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绿盲蝽对13种不同寄主植物适合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绿盲蝽在13种寄主植物上不同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和成虫的寿命。结果表明,绿盲蝽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不同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及若虫期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四季豆上若虫的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其它寄主植物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常规棉花上若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但和豆类及转基因抗虫棉相比无明显差异。在两种抗虫棉上成虫的寿命明显缩短,其它寄主植物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转基因抗虫棉和豆类植物更适合绿盲蝽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黄蓟马在大豆寄主上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描述了黄蓟马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世代发育、主要习性及其对大豆植株的危害特征.结果 表明:黄蓟马的变态类型属于过渐变态,整个发育期包括卵、若虫、伪蛹、蛹、成虫5个阶段.若虫2个龄期的体色和体长有明显差异.成、若虫主要在大豆叶片上取食为害,呈现出较明显的昼夜节律.以孤雌生殖为主,产卵于叶片组织内.在温度25±1℃条件下,以大豆为寄主的雌性个体从卵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16 d左右.卵期为5.73 ±1.66 d,若虫期为4.85±1.25 d,伪蛹为1.10±0.48 d,蛹期为2.67±0.71 d,雌成虫寿命为11.43±4.66 d,雄成虫寿命为13.00±7.07 d,整个世代历期为25.80±0.89 d.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番茄果实、辣椒果实和人工饲料饲养斜纹夜蛾,观察不同食料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生长发育、存活、不同龄期幼虫的粪便重量、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组建相应食料下的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喂饲辣椒果实的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和全世代显著长于喂饲番茄和人工饲料,喂饲人工饲料的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粪便重量显著重于喂饲辣椒果实;种群趋势指数(I)均大于1, 内禀增长力(rm)均大于0,斜纹夜蛾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一种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茶尺蠖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分别为90.50%、86.29%和91.03%,与茶树嫩梢饲养比较差异不显著。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化蛹率为85.52%,低于茶树嫩梢饲养87.50%的化蛹率。取食人工饲料的茶尺蠖幼虫历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20βd和39.62βd,较茶树嫩梢饲养历期分别增加了1.44βd和2.41βd,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饲料饲养茶尺蠖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单雌产卵286.9粒,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14.8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年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后期(化蛹)个体中,与茶树嫩梢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113和1.119,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了2.43βd和0.265βd,种群趋势指数87.21,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尺蠖种群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各龄历期。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在25士1℃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48.2d,卵期7d,幼虫期30d,蛹期10d,成虫期30d左右。试验证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发育最适温度在22℃~25℃之间,卵的孵化率为84.2%,幼虫成活率为87.5%。但在高温条件下(〈32℃时),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相当低,并随着发育龄期增加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料饲养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了一种人工饲料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稻纵卷叶螟幼虫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并化蛹。幼虫历期28.1 d,蛹历期10.1 d, 较水稻离体叶片饲养分别延长6.1 d和1.7 d。成虫单雌产卵41.6粒,较离体叶片饲养增加26.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 年龄降函数,与离体叶片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净增殖率、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17.6928、0.0884和1.0924,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离体叶片饲养增加4.9 d和 1.3 d,种群趋势指数为3.26,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豆天蛾是大豆生产上的暴发性害虫,但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蛋白资源。通过对比在不同温度影响下豆天蛾2个地理种群的发育历期和生命参数,并应用Jackknife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种群蛹的发育历期为18.60~32.67 d,江苏种群蛹的发育历期为126.46~318.33 d,造成2个种群全世代的发育历期相差数倍;豆天蛾2个种群的存活率都在25℃时达到最高值,海南种群为71.42%,江苏种群为90.00%;在28℃条件下饲养豆天蛾海南种群具有最高的rm值为1.083 5。本研究找出适合人工饲养的最佳种群及人工饲养的最佳温度,这将对解决供不应求的市场难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I.Bolivar)种群生长发育、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的影响。本试 验设置16℃、20℃、24℃、28℃和32℃等5个恒温梯度,在实验室条件下(H:D = 16:8,RH 70%±5%),以大豆叶片为食 物饲养,系统观测短额负蝗实验种群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繁殖等情况,测算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并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趋势。结果表明,短额负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 短,其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短额负蝗卵、若虫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8℃、10.55℃、11.40℃,有 效积温依次为449.80、540.03、430.94日·度。在试验条件下,短额负蝗单雌产卵量28℃时最高,为66.12粒,24℃时次 之,为 60.30粒,16℃时最低,为 28粒;各试验温度条件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均>1,其中 24℃时最大,为 18.97。该结 果为短额负蝗的田间预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分别用人工饲料、藜(Chenopodium album L.)或龙葵(Solanum nigrum L.)饲喂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初孵幼虫,研究饲喂上述2种杂草对甜菜夜蛾存活率、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同时采用室内毒力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取食不同寄主的甜菜夜蛾3龄幼虫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及其复配混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人工饲料相比,取食藜或龙葵后甜菜夜蛾的存活率下降,总发育历期分别延长3.11 d和7.02 d,单雌产卵量分别增加107.00粒和176.90粒,但化蛹率、羽化率变化不显著;与取食藜相比,取食龙葵后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延长3.37 d,蛹发育历期缩短0.36 d,雌成虫寿命延长0.60 d,雄成虫寿命延长0.65 d,成虫产卵量增加69.90粒。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与取食人工饲料相比,取食藜后甜菜夜蛾幼虫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和复配混剂的敏感性降低;而取食龙葵后甜菜夜蛾幼虫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和复配混剂的敏感性升高,对复配混剂的敏感性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取食藜和龙葵会影响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及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复配混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斑须蝽越冬成虫耐寒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须蝽(Dolycorisbaccarum L.)是多种作物和苗木的重要害虫。在鲁西南一年发生3 代,以成虫主要在越冬菜叶夹缝、作物根际、枯枝落叶,树皮及房屋缝隙等处越冬。其越冬成虫结冰点和过冷却点分别为- 52℃、- 85℃。冬季极端低温对其越冬成活率有一定影响,一代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11.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存活和生殖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种群生命表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种群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结...  相似文献   

12.
基质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石斛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比例腐熟及新鲜秀珍菇菌渣替代市售基质(松树皮)作为栽培基质对霍山石斛生长的影响,分析菌渣理化性质与霍山石斛生长的内在关系,探究菌渣废弃物替代树皮进行栽培的可行性。将腐熟菌渣按体积替代0、25%、50%、75%的松树皮,新鲜菌渣按体积比替代0、25%、50%、75%、100%配制基质栽培石斛,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及石斛的各项生长指标,通过冗余分析确定基质理化性质与石斛生长的相关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腐熟菌渣及新鲜菌渣均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利于石斛生长;(2)菌渣腐熟后pH及电导率升高,严重影响石斛的成活率,而新鲜菌渣的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是影响存活率及根长根数的主要因子;(3)将50%腐熟菌渣,25%新鲜菌渣替代树皮栽培石斛,其叶片数、株高、根系发育、成活率等生长指标不受影响,当菌渣添加量超过50%时,基质的较高的pH、电导率、持水孔隙度、总孔隙度,均不利于石斛的生长。因此,菌渣可以部分替代树皮栽培石斛,但添加量不宜超过50%,为充分利用菌渣作为石斛栽培基质要全面考虑pH和电导率等理化性质从而调整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13.
基质通过影响水肥吸收和根系通气度,进而影响石斛组培苗的生长,对石斛组培苗的人工驯化栽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华石斛组培苗为对象,采用4种基质配比对组培苗进行炼苗试验,通过测定组培苗的存活率、形态指标、壮苗指数和光合指标,筛选出适宜华石斛组培苗炼苗的基质。结果表明:以5 cm透明塑料杯装16.3 g水苔,其孔隙度和气水比均较高,达42.1%和2.51;保水、通气性好,利于华石斛组培苗生根、长芽,组培苗存活率较高,达56.3%,壮苗指数高达0.016;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最高;105孔穴盘,每孔6.0 g水苔,孔隙度和气水比低,基质量少,组培苗存活率低。表明以5 cm透明塑料杯装16.3 g水苔可作为华石斛大棚炼苗的优良基质。  相似文献   

14.
以铁皮石斛无根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腐胺(Put)和精胺(Spm)对铁皮石斛瓶内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Put和Spm可提高开花率。当Put浓度为0.4 mg/L时,铁皮石斛瓶内开花率最高,为30.47%;Spm浓度为0.2 mg/L时,铁皮石斛瓶内开花率最高,为22.26%;Put浓度为0.2 mg/L时,铁皮石斛始花期最短,为83.33 d,观赏期最长,为43.33 d。Put浓度为0.4 mg/L时,植株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对照处理下植株全N含量达最高;Spm浓度为0.6 mg/L时,植株C/N比达最大。Put浓度为0.4 mg/L时,有利于铁皮石斛组培苗碳氮化合物的积累,可提高铁皮石斛的开花率;Put浓度为0.2 mg/L时,能使花期提前,延长观赏期。Spm浓度为0.4 mg/L时,有利于铁皮石斛组培苗株高增长和生根,促进铁皮石斛组培苗的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CO2倍增对霍山石斛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霍山石斛幼苗为试材,比较了CO2浓度400 μmol/mol(大气浓度,对照组)和800 μmol/mol(处理组)栽培180 d对霍山石斛光合特性、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倍增处理显著提高了霍山石斛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但霍山石斛未出现“光合适应”现象。栽培30 d后,处理组的存活率、着根率和新芽数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而60 d后,处理组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栽培180 d后,CO2倍增处理组显著提高了霍山石斛的茎鲜重、茎干重、茎长、单株叶片数和叶片厚度,而对茎粗和单叶面积无显著影响。同时,处理组也显著提高了茎的多糖含量,比对照组提高94%,但生物碱含量则显著下降。茎的总氨基酸含量与总黄酮含量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综上,CO2倍增处理能显著促进霍山石斛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及其主要药用部位茎的产量和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22种主要石斛栽培品种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斛中以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4种氨基酸含量最丰富;蛋氨酸和胱氨酸分别为石斛的第1和第2限制性氨基酸。不同品种石斛的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0种石斛含有17种氨基酸和7种必需氨基酸,11种石斛未检出蛋氨酸或胱氨酸。参照FAO/WHO推荐标准,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的是线叶石斛、紫瓣石斛、杓唇石斛、玫瑰石斛、紫菀石斛和叠鞘石斛6个品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可将22种石斛氨基酸分为4类品质,以石斛氨基酸指标聚类可将22种石斛聚为3类。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氮肥施用量依然偏多的大背景下,氮肥与转 Bt 基因水稻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稻田中非靶标节肢动物产生影响是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用0 kg/hm2、100 kg/hm2和250 kg/hm23个氮肥水平处理的转 Bt 基因水稻T1C-19和T2A-1以及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明恢63,连续饲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4代,研究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稻品种上,氮肥的过量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累加效果。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和对照相比对同代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雌虫体质量、成虫寿命、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在100 kg/hm2和250 kg/hm2施氮水平下取食转基因水稻T1C-19的褐飞虱在第1代至第3代的每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另一转基因品种T2A-1以及对照品种明恢63,但第4代褐飞虱在各品种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供试两种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无显著影响。这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了解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是昆虫-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能危害的植物多达353种,但大多数寄主植物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采集植物新鲜叶片饲喂植食性昆虫幼虫是研究的通用方法,而此方法受气候、地理位置、植物生长周期等条件的限制。以玉米(Zea mays)为参照,选取玉米农田及其周边的6种作物和杂草为试验材料,包括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unguiculata)、番薯(Ipomoea batatas)、艾草(Artemisia argyi)、油麦菜(Lactuca sativ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统一采集、磨成粉末,按1%比例掺入人工饲料中,分别用这些饲料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观测其存活(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生长(幼虫增重、蛹重、相对生长率)、发育历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和食物利用情况(相对消耗率、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消化转化率)等,探究草地贪夜蛾取食这7种植物后的生物学特性。为验证植物叶片粉末饲料喂养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采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分别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结果显示大豆、豇豆是草地贪夜蛾适宜的寄主植物;而番薯、艾草、油麦菜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若将其运用于玉米间作系统中,可减轻草地贪夜蛾的为害。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植物粉末饲料和新鲜叶片喂养的效应一致,且前者限制条件少、操作简便,可较好地评估农田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栽培基质是影响铁皮石斛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拟选用松树皮(PB)、椰糠(CC)和松树皮:椰糠(PC,1:1)的复合基质栽培铁皮石斛,基于代谢组学思路探究栽培基质对铁皮石斛茎生长代谢的影响.通过环刀法测定3种基质的物理性质,利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铁皮石斛茎的多糖含量,采用硅烷化衍生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铁皮石...  相似文献   

20.
In 1989, a mass production and field release programme of Allorhogas pyralophagus Marsh (Hymenoptera: Braconidae) for the control of the Diatraea spp., particularly D. centrella (Möschl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in sugar-cane, was initiated by the Guyana Sugar Corporation. The programme was terminated in 1995 after the release of approximately two million adult parasites resulted in a mean field parasitism in Diatraea spp. larvae of only 0.22%. In contrast, 62% of Diatraea spp. larvae were parasitised in vitro as were 32% of larvae in young cane shoots exposed to A. pyralophagus in the laboratory. Neither Diatraea larvae in young cane plants caged in the field nor those recovered from Echinochloa polystachya (Kunth) Hitchc. and Paspalum virgatum L. around release fields showed any parasitism by A. pyralophagu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rate of host acquisition outside the laboratory are not known, but it is clear that A. pyralophagus offers little prospect for significant control of Diatraea spp., particularly D. centrella in sugar-cane in Guya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