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稻籽粒垩白程度与粒位的关系,选用具有不同垩白程度的3个粳稻品种,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同一穗上垩白粒分布及其与粒形和单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同一穗上垩白分布有所差异,垩白少的水稻品种玉丰垩白籽粒大部分分布在穗中下部和二次枝梗上,垩白相对多的武运粳7号穗上垩白粒分布比较均等,与穗上籽粒位置的关系不明显;垩白程度与粒长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重及粒长宽比品种间表现不一,武运粳7号和96-110品种的粒重与垩白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玉丰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粒长宽比与垩白程度96-110品种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两个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籼稻垩白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垩白主要决定于品种的遗传性,但也受气温的影响。为此探讨垩白与气温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质育种和生态区划提供参考。 试验选用南方稻区种植及垩白差异较大的12个中籼品种(表1)。1988年在六安地区农科所(N31°52'),于4月26日(Ⅰ)、5月6日(Ⅱ)、5月16日(Ⅲ)和5月26日(Ⅳ)分4期播种,两次重复。随机排列共96小区,每小区2行,每行30穴,株行距(16+32)cm×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6个高垩白水稻品种和6个低垩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垩白水稻品种穗长、千粒质量低于低垩白水稻,穗差异达显著水平;低垩白水稻品种中势粒、劣势粒的实粒数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高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每穴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穗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的产量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稻米垩白是影响水稻品质的重要性状,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南方稻区籼稻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米率的变化趋势。综述了对稻米垩白形成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杂交水稻稻米垩白的改良,尤其是籼粳杂交品种垩白的改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品种多栽培因素试验 ,分析了攀西地区稻米垩白性状的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 :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均大于粳稻 ,籼稻中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 ,而各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则相反 ;同品种垩白的大小因栽培地点和海拔高度而异 ,高海拔地区籼稻品种的垩白大于低海拔地区 ,而粳稻品种则有相反趋势 ;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有显著影响 ,影响的大小因品种和措施而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高垩白、低垩白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垩白品种的平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评分均高于低垩白品种,低垩白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糙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高垩白、低垩白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高垩白品种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低垩白品种糙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高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直链淀粉、食味评分均呈正相关,与糙米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低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品质,保证稻米商品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垩白粳稻灌浆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2个多垩白、2个少垩白的粳稻品种,研究其在水稻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及稻米垩白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积累,多垩白的品种强势粒早于弱势粒,存在明显的异步性,少垩白的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干物质积累存在着同步性;多垩白品种的强势粒最大在灌浆速率持续时间比垩白的长,并且弱势粒灌浆起始时间晚,灌浆起伏大,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在灌浆中后期籽粒的含水量是多垩白的失水快,籽粒充实不良,少垩白的失水平稳,籽粒充实均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香稻垩白性状的形成机理及培育优良品质的香稻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调查11个香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并对香稻品种胚乳细胞及淀粉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供试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最明显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粒率,其次是垩白面积,最小的是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成正比,垩白粒率越高则垩白度越高。不同香稻品种稻米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形态及其横断面淀粉粒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与垩白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根据稻米胚乳中垩白形成的位置不同,可将垩白性状分为腹白、心白和背白3种垩白亚类。同一香稻品种,垩白米与无垩白米在淀粉粒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垩白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米的淀粉粒间无明显差异,且垩白度低的部位淀粉粒发育良好。【结论】香稻稻米的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可用于香稻稻米品质鉴定。  相似文献   

9.
高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60-19962
[目的]对紫叶水稻突变体PLM品质进行研究,为紫色水稻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一种新发现的水稻紫色突变体以及与其组配的F1、F2为材料,测定其籽粒的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千粒重、糙米率、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指标。[结果]亲Z的粒型1级,糙米率1级,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均未达到1级标准;F2代籽粒变大、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变软。[结论]亲Z品质指标多数未达到标准,但其F2代品质有所优化。  相似文献   

10.
紫叶水稻突变体PLM的品质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紫叶水稻突变体PLM品质进行研究,为紫色水稻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一种新发现的水稻紫色突变体以及与其组配的F1、F2为材料,测定其籽粒的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千粒重、糙米率、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指标。[结果]亲Z的粒型1级,糙米率1级,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均未达到1级标准;F2代籽粒变大、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变软。[结论]亲Z品质指标多数未达到标准,但其F2代品质有所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并解析水稻叶片融合基因LF1(Leaf Fusion 1)的功能,为阐明水稻叶片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lf1为水稻品种'02428'组织培养获得的叶片融合突变体.利用水稻叶片融合突变体lf1与籼稻品种'N22'构建遗传分离群体,精细定位lf1;结合突变体重测序分析确定候选基因,经基因敲除克隆LF1...  相似文献   

12.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姜秀英  韩勇  王之旭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65-15166,15193
[目的]分析辽宁省近几年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品质性状,了解各种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改良水稻的品质.[方法]以近几年辽宁省新育成的70个中熟品种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以及品质性状与部分生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差异较大,降低垩白性状有利于提高整体品质育种水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相关,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品质育种应该考虑其相关性;品质形成受温度、光照时数影响较大,灌浆初期高温和成熟期日照时数多均有利于降低稻米垩白粒率,提高稻米品质.[结论]该研究可为加速优质稻米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针对杂交稻米品质问题,研究杂交稻亲本垩白形成与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以及与淀粉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杂交稻米高垩白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几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杂交稻主要亲本和两个米质对照品种,按GB/T17891-1999方法调查其垩白性状,对其米粒胚乳结构和淀粉粒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亲本材料间垩白性状差异首先表现在垩白率上,其次为垩白度,最后为垩白面积。高垩白的保持系和桂朝2号垩白主要发生在中、腹部,而相对低垩白的恢复系主要在中部,腹白少或无。垩白度与垩白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垩白面积无明显相关性。淀粉粒在米粒横断面上分布的均匀性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分布越均匀则垩白率和垩白度越小;而长方柱状细胞层数和多少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5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垩白米粒的背部淀粉粒普遍发育良好而中部较差;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腹部淀粉粒的发育形态上。【结论】杂交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垩白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垩白形成与其淀粉粒的分布有重要关系;中、腹部淀粉粒发育异常容易产生垩白,主要受胚乳细胞生理发育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黑龙江省最新水稻品种品质特性及优质米情况,选取2019年新审定的粳稻品种52份,对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胶稠度、食味值等指标进行化验检测。结果表明,二级优质米标准达标率为100%,不同积温区水稻品种均表现为垩白米粒率和垩白度变异较大。在品质改良过程中第一积温区需注重提高糙米率和整精米率,第二和第三积温区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有待提高,第四积温区垩白米粒率和垩白度需要降低,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应适当提高。通径分析表明对食味值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粗蛋白和胶稠度。黑龙江省2019年新审定水稻品种米质优良,为食味值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粳稻品种两杂交后代F1、F2、F4代垩白性状研究分析表明,其垩白米率呈连续分布,但不呈正态分布;两“无垩白/高垩白”组合F2代分布曲线为单峰,主峰值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组合“越光/C602”F4代有4个分布不均的峰,组合“花育409/C602”F4代有两个峰,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两低垩白“花育560/津原5”组合F2、F4代分布曲线比较单一,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三组合后代垩白广泛分离,不同世代无或低垩白频数分布一致,表明该性状受主效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因此,选育无垩白或小垩白品种作亲本可改良杂交稻垩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水稻垩白性状,为水稻垩白形成分子机制研究和水稻品质育种提供材料。[方法]通过高产品种‘桂朝2号’与低垩白优质品种‘越光’连续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构建一套包含71个家系的高世代回交群体,分别在2013年南京和2014年海南对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进行表型调查和QTL检测。[结果]南京和海南两年两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都存在显著相关。两年两地共检测到33个与垩白粒率相关的QTL,其中5个QTL在2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分别位于第4染色体RM1359~RM16939和SSR11~RM17332区间,第5染色体RM13~RM430区间,第7染色体RM5344~RM6872区间,以及第8染色体RM152~RS73区间。两年两地共检测到了17个与垩白度相关的QTL,其中3个QTL能够重复检测到,分别位于第4染色体RM1359~RM16939区间,第8染色体RM152~RS73区间,以及第10染色体RM467~RM271区间,且有2个位点与垩白粒率位点重合。同时发现定位QTL中,有7个QTL属于一因多效,对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都有一定影响。[结论]本文共检测到50个垩白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7个位点能够被重复检测到,其中控制垩白粒率的q PGWC4.1、q PGWC4、qPGWC7.1,控制垩白度的qDPGWC4.1、qDPGWC8.1和qDPGWC10.1,是新的QTL。  相似文献   

18.
籼稻垩白遗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大垩白品种二九丰305和三个小垩白品种早香17、82—3、77—161—1做材料,配成6个正反交组合和6个B_1F_1,F_2、B_1 F_2、F_3及亲本同时种植。结果发现垩白是由两个主效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垩白为显性。由两个独立的互补基因控制。环境对大垩白的影响比对小垩白的影响大。当只存在单个显性基因时,还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用8个水稻品种,于抽穗期标记每个分蘖的具体抽穗时间,在成熟期取样考查垩白性状,包括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将垩白性状与不同抽穗期作X,Y散点图,得出r2值,通过rα值检测,确定回归方程的真实性.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的抽穗期对试验所选8个试材垩白性状的影响以垩白面积最大,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对粳稻品种两杂交后代F1、F2、F4代垩白性状研究分析表明,其垩白米率呈连续分布,但不呈正态分布;两“无垩白/高垩白”组合F2代分布曲线为单峰,主峰值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组合“越光/C602”F4代有四个分布不均的峰,组合“花育409/C602”F4代有两个峰,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两低垩白“花育560/津原5”组合F2、F4代分布曲线比较单一,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三组合后代垩白广泛分离,不同世代无或低垩白频数分布一致,表明该性状同时受主效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因此,选育无垩白或小垩白品种作亲本可改良杂交稻垩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