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桢 《蔬菜》2008,(10)
西瓜枯萎病是危害西瓜生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国所有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则减产,重则绝产.对于枯萎病的防治,一是进行合理轮作,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换茬时间较长,设施栽培条件固定,使得倒茬轮作难以实现;二是选用抗病品种,由于育种水平所限,且对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防治效果不理想;三是采用药剂防治,有效果但不能彻底防治和治愈;四是嫁接栽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枯萎病的发生.因此,嫁接育苗在西瓜栽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因为技术水平不到位,影响了成活率,使得成本增加,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定植苗子,使得上市时间推迟,降低了经济效益.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就西瓜嫁接苗苗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西瓜枯萎病是为害西瓜生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国所有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对于枯萎病的防治,一是进行合理轮作,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换茬时问较长、设施栽培条件固定,使得倒茬轮作难以实现;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但由于育种水平所限,抗病效果不理想;三是采用药剂防治,有效果但不能彻底防治;四是嫁接栽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西瓜枯萎病是为害西瓜生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国所有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对于枯萎病的防治,一是进行合理轮作,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换茬时间较长、设施栽培条件固定,使得倒茬轮作难以实现;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但由于育种水平所限,抗病效果不理想;三是采用药剂防治,有效果但不能彻底防治;四是嫁接栽培,  相似文献   

4.
西瓜枯萎病是威胁西瓜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生育期都有发生,尤以春季设施栽培更为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而目前防治西瓜枯萎病最主要的措施是轮作换茬。为此,我们开展了重茬的技术研究,探索无土基质栽培、高温消毒、化学消毒、嫁接、避病栽培等多种枯萎病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解决了西瓜重茬技术难题,有效控制了连作西瓜的枯萎病,降低了农业设施的再投入费用,节约了人工和成本。  相似文献   

5.
西瓜枯萎病是西瓜发生最广泛、最重要的病害,它的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7~8年.而根据农民经验,西瓜需要10年以上的轮作才能有效克服枯萎病.枯萎病危害很重又没有特效药剂防治.黑龙江省集贤县兴安乡是种西瓜大乡,几年来很多农民靠种西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近几年能种西瓜的地越来越少,靠轮作种西瓜越来越受到限制.用砧木嫁接西瓜可有效防治枯萎病,是一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在老瓜区具有重大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且在国外也是防治西瓜枯萎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西瓜栽培中,特别是保护地栽培中,如地块达不到轮作年限,枯萎病会逐年加重,因此必须使用嫁接苗.嫁接苗可有效地避免枯萎病发生,使西瓜连作有了可能;且嫁接苗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7.
四倍体少籽西瓜嫁接育苗及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枯萎病是影响西瓜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1-2]。嫁接栽培是西瓜生产上防治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3-5]。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在1998年开始采用四倍体少籽西瓜402、403在重茬地进行防治枯萎病嫁接栽培生产制种,2008年承担广西科技攻关项目"四倍体少籽西瓜杂种一代新品种选育",在新品种403×B15生产示范中均进行四倍体少籽西瓜嫁接栽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宏 《中国瓜菜》2005,(3):20-21
西瓜嫁接栽培可防治枯萎病,缩短轮作年限,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在开封西瓜产区嫁接栽培较普遍,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大,进行嫁接苗的工厂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对提升"汴梁西瓜"的整体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瓜是北方高寒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北方高寒地区主要的水果之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瓜的需求量日趋加大,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以往西瓜栽培轮作困难,枯萎病难防治,生产成本高,风险大,影响了广大农民积极性.近几年推广西瓜嫁接双扣复套种蔬菜综合栽培技术,通过西瓜嫁接解决了西瓜轮作困难、枯萎病难防治;通过双扣促使西瓜提早成熟10~15 d,通过复套种蔬菜增加了单位面积复种指数,通过以上三项技术综合配套既增加了西瓜产量、蔬菜产量,又增加了收入.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浙江省早春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发展很快,西瓜是忌连作作物,由于我省西瓜栽培面积较大,难以做到合理的轮作。但在连作的情况下,西瓜枯萎病发生严重,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为了克服以上问题,西瓜嫁接苗得到了普遍应用,经过4年的考察学习、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嫁接商品苗成苗率达90%以上的早春西瓜嫁接育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的一大绝症,属土传病害,多发生在果实膨大期至采收前,感病植株萎蔫枯死。目前推广的西瓜良种还没有对枯萎病免疫的品种,化学药剂效果也不理想。轮作栽培是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枯萎病菌在土壤中要存活10年以上,因此合理的轮作载培极为困难。近年来山东、河南等地用南砧一号葫芦种作砧木嫁接西瓜,有效地防治了连作地西瓜枯萎病的发生。此项技术在陕西推广很有经济价值。 1 南砧一号葫芦的主要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2.
苏宗周 《福建果树》1991,(4):51-51,55
西瓜连作常招致病害(特别是枯萎病)猖獗,有条件的应禁止连作栽培。对于输作有困难的连作西瓜,要防治枯萎病,可以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一、采用嫁接苗用抗枯萎病的葫芦、瓠瓜、南瓜作砧木嫁接西瓜防病十分有效,已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据湖南省园艺所在西瓜枯萎病疫区进行连作栽培试验,嫁接苗发病率为0,非嫁接苗发病率达97.5%。但嫁接西瓜栽培要有专门设施和技术,成本高。一般瓜农还难以做到,使推广普及受到限制。二、选用高抗西瓜良种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培育的  相似文献   

13.
西瓜种植轮作困难,出现了连作现象,导致枯萎病严重发生,阻碍了西瓜生产的发展。西瓜嫁接栽培是克服连作障碍,防止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技术措施。西瓜嫁接栽培对比试验初试结果表明,用瓠瓜砧嫁接的西瓜对枯萎病防治效果好,产量高,品质无异常,口感与未嫁接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早熟西瓜工厂化无土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熟西瓜因上市早、价格高,越来越受到瓜农的重视.南京江宁、高淳、溧水地区是南京早熟西瓜生产基地,2006年西瓜种植面积达8万hm2,西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由于种植面积大、时间长,瓜农的责任田有限,连年种植,易导致枯萎病的发生.早熟西瓜生产的技术关键一个是"早"(早上市),另一个是要克服枯萎病的危害.栽培中多采用6年以上轮作来预防枯萎病,给西瓜生产带来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多采用抗病砧木嫁接西瓜苗栽培达到防病和提高抗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郭建  钟鑫  郭翔 《西南园艺》2013,(9):24-25
介绍西瓜枯萎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重庆市涪陵区西瓜枯萎病的发生现状,以及嫁接栽培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效果,最后介绍西瓜嫁接苗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双膜西瓜嫁接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不耐连作,其连作后果是枯萎病日趋严重,个别地块发病率达到了50%以上,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栽培西瓜地块受土质、交通、水源等诸多因素限制,给西瓜轮作倒茬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使用瓠瓜嫁接西瓜,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好,嫁接苗根系发达,植株长势旺盛,从根本上大大提高了个体的抗性。尤其是抗枯萎病和抗低温能力,嫁接苗对枯萎病的防治率可以达到98.9%,  相似文献   

17.
西瓜嫁接防病效果试验与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瓜种植轮作困难,出现了连作现象,导致枯萎病严重发生,阻碍了西瓜生产的发展。西瓜嫁接栽培是克服连作障碍,防止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技术措施。西瓜嫁接栽培对比试验初试结果表明,用瓠瓜砧嫁接的西瓜对枯萎病防治效果好,产量高,品质无异常,口感与未嫁接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开封市西瓜嫁接栽培现状与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嫁接栽培可防治枯萎病,缩短轮作年限,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在开封西瓜产区嫁接栽培较普遍,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大,进行嫁接苗的工厂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对提升“汴梁西瓜”的整体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2015年江西省西瓜种植面积3万hm2,产值13.5亿。西瓜是近几年来江西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民致富的首选作物之一。由于西瓜生产呈现的产区化生产特点,且受耕地面积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造成连茬种植,瓜区枯萎病发病率30%以上,造成西瓜减产乃至绝收,极大地阻碍了西瓜生产的稳步发展。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抗西瓜枯萎病的品种和防治枯萎病的特效药,大量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嫁接栽培是防治西瓜枯萎病最有效的措施。为提高瓜农的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适宜江西省推广的西瓜嫁接栽培新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西瓜枯萎病复合抗性筛选程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瓜枯萎病是世界西瓜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是限制西瓜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控制西瓜枯萎病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实行严格的轮作倒茬;二是将西瓜稼接在抗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