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建立黎药海巴戟药材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依据《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中药质量标准研制的要求,对药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进行研究。明确了海巴戟药材性状和显微结构特征,并建立了其专属性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规定海巴戟药材多糖含量不得少于 6.0%、东莨菪内酯含量不得低于 0.017%、水分不得超过 10.0%、总灰分不得超过 6.0%以及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 20.0%。本研究制定的黎药海巴戟药材质量标准,可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茶树叶绿素a合成酶基因(CsG4)克隆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关于叶色变化的作用机制探究。[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CsG4的CDS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白茶萎凋48 h过程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变化,并记录叶相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CsG4在白茶萎凋过程中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CsG4的CDS全长为1125 bp,编码37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G4蛋白分子量为40.49 kD,理论等电点为8.74。CsG4属于跨膜蛋白,含有34个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其定位于叶绿体。进化树分析表明,CsG4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sG4蛋白与杜鹃花(Rhododendron dauricum)和咖啡(Coffea arabica)的G4蛋白序列同源性高。qRT-PCR分析表明,在白茶萎凋过程中,CsG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且与萎凋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克隆了CsG4的全长CDS序列,推测其对白茶萎凋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苯丙氨酸解氨酶编码基因(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进行鉴定,并以木薯品种KU50为材料克隆了6个PAL基因,分析了低温胁迫(7 ℃)对叶片MePAL表达模式、PAL酶活性、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木薯叶片迅速萎蔫卷曲,并伴随叶片PAL酶活性、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显著提高。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低温处理前,MePAL1MePAL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和1.19,显著高于其他4个MePAL基因,低温处理后6个MePAL基因均不同程度受低温胁迫诱导增强表达,其中MePAL5上调最高,达50.5~142.5倍。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低温胁迫上调了木薯叶片MePAL的表达,促进了总酚和类黄酮的合成,提高了抗氧化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海巴戟幼苗对盐的耐受范围及盐胁迫对海巴戟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水培180d的海巴戟苗为材料,基本培养基为1/8 MS液体培养基,其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0.2%、0.4%、0.6%、0.8%和1.0%的NaCl进行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与胁迫时间的推移,海巴戟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与生物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solubleprotein,SP)、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海巴戟幼苗的保护酶活性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与胁迫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变化,在NaCl浓度0.8%以下范围,海巴戟可以通过调节渗透物质和抗氧化物酶来减轻伤害,保证生长;当NaCl浓度在0.8%及以上范围时,保护酶系统与细胞膜受损严重,进而影响海巴戟生长。因此,海巴戟幼苗可以在0.8%以下NaCl浓度范围的区域试种。  相似文献   

5.
从麻类脱胶高效菌株DCE01中克隆出一个果胶酶基因Pel4I8,采用表达载体p ET-28a,在E.coli BL21(DE3)中成功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底物(橘子果胶)的酯化度对酶活有较大影响,用酯化程度在55%-70%的橘子果胶作底物时酶活最高(酶活为17.5U/ml);胞内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 H为9.5。该结果可为深入发掘DCE01菌株的基因资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常使用分光光度法。本试验对目前常用的茶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提取工艺和活性测定条件进行了改进,考察了4℃浸提时间、离心处理、反应pH值及温度、底物浓度和反应终止剂对茶叶PPO酶活的影响,并对不同植物来源的PPO酶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为鲜叶匀浆后4℃浸提12 h,8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酶液于pH值 6.0和37℃条件下,添加质量浓度为1.5%的邻苯二酚作为底物,反应10 min后使用3 mL 1 mol/L的偏磷酸终止反应,于46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改进后的方法测定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使用改进方法测定了福鼎大白(春)、福鼎大白(夏)、香蕉、苹果、皇冠梨和葡萄等植物的PPO酶活大小,发现福鼎大白夏季茶叶PPO酶活性高于春季茶叶,而香蕉PPO的酶活高于其他植物,这为使用茶鲜叶以外的材料制备茶黄素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诱抗剂苯并噻二唑[Benzo-(1,2,3)-thiadiazole-7-carbothioic acid S-methylester, BTH]处理芒果叶片后,对4种抗病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用200 mg/L的BTH水溶液对芒果叶片喷雾处理后,分别在0、24、48、72和96 h采取叶片,用于酶活性的测定,以清水喷雾的叶片为对照。结果表明,BTH诱导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芒果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等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研究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在青稞叶片淀粉代谢中的作用,以青稞品种喜马拉雅2号和康青1号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技术分离 SBEⅡa基因,并对分离得到的 SBEⅡa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和淀粉分支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分析了在高温、低温和盐胁迫条件下 SBEⅡa基因的表达情况和SBEⅡa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喜马拉雅2号和康青1号克隆得到的 SBEⅡa基因ORF区为2466 bp,编码82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09 kDa,预测等电点(pI)为5.4,是酸性蛋白;该蛋白酶的不稳定系数为38.03,属于稳定蛋白;参试材料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细江蓠的亲缘关系最远。qRT-PCR和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SBEⅡa基因在不同环境下表达水平和SBEⅡa蛋白酶活性变异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材料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连体和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及叶片内蛋白质、核酸含量和相关酶活力的调控效应。4PU-30能显著地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保绿效果明显。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表明,4PU-30控制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比活上升,减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是其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汕优63连体和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及叶片内蛋白质、核酸含量和相关酶活力的调控效应。4PU-30能显著地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保绿效果明显。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表明,4PU-30控制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比活上升,减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是其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龙眼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Dl4CL)基因家族的分子特性及生物学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龙眼4CL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蛋白结构域及特性、分子进化树、体胚发生过程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规律分析以及可能互作的miRNA预测。结果显示,Dl4CL基因家族包含43个成员,分为6个亚家族;不同亚家族成员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等电点、相对分子量、氨基酸个数及信号肽有所差别;Dl4CL蛋白均属于非分泌型蛋白,具有多个保守的motif;各成员基因结构特性与进化树中家族成员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Dl4CL启动子序列包含大量光响应元件、厌氧诱导响应元件及MYB结合位点,推测Dl4CL家族成员可能参与龙眼生长发育过程中黄酮类物种的生物合成以及色素的积累;Dl4CL可能参与不同胚胎发育过程和不同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成;43个Dl4CL成员共有10个受miRNA调控,并且不同成员受不同的miRNA靶向调控,推测Dl4CL可能通过与miRNA互作参与体胚发生、响应环境胁迫等过程。研究表明,Dl4CL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除了参与木质素的合成之外,还可能参与色素合成、组织器官特异表达等多种生物代谢途径,表现其生物学功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胡椒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enzyme A ligase, 4CL)基因的部分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ACE方法获得其家族成员的1个全长cDNA,命名为Pn4cl,长度2130 bp,开放阅读框1638 bp,编码545个氨基酸。预测Pn4CL分子量为59.57 kDa,理论等电点为5.70。该基因含有AMP-binding(AMP-binding enzyme)、CaiC[Acyl-CoA synthetase (AMP-forming) /AMP-acid ligaseⅡ]、PLN02246、AFD-class I等结合域,具有植物4CL所共有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n4CL与北细辛的同源性最高,同时与木兰分支类植物的4CL聚类在一起,与菊分支的进化距离较近,与蔷薇分支的进化距离较远。亚细胞定位表明,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受外援激素SA和MeJA诱导表达,同时接种辣椒疫霉菌后,Pn4CL基因的表达量在抗/感2种胡椒中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并且在抗病种质中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为Pn4CL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热带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 4, TR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严重阻碍我国香蕉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外源水杨酸(SA)处理能诱导香蕉体内SA合成及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基因上调表达,激活香蕉植株内系统获得抗性,增强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香蕉感病品种‘巴西蕉’和抗病品种‘农科1号’进行SA诱导处理,随后接种TR4,结果显示2个品种的病情指数均降低。为了进一步探究水杨酸信号途径下游的苯丙烷类途径在SA诱导的香蕉植株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对SA处理的感病品种‘巴西蕉’和抗病品种‘农科1号’中苯丙烷类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分支途径中常规苯丙烷类途径关键酶基因C4H4CL、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ADCCoAOMT、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HSCHI,对SA处理和TR4接种均有响应。在仅接种TR4的情况下,‘巴西蕉’相关基因主要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而‘农科1号’相关基因主要表现为上调表达;仅用SA处理时,2个品种的C4H4CL被诱导上调表达;SA处理并接种TR4,2个品种C4H4CL依然保持上调表达的趋势,变化幅度在‘农科1号’中偏高;‘巴西蕉’CAD经SA诱导上调表达,但在接种TR4后,CAD相对表达量降低,而‘农科1号’CAD被SA诱导显著上调表达,SA和TR4共同作用下,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巴西蕉’CCoAOMT被TR4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在SA处理并接种TR4的‘巴西蕉’植株中也表现为上调表达,‘农科1号’CCoAOMT在SA处理或SA、TR4共同作用下表现为强烈上调表达;CHSCHI在SA处理的2个品种中主要表现为上调表达,SA和TR4双重作用下,依然表现为上调表达。结果表明外源SA处理可诱导感病和耐病香蕉根组织中苯丙烷类途径关键酶基因上调表达,该途径在SA诱导的香蕉抗枯萎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对大豆脂肪酸脱氢酶GmFAD3家族中4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与对照JN18相比,大豆低亚麻酸突变体MT72中GmFAD3C-1基因在起始密码子后+966bp处存在一个碱基位点的缺失(G→?),产生移码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上产生较大变化(该突变基因命名为gmfad3c-1)。构建GmFAD3C-1基因超表达及CRISPR/Cas9编辑载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T2转化植株。脂肪酸脱氢酶酶活测定结果显示,超表达植株T2籽粒中,酶活与对照相比上升47.62%~78.85%,编辑载体T2籽粒中,酶活与对照相比下降25.67%~47.11%。脂肪酸相对含量测定的结果进一步表明,GmFAD3C-1基因的表达与植株亚麻酸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武夷名丛奇兰秋季鲜叶为原料,按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并探明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秋季红茶品质改良和工艺改进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从鲜叶(XY)至发酵结束(FJ8),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分别下降6.13%、15.66%、10.64%、0.10%;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游离氨基酸分别上升4.98 mg/g、7.45 mg/g、2.03%、5.58%、0.14%,其中咖啡碱变化幅度最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与儿茶素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69、-0.972。PPO活性呈波动变化,萎凋阶段先上升后下降,揉捻时达到峰值,为458.83 U/g,约为XY的1.67倍;发酵阶段快速下降,FJ8时,PPO酶活显著低于XY,约为XY的0.89。多酚氧化酶基因CsPPO1CsPPO2表达变化规律一致:先上升后下降,相对表达量在萎凋15 h(WD15)最高,分别为XY的11.2、12.8倍,揉捻时开始下降,发酵阶段表达量与鲜叶无显著差异。儿茶素类代谢相关酶基因PALCHSC4HCHIF3HF3°5°HFLSDFRLARANR的表达在加工过程中均受不同程度抑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XY,除与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呈负相关外,与儿茶素其他组分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相关系数在0.130~0.750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DlDCL家族中DlDCL4基因在龙眼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亚细胞定位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对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遗传进化分析显示,DCL4氨基酸序列在所选的物种间相似度高于50%,其中龙眼与甜橙(Citrus sin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洋葱细胞核发出绿色荧光,其他部位不发出荧光,表明龙眼DCL4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在24 h内,100 μmol/L的外源脱落酸(ABA)对 DlDCL4都有极显著的下调效果;100 μmol/L的水杨酸(SA)对其表达量有显著的上调效果,其中8 h时表达量最大,提示 DlDCL4对不同激素的响应效果不同且不同处理时长下响应效果也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2种野生苜蓿资源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酸铝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酸、铝单一及复合处理下幼苗根长、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变化,比较2种苜蓿对酸、铝的耐性。结果显示:随着酸度的增加,天蓝苜蓿和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均受抑制,pH 7.0和pH 3.0处理对比分析,天蓝苜蓿在根长、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增幅比紫花苜蓿的增幅小;铝胁迫后,2种苜蓿在根长、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且随着铝浓度的增大,受抑制越严重;酸、铝共同胁迫对2种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单一胁迫对它的影响,pH 4.5,Al 3+浓度300 mg/L时,2种苜蓿生长受抑最严重。酸、铝单一胁迫及复合处理均显著影响2种苜蓿,但天蓝苜蓿对酸、铝及酸铝的耐性优于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辣木(Moringa spp.)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18份辣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70对引物中筛选出13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0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62.50%。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等位基因数(Na)为1.625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77,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32,香农信息指数(I)为0.3797,说明18份辣木种质资源间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份辣木种质资在遗传相似系数0.732水平上,可分了3个群,来自非洲卢旺达的狭瓣辣木[M. stenopetala (Baker f.) Cufod.]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单独聚类为一个类群Ⅲ;其余样品则分别聚类为类群Ⅰ和类群Ⅱ,类群Ⅰ共11份材料,主要为来源于印度的多油辣木(M. oleifera Lam.)及其改良种‘PKM1’和‘PKM2’,类群Ⅱ共6份材料,主要为来源于我国云南和海南的多油辣木及其改良种‘PKM1’和’PKM2’。SRAP标记反映了辣木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辣木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辣木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木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耐受干旱和霜冻等恶劣天气,具有较强的生长抗逆性。辣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生理功效,极具开发潜能。目前,辣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辣木叶和辣木籽,其加工也主要通过添加辣木叶粉或辣木籽油等作为营养补充剂制备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辣木各部位的营养价值、提取物的生理功效以及在食品和日化产品行业的加工现状,为辣木加工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为辣木的深层次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辣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植物中寻找天然的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比色法对嘉宝果嫩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研究,以期为嘉宝果嫩叶有效提取部位在食品、化工及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总多酚含量(33.92 mg/g及总黄酮含量(13.35 mg/g)最高,其次为正丁醇相(总多酚31.11 mg/g;总黄酮12.93 mg/g)及水相(总多酚17.04 mg/g;总黄酮11.18 mg/g);石油醚相及二氯甲烷相均未检测到总多酚及总黄酮。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对DPPH及ABTS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相当,明显高于其他极性部位。对酵母源和小鼠小肠源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大小依次分别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石油醚相>二氯甲烷相和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二氯甲烷相>石油醚相。以上结果表明嘉宝果嫩叶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是挖掘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物质的主要极性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