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淑萍 《水产科学》1991,10(1):31-32
培养高质量高密度的单细胞藻种,是搞好单细胞藻类生产性培养的前提,也是关键性的一环。几年来笔者通过对几种单细胞藻高密度保种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单细胞藻高密度保种的有关技术问题,已获较好效果。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等保种密度均可达到1000万个细胞/ml以上,高者可达1400万个细胞/ml左右。现将新月菱形藻高密度保种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肋骨条藻的培养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中肋骨条藻藻种的分离和保种方法,室外大规模生产性培养方法,藻的营养价值及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球藻工厂化人工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小球藻(Chlorela spp)工厂化人工培育,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培育方法。接种密度为400万-450万个/毫升藻液,经过3天的培养,藻细胞密度可达800-1000万个/毫升,为贝类育苗、南美白对虾育苗、大黄鱼育苗生产中小球藻工厂化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柳敏海  蒋霞敏 《水产科学》2005,24(11):26-28
在白塑料桶和水泥池中进行了雨生红球藻诱变株1号大量培养试验,温度为14~18.5℃,结果为:桶接种密度分别为8.1×103个/ml、6.5×103个/ml、6.6×103个/ml,经过12 d的培养,密度分别为14.7×104个/ml、14.3×104个/ml、14.7×104个/ml;水泥池接种密度分别为2.0×103个/ml、5.1×103个/ml、3.5×103个/ml,经过11 d的培养,密度分别为7.9×104个/ml、10.0×104个/ml、9.2×104个/ml。动细胞藻密度分别为8.2×104个/ml、14.7×104个/ml、22.4×104个/ml,收获到湿藻1616 g/m31、768 g/m32、488 g/m3,干藻86 g/m39、2 g/m31、32 g/m3;不动细胞藻密度分别为4.4×104个/ml、18.9×104个/ml,收获到湿藻1921 g/m3、4677 g/m3,干藻138 g/m3、342 g/m3。  相似文献   

5.
条斑紫菜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对前沟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浸泡条斑紫菜干粉,经抑藻圈方法检测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的抑藻活性。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和细胞体积,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藻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和多糖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抑藻活性最大的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分析,并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液液分离法对此提取物做了进一步分离。结果表明,当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浓度超过16g/L时能显著抑制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尤其是对前沟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中,甲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抑制显著且具有浓度效应,在16g/L时,此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0.5%、79.9%、67.1%和65.1%。同时,致使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3种赤潮微藻体积变小,运动能力下降,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破碎和色素减褪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将养殖生产中发现的中肋骨条藻分离、保存,并进行室内水泥池规模化培养,指数生长状态可维持72h,实现了短期内大量繁殖。中国明对虾幼体投喂实验表明,利用4万个cell/mL中肋骨条藻投喂组与未投喂组比较,Z_3~M1变态发育所需时间缩短24h,Z_1~Z_3期变态发育成活率分别为93.3%、68%,差异显著。利用中肋骨条藻所育中国明对虾苗活力强,变态期成活率高,育苗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营养条件对四种海洋微藻生化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种甲藻和2种硅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连续培养方法,设置氮限制、磷限制、无营养限制3种营养条件,研究营养条件对4种海洋微藻总蛋白质、总碳水化合物和总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藻在无营养限制时的单位藻细胞总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氮限制,但与磷限制差异不显著,东海原甲藻、锥状斯氏藻、中肋骨条藻和牟氏角毛藻在无营养限制条件下分别比氮限制高出了19.6%、9.6%、48.6%和65.9%;在营养限制下的单位藻细胞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无营养限制,其中锥状斯氏藻和中肋骨条藻在磷限制下的单位藻细胞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045、0.006 ng/个,是无营养限制的4倍多;在营养限制下,东海原甲藻、锥状斯氏藻、中肋骨条藻和牟氏角毛藻单位藻细胞总脂含量均高于无营养限制,其中磷限制时分别比无营养限制时高出0.6、3.0、0.8、0.7 ng/个,磷限制比氮限制对总脂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闽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5月、11月分别对闽江口海域进行春季和秋季航次的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54属129种,其中硅藻门46属118种,占总种数的91%,甲藻门5属8种,占总种数的6%,蓝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绿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隐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浮游植物春季航次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柔弱角毛藻;秋季航次优势种也是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细弱圆筛藻和琼氏圆筛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范围为1.56×103~ 7.43×105cell/L,春季高于秋季.春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秋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无机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松 《海洋与渔业》2006,(10):38-39
本文通过利用原生动物比小球藻耐受含氯氧化剂能力差的特点向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中添加3mg/L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6-30%),15~20min后,能有效的杀除小球藻中的原生动物,而藻细胞在1~2d后逐渐恢复,并良好生长、繁殖,镜检未能再现察到原生动物;扁藻、中肋骨条藻中的原生动物,采用10ml/T的洗洁精原液,处理30min,藻细胞也能在1~2d后逐渐恢复最佳生长状态,镜检未观察到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10.
溶藻细菌A3的溶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在优化配方基础上,通过摇瓶培养考察了pH、接种密度、光照强度等环境条件对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藻的最适生长pH为8.0~8.5,接种密度以(7.5~10)×10~4 cells/ml为宜,光强在3000~5000 lx范围内藻细胞生长较好,细胞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缢蛏稚贝饵料和底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缢蛏稚贝投以三角褐指藻加钙质角毛藻和叉鞭金藻加钙质角毛藻的饵料效果最佳,稚贝不但生长快(日平均增长壳长82微米),而且存活率也高(90%)。饵料投放密度为:在培养第1-4天,2.5万个-5万个/毫升;第5-8天,每天增加至10万个/毫升左右;第9天后,可增至20万个/毫升。在稚贝培育初期宜在水底投放细砂或泥质砂,随着稚贝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底质中泥土的比例,这样可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池塘生态条件,使用净水复合菌,其含量为80亿/ml左右,以保持生态健康养殖。通过对比试验和观察测定等,对海蜇苗种的适宜放养时间、密度、规格、方法及水质要求、池水调节、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005年平均单产143.38 kg/667 m2,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3.46。  相似文献   

14.
将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硝化细菌等组成的复合菌,应用于海蜇池塘养殖中。结果显示:水中复合菌密度为16×10~6个菌体/ml以上时,能分解海蜇和刺参的粪便;在养殖池塘中,按2kg/1000m~3的用量、施加密度为10×10~8个菌体/ml的复合菌液,可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增加池塘中的单胞藻、桡足类和多毛类幼体等浮游生物的数量。表明净水复合菌能有效地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海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体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为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从而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年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其中2004年平均每平方米出苗11刚节以上幼沙蚕3 646条;2004年沙蚕蓄水养殖83.33 hm2(1 250亩),每667 m2 放养幼沙蚕6万-8万条,平均每667m2产沙蚕134.9 kg,获利3 155.2元。  相似文献   

17.
云斑尖塘鳢池塘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商业化生产的目的出发,研究池塘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仔幼鱼的培育。育苗池经清塘、培水后,当幼小轮虫生物量达10 eggs/mL以上时,按225~375尾/m2放养刚开口的仔鱼,饲养30 d,长成全长约1.5 cm的稚鱼,开始驯食人工混合饲料,再池养30~35 d,育成全长2.75~3.35 cm幼鱼。2006年共放养仔鱼434万尾,育成早期幼鱼119.7万尾,成活率27.6%。在傍晚时拉网起捕,“三网率”达95%。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同源四倍体、倍间三倍体与二倍体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红细胞、红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差异,探讨不同倍性团头鲂的红细胞形态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团头鲂多倍体(同源4n和倍间3n)的红细胞数量显著低于二倍体(2n)团头鲂(P〈0.05)。其中,倍间三倍体团头鲂每毫升血液的红细胞数为二倍体的78.95%,而同源四倍体的红细胞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仅为2n团头鲂的56.87%。(2)团头鲂同源四倍体、倍间三倍体的红细胞短径和长径、核短径和长径、红细胞表面积、红细胞体积和核体积均依倍性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其中,又以核体积增大最为显著,同源四倍体、倍间三倍体的核体积分别为2n团头鲂的1.97倍和1.39倍。(3)团头鲂同源四倍体每毫升血液红细胞的总体积和总表面积,均明显低于二倍体和倍间三倍体团头鲂(P〈0.05);倍间三倍体每毫升血液红细胞的总体积要多于二倍体团头鲂(P〈0.05),但红细胞的总表面积在倍间三倍体与二倍体团头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4)在团头鲂同源四倍体中还观察到一定比例的异常红细胞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育并达到成熟的史氏鲟雄鱼 ,人工摧情获得精液。本文介绍对精子生物学特性的观测结果 ,其中包括 :透视电镜下观察到的精子形态结构 ,精子快速泳动时间和寿命 ,精液的质量密度和精子密度 ,同时与野生雄鱼精子活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efficiency of stocking with whitefish, Coregonus lavaretus L., fingerlings was assessed in a large lake system with a naturally reproducing local whitefish stock. After the start of the stocking programme, the whitetish catch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stocked whitefish in the catch was ca. 50%. The calculated yield per thousand released fingerlings was 57 ± 18kg. Further, the efficiency of stocking may be indicated by the following facts. Prior to stocking, the whitefish catch decreased, evidently due to recruitment overfishing.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is situation was corrected by stocking with fingerlings and the whitefish catch then increased. The 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CPUE) generall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ishing effort, but in this case the CPUE remained at the same level in spite of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fishing effort. The growth rate depends on the density of the fish stock. In this case the growth rate declined, possibly due to the fact that fingerling stocking increas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