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县域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县域间农村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全国1 832个县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12%。在空间上,南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程度高于非粮食主产区。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改善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邻近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非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应加快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间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释放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效率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正向增长,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粮食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高。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效率较低、生产要素投入冗余或不足、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未能达到最优配置等问题。超效率DEA投影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耕地红线问题需要被高度关注。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平衡区"横向协调机制;除经济直补外适当考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和补偿,探讨实施粮食虚拟水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补充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农业与技术》2008,28(2):111-116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配置关系表现为明显的替代性质,为此,需要详细考察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替代率,以确定临界替代率,本文利用超越函数模拟分析农业机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总产值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并分析1983-2005年间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替代率,认为1994年以后,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是有利的,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7.
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GTFP总体上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偏低,考虑碳排放因素能更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效率;粮食GTFP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技术进步,但粮食GTFP表现出“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的粮食GTFP贡献最大,技术效率仅对中部地区的粮食GTFP有所贡献;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粮食GTFP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省份粮食GTFP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集聚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生产中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完善支持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相互影响和关联,两者共同驱动着中国粮食生产变化。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用Kaya恒等式模型构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联合影响下的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它们分解为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和效率效应,揭示了四大效应对2003—2018年中国及其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变化层面,数量效应都明显抑制了粮食生产,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则显著促进了粮食生产,两者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2)2003—2018年,效率效应对全国层面的粮食生产由负向抑制变为正向驱动,对省域层面的24个省区呈现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建议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稳定其农业生产队伍,进一步强化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地促进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陕西省粮食生产效率,收集2000~2016年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算陕西省粮食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陕西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6年陕西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为0.986 2,仍有提升空间;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农业生产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生产技术呈正相关,粮食生产劳动力与粮食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因此,应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劳动效率、合理控制化肥的投入量、增加粮食生产农业机械拥有量、加大粮食生产技术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以提升陕西省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化肥投入变化对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贵州省实现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2001、2006、2011和2016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及其生产要素投入的面板数据,测算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态势和集聚态势,利用重力模型分析化肥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耦合关系,并以Tobit模型实证分析化肥投入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2001—2016年期间,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均值为0.8355,效率总体上虽呈下降趋势,但提升空间较大;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地理分布呈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空间集聚态势呈离散分布;化肥投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但增产的边际效用总体较低,且即将进入"内卷化"阶段.[建议]充分考虑贵州省实际情况,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生产科研投入、区域良种和技术研发有偿合作、粮食分区生产政策,既能防止化肥施用"内卷化",又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小麦生产的关系,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年调研数据,从生产方式(机械化)和生产技术效率2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了小麦机械要素的投入,且对丘陵山地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平原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丘陵与山地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高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应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以及机械作业效率,加大农业机械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市场。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储备及战略安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而有效地增加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为研究黑龙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面板数据,借助Eviews 7.0计量软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农户购机投入、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从而带动了全省农机总动力的提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刺激了农业生产消费。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6):1392-1401
Even today, academics continue to debate the effect of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on agricultural output. By considering the dimensions of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production, this study divides the var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ls into three types:(i)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decisions made either jointly by men and women or by men alone while both genders participate in production,(ii) complet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decision-making and the production labor force, and(iii) femi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bor force on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combining or separating decision-making and production in regard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femi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Using follow-up data collected from 2004–2008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we built a comprehensive panel data model to test our hypothese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and fully feminize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s, partially feminized production resulted in lower grain yield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output, especially since heavy manual labor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outsourcing of tasks. The degree of feminiza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when evaluating the purporte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相似文献   

14.
资源禀赋变化和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共同决定了中国粮食增长的现实路径。以玉米为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197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农业劳动价格持续上涨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替代弹性,判断其是否发生劳动节约型的诱致性技术变迁,并利用单要素生产率与二维相图探究中国粮食增长路径转型。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劳动节约倾向,东北、黄淮海与西部三大产区的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正在缩小并逐渐趋同;中国玉米增长路径在21世纪初发生了历史性转型,由土地生产率导向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因土地—劳动比率优化未有突破,中国走的是依靠提升土地生产率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第三类路径,这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率有重要启示。结论的现实价值在于,既要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包括加强适宜山地的农机具研发,推进丘陵山地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也要协调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如生物良种培育与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肥药减量化高效化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玉米生产成本的上涨,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1999-2018年2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玉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得出结果:(1)土地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相互替代关系。种子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态势,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对土地的替代呈现出略有下滑、基本平稳的趋势,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波浪形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替代水平。(2)劳动力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替代关系。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基本呈现平稳态势,但从其他各类要素对劳动力替代效应的程度来看,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对玉米生产的降本增效,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柑橘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及增长路径,基于我国7个主产区1997—2014年柑橘成本收益的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柑橘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柑橘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增长路径。研究得出: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的产出弹性相对比较稳定,化肥和其他要素的产出弹性波动较大;化肥、农业机械与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较为显著,化肥与农业机械对其他要素的替代关系较为稳定,化肥与农业机械要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柑橘生产过程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明显,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也不断发展,未来柑橘生产的增长路径选择应该以节约劳动的农业机械技术导向为主,以节约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导向为辅。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的启示包括: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来选择柑橘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省力省工的柑橘生产机械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无病毒苗木等土地节约型的生物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农机作业服务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15 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农机服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解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小麦生产技术效率逐年递增,各省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起点低的省份技术效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领先的省份,区域间不平衡逐步缩小;农机投入对小麦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及分工效应等路径优化小麦生产要素配置,获得小麦技术效率的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如下:规范农机服务市场,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机补偿机制,提升政策作用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2000—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随之用面板Tobit模型主要考察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与化肥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水平与化肥利用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弱。总体上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有利于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开发适合女性劳动者使用的低成本农用机械;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同时加强高效施肥等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麦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识别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关系及其程度的演变特征,本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15个小麦主产区1981—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估算主要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结果表明:1)农业机械和化肥投入可以有效替代劳动力并提高小麦产量;2)相比化肥,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更加显著且持久;3)平原地区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以及小麦产出的促进效应始终强于非平原地区。鉴于此,一方面要打破推进机械化的制度约束,激励农户加快投入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引导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促进区域机械化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调研数据,将农民收入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的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影响,但其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显著。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农机服务支出与农业收入存在弱相关性。在非农收入方面,农机服务对非农收入的促进效果是通过其对劳动力的替代所体现,回归结果发现,农机服务对劳动力并不是无限替代的,其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取决于它能够释放出多少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