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以维持自身生长发育,不同寄主植物的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存在较大差别,同一种植食性昆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其生长发育也存在差异。测定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幼虫分别取食桉树和油桐(Vernicia fordii)叶片后的增重及营养效应,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油桐尺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桐尺蛾幼虫取食油桐叶后的体重、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取食桉树叶片的幼虫,相对取食速率则明显较低。初步证实油桐更利于油桐尺蛾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昆虫与植物间已形成各种各样的互作关系.其中植食性昆虫的食性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反应表达,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反应,是昆虫与植物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钦俊德,1987).植食性昆虫在选择寄主的过程中,利用嗅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行为模式.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昆虫的嗅觉感受器引诱昆虫到达植物,这是引导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等视觉线索在植食性昆虫寄主定位中也起重要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引导昆虫到达寄主植物后,又有触觉、味觉等接触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赵冬香,2004).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物碱的杀虫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生物碱是植物在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类具有防御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植物生物碱的杀虫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和作为杀虫剂、昆虫拒食剂、驱避剂、产卵忌避剂的应用以及作为先导化合物在新农药创制中的作用做了综述,并对植物生物碱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研究和开发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植食性昆虫都利用植物的化学暗示来辨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非寄主植物既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化感寄主植物,从而改变寄主植物释放物质种类、含量,也可以自生释放挥发性化学性息物质,干扰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性息物质在自然界相对含量,影响植食性昆虫感受、搜寻寄主能力,并影响昆虫的取食、求偶繁育、产卵行为.基于此理论,2012年5月2日至12日,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九龙山云南松纯林(N 25°39′45.7″~25°41′9.7″,E103°47′50.4″~103°48′14.1″)进行了反-2-己烯醛对褐梗天牛成虫引诱剂的作用效率检测试验.试验设"褐梗天牛成虫引诱剂(专利申请号:201010288551.4)"、"短角幽天牛成虫引诱剂(专利申请号:201010288541.0)"及两种引诱剂分别加注反-2-己烯醛4个处理,以不加载诱芯的空白诱捕器作对照CK(表1),每处理设5个重复.  相似文献   

5.
198 6年 3月至 1987年 3月 ,在夏威夷测定了 2 0种杀虫剂和杀螨剂对红掌不同栽培品种的植物毒性。毒死蜱 4EC和 50WP(用量分别为 2 .2L和 1.39kg/ 378.5L)、三氯杀螨醇 1.6EC(用量为 2 .2L/ 378.5L)和虫线胺L(用量为 8.8L/ 378.5L)对几个品种产生植物毒性 ,并列出了植物毒性有关的因素。 (HA ,1990 ,6 0 (9) :855)杀虫剂和杀螨剂对红掌的植物毒性  相似文献   

6.
紫胶虫、白蜡虫、倍蚜虫主要寄主植物种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胶虫 (lacinsect)、白蜡虫 (waxscale)、倍蚜虫 (gallaphids)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资源昆虫的寄主植物不仅是它们的栖息和繁衍场所 ,更是其食物来源。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其中不乏优良寄主植物物种。通过在紫胶、白蜡、五倍子的主产区广泛收集紫胶虫、白蜡虫、倍蚜虫的寄主植物物种资源 ,在南亚热带的云南景东进行繁殖 ,用迁地保存的方式保存于景东试验站树木园内。多年来 ,已收集、保存了紫胶虫、白蜡虫、倍蚜虫的寄主植物 2 0 0余种 ,隶属 36科 98属。本研究于 1 993年至 1 999年立题进行 ,现将主要结果报…  相似文献   

7.
秦仲(1~4号)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不仅是名贵的中药材和提取天然橡胶的工业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张康健等(1997;1999;2001;2002)对杜仲次生代谢物的生态学、合成积累、个体发育特性和部位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次生代谢物含量为首选指标,结合生长量和抗性指标等(张博勇等,2003;翟金兰等,2003),历时16年选育出了秦仲1~4号杜仲新品种,其次生代谢物(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生长快,尤其是秦仲1、2号的杜仲胶含量也高,经专家鉴定认为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紫胶虫(Laccifer Iacca Kerr.)是一种寄生性的昆虫。它的一生都是在其寄生的植物上渡过的。寄主植物既是它的食料来源,又是它的栖息场所。紫胶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寄生量(下称固虫量)适当与否是紫胶生产能否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问题之一。固虫量太少;对寄主植物的利用率过低,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紫胶产量不高;固虫量过多,寄  相似文献   

9.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植物次生代谢物,本文述及生物碱在植物保护管理中的应用,包括生物碱对有害昆虫、有害微生物、有害植物等有害生物管理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种桑寄生植物寄主种类、寄生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动态,揭示桑寄生植物的种群扩散机制。【方法】以桑寄生植物及其寄主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2和2019年,在成都市区55.4 hm2范围内对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区域内2012年有寄主植物41种,寄主个体991株;2019年有寄主植物48种,寄主个体1 294株。在2012和2019年,桑寄生植物的寄生强度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相比2012年,2019年新增寄主植物13种,减少5种。在2012和2019年,个体数量≥20株的寄主种类均显著多于个体数量<20株寄主的种类(Fisher精确检验,P <0.05),即寄主的树种主要集中于个体数量≥20株的树种上。2019年总体寄生感染率(27.2%)显著大于2012年的总体寄生感染率(18.1%)(P <0.05);其中,15种寄主植物的寄生感染率显著上升(P <0.05),13种寄主植物寄生感染率差异不显著。2019年的总体寄生强度(1 294)显著大于2012年的总体寄生强度(991)(P <0.05);其中,11种寄主植物的寄生强度均显著增加(P <0.05),12种寄主植物的寄生强度变化不显著,仅2种寄主植物的寄生强度显著减少(P <0.05)。【结论】7 a间,桑寄生植物的种群趋于扩张,寄生感染率和寄生强度均显著增大。桑寄生植物潜在寄主植物的多度越大,其越容易成为桑寄生植物的新寄主种类。在桑寄生扩散研究和危害防控方面,需要注意到特定区域内木本植物的种群大小。  相似文献   

11.
对取食8种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酯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进行了测定,证实取食不同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种杨树的14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经聚类分析将8种杨树分为2类:加拿大杨、I-214杨、北京杨、J-2杨、J-1杨、山海关杨为一类,毛白杨、新疆杨为另一类。对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与杨树次生代谢物质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方程表明,杨树丁香酸、绿原酸含量高,苯酚、对羟基苯甲酸含量降低,则羧酸酯酶活力会较高;杨树苯酚含量增高,阿魏酸含量降低,则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会较高。  相似文献   

12.
The activities of antidotal enzymes and digestive enzymes of 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 instar larvae, feeding on leaves of three kinds of insect-resistant clones of transgenic triploid of Chinese white poplar, after 4, 12, 24, 48, 72 and 96 h,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eding on clone 7, the activity of esterase, carboxylesterase, and mixed-function oxidases in the midgut of the larvae was very much decreased. Feeding on clone 10, those results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clone 7 and there were few changes on the larvae, which fed on clone 26. The changes of the amylase in the midgut of larvae were the same as those described above. However, the activitie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nd proteinase were complex, increased markedly after 24 h feeding on clone 7, and then declined rapidly. The same changes were taking place on the larvae feeding on clone 10. There were many slight changes i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the larvae, feeding on clone 26; no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proteinases of the midgut. Thus, the antidotal enzymes and digestive enzymes in the midgut of the larvae were inhibited. This may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 transgenic triploid of Chinese white poplar.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5, 28(5) [译自: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8(5)]  相似文献   

13.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树叶片饲喂杨扇舟蛾,研究 Bt 毒蛋白对害虫体内代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酯酶和羧酸酯酶明显受到抑制。中肠酯酶活性在取食 4 ~ 48 h 内持续下降,羧酸酯酶活性在前期 4 h 有所上升但随后持续下降。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从 24 h 起,受抑而下降,但不显著。谷胱甘肽 S - 转移酶活性在前 36 h 内波动不大,48 h 后显著受抑。乙酰胆碱酶的活性无明显受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2 h 后略升高,然而在取食 12 ~ 48 h活性持续下降,与之相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 4 ~ 48 h呈上升状态。过氧化氢酶活性在 4 ~ 12 h 呈下降状态,24 ~48 h呈上升状态。转 Bt 基因杨树主要通过抑制酯酶和羧酸酯酶并扰乱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协调作用干扰害虫的正常生理代谢,起到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树枝条韧皮部提取液对光肩星天牛羧酸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用石油醚和甲醇浸提8种杨树枝条韧皮部,测定提取液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羧酸酯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表明:新疆杨石油醚提取液的影响与加拿大杨这间存在显著差异;新疆杨甲醇提取液的影响与毛白杨、山海关杨、I-214杨、北京杨之间,J-杨、加拿大杨与山海关杨、I-214杨、北京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杨树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转Bt基因欧洲黑杨(P.nigra L.)和转CpTI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叶片饲喂4-5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幼虫,对其体内保护酶系统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喂两种转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中肠保护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SOD、CAT和POD三种酶的活性在饲喂后数小时内逐渐增加,某一时刻达到最高值,此后突然下降。饲喂转Bt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其中肠SOD、CAT活性峰值出现在饲喂后的24小时,POD活性峰值出现在饲喂后的12小时;饲喂转CpTI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其中肠三种保护酶活性高峰出现时间均较前者滞后12小时。本文还比较了饲喂两种转基因叶片不同中毒程度的美国白蛾幼虫体内保护酶活性,发现不论饲喂那种转基因叶片,中毒较轻者其体内保护酶活性显著高于中毒较重者,这种差异在饲喂CpTI叶片的处理株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取食不同杨树对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取食不同杨树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其羧酸酯酶(CarE)的活力具有明显差异,其变化趋势基本与6种杨树的抗虫性程度呈负相关.动力学研究表明:羧酸酯酶的活力随杨树的抗虫性而异,高抗的毛白杨随着取食时间增长,羧酸酯酶活力逐渐下降.取食后的前10 d,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主要由酶分子变构引起;10 d以后,则是由酶分子数量变化引起,感虫的加杨,随着取食时间的增长,羧酸酯酶的活力逐渐上升,其变化主要是由于羧酸酯酶的数量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毒死蜱对舞毒蛾食物利用和解毒酶及ACh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质量法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毒死蜱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3龄幼虫食物利用的影响,并测定了其毒力及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用亚致死浓度(1.5 mg·L-1)毒死蜱处理小黑杨叶片,饲喂舞毒蛾3龄幼虫,其幼虫生长率(RGR)、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低于对照,而近似消化率(AD)显著高于对照,相对取食量(RCR)处理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毒死蜱对舞毒蛾幼虫24 h致死中浓度(LC50)为5.86 mg·L-1,其毒力低于三氟氯氰菊酯而高于氧化乐果。毒死蜱对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AChE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为CarE>AChE>GSTs。毒死蜱通过影响舞毒蛾食物利用和抑制酶活性而表现出杀虫活性,为一种有效防治舞毒蛾的有机磷杀虫剂。  相似文献   

18.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与个体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同一立地条件下生长的40个杜仲无性系叶中次生代谢物(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对杜仲个体生长发育特性与其次生长谢物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0个杜仲无性系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杜仲个体生长发育特性(遗传因素)是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积累的重要因素;芽开锭期早的个体,其次生代谢物含量高于芽开绽期晚的个体;椭圆形叶的杜仲胶含量明显高于卵形叶的个体;叶面积与杜仲胶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光皮类型的京尼平甙酸、京尼平甙含量高于粗皮类型;树木的性别、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和硝酸还原酶活力则对次生代谢物含量无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杜仲的良种选育提供了表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To study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mechanism of spinosad,we assayed bioactivity of spinosad by leaf membrane metho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in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larvae by spectrophotomet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inosad had an extremely high toxicity against the 4th and 5th instar larvae.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 (GST) activity in 4th and 5th instar larvae was firstly inhibited,then induced,and finally inhibited,while the mixed-functional oxidase(MFO) activity was inhibited and then enhanced.The induced effect on carboxylesterase(CarE),the induced and inhibited effect on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and peroxidase(POD),and the complicated effects o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Catalase(CAT) were determined in 4th instar larvae with spinosad treatment.However,the obvious inhibition effects were found on the activities of CarE,AchE,SOD and POD in the 5th instar larvae whereas the catalase(CAT) activity was inhibited, then increased,and inhibited finally.Therefore, spinosad could effectively disrupt and interfere not only the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but also normal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M.neustria testacea and show extremely high toxicity against this pest.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多杀菌素对黄褐天幕毛虫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多杀菌素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的毒杀效力,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LC50剂量药剂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幼虫体内各种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4龄、5龄幼虫均表现出极高的杀虫活性,见效速度块;而且黄褐天幕毛虫4龄、5龄幼虫经过多杀菌素处理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表现为复杂的抑制-激活-再抑制作用,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则均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的作用.多杀菌素对4龄幼虫羧酸酯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对乙酰胆碱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均具有先激活后抑制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先激活再抑制后激活的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则表现为复杂的先抑制再激活后抑制作用.对5龄幼虫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则表现为先抑制再激活后抑制的作用.因此,多杀菌素能有效干扰昆虫解毒和保护系统,扰乱其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较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