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并总结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研究分析了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的积极作用,阐述了我国麻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内部机制及制度建设、加强成果推广、强化与地方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对推动体系建设和我国麻类作物生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麻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麻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了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以达到提升麻类科技创新团队水平,推动麻类产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彭瑛 《湖南农业科学》2010,(12):46-47,53
分析了麻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麻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了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以达到提升麻类科技创新团队水平,推动麻类产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升我国麻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这一体系是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内容之一,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麻产品为单元,以麻产业为主线,建设起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标志着麻类科研有了名正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12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耕作功能研究室十二.五发展规划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的岗位专家及其团队骨干成员参加了会议,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和病虫草  相似文献   

6.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度工作总结与现代麻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7~12日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全体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及部分团队成员参加了会议。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在会上做了总结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麻类产业依然低迷,但是体系科学家的科研工作热情却仍然高  相似文献   

7.
从2月4~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该体系建设的依托单位之一,获得了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创新工作岗位(团队),该所黄道友研究员被聘为首期(2008—2012)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岗位科学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属2007年底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之一,由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直属大学和省属大学以及省、地(市)级农科院(所)等31个单位组成,  相似文献   

8.
石林县承担着2011~2015年农业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19-07B项目,项目主要任务是试验示范工业大麻高产高效轻简模式化栽培技术及适应机械化收获脱叶技术,以降低麻类生产劳动强度和成本,提升植麻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可推广适宜我县种植的脱毒大麻,取缔传统有毒大麻品种的种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石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11年安排在长湖镇试验示范种植300亩,长湖镇人民政府专  相似文献   

9.
12月22日,经过两年多的筹建,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剑麻育种基地在南亚所建成。该基地总面积8hm2,主要开展剑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以及种苗繁育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凤芝     
<正>1955年1月生,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书记,国家麻类改良中心哈尔滨亚麻分中心主任,黑龙江省亚麻育种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亚麻首席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亚麻育种岗位专家和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麻业科学》和《黑龙江农业科学》编委,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  相似文献   

11.
对参加2010年国家红麻品种区域试验的红麻品种进行了品种评价。结果显示:中国麻类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杂交红麻H368,纤维产量最高(5 743.5 kg/hm2),较对照增产38.3%,增产显著。该品种株型整齐度好,生长势快。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麻类作物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我国麻类作物(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的生产现状、利用前景和麻类作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和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对40个主产县的调研数据,研究2001—2016年中国苎麻种植分布、产量分布和单产变化,比较产量差,并分析驱动因素,以期为应对苎麻产量不足和消减产量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面积下降、布局优化,苎麻生产由长江中游区域向上游区域转移、由平原湖区向丘陵山地转移;单产提高、产量差加大,苎麻单产提升依赖人工和农资投入的问题依然严重。消除农田实际产量与潜在农田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可提升全国苎麻产量29.1%;区域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政策仍为重要驱动力。为推动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促进多用途产业发展应对苎麻种植面积下降,着力研发和实施轻简化种植技术消除产量差,将大幅度减少人工与农资投入作为苎麻种植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麻育秧膜是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盘育秧的新型膜材料,大量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机插育秧盘底面垫铺麻育秧膜可显著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提高秧苗素质,然而其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检测分析了麻育秧膜的微观形态特征,通过直接测定秧盘底面氧浓度,结合模拟演示方法,探索了在水稻机插育秧盘底面垫铺麻育秧膜对盘底氧供应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盘底垫铺麻育秧膜可迅速补偿盘底面氧气消耗,外界氧气进入盘底小孔后,依赖麻育秧膜进行微孔扩散,转移到整个育秧膜面并与底层根系表面直接接触,最终显著增加可直接接触到氧气的根系数量,进而增加根系摄氧,从而达到类似于增氧栽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徐昕  李富强 《农学学报》2015,5(4):111-114
麻是最早被使用的纺织原料,作为越人的后裔,广西植麻用麻历史悠久,但是未曾有专文论述。文章在考古实据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考证了广西植麻用麻的历史。广西的麻纺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它不断得到发展。在汉代,麻已普遍称为人们的衣着用料,且用作纺织纤维的种类较多,有大麻、苎麻、黄麻和蕉麻。在宋代,从选材、脱胶、灰冶、上浆及织作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工艺,以苎麻为主,兼有蕉麻。此时织物称为贡品及闻名的商品四处流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广西麻织史的回顾,对了解古代广西的纺织面貌及社会经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意大利麻类等纤维作物生产情况,阐述了近年来意大利在麻类等纤维作物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借鉴意大利的纤维作物生产和发展经验,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重视纤维作物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与意大利等欧盟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生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翠娥  李辉 《山西农业科学》2013,(12):1424-1428
麻类作物是我国传统的栽培作物,麻纤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纺织材料之一,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其中,苎麻、剑麻、罗布麻是我国代表性的麻类多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综述了苎麻、剑麻、罗布麻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现状、选育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近10年的精心研究,选育出优良长果黄麻新品系‘Y007—10’。该品系在2009-2010年品系比较中纤维产量居6个参试品种首位,2年纤维产量平均为3667.1kg/hm^2,比对照湘黄麻3号增产14.53%.品系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2011-2012年8地16个点次区域试验中有11点次纤维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平均纤维产量为3463.66kg/hm^2,比长果对照宽叶长果(纤维产量2897.19kg/hm^2)增产19.55%;比第l对照圆对照果品种179增产18.86%,相比其它所有参试品种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纤维支数398公支.纤维强力280N,均优于对照品种;中抗小黑点炭疽病.在大田种植一般不发病或少见病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农科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分布具有以下特点:呈现院校分层现象,与国家重点学科密切相关,主要为各校传统学科,农业基础学科进步明显。分析其成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推动,国家重点学科实力较强,学校办学传统的延续,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为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农科类高校应优化学科布局,组建优势学科群,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