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CnmeGV)是稻纵卷叶螟的专性病原微生物,病毒持续感染对害虫种群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旨在建立CnmeGV持续感染的检测方法,分析病毒持续感染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为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重比较分析颗粒体病毒granulin基因序列,选择变异较大区域设计CnmeGV巢式PCR引物并评估探针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室内使用玉米苗繁殖稻纵卷叶螟,以106 OB/mL的亚致死浓度口服感染4龄幼虫,并饲养至成虫阶段,统计羽化率。以10%甲醛处理口服感染病毒的昆虫体表,利用探针分析稻纵卷叶螟持续感染种群中幼虫、蛹、蛹蜕及成虫的带毒率。施用106 OB/mL病毒制剂,监测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病率,并检测田间土壤的带毒率。【结果】建立了CnmeGV的巢式PCR探针,包括外侧引物Cm-gran1和内侧引物Cm-gran2。巢式PCR探针检测最低灵敏度为0.85 fg·μL-1,是常规PCR的1 000倍。探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稻纵卷叶螟的食物源(水稻、玉米)、其他多角体和颗粒体病毒中,均未检测到目标片段。使用10%甲醛处理病毒感染的幼虫体表10、30 min和16 h后,均未检测到病毒目标片段,但处理16 h后,稻纵卷叶螟蛹不能羽化。亚致死浓度的病毒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96 h后,未显症幼虫经体表处理后病毒检出率为100%。待幼虫化蛹及羽化后,蛹、蛹蜕和成虫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7.5%、83.3%和16.7%。经卡方检测,幼虫到化蛹阶段,病毒感染率未有显著变化(χ2=3.2,P=0.234);而蛹羽化为成虫,病毒检出率显著降低(χ2=32.356,P=0),表明成虫在变态过程中,大部分病毒随蛹蜕一起被排出体外。进一步待蛹羽化,发现和对照群体93.4%的羽化率相比,病毒感染群体成虫羽化率仅有30.8%。田间调查显示,已使用CnmeGV的田块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病毒显症率为4%,土壤带毒率为58%,病毒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并通过水平传播持续感染稻纵卷叶螟种群。【结论】构建的巢式PCR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CnmeGV持续感染的检测。CnmeGV的持续感染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成虫变态在稻纵卷叶螟体内病原物的清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AcNPV)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cNPV对 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 1ml9 1×106 PIB(多角体), 4龄幼虫摄入亚致死剂量病毒对化蛹产生不良影响,并使性比发生变化,雌雄蛹比为 0 6~0 8,较对照明显升高;幼虫期摄入病毒亦对其成虫的繁殖力产生影响,无论是每雌产卵量、总卵量还是卵孵化率均比对照显著降低,交配比例和次数也比对照明显下降。甜菜夜蛾成虫期摄入病毒亦对繁殖力产生影响,产卵量和交配比例和次数以及卵孵率均比对照明显下降,此外,还对后代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CnmeGV)是稻纵卷叶螟的专性病原微生物,病毒持续感染对害虫种群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旨在建立CnmeGV持续感染的检测方法,分析病毒持续感染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为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重比较分析颗粒体病毒granulin基因序列,选择变异较大区域设计CnmeGV巢式PCR引物并评估探针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室内使用玉米苗繁殖稻纵卷叶螟,以10~6 OB/mL的亚致死浓度口服感染4龄幼虫,并饲养至成虫阶段,统计羽化率。以10%甲醛处理口服感染病毒的昆虫体表,利用探针分析稻纵卷叶螟持续感染种群中幼虫、蛹、蛹蜕及成虫的带毒率。施用10~6 OB/mL病毒制剂,监测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病率,并检测田间土壤的带毒率。【结果】建立了CnmeGV的巢式PCR探针,包括外侧引物Cm-gran1和内侧引物Cm-gran2。巢式PCR探针检测最低灵敏度为0.85 fg·μL-1,是常规PCR的1 000倍。探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稻纵卷叶螟的食物源(水稻、玉米)、其他多角体和颗粒体病毒中,均未检测到目标片段。使用10%甲醛处理病毒感染的幼虫体表10、30 min和16 h后,均未检测到病毒目标片段,但处理16 h后,稻纵卷叶螟蛹不能羽化。亚致死浓度的病毒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96 h后,未显症幼虫经体表处理后病毒检出率为100%。待幼虫化蛹及羽化后,蛹、蛹蜕和成虫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7.5%、83.3%和16.7%。经卡方检测,幼虫到化蛹阶段,病毒感染率未有显著变化(χ~2=3.2,P=0.234);而蛹羽化为成虫,病毒检出率显著降低(χ~2=32.356,P=0),表明成虫在变态过程中,大部分病毒随蛹蜕一起被排出体外。进一步待蛹羽化,发现和对照群体93.4%的羽化率相比,病毒感染群体成虫羽化率仅有30.8%。田间调查显示,已使用CnmeGV的田块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病毒显症率为4%,土壤带毒率为58%,病毒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并通过水平传播持续感染稻纵卷叶螟种群。【结论】构建的巢式PCR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CnmeGV持续感染的检测。CnmeGV的持续感染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成虫变态在稻纵卷叶螟体内病原物的清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低剂量γ射线对棉铃虫当代至F6代化蛹率、蛹畸形率、病毒率、成虫羽化率和成虫畸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辐射后棉铃虫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降低,蛹畸形率、幼虫病毒率和成虫畸形率上升,辐射剂量越大,其影响越明显。其中,对F1代的影响最大,后代有逐渐恢复的趋势。30Gy和20Gy处理的棉铃虫受辐照影响低于50Gy处理,其中30Gy处理可诱导棉铃虫对病毒敏感性增加,导致幼虫死亡率高于其他两个处理,20Gy处理对棉铃虫各生理性状影响低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5龄棉铃虫幼虫围食膜蛋白为抗原制备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围食膜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存在及变化.结果表明,棉铃虫围食膜蛋白在胚胎期从产卵后1h已经开始表达;在幼虫蜕皮过程中亦有表达,但是蛋白表达的种类和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在蛹及成虫中只少量表达.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肠粘蛋白HaIIM86在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和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aIIM86的分泌表达贯穿于棉铃虫的胚胎期、初孵幼虫期、蛹及成虫期的整个生活周期,并且HaIIM86的表达具有中肠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替代寄主增殖SfaMNPV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替代寄主棉铃虫增殖SfaMNPV时 ,不同的接种浓度、虫龄及饲养温度对棉铃虫增殖病毒都有一定的影响。用 1× 1 0 7PIB/ml接种浓度感染三龄幼虫 ,幼虫饲养温度为 2 5℃时 ,获得的病毒产量最高 ,为每克虫尸含多角体 78.34亿。  相似文献   

7.
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粘虫痘病毒(PsEPV)重组增效蛋白P39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感染棉铃虫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初步纯化的P39对HaNPV感染棉铃虫3龄幼虫显示了极显著的增效活性,感染后11 d,HaNPV+P39组的LC50(1 082 PIBs/mL)比HaNPV组(13 831 PIBs/mL)降低了92.18%,增效倍数达12.8;HaNPV为1.6×103~1.6×106 PIBs/mL时,P39可缩短LT50 0.5~2.7 d.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 ,整理出防治棉铃虫的四个最佳办法。一是多种中早熟品种 ,早收早翻地 ,即秋耕冬灌。结果表明 ,秋耕冬灌和带茬冬灌棉田比未秋耕冬灌成虫减少 3~ 4倍 ,幼虫减少 3.4~ 3.8倍 ,无埂棉田比有埂棉田百株幼虫减少 80倍。二是加大诱蛾力度 ,即用杨树枝把、性诱剂及高压汞灯诱蛾 ,经统计 ,1997年杨枝把诱蛾 148× 10 4头 ,性诱剂及高压汞灯分别为 34× 10 4头及 70× 10 4头 ;1998年杨枝把诱蛾 435× 10 4头 ,性诱剂及高压汞灯分别为10 0 0 0头及 90 0 0 0头。杨枝把诱蛾量大 ,成本低。三是冬春季铲埂除蛹 ,代代挖蛹 ,彻底消灭虫源 ,在上冻之前或在春季化冻后 ,对棉田、玉米、麦子、菜地、果园、苜蓿地的直埂、毛渠、斗渠进行挖蛹。根据调查 ,一代幼虫在菜地、苜蓿地化蛹。进行一次群众性挖蛹活动 ,以降低二代虫口数。根据二代棉铃虫幼虫期长达 18~ 2 0天 ,世代重叠 ,进行二次挖蛹 ,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 8~ 10天 ,在棉田、玉米田埂坡面的水位线上 10 cm左右挖蛹 ,以降低三代虫口数。挖三代蛹 ,降低越冬基数。四是化学防治一代虫 ,消灭虫源。在一代棉铃虫百株幼虫达 3~ 5头棉田进行化防 ,这时天敌少 ,且兼治棉蚜。  相似文献   

9.
利用经稀释10-1和10-3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初提液,对甜菜夜蛾各龄幼虫不同实验种群进行饲毒,以研究不同龄期宿主幼虫对SeNPV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宿主幼虫虫龄与其对病毒的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虫龄越小,对病毒的敏感性越高.低浓度病毒(8.24×104PIB/mL)感染1~3龄幼虫,患病率达89%以上,患病个体死亡率达94%以上.高浓度病毒(8.24×106PIB/mL)能导致89.6%以上高龄幼虫死亡.SeNPV导致宿主幼虫死亡的时间相对较短.Weibull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重组杆状病毒(AcMNPV-BmKIT-Chi)经紫外线照射后对棉铃虫幼虫的感染,来确定病毒对紫外线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病毒(2×106,2×107和2×108 PIBs/ml)经紫外线照射后,在感染前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一浓度的病毒经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10,30,60,90,120 min)对病毒的毒力影响结果无明显趋势,但照射对其感染初期有一定的影响。从整个感染过程来看,紫外线对病毒的毒力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