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阐明采后百香果香气品质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了常温(25 ℃)、低温(6 ℃)贮藏期间百香果香气物质主要成分及其含量,酯类化合物代谢关键酶脂氧合酶(LOX)、醇酰基转移酶(AAT)、乙醇脱氢酶(ADH)和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香果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期间,果汁中的香气物质均以酯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物质的40.00%~60.32%和54.95%~69.27%,其次是醇类和酮类;进一步通过结构鉴定,在酯类物质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丁酸己酯、乙酸乙酯、己酸己酯;常温下,百香果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在贮藏4 d时出现峰值(60.32%)、贮藏12 d时下降为40.00%,而低温下,其相对含量延至贮藏20 d时出现峰值(69.27%),整个贮藏期内保持在54.62%~69.27%,表明低温贮藏可以维持酯类物质较高的相对含量。对百香果酯类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分析发现,果汁中LOX、AAT和HPL在低温贮藏前期(0~10 d)活性变化不大,贮藏后期表现活跃,最高值出现时间迟于常温贮藏,表明低温可以有效抑制酯类代谢关键酶活性;另外,酯类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与LOX、AAT、ADH、HPL活性具有较强相关性。本研究为百香果采后品质保持和保鲜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使菠萝蜜香气成分的检测和鉴定更加快速有效,研究3种固相微萃取头对菠萝蜜果实挥发物的萃取效果,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干苞和湿苞类型菠萝蜜果实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在3种萃取头中,以100 μm PDMS萃取效果最好.经100 μm PDMS萃取头萃取后,在菠萝蜜干、湿苞果实中共鉴定出66种香气物质,酯类53种,醛类6种,醇类3种,烯类2种,萜类和烷类各1种.干苞果实中主要的香气成分是戊酸-2-甲基丁酯(31.87%)、2-甲基-丁酸-己酯(23.594%)、异戊酸乙酯(10.923%)、乙酸丁酯(3.337%)、丁酸丁酯(3.164%)、己酸丁酯(3.135%);湿苞果实中主要的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酸-己酯(29.807%)、异戊酸乙酯(21.47%)、戊酸-2-甲基丁酯(21.405%)、乙酸丁酯(3.451%).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可作为菠萝蜜果实香味检测的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成熟阶段的菠萝蜜果实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香气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菠萝蜜果实采收、贮运与保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的4个阶段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包括酯类26种、烃类17种,其中,异戊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酸异戊酯和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是构成成熟菠萝蜜香气的主要成分,异戊酸乙酯是鉴定III阶段(9成熟)菠萝蜜的标志性化合物。在菠萝蜜不同成熟阶段,香气物质种类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α-香柠檬烯、β-倍半水芹烯、3-蒈烯、左旋-β-蒎烯等烃类仅出现在Ⅰ、Ⅱ阶段(7成熟、8成熟),而异戊酸丙酯、异戊酸异戊酯、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等酯类仅出现在Ⅲ、Ⅳ阶段(9成熟、完全成熟)。且异戊酸乙酯的相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乙酸异戊酯、β-石竹烯、异戊酸异戊酯、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相对含量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异戊酸甲酯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红肉型‘四季桃’番石榴果实中的挥发性组分及其特征香气组分。‘四季桃’番石榴果实达到可食成熟度时,果皮呈现为黄绿色,果肉为红色;在‘四季桃’番石榴果实中共检测出醇类、醛类、酯类、萜类及酸类共62种挥发性物质;酯类物质的种类最多,共检测到24种酯类物质,但醛类物质对番石榴果实香气的贡献率最高,达到56.39%;62种挥发性组分中检测到7种特征香气组分,分别为己醛、2-己烯醛、丁酸乙酯、乙酸-3-甲基丁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乙酸己酯,其中草香型的己醛和2-己烯醛及果香型特征的己酸乙酯对果实香气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成熟度菠萝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菠萝巴厘品种8成熟和9成熟的果实为材料,采用顶空同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其中的香气成分,并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结果显示,在8成熟果实中检测到13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0种,烯类2种,苯类1种;在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酸甲酯(50.89%),其次是己酸乙酯(16.11%)、2-甲基丁酸甲酯(8.68%)、辛酸甲酯(5.23%)和辛酸乙酯(2.40%);检测到2种烯类成分,分别为(E)-3,7-二甲基-1,3,6辛三烯(5.18%)和à-蒎烯(0.65%);还检测到甲苯(0.32%).在9成熟果实中检测到2类共27种香气成分,分别是酯类17种和烯类10种:在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辛酸甲酯(25.27%),其次是辛酸乙酯(21.00%)、己酸乙酯(17.64%)、己酸甲酯(14.34%);在烯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β-顺式-罗勒烯(1.00%)、à-蒎烯(0.81%)和反式-罗勒烯(O.48%).此外,仅在9成熟果实中检测到菠萝特征香气成分3-甲硫基丙酸甲酯,其相对含量为1.36%.说明9成熟菠萝果实香气成分比8成熟的丰富,且此时特征香气成分形成:如果非远距离运输,9成熟是鲜食菠萝的理想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7.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红光萎凋有助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然而,不同红光光质对萎凋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无光、红光(630 nm,1 000 lx、3 000 lx)、自然光(260~325 lx)等光照处理萎凋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处理下萎凋叶挥发性成分及红光萎凋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萎凋叶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130种,其中醇类26种、酯类33种、烃类29种、醛类12种、酮类13种以及其他类17种。对比不同光照萎凋方法发现,红光3 000 lx组在萎凋前中期(8 h前)的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红光强度增加,酯类物质总量显著提升(P<0.05),酮类物质总量显著下降(P<0.05)。按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大于1,联合变异系数大于50%,筛选出受红光照射响应程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5个,包含1,2-二甲基丙基-2-甲基丁酸酯、1-异氰基-3-甲苯、癸醛、2-甲基-2-癸醇和亚油酸乙酯,其中癸醛在红光1 000 lx组变异系数最高,达133.34%。研究结果可为红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SPME-GC/MS方法分析槟榔花雄花和花梗中的香气成分。雄花中鉴定出47种香气成分,主要为乙酸异戊酯、苯乙烯、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丙酸异戊酯、3,7-二甲基-2,6-辛二烯-2-甲基丁酸酯、乙酸己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6.24%、8.44%、7.41%、5.62%、4.11%和3.93%;花梗中则鉴定出24种香气成分,主要为(Z)-3-己烯醇乙酸酯、(E)-3-己烯醇乙酸酯、乙酸己酯和乙酸异戊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7.71%、26.51%、20.96%和11.97%。在槟榔花雄花和花梗中仅有6种共有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分别占49.24%和60.35%。槟榔花雄花和花梗的香气均以酯类成分为主,但在其组成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阶段番石榴果实中挥发物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番石榴果实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包括萜烯类、酯类、醇类和醛类四大类,其中萜烯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减少,酯类和醛类物质则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加。总共分析出35种挥发性物质,青果、成熟果和完熟果中的共同挥发物有9种,分别是己醛、反-2-已烯醛、叶醇、正己醇、β-石竹烯、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α-古巴烯、2-正戊基呋喃,其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81.61%、76.36%和85.57%。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质联用仪测定不同发育期卡因菠萝果实的香气成分,以了解果实发育期间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无刺卡因果实在成熟的4个阶段共有香气成分69种,主要为酯类和烯类,其中己酸甲酯、辛酸甲酯、正己酸乙酯等成分是卡因菠萝的主要香气成分.卡因菠萝不同发育时期果实香气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因西番莲果汁具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可建立更全面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条件。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技术确定西番莲果汁中14种香气主要挥发性成分,再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不同萃取条件下西番莲果汁的香气主要挥发性成分,建立萃取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条件如下:未添加氯化钠的西番莲果汁,取汁量为0.5 mL,65μm DVB/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0 min,解吸时间5 min。鉴定得到62种挥发成分,包括酯类、醇类、烯类、酮类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为71.58%,是西番莲果汁香气的主要贡献化合物类,此检测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涂膜处理对槟榔鲜果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无菌蒸馏水(CK)、壳聚糖(T1)、壳聚糖-茶多酚-百里香酚(T2)3组涂膜剂分别对槟榔鲜果进行表面涂膜处理后装于PE带孔包装袋中,测定13℃、65%相对湿度下贮藏40 d鲜果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1和T2涂膜处理有效延缓和抑制了鲜果腐烂软化、果仁褐变、黄化、失水皱缩,货架期可从常温5 d延长至处理后35 d。相较于CK组,T1处理有效抑制了鲜果黄化,但T2处理综合保鲜效果最佳,除可增强鲜果初期抗氧化能力外,还可显著抑制失重率和腐烂率上升,第35天时腐烂率仅为8%。同时,T2处理的鲜果色泽更加稳定,果仁褐变不明显。另外,呼吸强度、硬度、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储藏25 d后,T2涂膜处理可稳定维持储藏期内鲜果生理代谢能力,保鲜效果显著优于CK组,因此T2涂膜处理可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槟榔鲜果保鲜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目前冬季北运苦瓜生产上肥料过量施用问题,探讨氮、钾不同施用量对嫁接苦瓜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苦瓜嫁接苗为试材,以6个不同的N、K施肥量为处理,对嫁接苦瓜产量和各生育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嫁接苦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伸有不同程度增加,在幼苗期和初瓜期同等施钾条件下,茎、叶、果干物质积累量与供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盛果期,在同等施氮条件下,茎、叶、果干物质积累量随供钾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其中T2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盛果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果实干物质分配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90.76 g/株、43%。不同处理嫁接苦瓜各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变化随生育期的延伸呈上升趋势,嫁接苦瓜对钾需求量较高,其次是氮,磷最少;T2处理在各生育期氮、磷、钾累积量持续呈较高水平,成熟期累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每株20.9、3.5、27.3 g,较其他处理分别平均增加52.7%、43.2%、38.5%;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明显增强叶片(源)向 果实(库)的养分供应能力,氮、磷、钾果实干物质分配率在成熟期分别为59%、48%、4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对嫁接苦瓜产量均有差异,同等施钾条件嫁接苦瓜产量与供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其中T2处理嫁接苦瓜单瓜重、产量均显著较其他处理分别平均增加37.1%、46.4%。综合研究嫁接苦瓜生长量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利用性,T2处理(N 260 kg/hm2、K2O 430 kg/hm2)对嫁接苦瓜增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绿色“加减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观音乌龙茶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划分“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3种风味类型。本试验在对安溪铁观音收集和审评分类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各茶样进行香气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风味铁观音新茶和不同质量等级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铁观音新茶和陈茶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类群区分。铁观音新茶相较陈茶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组分,其中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铁观音新茶“清新”风味的主要赋香成分,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是形成铁观音“陈香”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2-甲基丁酸-2-苯乙酯、己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苯基甲酸甲酯、丁酸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基乙酯、2-苄基(苯甲基)异氰化、己酸异戊酯和香叶基丙酮可作为区分铁观音新茶和陈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铁观音新茶按其香气组成可划分为“显酸茶”、“正韵茶和青韵茶”、“浓香茶”3个茶样类群。带“酸香”风味的“显酸茶”主要与酯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而显“火香”风味的“浓香茶”香气成分多为长链缩合态化合物,且二者均较“正韵茶和青韵茶”香气组成更为丰富。(3)不同贮藏年份的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无明显的类群区分,但有潜在的质量等级差异。高级铁观音陈茶的酯类化合物相对丰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产品的分类鉴别和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风味改良是目前草莓育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黄毛草莓因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成分而被广泛关注,四川等西南地区黄毛草莓资源丰富,但目前其香气成分的研究并不系统,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毛草莓果实香气成分,拓宽栽培草莓遗传背景,为创新利用黄毛草莓资源和育种攻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初步分析6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毛草莓果实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共检测出89种香气物质,与文献报道的栽培草莓香气成分不同,除丽江玉龙雪山外,其他5个地理来源的草莓香气成分中酯类化合物所占比例均不高。本研究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物质56种,其中醛类2种,烃类19种,酯类16种,酮类5种,醇类4种,胺类和酸类5种,其他化合物5种。无共同的芳香成分,芳香成分以酯类和烃类为主,但未达50%。丽江玉龙雪山的黄毛草莓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万源秦巴山的黄毛草莓香气成分种类最少。测得的香气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赤藓-9,10-二溴二十五烷、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苯乙胺等。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丽江玉龙雪山黄毛草莓的香气成分被划分为单独一簇。虽然同为黄毛草莓品种,香气成分却因为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大不相同,关于环境对草莓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