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疫霉菌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疫霉属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对产毒的疫霉属真菌的种类和毒素的化学类别、产毒的培养条件、毒素的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毒素的致病机理、毒素的分子遗传学以及毒素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2.
产毒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污染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受污染的包括食品、谷物、饲料等。真菌毒素是丝状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菌素、棒曲霉素等。人或动物摄取后,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对近年来应用在真菌种类检测和鉴定方面的常规PCR、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PCR-DGGE技术、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产毒真菌极易对食品造成污染并产生真菌毒素,尤其是谷物在生长及加工过程中,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为黄曲霉毒素,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护消费者免受黄曲霉毒素毒害的有力手段.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惠州地区农村小型水源产毒蓝藻污染情况,从惠州村镇采取不同类型水源地的水样,分别利用分子生物学和HPLC方法分析水样中的产毒蓝藻污染情况和微囊藻毒素含量。通过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片段mcyA-Cd的检测发现,在采取的27个水样中,12个水样已经被产毒蓝藻污染。PCR-DGGE和克隆测序的结果证明,利用mcyA-Cd基因对环境样品中的产毒蓝藻进行初步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所有样品中只有一个样品检出来自阿氏浮丝藻属的产毒蓝藻,其他检出的产毒蓝藻均为微囊藻属;HPLC分析结果显示,8个水样检出微囊藻毒素,其中5个样品超过1μg.L-1。研究结果表明,mcyA-Cd基因可以用于快速、准确的对环境样品中的产毒蓝藻进行初步检测;采样区域部分水源地已经被产毒蓝藻污染,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惠州地区农村水源地进行产毒蓝藻的监测,防止或减少微囊藻毒素对人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及霉菌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彬 《饲料博览》1996,8(1):18-19
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及霉菌毒素湖北省黄冈地区农牧局郭芳彬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主要包括黄曲霉、寄生曲霉、镰刀霉菌。赭曲霉等有害真菌,它们能产生多种霉菌毒素,危害畜禽健康。目前已知霉变饲料具有产毒株的霉菌主要有:产毒曲霉菌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药材党参外源污染真菌的组成及分析产毒真菌。【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党参表面外源真菌、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产毒真菌进行检测。【结果】党参药材外源污染以曲霉Aspergillus为主,青霉Penicillium次之;曲霉属中主要是以塔宾曲霉A. tubingensis和烟曲霉A. fumigatus为优势菌,青霉主要是以橘青霉P. citrinum为优势菌。分离的外源污染真菌中共筛选出3株产毒真菌,均鉴定为黄曲霉A. flavus。黄曲霉GXDC1-5产生黄曲霉毒素B1(AFB1),浓度为11.91 ng/m L;黄曲霉HBDC1-5中产生AFB1和AFB2,浓度分别为9.28和1.53 ng/m L;黄曲霉YNDC1-5产生AFB1、AFB2和AFG2,浓度分别为76.09、2.36和1.49 ng/m L。【结论】从党参的表面分离出了3株产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的黄曲霉。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25%的谷物为霉菌毒索所感染。这些毒索主要由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产生。只要条件许可,它们在田间收获、贮藏或食品与饲料加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其中曲霉菌属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T-2毒素等对畜禽的危害极大,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对疾病的敏感  相似文献   

8.
从发霉的玉米中分离鉴定产生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和伏马毒素B2(Fumonisin B2,FB2)的真菌菌株并对其产毒条件(培养基、温度、时间、水分含量)进行考察,揭示伏马毒素的发生规律将发霉玉米的提取液接种至PDA培养基,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获得产毒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分别进行真菌形态学和种属鉴定;将产毒菌株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并选择不同条件(温度、时间、水分含量)培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不同培养条件下各种培养基中FB1、FB2进行定量检测。BLAST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号为KC709665.1、KR020684.1和KR052812.1的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序列同源性均为100%,证明分离得到的产毒菌株为F.verticillioides。接种试验表明,F.verticillioides的最佳产毒条件为玉米培养基,40%水分含量,28℃黑暗条件下培养28 d,FB1、FB2产量分别达到821.08 mg/kg、339.50 mg/kg。本研究玉米中伏马毒素产毒菌株主要为F.verticillioides,且伏马毒素的产生与培养基、温度、时间和水分含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引起植物炭疽病。建立刺盘孢属真菌PCR检测方法。【方法】比对分析刺盘孢属及其近似属的ITS序列,设计刺盘孢属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扩增体系,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设计出刺盘孢属特异性引物ITS-c3/c4,建立了刺盘孢属常规PCR检测体系。建立的PCR体系能从刺盘孢属菌株中扩增出449 bp的特异性条带,刺盘孢属的近似属菌株未能扩增到条带。灵敏度试验可检测到DNA的浓度为2.2 pg/µL。【结论】用建立的PCR体系对炭疽病梨果实样品进行检测,可从发病组织中检测到刺盘孢属真菌。建立的PCR方法可靠、灵敏度高,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刺盘孢属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产毒微囊藻的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mcyA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引物,建立和优化检测产毒微囊藻的PCR方法,并以此方法检测产毒和非产毒微囊藻参考株系。[结果]经PCR检测,产毒藻株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而不产毒株未出现特异性条带;以10倍系列稀释纯培养的蓝藻细胞作为PCR反应的模板,检测限均为2.46×103细胞/ml;运用建立的方法从天然水体中检测到了产毒微囊藻,对PCR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发现PCR扩增片段与铜绿微囊藻(PCC7806)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结论]该研究为水华产毒微囊藻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量,为玉米安全生产、储藏加工以及检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玉米乳熟期及完熟期,采集黄淮海夏玉米区4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90个市/县的玉米果穗,每个市/县采集表面未发生病症且果穗饱满的玉米穗4个,共采集720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籽粒外部及内部带菌量及带菌种类的检测,外部检测采用洗涤检测法,通过统计菌落总数与稀释倍数,计算籽粒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及分离到的各菌属的分离比例;内部检测采用PDA平板法,对籽粒外部检测过的10个籽粒消毒后置于PDA平板上进行培养,统计每个籽粒带菌情况,计算籽粒带菌率及各菌属的分离频率。并且对籽粒内部分离频率较大的菌群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供试样本带菌量较大,乳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0—1 886个/粒,均值为439个/粒,籽粒带菌率在0—65.0%,均值为23.6%;完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18—2 658个/粒,均值为942个/粒,籽粒带菌率在10.0%—100.0%,均值为59.6%。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但部分地区乳熟期带菌量仍较大。不同地区玉米籽粒带菌量存在差异,河南省的玉米籽粒带菌量较大,安徽省带菌量最少,河北省与山东省居中且差异不明显。玉米籽粒内部以及外部均携带的真菌类群有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根霉菌(Rhizopus 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毛霉菌(Mucor spp.)。乳熟期籽粒外部和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59.1%和36.1%,说明玉米在乳熟期时即有大量镰孢菌侵入;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8.9%与0.7%,籽粒内部的分离频率分别为6.0%与1.9%,说明乳熟期青霉菌与曲霉菌也已经开始侵染玉米果穗。完熟期籽粒外部与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71.9%和58.5%,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7.0%和0.9%,籽粒内部分离频率分别为9.3%和2.6%,说明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为本研究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携带的主要真菌。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镰孢菌属中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29.7%,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的分离频率为25.9%,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分离频率为1.3%,表明轮枝镰孢为优势菌;青霉菌主要分离到绳状青霉(P.funiculosum)和草酸青霉(P.oxalicum),分离频率分别为5.0%和3.6%;曲霉菌主要为黄曲霉(A.flavus)和黑曲霉(A.niger),分离频率分别为1.4%和1.2%。【结论】表面无症状的玉米籽粒在乳熟期及完熟期均携带大量病原菌,且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镰孢菌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分离频率最大,轮枝镰孢为当地玉米籽粒携带的优势真菌。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RFLP方法鉴别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开发一种精准度高、灵敏性好、简便快捷的鉴别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的方法,为粮食储藏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早期预警,为食品工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治提供无毒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以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e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的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关键调控基因aflR及其启动子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对黄曲霉毒素可能产生菌株进行鉴别分析研究;为进一步验证PCR-RFLP方法对产毒菌株区分结果,利用大豆培养基对上述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并利用HPLC方法测定了菌株产毒能力。【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可能产生菌株的aflR高度同源, 但启动子和结构基因的部分碱基出现了规律性变异,并导致了限制性酶切图谱中的NheⅠ、PvuⅡ和HincⅡ等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改变;通过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得到aflR和启动子序列片段,测序得知片段长度分别为798 bp和 515bp;PCR-RFLP鉴定结果表明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aflR启动子片段经NheⅠ酶切后得到176 bp和339 bp 2个片段,不产毒菌株无该限制性酶切位点;试验进一步对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aflR结构基因的分析发现,利用HincⅡ分别处理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aflR的结构基因,可以分别得到3个片段(387、250和161 bp)和2个片段(548、250 bp);利用PvuⅡ分别处理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aflR结构基因,可以分别得到2个片段(652、146 bp)和3个片段(413、239和146 bp);产毒试验表明,米曲霉菌和酱油曲霉菌不产生黄曲霉毒素,PCR-RFLP分析表明不产毒的黄曲霉菌的确丧失了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能力;产生黄曲霉毒素各曲霉菌株之间产毒能力差异显著,不但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总量高低相差几十倍,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组分也不尽相同。【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在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关键基因aflR序列中存在的差异,通过PCR-RFLP方法快速鉴别黄曲霉菌株产毒与否,并且对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两种曲霉进行了区分。黄曲霉毒素产生菌株鉴定方法的开发,将为粮油食品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粮食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与监测提供基于分子水平的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五味子种苗带菌初步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洗涤法对五味子种子进行表面带菌检测,发现种子表面带有大量的青霉菌;采用平皿培养的方法对种子内部真菌进行检测,发现种皮携带的真菌有青霉菌、曲霉菌;种胚所带真菌主要为青霉菌、镰刀菌、曲霉菌、链格孢、根足霉。对五味子幼苗茎基部携带的真菌分离培养,发现此部位多带镰刀菌、链格孢和其他真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进一步开展镰刀菌等丝状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CTABS、DS、高盐沉淀和SDS-CTAB 4种方法提取8个镰刀菌菌株的基因组DNA,并对其进行质量测定及PCR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效果。[结果]4种提取方法均可提取到基因组DNA,其抽提质量优劣依次为SDS、SDS-CTAB法、高盐沉淀法和CTAB法。其中采用SDS法可成功提取到所有供试菌株基因组DNA,而且DNA浓度和纯度均较高,RNA及其他杂质污染少。而高盐沉淀法和CTAB法提取到的基因组DNA不够完整或浓度较低。[结论]SDS法更适合于镰刀菌等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油菜花瓣附生真菌区系及对核盘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油菜不同部位脱落花瓣和未脱落花瓣进行附生真菌区系的分析,得到1908个菌株.除了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外,其他真菌经鉴定后主要属于10个属,它们是短梗霉属Aureubas/d/um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 spp.、葡萄孢属Botrytis spp.、黑葱花霉属Pericord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黑孢属Nigrospora spp.、青霉属Peniccill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和附球孢菌属Epicoccum spp..其中,短梗霉菌、镰刀菌和交链孢菌为优势真菌群.通过菌丝间的相互作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160个菌株对核盘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与核盘菌之间存在重寄生作用和溶菌作用等方面的拮抗机制.并初步筛选得到了一批拮抗作用较强、定殖能力也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明确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市售7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同时以滤纸卷法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显著,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青霉属 ( 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种子内部带菌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甜玉米442最高,达到99.3%,普通玉米农大108最低,仅为4.4%;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p.)和黑孢属(Nigrospora sp.),其中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平脐蠕孢属真菌为首次报道。除甜单22外,其余6个品种的甜玉米种子内部总体带菌率和带镰刀菌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品种。甜玉米种子多项活力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玉米种子。【结论】种子内部带镰刀菌率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是影响甜玉米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万寿菊种子带菌检测及种子消毒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DA平板分离培养检验法对5个品种的万寿菊种子表面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2种温汤浸种方法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万寿菊种子表面带菌率在6.0%~85.0%之间,携带真菌的优势菌群主要是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spp.),其分离频率最高达60.16%;其次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p.),分离频率为20.76%;青霉属(Penicilliumspp.)分离频率为8.76%,黑根霉属(Rhizopusspp.)分离频率为3.08%、曲霉属(Aspergillusspp.)分离频率为2.08%,毛霉属(Mucorspp.)分离频率为1.40%,同时还分离到细菌,分离频率为6.92%,同一品种各菌群分离频率差异显著;用0.1%AgNO3和55℃温汤浸种可以杀死种子表面所有真菌,50℃温汤浸种和50%扑海因WP750倍液的消毒效果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是较理想的种子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工厂化生产组培苗的污染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月对组培环境空气中污染菌、组培苗污染监测表明:组培苗污染程度与组培环境空气中的真菌数量均随时间呈同步变化;组培环境空气中真菌主要有12种,其中,优势菌为芽枝霉、灰霉、木霉、曲霉、青霉等5种。甲醛熏蒸可使组培环境空气中的真菌减少87%~100%。  相似文献   

19.
PCR方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月霞  赵会杰  赵一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35-11436
对目前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中沙门氏菌的PCR检测方法做一综述,由此可以得出,目前开发出的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PCR方法正逐渐以多种PCR方法相结合、多重PCR技术以及食品样品预处理方法等为主,以开发出更快速、灵敏、简便、实时、低廉的食源性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We developed one species-specific PCR assays for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the pathogenic fungi Verticillium albo-atrum in diseased plant tissues and soil.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s of Verticillium spp., a pair of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Vaal/Vaa2, was synthesized. After screening 17 isolates of V. alboatrum, 121 isolates from the Ascomycota, B asidiomycota, Deuteromycota, and Oomycota, the Vaal/Vaa2 primers amplified only a single PCR band of approximately 330 bp from V. albo-atrum.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with primers Vaal/Vaa2 was 10 fg of genomic DNA. Using ITS1/ITS4 as the first-round primers, combined with Vaa1/Vaa2, the nested PCR procedures were developed, and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increased 1 000-fold to 10 ag.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for the soil pathogens was 100-conidiag^-1 soil. The PCR-based methods developed here could simplify both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and pathogen monitoring as well as guide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