生长发育并且可提高小麦产量,可以在成都平原西部有相似生态条件的区域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茬是江苏省麦作的主要茬口类型,稻茬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4以上,目前全省小麦高产地区和大面积低产田均集中在稻茬麦地区,造成巨大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整地播种方式、播量大小和播后处理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播种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茬麦出苗的影响,量化评价了播后镇压对稻茬麦全苗、匀苗、壮苗的促进效应,总结提出了基于稻草全量还田的稻茬麦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便于秸秆禁烧工作开展,防止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种植小麦后易出现的缺苗、断垄、小苗吊死等现象,针对江苏省沛县稻草秸秆还田后种植小麦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秸秆还田的深度、小麦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施肥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对稻茬麦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摸索出适合沛县地区的晚播独杆麦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效,为类似生产区域的稻茬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对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对小麦出苗分蘖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5cm以上深耕翻埋秸秆的处理效果最好,播种后不旋耕直接开沟覆泥对提高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较为有利,增穗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稻茬麦单轴种肥一体机匀播、双轴种肥一体机匀播、单轴种肥一体机条播(机械下种)、双轴种肥一体机条播(机械下种)、双轴种肥一体机条播(电子下种)、人工撒播+手扶拖拉机浅旋盖籽(CK)、稻套麦7中播种方式的集中试验示范,对不同播种方式的基本苗数、播种深度、整齐度、作业效率、茎蘖动态、播种成本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合淮北地区稻茬晚播麦的播种方式为双轴种肥一体机匀播和双轴种肥一体机条播(电子下种),以期为稻茬晚播小麦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湖北低湖地区稻茬麦难以适时播种问题,2004~2007年在江汉油田进行了低湖地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多雨年份,在水稻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的耕作方式下,小麦出苗早、齐、快,并对中低产田小麦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稻茬麦免耕法小麦撒播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比撬窝点播增收705.6元/hm2,比翻耕机条播增收446.1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田间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 091.34 kg/hm~2和6 476.20 kg/hm~2。因此,在稻茬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稻秸还田下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稻茬麦免耕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一、技术背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小麦以翻耕播种为主,在秋绵雨较多的四川盆地,常常造成耕整和播种质量差,费工费时,迟播低产,湿害草害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适宜于南疆玉米茬地免耕播种冬小麦的表土处理技术。[方法]在新疆洛浦县玉米茬地免耕播种冬小麦试验中。设计“免耕直播”、“浅旋耕+免耕播种”和“翻耕+免耕播种”3种表土作业方式,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出苗率和小麦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免耕直播的表土作业方式基本适合南疆玉米茬地小麦播种,与传统翻耕播种方式相比较,免耕直播的土壤容重较大,但其小麦出苗率接近。小麦产量中,以免耕处理的较高,达6000.99kg/hm2,比旋耕处理的增产6.56%,其次是翻耕处理的,旋耕处理的最低。[结论]从河北省引进的“农哈哈”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可在和田地区推广应用;现行的南疆玉米茬地经过配套栽培技术改进后更能适宜于冬小麦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15.
南方多熟制稻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勇  许绮川  夏俊芳  张国忠  黄海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22-11923,11927
剩用船式旋耕埋草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针对油茬、麦茬、稻茬田进行大规模生产试验与示范和生产适应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制度下实现水田适度耕整与秸秆埋覆还田,作业质量能达到播栽前的耕整地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稻茬麦播种时常遇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土壤黏重。筛选出适合当地稻茬晚播小麦的播种方式对于获取小麦高产至关重要。本文对单轴种肥一体机匀播、双轴种肥一体机匀播、单轴种肥一体机条播(机械动力驱动下种,简称机械下种,下种管为普通平口圆管)、双轴种肥一体机条播(机械动力驱动下种,简称机械下种,下种管为普通平口圆管)、双轴种肥一体机条播(电力驱动下种,简称电子下种,下种管为改进后的斜口剖面圆管)、人工撒播+手扶拖拉机浅旋盖籽、稻套麦7种播种方式的基本苗数、播种深度、整齐度、作业效率、茎蘖动态、播种成本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合宿迁地区稻茬晚播麦的播种方式为双轴种肥一体机匀播和双轴种肥一体机条播(电子下种)。  相似文献   

17.
<正>1.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耕翻或旋耕后耙压,适宜墒情、前茬秸秆还田后特别重视浇水造墒或镇压踏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适期适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播后镇压等。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南方稻茬麦区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放水,收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模式是农田保育与轻简麦作的一项农机农艺集成创新技术。此技术主要通过秸秆粉碎、深翻或旋耕埋草、适墒播种、播后镇压、合理增施基肥等措施,实现全苗壮苗,达到省工、节本、增效、安全、生态的效果。稻秸秆粉碎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模式主要是通过水稻成熟前断水降渍,高留茬收割,秸秆粉碎,埋草整地,适墒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开沟、镇压等复式作业,实现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设深旋还田、浅旋还田、留高茬还田、覆盖还田等4种方式进行稻秸还田方式和不同稻秸还田量的试验,系统研究比较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对小麦植株抗性的影响,探讨不同耕播条件下提高稻秸还田效能的技术措施,为大面积稻秸还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配合秸秆禁烧,减少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情况下稻茬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大量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改进,包括秸秆处理、品种选择、科学播种、精确施肥、阶段目标管理等,该技术简单、规范,对江淮地区稻茬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