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使用微山湖湿地周边代表站微山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计算其绝对湿度,分析绝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并与距湿地较远的枣庄站对比,分析湿地对周边大气湿度显著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湿地周边绝对湿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近45年来年平均绝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四季中冬春季平均绝对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受湿地影响,湿地周边年平均绝对湿度比对比站偏高0.4g/m3,年平均相对湿度偏高4%。两站大气湿度差值有明显的月际变化,5月差值最大,年及春、夏、秋三季平均绝对湿度差异显著,冬季平均绝对湿度差异不显著,年及春、秋、冬季三季平均相对湿度差异显著,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湿度效应,初步认为,空气中相对湿度在16:00前后出现一个"V"型变化后保持相对平稳;绝对湿度值在出现"双峰"变化后保持平稳,即在经过2次"陡升-陡跌"之后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类型间比较,有林地相对湿度、湿度都比较高,整体趋势是杨树人工林〉石楠灌木林〉人工草地,但与裸露农田的湿度水平相当;各测定层次的湿度一般规律是高度150 cm〈高度80 cm〈高度20 cm;不同层次间湿度差异大小按顺序依次是:杨树人工林〉石楠灌木林〉人工草地;各类型植被覆盖对湿度变化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时序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鲁木齐站(城区)和达坂城站(郊区)1957-2011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资料,运用变异系数、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对比分析城区和郊区各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周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城区的年均温和年均最低温均高于郊区,而年均最高温低于郊区,因此城区增温主要是由最低温的增高贡献的;城区降水量是郊区的4.1倍,增长速率约为郊区的5倍,表明城市有使城区及下风方向降水增多的效应;城区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表明城区绿地面积逐渐减少;达坂城的风速约为乌鲁木齐的2.27倍,是由于达坂城谷地的“狭管效应”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城区的周期变化与郊区类似,城区的周期性更长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根据蓝山县2009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对气温和相对湿度两要素在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差值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日平均气温差值、日最高气温差值、日最低气温差值分别为0.1、0.3、0.5℃左右;从差值的年变化看,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存在季节性波动,而最低气温无这种变化;从差值的日变化看,白天(8:00和14:00)自动站气温普遍高于人工站,夜间20:00自动站气温总体较人工站偏低,但其差值绝对值低于8:00和14:00,2:00的差值则无明显规律;随着气温上升,日最高气温差值的绝对值明显增大,而日最低气温差值的绝对值无明显变化。自动站相对湿度较人工站明显偏小,平均偏小4.0%,其中1—9月差值为负值,10—12月差值为正值,但其绝对值明显低于1—9月;从差值的日变化来看,14:00自动站相对湿度较人工站明显偏大,其他时次则明显偏小,其中2:00偏小幅度超过20%;相对湿度差值的绝对值随着最高气温的上升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但与相对湿度值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5.
梨大棚栽培期温、湿度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2007年对温岭市梨大棚内外温、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与比较。结果表明:大棚内外的温、湿度变化都具有良好的同步性,气温和地温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促成栽培期大棚内的温、湿度均明显高于露地,温度的提高是梨大棚栽培提早成熟的重要因素。不同天气类型气温的高峰值均出现在中午时段,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异幅度晴天>阴天>雨天。晴天12:00~14:00空气相对湿度最小,22:00~24:00空气相对湿度最大,相同时间段相对湿度雨天>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6.
以拱顶钢架塑料薄膜温室为试验温室,分别设置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土壤地面地膜覆盖降湿和对照三个处理,探讨与研究了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的效果.结果表明:晴天各处理温室内各层的空气与室外大气相对湿度,最低点均出现在14:00-15:00时段;晚19:00至上午10:00之间,各处理温室内各层和室外大-X的相对湿度变化较平稳,但均呈现为室外<冷凝<覆盖<对照,与对照相比,此时段冷凝处理温室下、中、上层相对湿度比对照分别降低2.7%-10.5%、2.0%-7.5%和2.4%-11.3%;三处理温室同层次同时刻的绝对湿度均以冷凝处理最小,冷凝处理温室内各层绝对湿度在一天中的垂直变化幅度为上层>中层>下层.阴雨天各处理的空气相对湿度基本呈现出对照>覆盖≥冷凝规律,但差值较小,均<1%;而绝对湿度呈现出对照≥冷凝>覆盖,差值也很小.在1月份,温室内相对湿度呈现出对照>覆盖>冷凝,且变化幅度以晴天为大,阴雨天较小;温室内绝对湿度晴天为对照>覆盖>冷凝,阴雨天为对照>冷凝>覆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我国贵州省绝对湿度变化规律。【方法】基于贵州省1960-2013年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绝对湿度计算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绝对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量之间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全省绝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夏季绝对湿度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小。绝对湿度空间格局呈东部和南部较高,西部较低。盆(坝)地、丘陵、低山、中山绝对湿度大于高原地区,且各地貌区之间不同季节绝对湿度存在差异。随坡度增加,绝对湿度呈波动起伏特点,随着高程增加,绝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水量与绝对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在空间格局、季节比例、地形地貌上均较为一致。【结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点是影响贵州省绝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慧  张宏辉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5):59-60,69
日光温室内外油桃栽培的空气相对湿度旬平均变化幅度不大,只是日光温室内的相对湿度旬平均同一时期始终高于温室外8-23.4个百分点,温室内为65.4%-94.7%,温室外为56.8%-71.3%。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也不论是日光温室内还是日光温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一天中最高出现在凌晨5:00-8:00,最低出现在14:00左右。但晴天白天的变化幅度大于阴天,夜间空气湿度变化不大。晴天和阴天,夜间20:00时以后到翌日8:00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95.7%,接近饱和状态。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远远高于温室外。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牧坡草地空气相对湿度近地梯度变化规律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牧坡草地近地空气湿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其日变化过程中,以10∶30和20∶30为分界点,以前者为起点的空气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以后者为起点则呈下降趋势;50 cm高度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其他高度的空气相对湿度,其差值为3.3%;梯度差异性最大值出现在6∶00和12∶30;由于草地特有的小环境影响,其相对湿度最小时也达51%;空气相对湿度在降雨后为最大,之后急剧下降,进入第4 d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沈阳树木园栎林内空气负离子的时间变化规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栎林内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趋势,一天中8:00和20:00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14:00时浓度最低。月变化以7月份负离子浓度最高,4月份最低。从季节上看,空气负离子浓度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同负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各气象因子中,湿度(p0.01)和风速(p0.01)分别对负离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温度(p0.05)对负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邓斌  严平  杨书运  宋卫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49-3950
利用合肥及三县4个站点的近36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36 a来合肥市城、郊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合肥市城、郊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随季节变化;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很大;城区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城市干岛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中西部半干旱地区近50年的降水与空气湿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吉林省中西部半干旱地区(以长岭为例)1953—2001年实测降水和空气相对湿度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季节降水量、年空气相对湿度和季节相对湿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夏、秋季下降趋势更加显著。20世纪90年代是最干旱的10年.降水较50年代减少了113.4mm,减少率达21.0%;较49年的平均值低38.0mm.减少率为8.3%。降水变率呈明显增大趋势,表明降水稳定性降低,干旱与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气候温暖化与干旱化呈同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沼泽湿地与周边旱田气温、相对湿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6-9月份,采用大气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测定三江平原典型积水沼泽湿地及周边旱田近地面3个高度(0.5、2.0、5.0m)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比分析湿地和旱地上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周边旱田,沼泽湿地具有气温低和相对湿度大的特性,有显著的冷湿小气候效应.在垂直方向上,贴地层0.5m高度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温室自动气象站自动观测资料和同期室外气象资料,对影响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的气温明显高于室外,温室日平均气温呈单波峰形变化;12月和翌年1月的相对湿度较高,应注意通风,避免温室蔬菜发生病虫害;1、2和3月的总辐射辐照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而12月份的辐照度最高值出现在13:00;温室内0和5 cm浅层地温变化较大,5 cm地温变化小于地表温度变化;20和40 cm深层地温基本维持稳定,而且均高于上层地温,说明深层土壤有一定的蓄热作用。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分析了温室内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因子,指导温室农作物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徐婷  安娟  王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50-12352
利用辽阳市观测站1956~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对近55年来辽阳市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日照时数演变的一般特征规律,以及气候背景和日照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来,辽阳市日照时数年变化、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94年后减少趋势明显,反弹上升到平均线以上的可能性较小;进入21世纪,辽阳市日照时数减少趋势加剧;夏季减少幅度最大,春季减少幅度最小;5~7月、11~翌年1月是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时段,对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有较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环境因子监测,分析研究了长白山次生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演替是环境因子指标变化的主导因素;林内空气温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和相对湿度日振幅随群落演替下降,光合有效照度和相对湿度随群落演替升高,土壤温、湿度不随着群落演替有规律变化;变化速率vav能明显地反映环境因子随群落演替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vav获得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光合有效照度〉5 cm深土壤湿度〉相对湿度日振幅〉10 cm深土壤湿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相对湿度〉林内空气温度〉20 cm深土壤温度〉10 cm深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7.
辽西日光温室大棚内小气候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2004年10月~2007年6月喀左县日光温室大棚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光照度的连续监测气象资料,分析棚内小气候因子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室外对应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大棚的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光照度是随着外界气象条件和季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并具有日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德州地区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德州2006—2007年、2008年7月~2010年6月20时自动站和人工相对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平均相对湿度对比差值的日、月、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差值大小的原因。结果表明:83.0%自动站日平均相对湿度值低于人工观测值,平均偏低2.07%,对比差值的标准差为1.79%;1日4次定时值中02时对比差值最大,14时最小;1~12月中,7~8月份对比差值最小,6月最大;四季中,对比差值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相对湿度对比差值大小主要与相对湿度、温度大小和仪器的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近52年来武汉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武汉市气候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武汉市52 a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湖北其他站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52 a来,武汉市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在波动中略呈上升的趋势,70年代为显著的少雨期,多雨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降水量在1979年发生突变。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水平,9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突出,并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突变点,进入了一个相对偏暖的气候态。日照时数在波动中下降明显,1986年前后是近52 a来的显著突变点。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于1977年前后发生突变。武汉市气候变化总体表现出降水略升,气温升高,日照减少,平均相对湿度降低的暖干化趋势。对比其他站点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暖干化现象明显,武汉是其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20.
根据烟台市气象局2005年的气象数据,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温度与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大气温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6个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建立了基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大气温度、绝对湿度4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6个气象因子中,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大气温度、绝对湿度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平均风速、降雨量与土壤温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晴天时,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40,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39;阴天时,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88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877,因此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能很好地满足土壤温度的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