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病菌侵染过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纹枯病菌侵入玉米叶鞘的显微和超微过程,结果表明:在接种病菌后12~24h,病菌通过表皮、乳孔和自然孔口3种途径侵入寄主,其中以表皮直接侵入为主。侵染垫是病菌主要侵入结构。接种12h,可在叶鞘表面形成少量近圆形的侵染垫。接种24h,则有大量侵染垫形成,侵染垫下可见侵入钉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接种24h后叶鞘组织细胞内可见大量侵入的菌丝。  相似文献   

2.
胶孢炭疽菌侵染杨树叶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胶孢炭疽菌在杨树叶片上的侵染过程,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和杨树抗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胶孢炭疽菌菌株BH12-2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杨树叶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和杨树叶片的防卫反应。结果接种4h后,孢子开始萌发产生芽管;8h时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12h时成熟的附着胞中央形成侵染钉;24h时,孢子另一端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48h后芽管不断分枝异化成菌丝并产生次级分生孢子;接种3d时,附着胞基部的侵染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膨大形成侵染泡囊,侵染泡囊初始生长在寄主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不穿透寄主的原生质体,随后产生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的分化;接种4~5d后,次生菌丝在寄主表皮和叶肉组织内大量扩展;第6d时,菌丝聚集在角质层下形成子座组织,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着菌丝的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在侵入点周围的叶肉细胞壁附近产生胼胝质,细胞壁向内凹陷并发生溶解,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色坏死病斑。结论胶孢炭疽菌在侵染过程中,一个分生孢子可萌发形成多个芽管和附着胞,提高其成功侵染的几率;胶孢炭疽菌对杨树叶片的侵染类型为细胞内半活体营养侵染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灰霉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侵染垫侵入油菜叶片的过程。观察结果发现:灰霉病菌顶端菌丝聚集通过形成侵染垫,侵染垫分泌胶状物质降解表皮细胞的细胞壁,菌丝通过破损的表皮细胞进入叶片并在叶肉细胞间及细胞内生长;侵入的菌丝进一步降解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并在叶肉组织中生长繁殖,造成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凝聚、细胞器破裂等细胞坏死症状。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侵染垫通过降解植物细胞壁侵染植物,并且在植物组织内生长过程中也会降解细胞壁,细胞壁的降解在灰霉病菌侵染和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感染秆枯病的荸荠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分析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为荸荠秆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明显的荸荠茎秆组织进行分离,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载玻片上培养,测定分生孢子萌发情况。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对荸荠茎秆进行离体接种,检测病菌的侵染过程。[结果]分离获得1株病原分离物(Ceh),经形态学鉴定该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病菌分生孢子接种于载玻片后4 h开始萌发,8 h后大量萌发,12 h后形成大量附着孢,菌丝24 h后形成。病菌接种荸荠茎秆4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产生芽管;8~12 h芽管伸长,形成附着孢侵入荸荠茎秆表皮组织;24 h至7 d菌丝形成;接种8 d后,病菌在茎秆表面形成分生孢子盘。[结论]引起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荸荠秆枯病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荸荠秆枯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过程可用于病原菌和寄主互作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豌豆尖孢镰刀菌初侵染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豌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pisi)对豌豆根尖各部位的初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在不造成伤口的情况下,病菌在根尖的各部位均能直接成功侵入,但各部位侵入的频率不同,以伸长区侵入的频率最高。同时因各部位的木质化程度不同,侵染方式和结构也不同。当病菌从薄壁细胞侵入时,菌丝尖端形成锥状侵入丝直接侵入;当病菌从厚壁细胞侵入时,菌丝尖端形成垫状细胞附着于寄主细胞壁,后形成很细的侵入丝穿透细胞壁侵入。当菌丝侵入表皮细胞壁时,细胞壁内侧产生一个乳状突起阻止菌丝侵入。文中附示意图3幅,显微照片20张。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开花期龙胆草植株上接种龙胆草斑枯病菌,然后置于温室内保温保湿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固定、制片,来镜检观察病原菌形态结构变化及组织病变过程.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完成侵入需要12~48h,大约在接种10天后显示症状,16天形成分生孢子器并成熟;病菌侵染寄主引起症状后,菌丝多从叶片背面跨过叶肉组织,在叶片正面的薄壁细胞间集结,最后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产生于表皮下薄壁细胞之间,具有一定随机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24 h时,菌丝穿入表皮;到第36 h时,大量菌丝侵入到皮细胞层中;到第48 h时,菌丝侵入皮细胞层后使皮细胞层发生变形,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到第60 h,表皮层与皮细胞层分离,菌丝周围的细胞器溶解,细胞核遭到破坏,菌丝周围出现絮状溶解物,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证实了菌丝侵入杨干象幼虫体内过程中有酶的参与。到第72 h时,细胞内排列松弛变成空泡;第84 h时,菌丝段以无隔、1个隔或2个隔的方式在血腔内大量繁殖;到第96 h,菌丝从表皮中穿出。   相似文献   

8.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169叶片上低51.01%、53.99%和43.05%;自接种后3 d开始,侵染点便开始逐渐出现越来越强烈的水稻气孔细胞和/或叶肉细胞的坏死反应;最终孢子床和孢子堆发育则完全未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小麦条锈病菌的非寄主抗性涉及预成型抗性和诱导抗性等多种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能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还可以由气孔沿着保卫细胞内侧间接侵入表皮细胞,病菌侵入前能形成单一菌丝顶端膨大的单胞附着胞和多细胞组成的复合侵染垫两种侵染结构。这些结果补充了前人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番茄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时ts-6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培养7d后可形成直径30mm的抑菌圈,抑菌带宽度达12mm。显微镜下可见抑菌圈边缘菌丝体畸形膨大,分隔、分枝增多,部分菌丝顶端膨大呈泡囊状,有的泡囊破裂、原生质外泄t。s-6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说明,其胞外分泌的拮抗物质中既有能耐高温的抑菌物质,又有遇高温易失活的抑菌物存在。离体和温室防治试验说明,ts-6菌株培养液对灰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菌悬液和无菌滤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24h时,无菌滤液的防治效果高于菌悬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48h时,菌悬液的防治效果高于无菌滤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叶斑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对大麦叶片的侵染过程。【方法】以大麦感病品种蒙啤1号(MP1)和抗病品种蒙啤3号(MP3)为材料,接菌后,并在不同时间采集MP1发病叶片制做切片,结合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叶斑病病原菌对大麦叶片的侵染过程。【结果】接菌后,MP1和MP3中的CHT和β-1,3-GA的活性均高于对照,且MP3中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要高于MP1。孢子在接种12~24 h后开始萌发,顶端长出长短不一的芽管;接种36 h后,菌丝伸长且向细胞间隙处直接侵入大麦叶片表皮细胞内,组织内部的孢子主要分布在维管束中;接种4~5 d后,菌丝快速产生分枝,呈网状扩散,叶片表面形成密集的菌丝网,叶片外部出现明显病斑;接种7~14 d后,叶片表皮的孢子明显减少,在维管束组织中存在孢子。【结论】病原菌从细胞间隙侵入可能是该病侵入的主要途径,孢子萌发后形成菌丝进入组织,再向其他部位蔓延,病原菌侵入后期寄主表面菌丝形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测定温度、光照、营养、pH对红麻灰霉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孢,以及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22℃;孢子宜在水滴和水膜中萌发,孢子悬浮在红麻叶汁液中能显著提高萌发率;持续强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和产孢,黑暗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该菌在6种培养基上以PSA生长和产孢最佳.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以pH5-7为宜.从孢子侵入寄主的影响因素和菌核特性试验可以看出,该病在孢子含量为103-107个·mL-1范围时,其潜育期随孢子含量的提高而缩短;在相对湿度为100%下,用孢子叶汁悬液对叶片伤口喷雾接种能明显缩短潜育期.菌核埋入土层愈深萌发率愈低,夹在麻杆中的菌核皆能萌发.不同寄主灰霉菌交叉接种测定显示,红麻灰霉菌对莴苣、黄瓜、韭菜和蕹菜的健株不致病,反之,莴苣、蕹菜灰霉菌对红麻尤其是受伤的植株能致病.  相似文献   

14.
灰霉菌培养及其对拟南芥的侵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简称灰霉菌在以下条件生长发育最快: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偏酸性pH5-6、18-26℃温度,每天给予8h的光照。Botrytis cinerea与拟南芥Columbia生态型有亲和反应。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菌在拟南芥的Columbia生态型上感染后1d可以在表皮细胞壁处层积、萌发和产生萌发管。第二天产生附着胞和侵入锥。第三天叶肉细胞间菌丝形成,叶肉细胞有损伤。第四天可观察到大量的菌丝,此时拟南芥的叶片产生可见病症。6-7d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产生。对可见和显微症状的观察说明寄主与病原菌之间发生亲和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为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表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幼虫体壁的气门、节间膜等部位;接种14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萌发出芽管,并侵入体壁;接种26 h后,孢子和菌丝穿透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壁,且菌丝迅速生长;接种72 h后,菌丝穿出虫体表面,并长出产孢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菌丝在穿透幼虫体壁过程中,会伴随酶的参与和组织溶解现象;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附着于幼虫体壁的两个节间褶间的部位;接种14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进入表皮细胞层分泌物中;接种26 h后,菌丝侵入表皮并扩展蔓延,且在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接种38 h后,皮细胞层细胞排列松弛变成空泡;接种48 h后,菌丝充满虫体,表皮层出现大量菌丝。结论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及菌丝能寄生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并可致其死亡。观察结果准确反映了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并证实了侵染过程中酶与代谢产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进一步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对三种越冬形式的病原菌分别采用直接镜检、组织分离法及致病性测定对芦荟黑斑病菌(Alternaria obpyriformis T.Y.Zhang)进行了越冬场所和越冬方式的研究。通过针刺法、涂抹法及玻片粘着法确定病菌侵入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了病菌对5科10种植物的侵染能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冬,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寄主,分生孢子能借助气流传播;人工接种时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的部分植物。供试的7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对其病菌的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4.24%;扑海因悬浮剂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7.44%。  相似文献   

17.
对抗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的烟草品种RBST与红花大金元(红大)叶片进行黑胫菌接种,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在不同时间取样、染色、显微观察,揭示黑胫病菌在抗感叶片时的侵染动态。结果表明,接种感病红大叶片16~20 h,黑胫病菌通过气孔侵入红大叶表皮组织,接种48 h后,黑胫病菌长满整个接种小叶盘;而接种抗病RBST叶片24 h后,抗病的RBST叶片才出现极少的坏死斑,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坏死斑区域有少量的扩大,但在接种72 h后,坏死面积只占接种小叶盘面积的很小部分。  相似文献   

18.
细辛精油和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细辛精油和4种化学药剂(30%嘧霉胺BC、50%双福生WP、75%百菌清WP、70%正品甲津托 WP)对引起黄瓜灰霉病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百菌清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6231 mg/L;双福生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42 mg/L;细辛精油对黄瓜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效果与其他4种化学药剂相比效果较差,对菌丝生长的EC50为159.580 mg/L,对孢子萌发的EC50为71.1840 mg/L,虽然其EC50偏高,但作为纯植物提取物,其抑菌中浓度低于160 mg/L.  相似文献   

19.
拮抗细菌R26发酵滤液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拮抗细菌R26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26发酵滤液能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生长,EC50值为10.63μL/mL;经R26发酵滤液(40μL/mL)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R26发酵滤液能抑制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并能抑制芽管伸长,当浓度达80μL/mL时,对灰葡萄孢菌产孢量的抑制率达57.51%。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蜡蚧菌(Lecanicillium lecanii)的遗传多样性、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对19个不同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的蜡蚧菌菌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并对其ITS1-5.8SrDNA-ITS2和β-tubulin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测定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蜡蚧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橘木虱致病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未发现彼此之间及其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之间具有相关性。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株ZJVL-A对柑橘木虱的侵染过程发现,吸附在寄主体表的分生孢子可在接种后16h萌发入侵,42h后菌丝侵入血腔并在其中增殖,54h后可引起寄主死亡,60h后菌丝侵染并破坏寄主的内部组织器官,最后覆盖在虫体表面的菌丝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蜡蚧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机制,为开发用于柑橘木虱田间防治的生物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