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征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20年中国西部地区县域非农业人口长序列统计资料和GIS技术,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现状特征,揭示了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近20年来,西部县域城镇化进程趋向于良性发展;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差异明显变小,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出趋向加速发展启动的态势;城镇化发展中心呈现东移趋势,在西部的东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西部县域城镇化高速增长地带;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趋向于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对象,依据脆弱性理论分析了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是结构型脆弱性,以低微度和中度为主,占商品粮基地县总数的76%。其中,中度脆弱县有8个,低度脆弱县有10个,微度脆弱性县域1个,占全部县域的44%;重度脆弱县4个,极度脆弱县有2个。(2)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中部西部东部,重度和极度脆弱县主要分布在中部粮食主产区,低度和微度脆弱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驱动因素共有5大类:分别是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1.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区域分布吉林省农作物秸秆区域分布情况具有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差异大的特点,东部约占1/10,西部占不到1/3,则中部占1/2。玉米秸秆主要分布在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吉林省秸秆资源分布区域差异较大,地处中部的长春、吉林和四平三个城市秸秆资源总量占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占比为63%。西部的松原、白城等市的秸秆资源占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的30%;而地处东部山区的通化  相似文献   

4.
依据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压力-反馈-调控的概念模型,并基于GIS和RS,采用栅格运算的方法,运用复合模型对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环境安全态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安全状况,且东部安全状况好于西部,预警状况及不安全状况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十个县市中,绝对安全状态比例极小,安全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县是乾安,最小的是大安。预警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洮南,已达到了县域面积的43.08%,最小的是乾安,仅占1.56%。通榆、镇赉和大安处于不安全状态区域的面积已达到了10%以上,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吉林省2000年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表明,以农为主的区域是农牧交错带中相对稳定的区域,以牧为主的区域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农牧相当的区域属于最脆弱的地区。虽然根据Constanz的生态价值理论,草地的生态价值比较高,但由于研究区草地多属于低覆盖度,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时,系统就表现得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破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析2004—2018年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预测未来发展水平,探讨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4年的0.373 9分上升至2018年的0.676 0分,上涨了80.8%,总体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从预测分析结果看,吉林省整体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2033年达到率先实现阶段,这一时期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从影响因素来看,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情况从不同程度上对吉林省及各地区的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影响,吉林省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提升吉林省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各地区如何依托各自农业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提出吉林省整体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要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西部地区深化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进而推进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也成为了制约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并提出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建议,以期能够推进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不同区域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确定吉林省中部平原区和东部盆地区为高脂肪区,中东部低山区和东南部山区为高蛋白区,西部干旱区为非专用大豆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吉林省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及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焉莉  冯国忠  兰唱  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7):3365-3374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差异,旨在加强氮肥精准养分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率,从而减少农田氮排放。【方法】通过对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中不施氮肥处理(N0P2K2)及3个氮梯度(0.5N_2P_2K_2)、(N_2P_2K_2)、(1.5N_2P_2K_2)处理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的产量、氮肥施用效果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探讨各区域施氮效果及减排潜力。【结果】吉林省各地区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在不施氮肥条件下西部地区平均产量可达7.6 t·hm-2,其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平均产量差可达到2.1和2.2 t·hm-2。施用氮肥后,中部和东部地区最低增产率29.8%(最高59.5%)显著高于西部地区12.6%(最高29.4%)。中部和东部的氮肥利用效率分别为12.2—19.7和12.5—19.5 kg·kg-1,远高于西部地区的8.8—13.1 kg·kg-1。采用最大经济收益法MRTN方法建立氮肥用量与净收益间的函数关系,从而计算各地区最佳施氮量。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14.9、128.9和134.1 kg·hm-2,与推荐施肥相比可减少25.6、18.3和5.3kg·hm-2。在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的条件下,各地区均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尤其是西部和中部地区。通过节氮成本和粮食收入核算发现,各地区均可增加经济效益,其中中部地区农民增收显著。在保证产量条件下,采用最佳施肥量,吉林省西部、中部和东部每年可减少氮投入量分别为4 378、7 064和604 t;减少氮排放98.2、158.6和13.6 t。【结论】吉林省西部地区应控制氮肥施用;中部地区为全省减排重点区域;东部地区目前施肥量适中,可以配合其他管理模式消减自然因素的限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施磷后分别增产1.4 t·hm~(-2)(18.4%)、1.2 t·hm~(-2)(14.5%)和1.7 t·hm~(-2)(24.7%)。当前推荐施磷条件下,东、中、西部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3.2、17.5和24.1 kg·kg~(-1),而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4.6%、11.9%和18.3%。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果和肥料贡献率高于东、中部地区,而农学利用率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态区玉米施磷产量与基础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线性模型,东部地区为y=0.855x+2605(R~2=0.697**),中部地区为y=0.846x+2658(R~2=0.739**),西部地区为y=0.761x+3545(R~2=0.623**)。各生态区玉米的磷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对数模型,东部地区为y=-21.8 ln(x)+211.7(R~2=0.248**),中部地区为y=-18.8 ln(x)+183.3(R~2=0.230**),西部地区为y=-26.7 ln(x)+257.4(R~2=0.342**)。随着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提升,西部地区玉米施磷产量的增幅和肥料贡献率的降幅较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结论】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壤地力条件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磷肥增产效应,生产中应根据区域磷素供应能力和施磷反应特征合理配置和施用磷肥。相比东、中部地区,吉林省西部地区农田的基础磷素供应能力偏低,因而其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较高,该地区需重视磷肥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同时结合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以协同提高产量水平和肥料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聚类分析法,基于吉林省39个县的数据,对县域农村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吉林省县域金融排斥严重,金融排斥指数FEI(Financial exclusion index)0.5的县占44%;2)县域农村金融排斥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FEI0.5的县,50%以上分布在东部地区;3)东部地区半数以上的县FEI≥0.5;4)第一产业比重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则农村金融排斥越严重;5)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高、农村金融贡献度越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金融排斥程度越低。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应该根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九谷16号(9806-1)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品质优良,丰产性好,抗逆性较强,于2010年12月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适合吉林省东部、辽宁省西部和黑龙江省第1积温带种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专用大豆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品质及产量的试验研究,确定吉林省中部平原区和东部盆地区为高脂肪大豆生产区,中东部低山区和东南部山区为高蛋白大豆生产区,西部干旱区为高产大豆生产区.  相似文献   

14.
《吉林农业》2016,(4):26-27
正皑皑白雪,滴水成冰。这在过去,正是东北农村半年农闲时节。可是如今,吉林省各地农闲时节不闲农,"农闲经济"红红火火。你看,智能温控大棚里蔬菜翠绿、鲜花娇艳;包黏豆包、摊煎饼、编柳条,成了发家致富的好途径;冬季捕鱼、赏雪,更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农闲经济"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东部院寒冬温室结花果东部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向"绿色生态农业"要红利,形成寒冬绿色温室大棚特色农闲经济带。  相似文献   

15.
郭伟 《农业与技术》2014,(8):237-237
吉林省的河流水系特征受地形及气候的影响极其明显,东部山地雨量充沛,长白山成为主要的河流发源地;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多为季节性河流及其盐碱泡子。径流的年内分配也是东南较均匀,西部较为集中。吉林省长达30km以上的河流共有140余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和绥芬河等5个水系。本文分析研究了这5个水系,以便于今后为水利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划分了2012年河南省126个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通过建立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和SPSS软件深入分析2000-2012年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Ⅰ型、均衡发展Ⅱ型的县域分别为26个、30个、14个、17个和39个,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Ⅱ型的县域占54.76%,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空间分异较为明显,东部高于西部;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Ⅱ型县域乡村性指数明显高于商旅服务型县域;乡村性指数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冀鲁豫低洼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东南部和鄂豫皖丘陵山地区东部,地级市市区的乡村性指数明显较低。2000-2012年间河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由0.6844下降到0.5844,均衡发展Ⅰ型县域的乡村性指数下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日渐提高,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日渐失去比较优势,东部的这些产业急需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大开发还是启动内需政策的需要:中央投资于西部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牵引投资效应将是巨大的;西部大开发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使西部走出“发展中的陷阱”,才能使西部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只有进行西部大开发,才能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软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东部山区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林业产区,是吉林省林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是实现吉林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保障。本研究对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经历了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过程,从1961~2010年5个年代际的变化来看,东部森林地区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经历了逐渐改善的过程,极端温度减小,水分供应增加,低温冻害逐渐减轻,此外,利于树木生长的积温条件逐渐增加。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经历了逐渐改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米琴 《甘肃农业》2003,(12):23-24
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和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水平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应有着重解决好规划、资金、土地、产业支撑、政策吸引、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新 《吉林农业》2011,(12):194-194
吉林省的森林是全国森林组成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以长白山为主的东部地区森林在全国乃至世界林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吉林省东部地区处于边境地带,吉林省森林是全国林业建设重点发展的林区,东部地区森林既是边境地区绿色屏障,又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长白山森林是东北大地环境保护生物工程的主体部分,东部地区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