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头健康、2~3岁、体重300~400kg 雄性去势水牛,经粪便检查和 Dot-ELISA 检测确认为无肝片形吸虫感染。分二系列进行实验。第1系列8头水牛随机分成感染组(5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天每头口服60个囊蚴,连续20天,共感染1200个囊蚴,从开始感染至实验结束历时26周,研究慢性感染的效果;第2系列12头水牛,分成感染组(9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1次每头经口感染1600个囊蚴,历时  相似文献   

2.
将8头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的雄性去势水牛随机分成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天每头经口感染60个囊蚴,连续20d。结果表明:水牛慢性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CR1花环率从感染后第2周即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显著升高;白细胞数的总体水平在19周前高于对照组,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而淋巴细胞则有所下降;在淋巴细胞中可见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B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并引起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降低和抗肝片吸虫的IgG含量的显著升高。激素变化主要表现为皮质醇水平在感染初期升高,胰岛素在高于对照组的水平上波动,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未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提示水牛在慢性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机体主要依靠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和产生特异性的IgG抗感染,某些内分泌激素可能参与抗感染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对大鼠肝脏药物代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 8 5只体重 2 5 0~ 35 0 g的健康SD大鼠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感染组 (n =5 5 )和对照组 (n =30 )。感染组大鼠每只一次经口感染 2 5个肝片吸虫囊蚴 ,每周采血测定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及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于感染后第 3,6 ,9,11和 13周分别宰杀 12只 (感染组 8只 ,对照组 4只 )大鼠 ,测定其肝微粒体蛋白、细胞色素P 4 5 0、细胞色素b5的浓度和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 ,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 ,血浆AST、ALT、ALP活性分别在感染后 3~ 7周、 3~ 5周、 5~ 13周极显著上升 (P <0 0 1) ;肝体比上升 ;CytP 4 5 0浓度、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极显著下降 (P <0 0 1)。提示肝片吸虫感染对大鼠肝脏药物代谢功能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5头健康雄性去势水牛(2~3岁、体重300~500kg),经粪便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每头水牛一次经口感染1600个肝片吸虫囊蚴,研究急性感染(一次大剂量)肝片吸虫对水牛安替比林代谢动力学影响。用HPLC法测定血浆安替比林(AP)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分析其动力学参数。每周定时采血测定血清酶水平变化。结果表明:水牛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急性期安替比林静脉给药后的动力学参数没有显著变化.在慢性期,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41.42%,总消除率CL下降60.10%,表观分布容积Vdss减小43.61%,平均保留时间MRT上升41.16%,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增大150.61%。AP给药后48h内各代谢物的形成比率及尿清除率与对照期相比在急性期无显著差异,而慢性期极显著降低,AP试验结果与血浆酶水平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后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粪便和Dot-ELIA检查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的20头雄性去势水牛,分两系列试验。系列Ⅰ实验中8头水牛随机分成感染组(5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头每天口服60个肝片吸虫囊蚴,连续20d;系列Ⅱ实验中12头水牛分成感染组(9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头一次口服1600个肝片吸虫囊蚴。在感染前及感染后每周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在系列Ⅱ实验中,MDA在感染后15周内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下降,至19~2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SOD和CAT均表现在感染初期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后呈波动性变化,至感染后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系列Ⅰ实验中,MDA仅在感染后第7和第8周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则显著低于对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肝片吸虫感染对和田羊与中国美利奴羊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质量浓度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以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组经口感染250个肝片吸虫囊蚴。在感染后第0、4、7、16周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的质量浓度,并检测感染16周后肝脏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感染肝片吸虫7周后,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IL-2、IFN-γ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田羊感染组血清TNF-α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16周后,和田羊感染组血清TNF-α、IFN-γ质量浓度及其肝脏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TNF-α质量浓度及其肝脏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揭示和田羊与中国美利奴羊对肝片吸虫的细胞免疫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选择健康雄性去势水牛20头(2~3岁,300~400kg/头),分二批,第一批8头,第二批12头,健康山羊6头(8月龄,14kg/头),经粪检和 Dot-ELISA 检查确认无肝片形吸虫感染,适应饲养2周后,随机分组,水牛第一批试验中感染组5头,每头每天经口投服囊蚴60个,连续20d,对照组3头;第二批中感染组9头,每头一次投服囊蚴1600个,对照组3头.山羊分Ⅰ、Ⅱ感染组和对照组,各组2头,Ⅰ组每头一次,经口感染200个囊蚴,Ⅱ组每头一次感染囊蚴500个.比较观察临床表现,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间接法检测了山羊和水牛人工感染肝片吸虫后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自然杀伤(NK)活性和分泌白细胞介质-2(IL-2)的水平,结果表明两组山羊(分别一次感染200或500个囊蚴)感染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或P<0.01),水牛(每头慢性感染1200个囊蚴)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未感染水牛的NK活性比山羊的高,感染水牛的NK活性无显著的变化,感染山羊的NK活性有两次高峰,未感染水牛的IL-2水平比山羊高,感染水牛和山羊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水平都有所升高(P<0.05;或P<0.01),而感染水牛和山羊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对重组牛IL-2(r-IL-2)的增殖反应降低,这表明还存在某些因素影响着IL-2参与到TH1细胞群保护性免疫中来,总之,水牛比山羊对肝片吸虫的天然免疫力强,肝片吸虫的感染导致出山羊细胞免疫呈抑制状态,而水牛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细胞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9.
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复制感染模型,研究肝片吸虫诱导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大鼠一次口服25个囊蚴,对照组不感染,于感染前和感染后9周采血制备样本,检测GSH-Px,SOD,GST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溶血液中GSH-Px活性的变化不明显,总体变化趋是升高,但整个实验期,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SOD和GST活性的变化不明显,MDA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或高,在第3,7周与对照期差异显著(P<0.05),证实肝片吸虫感染后,红细胞发生了脂质过氧化作用,自由基参与肝片吸虫病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牛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血细胞免疫反应在抗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水牛感染后.WBC的总体水平在整个感染期高于对照组;DC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第 2周即显著高于对照组直到 19周.以后下降并接近对照组;嗜中性粒细胞(%)在第5~16周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后两组接近;淋巴细胞(%)在感染后的第2~5周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后接近.至第14周又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直至21周;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期无显著差异;T-淋巴细胞(%)从第1周起显著下降,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11周后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BC-CR1花环率在2~16周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后逐渐恢复接近对照组,而RBC-IC花环率在2~18周高于或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水牛在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血细胞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变化剧烈,共同参与抗肝片吸虫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水牛慢性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对安替比林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头健康雄性去势水牛(2~3岁、体重300~500kg),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每头每天口服60个肝片吸虫囊蚴,连续20d,共感染1200个囊蚴,用以研究水牛慢性感染(少量多次感染)肝片吸虫对安替比林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每周定时由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酶水平变化。于感染前、感染后急性期及慢性期进行安替比林动力学试验。由颈静脉瘘管收集血样,用尿液收集器收集尿样,用HPLC法分析血浆安替比林动力学参数及尿安替比林清除率。结果表明:水牛慢性实验性感染肝片吸虫呈亚临床状态,AP的血浆及尿代谢物清除率在急性期分别下降了48%和61.91%,慢性期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2.
1.LDH 短程释放法测定 NK 细胞活性动态变化本实验以 SP2/0细胞为靶细胞(即效应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DH)短程释放法测定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的水牛和山羊的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的 NK 活性动态变化。发现山羊在感染后 NK 活性有两次高峰,推测与虫体的发育或淋巴细胞的减少或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有关;两个感染组(Ⅰ,200个囊蚴/只;Ⅱ,500个囊蚴/只)变化趋势相近,表明感染量与 NK 活性无相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动物感染肝片吸虫后的疾病发展及免疫功能变化,本研究以山羊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囊蚴(200个和500个/只),连续17周,每周颈静脉采血1次,测定血液参数,血清酶、总蛋白及蛋白组分.结果:感染山羊血液的 RBC、Hb、PCV 均明显下降;血液指数 MCV,MCH,MCHC 变化不明显;WBC 和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增加;血清中 AST 从第2周后开始上升,第8与第9周达高峰,GGT 于感染后第7与8周开始升高,第10与11周达到高峰;血清总蛋白前10周有缓慢上升趋势,以后呈直线下降,白蛋白显著减少,α-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粪便检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斑点杂交试验(Dot-hybridization),检测苏皖两个省10县市302农户的307头水牛的粪便、血清及中间宿主小土蜗(Galba pervia),进行水牛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感染的调查分析。粪便虫卵呈阳性43头,阳性率为14.01%,安徽为13.61%(18/155),江苏为16.48%(25/152);感染水牛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为16岁,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母水牛阳  相似文献   

15.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的山羊血清中的特异 IgG 抗体动态变化。代谢分泌抗原(ESAg)用量为13.8μg/孔,抗体稀释1000倍,二抗12000倍稀释(3.5μg/孔,)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葡萄球菌 A 蛋白(SPA)工作浓度1:40。检测结果表明,两组实验山羊(第一组每只羊口服200个囊蚴,第二组每只羊口服500个囊蚴)在感染后血清中的特异 IgG 水平呈现一个动态变化趋势,第二组于第6周(42d)IgG 水平升到高峰,随后稍有下降,第一组于第9周(63d)IgG 水平升到最高峰,随后又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全血PCR等方法检测广西13个市县的散养水牛新鲜粪样1120头份、全血508头份;圈养奶水牛新鲜粪样和全血各54头份;11个黑白花奶牛规模场奶牛新鲜粪样1832头份、全血628头份。结果发现,感染广西水牛和奶牛的主要寄生虫种类有前后盘吸虫、肝片形吸虫、线虫、艾美耳球虫和安氏隐孢子虫。调查未发现牛巴贝斯虫和伊氏锥虫的感染。表明防控吸虫病的传播和发生是广西牛寄生虫病的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7.
<正>羊的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吸虫引起的羊的寄生虫病。吸虫成虫可寄生于羊的胆管内,幼虫经胆管移行,进入消化道,造成宿主脏器的机械损伤以及胆管炎、肝硬化、贫血等。绵羊对肝片吸虫最为敏感,且死亡率较高。肝片吸虫中间宿主为螺狮和土蜗螺,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可感染附着在水草上的囊蚴感染。2016年进入夏季,新乡地区降水增多,多地发生水灾,灾后有养殖户的羊只发病,经诊断确诊为肝片吸虫病。现将诊治情况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8.
<正> 丙硫咪唑为广谱、高效、低毒驱虫药,特别对肝片吸虫效果更佳。但该药对绵羊肝片吸虫的最佳驱虫时间还未见报道。由于几年来双辽县种羊场都在10月、11月驱虫,驱虫后仍检出大量的肝片吸虫虫卵,故进行了本试验,以便为国营、集体养羊场及养羊专业户用药驱虫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药物:丙硫咪唑(Albendazole),系陕西汉中兽药厂生产。 2.试验动物:双辽县种羊场羊4队初次感染肝片吸虫(酶联吸附试验阳性)的绵羊30只,  相似文献   

19.
浅谈梅花鹿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顺福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51-51,71
于2008年发现有部分梅花鹿出现被毛粗乱、消瘦、拉稀等临床症状,先后死亡4头,剖解后发现瘤胃中有大量粉红色长圆锥状虫体,在胆管处堆满灰白色的扁形虫体。后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用氯硝柳胺(灭绦灵)、硫双二氯酚治疗,14d后康复。梅花鹿吸虫单独感染的病例报道较多,这次发现混合感染,希望引起广大养鹿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12头健康禁食公水牛分为3组。组Ⅰ(n=6)与组Ⅱ(n=3)分别经颈静脉快速注射50%葡萄糖和0.9%生理盐水各2 mL.kg-1;组Ⅲ(n=3)为对照,不作处理。分别于注射前60、10 m in及注射后1、5、10、30、60、120、180、240、300、360和420 m in采血,立即测定血浆葡萄糖及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血浆胰岛素/血糖值(IGR1)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IGR2)。结果显示:注射前,各组水牛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接近。组Ⅱ和组Ⅲ水牛的上述指标在所有采样时间点上组内和组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IGR1和IGR2也没有明显变化。组Ⅰ水牛静注葡萄糖1 m in后血糖浓度迅速升至峰值,而血浆胰岛素30 m in后才升高(约20倍)至峰值,然后两者均缓慢下降,直到420 m in仍明显高于注射前的水平(P<0.05)。而胰高血糖素仅在注射葡萄糖后1和5 m in时显示出差异(P<0.05),IGR1在注射葡萄糖(组Ⅰ)后立即下降,至注射后180 m in,组Ⅰ的IGR1和IGR2与组Ⅱ和组Ⅲ的基本持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血糖浓度与血浆胰岛素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P<0.01),与胰高血糖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5),但胰岛素水平与胰高血糖素浓度相关性不显著(r=0.06,P>0.05)。提示:水牛胰岛素代谢迟缓,对静注的葡萄糖清除缓慢,表现出持续性高血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水牛对于静注葡萄糖的反应不同于奶牛、犬、马等其他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