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启花  刘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4):5040-5048
【目的】阐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危害孕穗期水稻后,水稻冠层、未受害展开叶和受害已卷叶片的光谱特征,建立基于光谱参数的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的诊断模型。【方法】利用便携式光谱仪测定不同卷叶率小区水稻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同时在不同卷叶率小区内采集未受害展开叶和已卷叶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单叶的光谱反射率测定,并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建模方法组建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的光谱诊断模型。【结果】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光区域内随卷叶率级别的升高而降低,738-1 000 nm处的反射率可较好地表征出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程度。不同卷叶率小区内的未受害叶的光谱反射率也可很好地表征水稻的受害级别,在512-606和699-1 000 nm处的反射率与小区卷叶率级别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已受害卷叶的反射率在582-688 nm处与受害级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在冠层、未受害叶及已受害卷叶光谱的红边幅值与红边面积有明显变化。利用水稻冠层光谱的红边幅值、未受害健康叶片550 nm处的反射率建立的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的一元回归模型的诊断误差较小,而同时利用冠层、受害叶和未受害叶光谱组建的逐步回归模型的诊断误差最小,可用于小区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监测。【结论】受害区域内水稻冠层在738-1 000 nm处和未受害叶片在512-606和699-1 00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以及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均可较好地表征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的卷叶率级别,可利用这两层次的光谱指标分别对小区水稻的受害程度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应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稻纵卷叶螟为害早稻品种“红优早”的产量损失途径.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三片功能叶中,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是剑叶.产量损失主要又是由于不饱满谷粒的增加造成的.长沙地区,当经济损失水平定为1%时,孕穗期稻纵卷叶螟为害“红优早”的经济阈值为:百蔸幼虫203头,或卷叶率19.06%,或叶片受损指数9.886.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危害后水稻叶片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阐明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不同受害程度的叶片、卷叶的分布形式及卷叶率对稻叶光谱特征的影响,获取诊断水稻受害程度的模型,以便为稻纵卷叶螟的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指标与方法。【方法】试验以不同受害等级的虫害叶及健康叶为材料,在室内恒定条件下采用ASD光谱仪分别测定不同受害程度、受害叶片的不同分布形式、及不同卷叶率下稻叶的光谱反射率,并采用直线回归法,建立基于光谱参数的水稻受害程度诊断模型。【结果】水稻虫害叶光谱反射率均随受害等级的增加,在绿光区(530—570nm)和近红外区(700—1050nm)降低,而在红光区(610—700nm)增加。能反演叶片受害程度的敏感波段为530—564nm、614—695nm和706—1050nm。建立了5个反演叶片受害程度的模型,诊断准确率在80%—90%之间,并且以741nm处的反射率对叶片受害程度的诊断效果最好。在卷叶率恒定的条件下,卷叶的分布位置对光谱反射率影响较小;而卷叶率对光谱反射率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卷叶率的增大,450—500nm和610—700nm处的反射率增大,530—570nm和700—1050nm处反射率降低。差值植被指数(Rnir-Rred)、黄边面积(SDy)及红边面积与蓝边面积的差值(SDr-SDb)等指标均能将6个不同等级的卷叶率(0、10%、30%、50%、70%和90%)区分开,并且利用黄边面积(SDy)指标诊断卷叶率的准确率达86%。【结论】水稻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后,在叶片光谱反射率上有明显的表现,可以利用光谱特征来监测稻叶的受害程度及卷叶率大小。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抗性检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用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大田抗性。结果显示,在自然生产条件下,转cry1Ac+SCK基因的两个株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II-32A/MSB都获得了高抗稻纵卷叶螟性状。MSA、MSB、21S/MSB与II-32A/MSB上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卷叶率、卷叶株率与带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稻。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明田间六(4)代稻纵卷叶螟对扬州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方法]通过田间人工控制虫量,设立4个不同虫量梯度,测定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为害对武运粳23号(顶部倒1~3叶)卷叶率、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在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0~20头/穴范围内,随着虫量的增加,叶片卷叶率增大、水稻产量下降、水稻产量损失率增高;根据经济允许损失率为3%的计算标准,得出稻纵卷叶螟在武运粳23号上的防治指标为2龄幼虫虫量173头/百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扬州地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叶面喷雾法测定1~15d内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减退率和卷叶率,并根据卷叶率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每667m2用2%阿维菌素50mL、2%阿维菌素75mL、18%杀虫双水剂250mL对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药后15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5%、96.8%、55.4%,其中以667m2施用2%阿维菌素75mL防效和持效性为最好。表明2%阿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并在供试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在田间用量以75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7.
2003年,我县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5(3)、6(4)代特大发生,未治田百穴虫量分别为2300头、4000头,自然卷叶率86.2%和100%,许多田块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为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是创意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彩色稻对水稻主要食叶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及其卵寄生蜂的影响,为创意农业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稻纵卷叶螟在紫色稻、黄色稻和常规稻(对照)上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幼虫及蛹的历期、幼虫及蛹的存活率、蛹重和性比等;比较稻纵卷叶螟成虫在彩色稻和常规稻之间的产卵选择性;比较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对彩色稻和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并在大田条件下调查彩色稻稻田和用紫色稻写字的创意稻田中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趋向于在彩色稻上产卵,在彩色稻上的产卵百分比达6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稻,同时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用紫色稻和黄色稻叶片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和蛹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稻。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育历期、蛹重和性比无显著影响。不同赤眼蜂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有差异,螟黄赤眼蜂偏向寄生紫色稻上的卵,对黄色稻的选择性最低,但寄生率无显著差异;而稻螟赤眼蜂偏向寄生绿色常规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卵,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3种水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稻螟赤眼蜂对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是紫色稻上的4.3倍,是黄色稻上的2.1倍。在大田情况下,紫色稻和黄色稻稻田中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和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紫色稻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最高,为15.3%,是常规稻的10.9倍,黄色稻的3倍;紫色稻和黄色稻的稻纵卷叶螟残虫率分别为4.5%和3.3%,也显著高于常规稻(1.1%)。以紫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时,紫色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均在6%以上,显著高于常规稻田(4%以下)。【结论】彩色稻相对于常规水稻更易于吸引稻纵卷叶螟危害,且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而稻螟赤眼蜂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不利于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控。在利用彩色稻进行创意农业稻田彩绘时应充分考虑其负面的生态影响,并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浙江田间转cry1C基因水稻T1c\|19和转cry2A基因水稻T2A\|1对靶标害虫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及对主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明恢63相比,这两种转Bt基因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都具有极强的抗性,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减少98%以上,二化螟枯心/白穗率减少87%以上;而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以及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自然感虫条件下,对10个水稻品种及16个新品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进行了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系4个:华2048A/08HNZ001、华1971A/08HNZ001、华1517A/08HNZ001、华2048A/08HNZ004;对二化螟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5个:株两优211、粳籼89、玉香油占、中组14、99优644。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系5个:华2048A/08HNZ004、华1971A/08HNZ001、华2048A/08HNZ001、华1517A/08HNZ001、华1971A/08HNZ003;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1个:玉香油占。  相似文献   

11.
从抗虫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抗虫机理及品种选育等方面对水稻抗稻纵卷叶螟的筛选鉴定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1 000多份水稻品种材料的抗虫性进行自然鉴定,筛选出抗稻纵卷叶螟材料2份,并通过杂交、回交等手段,选育出抗稻纵卷叶螟的中间材料,为选育抗虫水稻品种提供种质材料及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1~2005年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2005年,对江苏省水稻区试和预试品种(系)808份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籼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在粳稻类品种(系)中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又略比常规粳稻好;粳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籼稻好;常规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明显比杂交稻好;大部分被测水稻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甬优12杂交稻在余杭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对甬优12与常规粳稻秀水134等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防治水平下,甬优12田块稻纵卷叶螟虫苞量比秀水134高26.43%,虫口数量高45.03%;在不同时段稻飞虱百丛虫量分别是对照品种的5.4倍、5.1~11.0倍和4.7~6.6倍;在直播条件下,甬优12和秀水134感染稻曲病病穗数分别为6.60个·m-2和0.40个·m-2,可见甬优12杂交稻易受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危害,需要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的关系,测定了12个抗感稻瘿蚊水稻品种3叶期稻茎内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种类及含量,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结果表明,所测试品种稻茎内共有16种氨基酸,各品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同;除品种570011外,其他参试品种的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含量较高,甘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蛋氨酸与水稻品种抗稻瘿蚊的关系比较密切,是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  相似文献   

15.
对河北省地方水、陆品种抗两病两虫性进行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褐稻虱、抗白背飞虱品种的分布情况。对抗性频度较高的抗稻瘟病性、抗白叶枯病性从水、陆稻,熟期,不同稻作区等方面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品种频度高,分别为45.86%和50.34%,高抗率仅为0.75%和2.05%,抗率分别为24.81%和15.75%;抗褐稻虱、白背飞虱品种频度很低,分别为4.51%和3.34%,高抗褐稻虱品种2个,无抗至高抗白背飞虱品种。抗稻瘟病、白叶枯种质频度和强度均是陆稻高于水稻。纬度、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稻瘟病抗性强度低;唐山、秦皇岛两市抗性强度高;冀南零星种植亚区抗性强度最高。抗白叶枯病种质分布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温热条件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杂糯间栽模式对优质糯稻控病与抗倒伏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间栽对优质糯稻控制稻瘟病和抗倒伏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选用2个籼型杂交稻和2个地方优质糯稻品种分别按4∶1的比例组成4个间栽组合,在湄潭县和雷山县进行了搭配种植控制稻瘟病和糯稻抗倒伏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籼糯搭配间栽种植能够较好地控制优质糯稻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对糯稻抗倒伏有显著的作用,间栽糯稻叶瘟、穗瘟的发病率分别比净栽糯稻降低0.8%~1.6%和14.1%~15.4%,对叶瘟和穗瘟的平均防效分别达19.31%~50.17%和89.22%~93.30%,抗倒伏率达100%.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不同穗型品种在寒地特殊气候条件下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的差异,促进水稻高光效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利用,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半直立穗型垦稻29、龙稻5号和弯穗型品种垦稻10号、垦稻12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特殊的寒地气候条件下,围绕两种穗型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直立穗型品种在瞬时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面积和叶源量等方面均优于弯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适合赣南中低产田区种植的耐早衰高产早、晚稻品种。[方法]在双季稻产量常年低于12 000 kg/hm2的中低产田区,于2011、2012年选择市场主推早、晚稻品种各8~10个,早稻以欣荣优2045、晚稻以天优998为对照,重复3次,研究各品种产量表现、生育后期光合速率、叶片SPAD值下降率和根系干重下降率及子粒灌浆充实度情况,筛选出高产稳产、后期耐早衰品种。[结果]早稻品种五优157、荣优1506与晚稻品种五优308、欣荣优2660的2年产量表现较高且稳定,较对照分别增产3.0%、2.8%和6.3%、3.2%,其生育后期光合速率下降率、上三叶SPAD值下降率、根系干重下降率都明显低于对照,子粒灌浆充实度明显高于对照。[结论]早稻品种五优157、荣优1506与晚稻品种五优308、欣荣优2660可在赣南中低产田区推广种植,从中任选1个早稻品种和1个晚稻品种进行双季稻品种搭配种植,可实现15 000 kg/hm2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